林叙两人看书的时候也不经常活动,就坐在那,一天下来脚都是冰的。
今年温度这么低,两人回家之前外公和小舅就商量好了,要给两人挪个学习的地方。
反正现在两人基本也不和赵海平钱鸿两人一起复习了。
回家第一天,两人自然是不会学习的。
吃完饭,一家人坐在四方桌前,专心致志听林叙被记者采访的实况。
“你回了那么多信吗?”林培抓了一把瓜子,一边嗑一边听林叙说,“那不是忙死了?”
郭萍凉凉看着他:“你的论文呢?”
林培嗑瓜子的节奏明显放缓了:“我写了,老师说明年就能上刊了。”
“我们数学专业和他们船舶不一样,我们的论文一般人看不懂的。”
听他这么说,郭萍用筷子敲了敲他的手:“出门在外要谦虚。”
幸亏她没说“要相信群众的智慧”之类的话,不然林培心里会觉得很委屈。
他又没说错!
主要是数学这门学科,西方的发展确实要比国内快一些,从数学发展至今,留给人类解答的疑问就剩下那些,没有一道是简单的。
他们专业写论文,都是努力抠难题来解决。
至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难题,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山顶,谁能攀到半山腰,就已经足够在数学史留名了。
不然陈景润和那篇报告文学怎么那么有名?因为陈景润研究的是哥德巴赫猜想!
念了海大的数学系之后,林培发现,就算在同一间教室里读书,对于数学这门课,每个人的接受度是不同的,有人学得轻轻松松,有人学得相当痛苦。
他不属于那种特别轻松的,但也称不上特别辛苦。
但林培隐隐约约明白,他在数学上绝对是有天赋的,从大一入学到现在,他慢慢发现,努力在他们数学专业或许重要,但绝对没有天赋重要。
当然,这个时代的确更崇尚努力。
……
林叙“汇报”完毕,感觉自己几乎还原了被记者采访的全过程。
不同于采访的是€€€€哪怕他把整个过程叙述得十分无聊,他的五位观众眼睛都闪闪发亮,并时不时发出疑问。
主要是上报这事太稀罕了,整个红河村就没人经历过!
二十多年前,他们隔壁公社吹的亩产麦大几千斤倒是上了报纸,可那也就是县里日报的一个小版面而已,毕竟那时候一个比一个敢吹,几千斤也算不上什么稀罕数字。
对这种上报纸的经历,村里人一点也不羡慕,你撒了个大谎,就得自己想办法把谎给圆了,这样太累。
林叙上的报纸不一样,记者的水平也高,当然,他们之所以觉得记者的水平高,纯粹因为被采访的人是林叙。
不采访林叙,那记者也发挥不出那么高的水平。
林叙:“……”
行吧。
第51章
怀想世界
林培把自己想读研究生的事也说了, 不出林叙意料,小舅和舅妈都是支持的态度。
“人家老师看中你, 你就去念呗,家里又没有需要你操心的地方。”
小舅说得倒客气点,舅妈尤其直接:“去读书,别回来给我添乱。”
林培本科毕业之后计划留校,眼下海城大学对老师的学历要求不高,再过些年恐怕就只招收研究生了。
林培想好了,他尽量在毕业前争取一个教职,到时候边教书边读研究生,也能做一些自己的研究。
他倒不是刻意规划过, 但客观来说,这个步骤对他而言最划算。
“当老师?大学老师?”@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问出这个问题之后,小舅和舅妈都沉默了。
两人没读过什么书, 在两人看来, 中学老师已经很有学问了。
即使在老师被称为“臭老九”的年代, 两人对老师都相当尊重。
别的不说,农家子弟能进城的方式是什么?@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要么当兵,要么读书。
说实话,小舅夫妻俩很难想象林培一本正经在课堂上讲课的模样。
林培从小就太皮了, 一点没有作为老师的沉稳。
何况那还是大学老师!
考上大学说是万里挑一都不夸张,林培能当大学老师?
林培说完志向之后,小舅和舅妈没有再多说什么,但林叙注意到, 这天晚上, 他俩屋里的煤油灯亮了很久,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熄。
两人平时很节省, 灯都是早早就灭了。
……
林文华和郭萍真的懵了。
林培被老师挑中读研究生,两人表面上没说什么,心里却高兴得要命。
这样林家不止有第一个大学生,还会有第一个研究生了!
郭萍把衣柜里的公文包摸了老半天,她只摸着不吱声,林文华忍不住说她:“你高兴就说出来呗,怎么一直翻包?”
天那么冷,她也不嫌手露出来冻人。
“我就是看看家里还有多少钱,培培要念书,我俩肯定要继续供。”
“我又没说不供。”林文华道,“再说了,他们读大学都不花钱,读研究生怎么会花?国家有补贴的。”
就是研究生距离红河t€€村太过遥远,林文华了解过读大学的政策,却根本不知道读研究生的政策。
他甚至怀疑,别说他们公社,整个县城都没几个人读过研究生!
这两年,每每想到林培去海城大学读书,他在梦里都能乐醒,眼下林培说要读研究生,他更是高兴。
至于林培担心这三年拿不着工资,林文华觉得他完全是多想了。
一个厂里,不少人能拿到高工资,可多少人读过研究生?
别的道理他不懂,但他知道,越少人读的东西绝对越值钱!
“我现在在队里有工分拿,你别愁。”
见郭萍还觉得林培大手大脚,林文华道:“孩子给你买了衣服你还嫌,下次叫他买给我。再说了,他这是从生活费里抠出来的,你都给他了,不就是让他随便花吗?”
“两个孩子都大了,又分寸的,你别管东管西。”
林文华觉得,林正祥有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林培要读研究生了,是他们全家文化最高的。
他们这一辈子就待在红河村,都没出过远门,见识基本是没有,怎么能对孩子的选择指指点点甚至干涉呢?
林文华很清楚,郭萍纯粹是高兴的,才会不知所措。
他内心忍不住感慨,如果不是林叙先说要读大学,如果不是他制得住林培,他能想象自家儿子读研究生的场景吗?
两个孩子都很优秀,他作为父亲很骄傲,作为舅舅也很骄傲。
林正祥在林叙考上大学后觉得没辜负闺女,他这个当舅舅的何尝不是?
林叙越有出息,他越觉得自己对得起唯一的姐姐€€€€虽然这份对得起并不是他创造的,而是林叙自己努力得来的。
……
林叙发现,他已经不能作为街溜子在村口那条路上晃来晃去了。
谁看到他都一脸好奇问他,记者怎么采访他的,是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举着话筒。
林叙说没有,说上新闻的报道才会用话筒,村里人都一副失落的模样,并且发出了和郭萍一样的疑惑:“怎么没给你贴张照片呢?这么俊的小伙儿。”
林叙:“……可能就是我不够俊,才没放我的照片。”
林叙这种自我批判的言论自然引来了一片反对声:“瞎说,你就像你妈,俊得很!”
这天林培叫了他一声“俊小伙”,被林叙把雪球捏成冰坨子砸。
林叙一边躲一边笑,差点被口水呛到:“人家又没说错,你就是俊啊!”
“我让你俊,我让你再俊!”捱了好几下砸,林培才闭嘴了。
但林叙是不敢去村口晃荡了,尤其是看到那些眼熟又不认识的面孔,他通常会低下头,装作自己只是个无名氏。
他上报纸这事,赵海平和钱鸿都听说了。
赵海平他们寒假依然比林叙两人迟,他们到家那天,林叙已经回来两天了。
“我没看到那份报纸,看到我就写信给你了。”赵海平感慨道,“我都写诗投给杂志了,怎么知名度还不如你?”
大学让他成了一个诗歌爱好者,他学考古的,学科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特别丰富,他看到感兴趣的就咏一咏诵一诵,创作没有瓶颈期,林叙觉得,以赵海平对诗歌的狂热,他总有一天能出诗集。
对他表现出来的羡慕,林叙很直白道:“要不我把这个知名度让给你?”
赵海平于是捂住了嘴:“那还是算了。”
他享受诗歌被认可的乐趣,却不是林叙这种谁见了都要问一句式的。
“还是因为你水平太高了。”赵海平得出了最终结论,“高到全国人民都知道。”
林叙:“……”
真的,这群人能不能别这么夸张了?
他只是上了第四版,还没上到头版头条。
当然,这话林叙没有说出口,一旦说了,他可以肯定,他这群盲目的小伙伴只会让他再接再厉,完全没有尊重现实规律的想法。
这个暑假林叙和林培都外出实习了,所以和赵海平两人没遇到。
不过赵海平和钱鸿也都没回家,宁安大学的课业不比海大和交大轻松。
寒假回来,大家的状态都比去年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