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从高考开始 第63章

现在就有人开始说林叙傻了,说他有点钱都惦记着舅舅舅妈。

“人家是有亲儿子的,外甥对他这么好,林文华郭萍还能像待亲儿子一样待他?”

“要我说,有这钱就好好存着,给自己花了也行,林文华和郭萍用得着那么花枝招展吗?”

郭萍和林文华自然听到了风声,春节前这几天,村里迎来送往的事情多,郭萍每每去谁家做客,都穿得光鲜亮丽,一边吃饭一边感慨着:“我也这么和叙叙说过,可孩子偏要对我和老林好。”

“孩子太有出息了,我倒希望他别老管我们,实实在在做好自己的事,为国家做贡献,这才是最重要的,你说是不是?”

说闲话的村里人:“……”

有个在海城的外甥了不起啊?

对此郭萍表示,没什么了不起,但你没有。

有人说郭萍这是好人有好报,郭萍不太同意。

因为她从来不觉得自己对林叙有恩,林叙能把日子过得这么好,靠的还是他自己。

如果不是林叙自己有出息肯上进,只在红河村这一方小天地里,他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华,也很难被这么多人夸。

作为舅妈,她帮到林叙的地方实在是太有限了。

……

林叙的春节很短,初五他就准备动身去海城了,林培没和他一起回去,这会儿海城大学还没开学,他去了食堂也不管饭。

林叙回家的时候匆匆忙忙,大包小包背在身上,出发去海城就简单多了,拎个公文包就行。

这几天从宁安回海城的火车远没有春节前夕那么挤,车上人要少一些,不过离海城近的那几站又陆陆续续上来不少人,车厢里空气不流通,林叙觉得特别闷。

转火车再转公交,火车站还没有直达南江厂的公交车,得至少转上一班。

每到挤车特别痛苦的时候,林叙就很想当厂长,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上班,厂里人经常见不着他。

不过林叙转念一想,厂里的简报上,厂长年前慰问职工,年后要参与船舶系统组织的活动,隔三差五还得接待领导和外宾,忙得都分/身乏术了。

他们厂长自然也是有配车的,不过厂长这个人很接地气,平时上下班也不用公车,只有出去谈公事的时候才会用。

林叙觉得,自己要是当了厂长,可能连过年回家的时间都没有。

经过认真分析,林叙觉得,他还是别当厂长了,当总工就行。

总工是搞技术的,在厂里一众职工们心里,总工的威望可比厂长还要大,毕竟他们厂换厂长t€€的频率挺高,总工却一直都在厂里。

好在换乘的第二班公交人不多,林叙停止了自己的狂想。

明天厂里正式上班,林叙到宿舍的时候,周围不少房间都已经亮了灯,见他到了,路过的不管认识不认识的,都要说一声新年好。

“你刚回来?”

林叙在前一栋楼遇到了顾大成。

顾大成也住在厂里宿舍,和老婆两人一起住,这也是眼下绝大多数工厂的情况。

领导们为什么接地气?

除了这个年代人比较淳朴外,也因为多数厂领导和职工们都住在一个家属区,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不少人不是相处了几年,而是相处了好几十年。

住得近,自然不觉得领导的距离有多么远。@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顾大成是林叙的科长,林叙却不怎么怕他,一是因为顾大成为人不错,不爱摆领导的架子,二则因为他既年长又是领导,有照顾好、引导好林叙这种年轻下属的责任。

顾大成和林叙寒暄了一会儿,就聊到了他春节和温€€见过一面的事:“你们温老师说,系里最近搞了个新材料,咱们这边感兴趣的话可以和他们合作,看这材料能不能用。”

“什么方向的新材料?”林叙问道。

“声学材料还是隐身材料,具体我忘了问了。”顾大成道,“我们只是在饭桌上提了一嘴。”

顾大成和温€€读书时候是师兄弟,只是一个进了船厂一个留了校,不过彼此之间的沟通还比较频繁。

顾大成这个技术科长表面上对所有技术员一视同仁,不过私下里,他对林叙这个师弟还是有照顾的。

作为技术科长,他很难跟进厂里所有项目,不过温€€提到的材料,不管是声学方面还是隐身方面,都是军用更多。

这些材料都属于船用复合材料的范畴,也是目前各研究所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当然,只要是新材料,一般都用于小型舰艇上,比如扫雷艇、巡逻艇和小型登陆舰上。

林叙刚好要做一个扫雷艇的订单,这属于专业对口了。

“那我改天找温老师问一问。”林叙道。

“早点问,别被人家给抢了。”顾大成提醒他,“先下手为强。”

林叙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

他之前在导弹艇上做了一些特殊涂装,这也属于复合材料的范畴,不过这只是小打小闹,算不上很专业的使用。

相对来说欧美国家对复合材料的使用更加成熟,比如用玻璃钢造船,而过年50年代虽然用玻璃钢造过一艘船,75年左右也尝试用复合材料改装扫雷艇,可惜这项工作中断了好几年,到现在也没有重启。

顾大成的提议,林叙相当感兴趣。

客观来说,目前的国内造船业,造船的技术已经渐渐提升了,以前是纯组装,现在则包括设计图的设计,包括一些设施的使用,都开始逐渐国产化。

然而材料这方面却始终是造船业的短板。

船舶系有《材料力学》这门课,课程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材料该如何去使用,但问题在于,其中许多材料至今无法做到自主研发和生产,即使生产出来了,成本也相对高昂,甚至不如直接购买划算。

南江厂本质上也是造船的,不是生产材料的,交大船舶系和好几家研究所倒是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们有海洋性能实验室,不过测试一种材料的性能本来就是一项昂贵而繁复的工作,周期又长,很难立刻出结果。

林叙发现,他越是了解造船这个行业,就越是了解行业发展的艰难之处。

技术是无价的,然而技术产生之前进行的种种尝试却是昂贵的。

幸运的是,他所在的国家有很多人,在这个年代,西方人只需一个人就能做完的事,他们有十个人愿意一起做,直至将一个难点完全攻克。

说实话,即使林叙亲眼见证了未来造船业的发展,在眼下的工作中,他依然会觉得很多任务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但这些任务偏偏被完成了。

所以当他沮丧的时候,那些未来一个个被攻克的难关、在未来创下的一桩桩成绩反而成了他的动力来源。

他们技术科的同事经常和林叙开玩笑,说林叙永远信心满满,好像根本不会被难处打倒。

林叙却只想说,他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而是来自于整整40年的积累和数以亿计的人的努力。

……

第二天,技术科的员工们都来上班了。

年后的气温比年前高了一些,不过水依旧很凉,又等了半个月,那艘造好的散货船终于要下水了。

船坞上人山人海,就算在饭点的食堂,林叙也没见过厂里这么多人。

而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停在那艘巨大的船上。

林叙原本躲在后面,却被科里的同事看到,把他提溜到了前头来:“这种场景你没见过吧?咱们新船下水都是这样的。”

“大家都要出来看看,毕竟是咱们亲手造出来的船!”

第72章

回学校

由于船台的限制, 这艘散货船船头和船身是分开制造的,在一开始, 不少人都担心船头船身接不上去,好在经过缜密的计算,这一操作最终完成了。

正式下水的那一刻,船坞上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除了这艘船是由厂里亲自设计、亲自制造的之外,也是因为这是一艘南江厂从未造过的6万吨级大船。

从3万吨级到6万吨级散货船,短短几年,南江厂已经在腾飞了!

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这份激动也感染了林叙。

他用力鼓着掌,只盼试航之后, 这艘船能够完美交付。

“咱们真造出来了,咱们真了不起!”

“下水了,船要正式启动了!”

黄浦江畔的2号船台边, 一艘大船缓缓驶出, 碧波荡漾, 岸上的工人们目标紧紧盯着那艘大船,看着它驶出熟悉的节奏,看着它离得越来越远。

试航平稳,船又开回来了。

下水仪式是一项重要仪式, 为了展现出南江厂的造船成果,在和船东协商之后,南江厂这边出示了一份新散货船的立体图。

眼下厂里没有画图设备,立体图都是技术科的同事们在图纸的基础上画出来的, 还专门上了色, 为这事,大家也忙碌了挺久, 不管怎么说,宣传图是这艘船的门面,他们造出的船,既要好看,也要好用。

“试航成功了!”

“林叙,我们成功了!”

船返回的那一刻,小组的技术员们激动不已。

即使没有人了解他们的辛苦,他们自己却明白,这艘船究竟耗费了他们多少心血。

在一开始,这个项目的主管是全厂最年轻的,别说是其他人,小组的技术员们甚至都会质疑林叙的水平。

而之后,先是夜以继日的设计图设计,和PC公司的磨合,再到制造时一个接一个出现的问题€€€€现在回过头看,谁也不敢想象,他们究竟是怎么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的。

或者说,最开始,他们都不敢想象这艘船成功造出来的样子。

“林叙!!”

一群人把林叙围成一团,即使一开始看不惯林叙的陈辽都忍不住和他碰了碰拳:“太好了!”

和这艘6.4万吨的船相比,他们个体的力量实在太过渺小,可这艘船却是诞生自他们手中。

林叙同样心潮澎湃,他只造过小船,造大船也是第一次。

这是全国最大的散货船。

这是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亲手造出来的船。

被分到这个项目的技术员,经验最丰富的一位参与过“世沪”号的设计,可即便有过造大船的经验,对方的情绪依然激动到无法自抑。

放在10年前,别说6万吨级的大船,3万吨级的散货船他都不敢想,他们这一代人是怀揣着“为国造大船”的梦想进厂的,然而,在“世沪”号成功以前,他根本无法想象自己居然可以参与到6万吨级大船的设计。

他原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突破,可他发现,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能亲眼见证大船诞生,他都感到幸福。

……

船只经过一次次检测,最终通过了验收,林叙在南江厂主导的第一个项目也完成了。

这艘船被命名为“南江”号,成为了南江厂巴拿马型散货船的规范船。

有了第一次设计的经验,在之后,全球各地的船东再来南江厂下订单,厂里也有信心完成。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