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从高考开始 第112章

收到这个消息的一瞬间,林叙同样觉得热血沸腾。

他在南江厂这几年,见证的不仅是越来越多的海外订单,还有南江厂在技术上的一点点突破。

林叙很受厂领导看重,因为领导们觉得他胆子大,敢于突破和创新,但在林叙看来,厂里的种种突破都离不开技术员们和工人师傅们的奋斗。

哪怕平时有龃龉,也有很多不负责任的人,可绝大多数员工心里都期盼着南江厂越来越好t€€。

事实上,南江厂也有往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订单越接越多,也开始往高端船型突破。

在这个倒闭潮和下岗潮渐渐到来的时代,南江厂至少是稳定的,不会莫名其妙就发一笔遣散费让人回家。

在殷瓦钢成功生产出来之后,它的焊接也是一大难点€€€€南江厂经验最丰富的工人师傅,那些自身技术高超、有实力带徒弟的大师傅们,对殷瓦钢的焊接都并不熟悉。

首先是殷瓦钢的焊接长度长,有100多千米,其次是要对电流有精确的控制,稍稍控制不好,要么焊不透,要么会被焊穿,除此之外,殷瓦钢要比一般材料娇贵无数倍,沾上一点汗液就会生锈,在焊接完成之后,还要接受最严苛的检查,因为一旦焊接不到位、存在气孔,就极有可能引起泄漏,进而导致爆炸。

林叙刚开始负责焊接指导的时候,工人师傅们和他开玩笑,说自己这辈子都没这么细致过。

旁人都觉得搞焊接是硬邦邦的辛苦活,靠一身蛮力就能做好,然而,只有亲身体验过、造过高附加值船的师傅们才知道,这其实是门绣花手艺,既要胆大,又要心细,还要手脚灵活,粗枝大叶的人根本干不来。

厂里的工人师傅们都是不服输的性子,殷瓦钢的焊接确实相当有难度,可师傅们也不是第一天面对难题,不可能厂里给他们安排了任务,他们拍手说自己完成不了,那厂里该找谁去?

在造船这项事业上,他们就是最后一道关卡,设计、舾装、总体……各个部门已经把难关一一突破了,只差生产的最后一环,他们怎么可能放任自己成为拖后腿的那个?

在工人师傅们焊接殷瓦钢这段时间,林叙也整天泡在焊接车间里,和师傅们一起攻关难点,论技术,已经许久没有参与焊接工作的林叙早已比不过工人师傅们,他最大的优势是脑子灵活,能找到一些焊接的新思路。

“要是你没过来,我们自己琢磨还不知要花上多少时间。”一位老师傅冲林叙笑笑,“你看你来这一趟,脸都黑了不少。”

“咱们现在的失败率已经下降到了30%,再下降一些,技术应该就能掌握了。”

殷瓦钢的焊接,要拿到法国GTT公司的焊接合格G证,难度高,还要接受复审,林叙亲眼见证了厂里的工人师傅们是如何通过努力得到证书的。

只能说,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拿下合格证,仅仅是有资格焊接殷瓦钢的第一步而已,真正的实践依然有难度。

对林叙而言,参与LNG船建造所耗费的精力是他进入南江厂以来最多的。

但考虑到安全,再细致都不为过。

林叙负责过不少造船项目,他一直觉得自己也属于吹毛求疵那一类人,反正一艘船不达到他心目中完美的程度,他是绝对不会允许这艘船下水的。

忙完焊接这部分工作之后,林叙又继续参与到了LNG船主体的建设。

焊接只能算是他日常任务延展出去的一个分支,因为在领导心目中,除了他之外,其他人都不太适合。

毕竟林叙眼下也是科长级别,个人能力又足够服众,至少在工人师傅们看来,他不是厂里那些“屁事不干还高高在上玩意儿们”之一。

南江厂的几位厂长人都不错,也比较脚踏实地,所以不爱来虚的,可厂里非业务科的员工们就未必是这样了。

林叙刚进厂的时候也受过气,甚至他当项目主管的时候,一个文件也被打回来过三回,后来因为他升了副科长,而不管是程安民还是施家望对他都相当照顾,那些人也就不敢太为难他了。

林叙尚且如此,可以想象普通工人们平时会有怎样的遭遇了。

在林叙看来,这也不是南江厂管理不行,而是不同人对自身的定位有偏差。

上辈子林叙就见过那种人,只因为自己和领导一个楼层,就把自己也当成领导了,可实际上,他只是普通人的一员,只是位置的不同给了他一种高于旁人的错觉。

……

“你可终于回来了。”

林叙一脸憔悴回了工作岗位,陈辽和徐军杨两人的状态也和他差不多,陈辽甚至说:“我现在看到难关两个字就害怕。”

“遍地的难关,有没有什么不是难关的难关让我们攻克攻克?”

“根本就不会有。”

客观来说,负责LNG船建造的人员众多,按实际工作量来说,他们现在承担的任务比之前还要少一些。

但问题在于,睁眼就是待攻克的难关,睡觉之前心里也惦记着难关,其中存在的压力根本无法用语言描述。

因为LNG船要关注的细节实在太多了。

“10毫米的误差都不行。”陈辽比着手指头,“就这么一丁点距离,就不合格了。”

“为了把舱壁搞平整,我都要哭了,我在家刷墙都用不着这么细致。”

“要装屏壁和绝热层,这也是没办法的。”徐军杨安慰陈辽道,“放任不管也不行,只差一点船就造不好。”

“我知道,我就是表达一下我现在的状态。”陈辽按着脑袋,发愁道,“你俩知道吗?我最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我当初为什么去学造船?”

“学科那么多,我学个物理或者化学也行啊,干嘛想不开来学造船?”

林叙:“问题是……你不仅学了造船,还读了造船专业的研究生。”

陈辽:“……”

“说点好听的行吗?”陈辽“嗷嗷”叫了几声,“会不会安慰人?我们不是朋友吗?”

林叙的情商真低!

林叙:“……”

反正自从LNG船这个项目启动以来,他们厂里参与到这个项目的所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崩溃。

第126章

回家

LNG船除了对货舱有最精细的要求外, 它对安装平台的要求也比普通船舶大得多。

南江厂计划建造的这艘LNG船,绝缘箱数量多, 装配精度要求高,为了方便绝缘箱和殷瓦钢板的安装,南江厂还需要建造一个专门的安装平台。

参与这个项目到现在,林叙也渐渐明白,为什么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LNG船的建造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举个例子说,南江厂为LNG船新建的安装平台,重量就有上千吨,零部件有上千个, 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哪怕是安装平台都建造不出来。

林叙没有参与到安装平台的设计中,不过出于好奇和作为项目主管的责任, 他特意去围观了安装平台的设计€€€€对它的设计的严谨程度也与设计一艘船无异, 不管是桩腿的布置, 还是悬伸梁和通道的设计,以及支撑腿的设计,都要达到强度和稳定性两个方面的标准。(注)

当然,关于安装平台的设计, 最关键的还是要便于LNG船的施工。

林叙偶尔会觉得,造一艘LNG船就像解一道数学题,比如36=4*9,可要得到4这个数字, 他们必须把4=2*2这个问题解决了, 针对两个“2”,又有不同的困难在等着他们。

“好麻烦啊。”林叙叹了口气, “不知不觉当中,一年都快过去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造船不就是这样的吗?”徐军杨道,“我以为你都习惯了。”

“什么时候回家?”徐军杨问林叙,“我票早就买好了。”

“快了。”

卫强回了大连,来南江厂的交大船舶系的老师们也陆续回了学校,颜永年开玩笑说,他在学校至少还有寒暑假,被安排过来造船,仅有的假期都不见了。

林叙家离得不算远,所以他是几人里最晚回去的。

徐军杨道:“你这次回去可以把外公外婆接过来住两天,反正你那边有地方。”

林叙闻言摇了摇头:“算了,你也知道,我现在这日子过得可不规律。”

没什么空闲也就罢了,到了忙起来那几天,深夜才回家都是常事,老年人睡眠本来就浅,林叙实在不愿意打扰到外公外婆。

“也对。”

“而且咱们喜欢海城,家里老人可未必喜欢。”

徐军杨微微一笑:“确实。”

他搬到海城之后,家里老人确实来过一回,可待了没两天他们就回家了。

海城人太多,这几年发展起来之后,路上车子也渐渐多了起来,徐军杨夫妻俩和小孩能适应在这里的生活状态,商场热闹,也有小孩能玩的地方,生活到处都方便,但对于在乡下住惯了的老人家而言,海城就是哪里都不方t€€便。

外公外婆一点也不喜欢城市,这一点林叙是清楚的。

当初要不是为了给林叙讨回公道,林正祥一辈子都不会去一趟宁安。

“咱们都利用过节的时间先歇一歇,等开过年,保准又要忙起来。”

陈辽“嗷”地叫了一声:“先别提忙这个词了,我现在听到这个词就头疼。”

厂里也叫他们趁着这个机会先休息休息,放松放松大脑,就目前来说,LNG船的建造确实有一些突破,但相对地,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也一直没有少过。

“今年好歹不用初期过来,就是待不到元旦有些遗憾。”徐军杨感慨道,“海城到我们老家的火车线路改了一条,今年回去能少转一班车,省不少事呢。”

除了感叹路程变短了之后,徐军杨还感慨于另外一件事€€€€他曾经待过的恒升造船厂彻底关门大吉了。

前厂长被抓了之后,恒升造船厂就一天不如一天,在眼下这个形势下,徐军杨还以为恒升造船厂能多坚持一会,可惜还是没有逃过倒闭的命运。

到这时候,不管是徐军杨还是他老婆秦雪,都不得不感叹一句造化弄人。

当初徐军杨确实在厂里不受器重,他整个人都因此快抑郁了,然而仔细想来,就算那时候他在厂里受到领导的器重和提携,这个时候恐怕也会和恒升造船厂一起下岗吧?

就算他是有技术的人,可找到一份合时宜的工作恐怕也并不容易,更不必说像在南江厂这几年,既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有能参与到LPG船、LNG船这样的大项目。

更关键的是,他的才华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更不必说他还认识了林叙和陈辽这两个关系不错的朋友。

徐军杨心情变得爽朗了,心胸也就更开阔,在恒升造船厂的时候,他一直觉得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而现在,尽管他依然坚信自己拥有才华,却同样能看到自己存在的短板。

每一年回家,他都开开心心的,虽然徐军杨很清楚,这次回家,他恐怕还要遭遇恒升厂那些老同事们的“抨击”。

没办法,谁让他现在过上好日子了呢?

……

林叙依然是坐原路线回家,这两年,海城和宁安市之间的火车行程也在缩短,可坐的车次也变多了,不过林叙还是很想念高铁€€€€能把在路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的话,假期才能变长一些。

林叙这次没有带着大包小包回去,因为他听林文华说,现在海城买得到的东西县城也能买到了。

林叙今年是和林培一起回的。

林培在研究所,压力没有林叙那么大,不过他每天搞的研究都相当烧脑,林叙眼睁睁看着他从学生时代的活泼变得沉默寡言。

林文华原本也挺为林培担心,可去过海城一趟之后,他发现林培的同事们都和他差不多,话不多,戴个眼镜默不作声地搞研究。

用他领导的话说,研究所是个坐冷板凳的地方,要耐得住性子才行。

何况林培的沉默寡言也只在工作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他私下里还是原来那副乐天的模样。@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林叙对此解释为,都工作了,哪有不疯的?

哪怕林叙在南江厂过得很开心,可当压力巨大的时候,他同样会有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

林培包里带着《故事会》和武侠小说:“平时天天盯着那些数字看,不放松放松,我绝对会疯掉的。”

林叙翻了翻《故事会》:“怎么都是我看过的?”

林培瞅了他一眼:“你们平时也看这个?”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