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旺夫小夫郎之后 第327章

团团一向很乖,不怎么让人操心。圆圆就不同了,虽然是个哥儿,但是这爱热闹的性子有时候着实令人操心。

学堂里的孩子年龄大小不一,宋声有时候会问一问他们学堂里夫子都讲了哪些知识。

一问才发现,他们这个年纪的,夫子只教授他们背诵千字文和三字经,其他便不再教了。

这个教书太过刻板,不太能因材施教,也是一项需要改革的地方。

团团好久没见爹爹,伸手想让爹爹抱抱,圆圆看到也嚷嚷着要抱,他们两个如今已经六七岁了,宋声没法再一手抱一个。陆清一进门就看到这情况,赶紧说道:“你们两个赶紧下来,别再闹你爹爹了。”

陆清把脸一冷,圆圆瞬间老实了下来。宋声低着眉捂着嘴笑,他这个儿子被他宠坏了,在这个家里说话最管用的还得是他的夫郎。

等把两个孩子哄睡之后,宋声和陆清也回了房间。

陆清看他最近眉头总是紧锁,问道:“相公可是有什么烦心事?”

关于请慈溪先生出山的事宋声没说,他不想让陆清担心。

他打算先打听一下情况,按照传闻所说,慈溪先生忽然从江南回到老家隐居,肯定是受了极大的打击心灰意冷了。

那么如果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如此决绝的离开江南,说不定就能把他请出来重振书院。

“没,就是最近事情多,尤其是重开书院和建蒙学班的事,需要多费些心。”

“很多事情都记不得,相公得慢慢来。你先躺下,我帮你按按头吧,能放松一些。”

宋声按住了他的手,然后把他的手放到了自己的脑袋下面,他侧过身躺下把枕在陆清的怀里,没多久就睡着了。

都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他来说,自家夫郎的怀里就是他的此心安处。

第二日宋声一上衙就让人去打听情况了,这其中的事很多人都不知道,说明比较隐秘,想必短时间内也不好打听。

本地鲜少有人知道,只能派人去江南打听。宋声在江南几乎没有熟识,想要托个熟人打听一下都困难。

就在这时他想起了沈植。

沈植不就是在江南吗?虽然是在林州,但也属于江南地带,他们家大业大,家族在江南盘根错节,想要打听个什么事情要比宋声从这边派人过去方便多了。

宋声想了想,给沈植写了一封信,信中先是问候了一下他的近况,而后说明此事,看他能不能帮上忙。

宋声用的是飞鸽传书,官驿里养着的鸽子上次他给沈植带过去了一只,方便生意上通信拿货,此时正好派上用场。

这边沈植收到信后很重视这件事,在他的眼里,宋声作为一个知府,难得有求他的事情。这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让宋声欠他人情的机会。

他是个生意人,凡是最近衡量利弊。他心里有一杆秤,对于宋声这个人,他是打听过的。出身不够高,但却能被点为状元,又一路从翰林院出来外放做官,年纪轻轻做到一州之府,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他只是一介小小商贾,如今有机会能够攀上这棵大树,他怎能不抓住这个机会?

沈植甚至都没有多加考虑,看完书信后直接招来亲信随从,道:“我记得十年前在南州一带有过一个很有名的大儒,人称慈溪先生。当年因为一场变故,他离开了江南回了老家,你多派些人下去问清楚,当年这场变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要一字不落的全都知道。越快越好。”

随从领命下去赶紧办去了,如今自家主子自从上次行商回来之后一路被家主老爷看重,风头已经隐隐盖过大爷了,他为主子办事自当尽心竭力,万不能拖后腿。

而南州距离林州不远,江南这一带的几个州府互相都有联系,也经常有生意往来。比如沈家,他们主要是靠纺织生意发家的,不仅在林州有生意,在附近几个州府也都是有的,要打听起消息来也快。

宋声在信中提到的这个慈溪先生沈植也有印象,十年之前他还年轻,当时虽然他没有在读书,但江南读书人多,氛围浓厚,他经常听说在哪哪又办了一场文道会,会上请来一些有名的大儒,这个慈溪先生当时应该名声还不小,不然他不可能会有印象。

这边沈植没有急着回信,他已经催下面的人去打听了,有钱能使鬼推磨,多花些钱,怎么着也能打听到点有用的东西。等打听到消息后再回信也不迟。

宋声写信给沈植让他帮忙打听情况之后,自己这边也没闲着。

想要重开书院,办蒙学班,除了硬性的师资力量之外,还要有场地才行。

场地自然是原来的书院旧址,只是房子年久失修不说,还破破烂烂的不成样子。宋声特地过去了一趟瞧了瞧,这地方还得修缮一下,重新装修。

不管这慈溪先生能不能够请的来,书院他都是要重开的。既然决定重开,就得先把地方收拾干净了。

他让下面的人找了一批工匠过来,重新修缮房子,重新装修。书院这地方虽然距离府城的闹市很远,但还是在城里面,并不在郊外。

所以一开始进行修缮的时候,就引起了不少人围观。

城里的很多人瞅着一些工匠忙前忙后的在修整书院,纷纷猜测道:“莫不是要重开书院了?”

普通老百姓都有猜疑,城里下面的小官员和有钱的富户也都想到了这个可能。

这到底是好还是坏啊?又有一波人开始向外打听。重开书院的消息不胫而走,最后打听清楚了,宋大人就是要重开书院了。

平民老百姓们不懂其中的情况,不过重开书院对他们来说是件好事。他们这些穷苦人家能供出来一个读书人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哪还有钱供他去外地求学?

如果本地的书院开了,他们当地的秀才就能够到府城里读书,怎么着都比去外地划算一些。

随着重开书院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大家纷纷打听具体的消息。

城东一个富商林员外跟上次被宋声请到府上的一个邱员外是好友,只是他家底没有邱员外丰厚。听到消息后他上门来打听,一问才知道原来宋大人已经找过他这位好友了。

听到他们这几个人当时的意见是让宋大人把慈溪先生请出山才肯愿意花大钱赞助,他不禁觉得有些可惜,痛心疾首道:“邱兄,你糊涂啊!这么好的机会你怎么能放过呢?慈溪先生有多难请你又不是不知道,让宋大人去请他出山,这不是为难人吗?”

邱员外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宋大人不仅想要重开书院,还想要设置一个免费的蒙学班啊!这中间的花销可海了去了,他不敢冒这个险。

他叹了口气,“林兄,你有所不知啊,当时不光我在场,还有老薛,老岳他们几个也都在。当时他们的意见也是这样的,我干脆就跟他们达成一致了。我们也不是故意为难宋大人的,只是你不知其中的具体情况,你也别太悲观,以宋大人的本事,别人请不出来慈溪先生,他还真不一定。”

蒙学班的事情他们暂时不敢往外说,宋大人想开设的蒙学班可是想要开辟先河的,这事说起来算是一桩大事,他们可不敢随便乱说。

林员外听出来了他的话里有话,也不再多问。只是说道:“你心里有数就行,咱们也认识这么多年了,我就给你提个醒,咱们就算赚再多的钱,也只是别人眼里低贱的商籍,宋大人可是官,你千万不能怠慢。”

“这个我自然知道。我们几个当时的想法不也是为了咱们肃昌考虑嘛!就算没有慈溪先生,宋大人一手把书院建起来了,可他能在这里当几年官?”

林员外一听愣了愣神,是啊,宋大人是他见过的为数不多的为民着想的好官,他已经在这里任职四年多了,他的所作所为朝廷肯定是看在眼里的,升官指日可待。

等他一走,还不知道来接替他的是个什么样的官?到时候没了他在背后支撑,书院难保不会变成曾经的样子直至倒闭。

所以提出把慈溪先生请下山来接任院长,也是为了长远考虑的。

宋声自然也明白他们的顾虑,所以当时才没多说什么就答应了这个要求。

一时之间城里的百姓们都知道知府大人准备重开书院了,不过到时候能不能请来夫子教书,谁也说不准。

宋声没有想过外面的传言如何,他还在按部就班的做着自己的分内之事。

十天之后,他收到了沈植给他的回信。回信不像平时他们往来的那样只有薄薄的一张纸,话语简洁明了。接过信一摸就知道里面有很厚一沓。

信鸽所传递的信息有限,沈植写的信很厚,只能让手下的亲信快马加鞭走最快的路把信送了过来。

信上写的内容多,说明宋声打听的事情要么很复杂,要么就是沈植调查的仔细,上面写的十分详细。不管是哪种,肯定是有查到点什么的。

第298章

信封是用蜡油封住的,宋声打开之后,把信从里面拿出来,果然不出他所料,几张纸叠加在一起,写了不少东西。

沈植在信里面把查到的东西全都写上去了,其中就包括慈溪先生当年在江南发生的变故。

原来慈溪先生是好为人师的,他惜才爱才,下面教授了许多弟子。只不过这些弟子都是普通弟子,但除了这些之外,他还收过两个关门弟子。

这第一个关门弟子名叫许颂,是当年江南一代有名的才子。只是出身不好,比起其他家是好的学子,在读书一到上要吃不少亏。

慈溪先生爱才,收了他做关门弟子。许颂也争气,五年之后,就高中了探花郎。但命运使然,为官之后的许颂与从前大不相同,听说多次与慈溪先生发生争吵,两人的关系愈发僵冷。

慈溪先生对他很失望,过了一年又收了一个关门弟子,名叫管玉。这个弟子不是寒门出身,家里略有薄底,论聪明程度是比不上许颂的,但他品行上佳,而且读书勤奋刻苦,慈溪先生就收了他做第二个关门弟子。

有了慈溪先生的教导,再加上官玉自己也勤奋努力,三年之后科考如愿中举。虽不是前三甲,但也在前十之内,是他发挥最好的一次了。

慈溪先生以为,大弟子与自己的理念相违背,最起码小弟子还是跟他一条心的。

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两个弟子关系变的十分要好。许颂在官场已经变得油滑不少,品行已与之前大不相同。他怕小弟子跟他走太近会被影响,特地出言劝导。

管玉也很听话,后来少与他来往了。慈溪先生放下心来,醉心于读书修身一道。本来一切都很平静,直到发生了一件令朝野震荡的大事。

景帝二十五年,也就是十年前,京城发生了一起科举舞弊案。

当时的慈溪先生在京城居住不久,这是本来与他扯不上关系。但他的两个弟子却都被卷了进去。

参与科举考试监考或者当一个做辅助的小官,都有不少的油水。本来以许颂的资历,压根轮不到他们去做这些事。

但许颂不知从哪里弄来的门道,顶替了一个名额。后来科举舞弊被揭发,许颂被卷了进去,慈溪先生虽然那一两年与他关系不大好,但毕竟是自己的关门大弟子,他始终相信他是清白的,在外面也一直为他东奔西走。

但后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慈溪先生从京城回到江南之后大病了一场。从此消瘦了不少,也不再跟从前一样指点下面的学子们读书。

他本来是在江南雪山书院挂名夫子的,然而等他断断续续休养了半年后,没有任何预兆的辞去了夫子的名头,回了肃昌老家。

沈植打听的还算详细,这信里面还写了一些小事,可见沈植为了这件事也费了不少功夫。

宋声看完之后觉得这个症结还是出在那一年科举舞弊案上。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因为他的弟子。

许颂这个名字,宋声并没有听说过。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已经在科举舞弊案中被罢官不在京城了,二是他仍然在官场,只是官场那么大,宋声只在京城待了三年,与他并无交集,所以不认识他。

至于这个管玉,宋声倒是有所耳闻。他好像入赘成了溧阳县主的驸马,溧阳县主的母亲是公主,虽然不受宠,但却嫁到了溧阳郑氏,郑氏手中把握着银丝炭的配方,京城每到冬季天冷的时候所有银丝炭的供应都是从郑氏这里出的。

管玉兄弟好几个,家里也不缺他这一个儿子。他入赘过去,还能跟郑家攀上关系。郑家家大业大,溧阳县主长得也不错,对于管玉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自从他与溧阳县主成婚之后,升官之路很顺利。算起来他比宋声大了五六岁,如今应到三十出头,已经做到了四品官了。

别看是个四品官,却是个京官,比那些个三品的地方官还要好。

只是当年慈溪先生在京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沈植并不清楚,他的人脉大多都在江南,想要查京城的事情有点难。

宋声写了封回信与他道谢,同时给远在京城的卢钰都写了信,让他们帮忙打听一下十年前科举舞弊案时慈溪先生到底发生了何事。

卢钰毕竟出身范阳卢氏,他是宋声认识的关系还不错的人里面人脉最广的。只是这里离京城路途遥远,就算是快马加鞭送信过去,一来一回等他收到消息也要等上许久。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车马慢,也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除了等也没别的法子。

不过在这中间宋声不能闲着,他得尽可能利用剩下这一年多的时间,把他想打造的书院和蒙学班建设起来。

书院的修缮进行的很快,毕竟有原来的旧址,在此基础上重新规划进行装修,自然要节省时间。

等到书院重新修缮完了,百姓们都以为要重开了,却迟迟不见官府的动静。

反而在书院附近的一处荒地上还是重新修建房子了。

宋声打算在这里修建一个小型学校,用来开设蒙学班。中间通过一个通道,将它与书院连接起来,做成书院的一个附属小学。

新盖的建筑自然比原建筑修缮的慢一些,图纸是宋声亲自设计的,他本身就会画图纸,只是画的太过精密,工匠们会看不懂。所以在修剪的过程中,宋声还会时不时的来视察一遍,就怕底下的人糊弄他偷工减料的草草了事。

就在这“附属小学”修建了一大半的时候,宋声收到了卢钰的回信。

当年的科举舞弊案闹得动静不小,但后来因为这个话题太过敏,很多人都不愿意再提及,所以后来很少有知道当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的人。

卢钰把他这边打听到的事情如实写在了信中,他打听的更为详细,有很多隐秘的事都写得清清楚楚。

原来农夫与蛇的事情不是传言,有些人生来就是忘恩负义猪狗不如的。

许颂大概是当年少有的几个从科举舞弊案当中顺利抽身的。

当年他为了摆脱罪名,竟把事情都推到了恩师慈溪先生身上。而他之所以能够顺利抽身,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替他作证了。

而这个人正是管玉。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