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在西郊的山脚下,离城内有些远,得出城。而且这块地方有些偏僻,他光是坐马车就走了约莫两三个时辰。
等到了之后,他仔细瞧了瞧转了转,这附近的农户多,到时候建窑烧炭,可以多招些工人过来做工。
最重要的是,这地方虽然离城内有些远,属于京郊的范畴,但却很安全,因为距离这里三十里外就有京备军驻扎。宋声把地方选在这儿,也是有过此考量的。
他们看中的这块地是归于官府的,只要官府批下来,他们准备好赢钱就行了。宋声如今已经是首辅了,想要买一块地相当简单。
他跟京城这边的衙门这块打了个招呼,衙门里头负责这一块的官员就把地契准备好了。本来还想免费给呢,想顺道巴结一下这位首辅,被宋声拒绝了,钱得如数给,省得落人话柄。
把地卖给宋声还能收到钱,衙门里头的当官的倒是挺高兴的。毕竟这块地压根就不值钱,在山脚下,根本就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地方。又不是要卖那座山头,区区一块地皮,先不找村后不找点儿的,谁能看得上?
他压根不明白宋声想干什么,以为人家就想在这里建个庄子,反正郊外的庄子多,很多达官贵人没事就喜欢到庄子上去游玩。山脚下这一块虽然不适合建庄子,但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万一人家偏偏喜欢这儿呢?
陆清付好钱地契拿到手,宋老大宋老二这边也把工匠找好了。
他们出门找工匠的时候陆清特意叮嘱了几句,让他们到集市上找,一般集市上都有专门来蹲点儿找活干的泥瓦匠,价格不贵,活儿也好。
而这些泥瓦匠一般都是乡底下过来的,到京城就为了找点散活干,能接几个活就能多挣几个钱养家糊口。
从前在宛平的时候,陆清就明白他们这一行的规矩。到了京城,他想着还是到集市上找散工做活,这些乡下的人也能多口饭吃。
对于这建窑的图纸,是宋声画的。他画的不复杂,也是怕这里的人看不大懂。但考虑到这个建窑烧炭应该会是个持久的生意,所以在设计方面他也花了不少心思,还考虑到了以后扩建的问题,在整体的布置上费了心。
这地方已经买下来了,工匠也都找好了,再把所需要的的材料买好,就能开工了。
宋家现在人口多,帮手也多。宋老大他们信不过底下的仆人,事事都亲力亲为,这需要的材料也是他们跑着买的,虽然辛苦了些,但只要一想到他们做的这件事,就高兴。
一应事物准备全以后,就开始动工了。
陆清给他们每日发两倍工钱,让他们赶工期,必须在十天以内建好。如今刚刚入冬,这天眼瞧这一天天的变冷,天气要是再冷下去,活就不好干了。再者也耽误烧炭的时间,所以必须要尽快把这个窑建好。
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工匠们每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过来做工了,晚上天黑了,架起火把接着干活,左右再辛苦也不过这十天,他们可是能拿到双倍的工钱呀!
好在这个地方偏僻,就算到了夜里还在干活,附近没有住户,也没人说什么。
而几十例之外驻扎的京备军倒是来看过一次,宋声已经打过招呼了,前来的是个探查的小兵,例行公事检查一下,还跟宋家的人客套了几句才走。
十日之后如期完工,把木头和烧炭的工人准备好,他们就可以开工烧炭了。
这个消息让宋家大房和二房都十分高兴,尤其是宋平和宋峰,纷纷摩拳擦掌就等着去干活呢。
陆清想了想,打算先招募一小批工人,到后面慢慢扩大规模,最后就像粉条厂一样开一个烧炭厂,吸引周边的百姓们来工作,也可以带动周围的老百姓富裕起来。
等他们这个炭烧好之后,今年冬天就可以流入市场使用。整个炭火市场不再受郑家垄断,这炭的价格也可以打下来,老百姓们经常用不起炭的现状或许也能因此改善。
至于这郑氏,到时候受到银骨炭的冲击,今年的获利肯定要少于往年。宋声还特地跟陆清交代了,今年的炭一定要多烧制一些出来,或许一时半会儿对于郑氏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可若是三年五年呢?他们垄断了市场这么多年,朋友多,敌人也多。可有不少人等着看他们的笑话呢。
管玉的事儿陆清从宋声这里听说了不少,当初管玉背刺了慈溪先生之后,能够顺利脱身入赘郑氏,保不准这郑氏但其后出了不少力。他们庇护了管玉这么多年,若说没有利益的勾结,陆清是不会信的。
慈溪先生人那么好,现在他已经把他当做亲人看待了,好人受苦这么多年,坏人去潇洒的过日子,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今年这炭火生意,他还就非做不可了。而且还要做大做好,郑氏的根基不在京城,而他们宋家如今就在京城,京城这块肥肉,他得让郑氏看得到吃不着。
陆清这几日都在忙着开窑烧炭的事儿,宋声也没闲着,每日除了公务之外,他还调查了许颂。
这果蔬司的许公公就是他的侄子,听说这个许公公好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宫到赌坊一趟。在宫里头的积蓄基本上都交到赌坊去了,还欠了赌债,可他怕别人告发他,不敢找许颂借钱还债。
情急之下他便想出了一个歪点子,刚好他在衙门有个关系不错的,就让人家帮个忙,说是涨那些菜农的摊位费,让他们的菜无处可卖。这样他再以宫中的身份压人,低价收购菜农手里的菜,这中间的利润还是有不少的。
反正只是一些摊位费罢了,衙门里头帮忙的那个知道许公公背后有个当叔叔的靠山,再加上这其中又有利可图,就壮着胆子答应了。
这件事是个小事,人证物证确凿,事情捅到京城衙门,这事自然有人办理。
宋声派了个人盯着,这许公公可是许颂弟弟唯一的儿子,早些年与家人走散后没办法才切了命根子入宫当了太监。这次出了事儿,许颂不会不出手捞他。
再说这许颂,年底他便要回京述职了,此人圆滑世故,当年从科举舞弊案一举脱身,现如今还混成了一地知府,可谓是相当有手段了。
就从他的侄子入手,宋声开始让人查许颂这些年经手过的事情,尤其是十年前的科举舞弊案,他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不置可否,事情遮掩了这么多年,有些债也该还了。
只是这已经是一桩十年前的旧案了,想要重新翻案,得有充分的证据才行 。这个许公公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他已经入宫有十多年了,当时科举舞弊案他就在宫中,只是当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太监,许颂的很多事情,想必他知道不少。
反正这个许公公在宫中也没少为非作歹,宋声干脆跟底下的人打了个招呼,让他们好好审一审。
至于这菜农的摊位费,折腾了几天之后又降回去了。李老汉他们得到信儿之后又重新挑着菜租了个摊位来卖菜了,没想到这张老妹儿真的没骗他们,打听的消息竟是真的,这摊位费果然降下来了。
自从他们回来卖菜,张杏花偶尔也会来逛一圈,只是来的很少。
李老汉跟刘四妮儿不是一个村的,看张杏花来了,还主动跟她说道:“四妮儿比我们有运道,听说由主家相中了她的菜,让她专门供应呢。不过她家的情况也确实艰难,家里没个男人顶家,媳妇儿还得在家照顾娃娃,全得靠她养家。”
张杏花也跟着附和了他几句,然后唠了一会儿家常,买了几个菜回去了。
回去的时候刚巧碰上刘四妮儿挑着两个菜筐来送菜,她家离城里有些远,生怕会误了时间,今天特地起了个大早,匆匆啃了个饼子就过来了。
她还不知道张杏花就是这宋家的老太君,这个生意是张杏花给他介绍的,只说是这宋家刚好缺个送菜的人,她就推荐了她。先试着送了几天菜,听说人家对他的菜很满意,然后签了一个长期供菜的契约,还给了定金,刘四妮儿高兴坏了,拉着张杏花的手一顿感谢。
要不是张杏花给她介绍了这份工,她还得到集市上租摊位卖菜,哪有这种给大户人家供应菜挣的多。
她最近每日都按时把菜送来,走的是小门,再加上时辰也早,一般不会碰到主家的人。
今天她刚把菜卸完,在院中碰到了张杏花。
这里离灶房很近,张杏花把买来的菜交给厨娘,准备回屋看看孩子。
刘四妮儿叫住了她,她刚帮忙卸完菜,手上有些脏,没拉住她,而是搓了搓手,快走了两步,高兴的道:“张大姐!你怎么在这儿?可巧今天碰到你,你这会儿有空不,我请你吃个饭。”
张杏花刚想说话,就见刚才帮忙清点菜的下人给行礼:“见过老太君。”
张杏花脸上一僵,她不是都说过了吗,在自个儿家里要那么多礼数干什么?在家里转一圈,一堆的人给她见礼,弄得她老不适应了。
她还把这事儿跟陆清说了一嘴:“这没事就弯腰低头的行礼,他们不累我还累呢。清哥儿啊,要不跟他们说说别让他们这样了,弄的怪不适应。”
陆清笑了笑,这事他是能感同身受的。当初自家相公的官还没做这么大的时候,家里新买了几个下人,也是经常张口闭口就是“见过夫人、夫人安好之类的”,搞得他也怪不适应的。
可是相公现在的官越做越高,家中的下人必须得有规矩,不然出去了人家会说闲话的。
跟张杏花好好解释了一番,她这才为难的答应了。
没成想今天一个没注意,就被这刘妹子听到了。
刘四妮儿一张脸晒得黝黑,明亮的眼睛看着张杏花,甚是疑惑道:“老……太君?”她并不笨,脑子转的也快,“张大姐,你是这宋府的老太君?”
怪不得摊位费涨价的事儿她这么快就帮忙打探清楚了,看张杏花平时的穿着十分朴素,她还以为她只是经常中的普通住户罢了,没想到竟也出身自大户人家。
张杏花当众被人戳穿了身份,有几分不好意思,“刘妹子,我也不是要故意骗你的。我真是从外地来的,也是乡下人出身,就是沾了孙子的光,把我们一家都接过来住了。”
张杏花从大老远的宋家村来到京城,刘四妮儿算是她交到的关系很不错的朋友了,年纪大了难免会有些寂寞,跟那些菜农待一块还能经常聊一聊天,有共同话题聊得也开心。
刘四妮儿并没有生气,刚开始听到的时候有几分震惊,这会儿反而很高兴,“张大姐,你真的是这宋家的老太君啊,我可听说这宋家是一个当大官的人家,你是老太君,那岂不是比那个大官儿还要厉害的大官儿了?”
刘四妮儿不识字,她来送菜也是签了契约的,契约上有保密的条款,她很珍惜这份工,从来不多嘴打听主家的事儿,所以她只知道宋家是个做大官的,具体是什么她并不知道。
张杏花被她这个话逗笑了,“你说的对,我孙子就是那个当官的,我是他奶奶,那我就是比他还大的官!以后有什么难处可以跟我说,咱们都是老姐妹儿了,不用见外。”
刘四妮儿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也能认识一个当官人家的老太君当老姐们儿,大概是跟张杏花认识久了,比较熟悉,她也没有局促,而是大大方方的咧嘴笑道:“哎,好嘞!”
“不是说要请我吃饭?还去不去?”
刘四妮儿没想到张杏花一点都不嫌弃,高兴的应道:“去!去!当然去嘞!”
她把菜筐整理好,洗了下手,挑着菜筐道:“张大姐,以后我还能这么叫你不?”
张杏花最烦的就是那些礼数了,说道:“当然行啊,你就叫我张大姐就行。不过你别跟李老汉他们说就行了,我怕别人知道了给我孙子添麻烦。”
“哎!张大姐!放心吧,我四妮儿的嘴最严了,一个字都不会说的。”刘四妮应道。
她打心眼里感激张杏花,要不是她,她哪里能找到这么好的工?家里头还有一个奶娃娃要养,儿媳妇儿早产身体还落下了病根,大夫说要吃药调养,她比张杏花要年轻上好几岁,但这白头发却比张杏花还多。所以谁要是敢说张杏花的不是,那她刘四妮儿第一个不同意!
第348章
初冬一过,天气逐渐冷了下来。京城地处偏北,没有江南气候宜人,现下有家底的人家已经烧上炭取暖了。
京郊外。
宋老大和宋老二他们这段时间几乎吃喝住都在这边,他们新建的窑赶工建成之前他们就在张罗着收木头了,等这窑建成之后,人手也招够了,就急忙开窑烧炭了。
好长一段时间不干这活儿了,生怕手生,毕竟这个东西全靠火候和时间把握,干脆盯紧着点,生怕出了岔子。
他们这一遭又是买地又是找工匠建窑,还有买木头,前前后后可花了不少银钱。尤其是这块地皮,虽然是在京郊,但靠近京城,即便这块地之前没人要,这价格也不会低到哪去。
宋老大和宋老二他们都想抓紧时间烧出好炭出来,眼看着天气冷了该烧炭了,他们不能错过这个好时机。
宋府。
天黑的早了,最近又时不时的起风,宋声回来的也早了。饭桌上少了好几个人,宋声问道:“大伯二伯他们还在郊外忙活呢?”
张杏花给他夹了一块肉放到他的碗里,说道:“你大伯他们是急性子,又担心换了个地方这炭烧不好,让他们在家睡觉愁的他们压根睡不着。你呀就别管他们了,就让他们在那儿待着吧。”
陆清则是说道:“估摸着日子这天也快降温了,明天我再让人给大伯他们拿几床厚被子盖。”
宋声一只手在上面夹菜吃菜,另一只手在底下悄悄握住陆清的手,摸了摸他的手心,眼底温润,“你有心了。”
宋老大他们在京郊烧炭的事儿虽然保密工作做的还不错,但那是没烧出来炭之前。
等烧出来上好的银骨炭之后,这秘密就藏不住了。跟他们一起做工的人谁见过那么好的炭呀?这种炭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而且往年都是要看产量的。
他们这里产银骨炭的消息被别人知道,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觊觎。好在宋声有先见之明,让守备军派了一小队人马过去驻守着,明着告诉那些暗地里的眼睛,这炭虽然是他们宋家在烧制,可那是属于皇家的。
这银骨炭一出,牵动了多少利益。消息刚传出去,马上就有御史台的御史来弹劾宋声了。
宋声这个首辅还没有任职多久,不像前一任首辅宋严固在朝中经营多年,连御史台都要看它的眼色行事。
如今的御史台依旧紧盯着宋声这个首辅,只是奈何皇帝护着他,御史台往上递了多少弹劾的折子,都被压下去了。
这次他们觉得是个大把柄,第二天早朝时纷纷上折子参奏宋声。
可说了这么多,却没有激起一点水花。李凌尧在那高位上坐着,嘴角弧度微微向下,这意味着他们这位在皇位上坐着的陛下此时的心情不是那么愉悦。
宋声敢在京城外建窑烧炭,那是跟他提前说过的。这炭火的生意如果做得好,就能把世家垄断的生意撕开一个口子,对于皇权收拢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他就知道宋卿是个有能耐的人,也不枉他这么欣赏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让他做这个首辅。所以宋声在跟他提这个事儿的时候,李凌尧是十分高兴的,要知道他们皇宫里每年所用的银丝炭都是从郑氏采买的,价格一直都不低,但这东西只有他们一家售卖,不买都不行。
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首肯,宋声才能毫不遮掩地调动京备军过去守着。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皇帝对宋声青眼有加,如今的宋家正如日中天,有宋声在,宋家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官场上的人心思深,每做一步都要有万般考量。
像宋老大他们这种只埋头干事儿的心思就比较简单,一心想赶紧把这炭烧出来,赶在今冬卖个好价钱。
宋平和宋峰也都赶过去帮忙去了,这段时日他们一刻不敢松懈,就怕有哪一次的炭给烧坏了。
好在烧出来的炭跟以前在宋家村的时候烧制的差不多,出来的银骨炭量也多,灰花炭也有不少。这灰花炭也不愁卖,到了冬天集市上普通老百姓也是需要用炭火的,他们大多数都用灰花炭。
宋老大,宋老二,宋平和宋峰看着他们烧出来的炭喜滋滋的高兴的都睡不着了。
宋平道:“爹,二叔,咱们烧出来这么多炭,啥时候拉出去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