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等凌一缝好夏风的衣服,夏风拿起来看了好几圈,愣是没找到一点缝补的痕迹,线头藏得比食堂饭菜里的肉还隐蔽。
夏风惊讶无比,嘴角上扬不止一点:“凌小姐,你的手艺也太好了吧,一点缝补的痕迹都看不到,跟新的一样!”
后来夏风坚持要给钱,凌一摇摇头,拒绝了:“你给小小补课,也没收我钱,抵消了。”
要认真算起来,补课可比缝补衣裳贵多了。城里的老师开补课班,一个孩子一学期收好几百的都有,这种一对一的补课更贵。
夏风以为这就算完了,其实不然,凌一为了抵消夏风给赵小小补课辅导的付出,一日三餐都有夏风的份儿。
虽说多个人多张嘴,吃的也多些,但这些比起补课费都是小头。凌一是个会算账的,她甚至能给算到一分一厘,只是没那个必要。
夏风晚上看见热腾腾的两菜一汤都愣住了,她还在想学校放假,食堂也不开门,她要不要去镇上的炒菜馆吃饭,结果就闻到了厨房传来的饭菜香,以及饭桌上多出来的一副碗筷。
夏风还想和凌一客气一番,凌一没管她,只说了句:“快吃,不然凉了。”
赵小小乖巧地拿碗去盛饭,笑着招呼夏风:“夏老师快来吃饭,妈妈做的饭可好吃了!”
在赵家那些天,凌一常看赵小小做饭,再结合原身的记忆,自己也会做饭了,并且对调料、比例的把控非常盐,她做出来的饭菜不说绝顶美味,但能保证每一顿味道都能达到十之八九的分数。
远在异乡,度过了一个多月平淡艰苦日子的夏风,和凌一母女坐在一起,拿起碗筷扒拉的第一口饭,竟然被她尝出了点家的味道。
人人都在渴望家,夏风也不例外,这是她离家的第一年,在农村里二十出头已经算晚婚晚育的年纪,可对从小出生在城市的夏风来说,她还只是一个离开父母港湾不足一年的孩子。
能在寒冬吃上这么一顿热乎的饭菜,这让来到茶水镇后一直有些水土不服的夏风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但很可惜,并非所有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
赵小小目前算有,可原身没有。
凌一和赵家伟闹离婚闹得很大,离婚也离得很快,赵家伟没能拦得住,凌一的娘家人也没能,她们甚至是在离婚之后,快过年了,派人来看望凌一,问问今年要不要回娘家过年,凌家人被赵家人扫地出门时,才得知凌一已经离婚搬走了。
这可把凌家人给弄晕了,什么情况?她们家女儿离婚了?还搬走了?怎么娘家人一点消息没收到呢?
要说凌一在婆家受了气,非得闹离婚,那也该先和娘家人说说吧,说不准,娘家人能给她找回公道呢?
赵大娘在院坝里破口大骂:“还我们给她气受,你们姓凌的没教好女儿,她在我们家,我们没有缺她一口吃的少她一块布,可她呢?趁家伟不在家,欺负我们老两口,家伟一回来,连家伟都打,这样的恶婆娘,谁娶谁倒霉!”
凌家来的人是凌一的大姐和二姐,两人特意来大山村问凌一要不要今年一起回家看望爸妈,凌家不在大山村,在茶水镇另一边的七里屯。
凌一的兄弟姊妹总共六个,大姐二姐三姐五妹六弟,凌一排老四。除了还没成家的六弟,其他五个姐妹全都嫁人了,三姐五妹嫁得远,在厂里打工的时候认识了其他省的男人,远嫁后再也没回来。
大姐二姐都嫁到了镇上,凌一则嫁给了别村的赵家伟。好在,大山村离七里屯也不算太远,中间也就隔了个茶水镇,要是坐三轮车,四五个小时就到了,逢年过节也是能聚一聚的。
尤其是,凌一的爹妈生孩子多,已经六十多岁,老了不方便行动,这两年想念孩子,常念叨让这几个姐妹都回去看看。
凌一嫁给赵家伟后,赵家不喜欢儿媳老是往娘家跑,所以大年三十前后三天,基本都在婆家过年,也不是说完全不让儿媳回去,但不能在最重要的时间回去,过了初二初三,再由赵家伟陪着,带点礼品上娘家去看望一下就行。
大姐二姐来找凌一,就是商量一下三姐妹今年是初三回去还是初二回去,好一起顺路包个车。因为回七里屯有段路不好走,有的跑三轮车的不接,干脆包车,就是需要赵家伟多出十块钱。大姐二姐想蹭个车,就来找凌一一起了,凌一那口子今年出去打工,给赵家都买洗衣机了,肯定出得起这个钱。
谁曾想,她们四妹竟然和赵家伟离婚了,什么时候的事?她们怎么不知道?有啥事怎么不找娘家人呢?
于是,大姐二姐在大山村碰了一鼻子灰,转头就打听到凌一在镇上租了房子,赶忙跑去镇上找人。
第15章 回屯
不过还是有人图便宜,冲着凌一这儿补衣服只要几毛几块钱,拿了开线的裤子来试一试。
凌一正在给客人补裤子上的兜,刚把线给拆了,就听见楼梯口传来叫喊声。
“四妹!”
凌家大姐二姐走上二楼,还没走近,就先喊上了。
凌一愣了一下,从原身记忆里找到这两人的信息。
大姐已经四十,二姐也三十八了,凌家生完这两个姑娘,就歇息了一段时间才生老三,为的是当老三出生的时候,老大老二能帮忙照顾一下弟弟,谁曾想,第三胎生下来还是个女孩,紧接着有了凌一,还是女孩,继续往下生了两个,终于生出了老六这个男孩。
原身今年二十六,大姐二姐比她大十几岁,从小就照顾她,和她算比较亲的。可惜,这是原身的两个姐姐,不是她凌一的。
大姐二姐一走近,看见凌一窗户上挂着的牌子,惊讶道:“你不回家,搁这儿摆什么裁缝摊呢?”
茶水镇偏远,压根没有城管,大街小巷里各式各样摆摊的都有,像在排排楼一楼就有摆摊擦皮鞋、补鞋的,还有给人理发的,有的有门面,都是自住房,有的没有门面,支个摊就能开张。
像凌一这样开在自家客厅的裁缝铺也不少,不算稀奇,但稀奇的是,大姐二姐觉得凌一和赵家伟日子过得好好的,怎么就跑出来自己住了?
两位姐姐问凌一是不是在赵家受了气,凌一摇头,手里拿着锥子还在拆线。她们又问是不是赵家伟在外面乱搞,凌一还是摇头,拆完线开始用自己的针线把裤兜缝上去;最后两姐姐一对视,小心翼翼地问凌一是不是自己在外面有人了,凌一摇头,自觉地把缝好兜的边角、线头给处理好,然后递给客人。
客人接过裤子,内心还无比惋惜,她还想把八卦听完呢。
上下检查了一下,客人惊喜不已,缝合非常完美,不管是线头还是针脚都藏得很好,就和刚买时原生的裤兜一样,一问价钱也不贵,才五毛钱。
客人付钱走人,走时还竖起耳朵多听了一会儿。
凌一今天开张生意就这一单,赚了五毛钱,已经快卷边的纸币被她放入抽屉锁好,她才打开门迎接两位姐姐进屋坐会儿。
在屋里学习的赵小小听到有人进门,从书桌上抬头看过来,惊喜道:“大姨二姨!”
大姐二姐笑眯眯地说:“哎哟,小小今天放假还学习呢,真勤奋呐,你两个表姐以前要有你这么刻苦就好咧。”
原身记忆里大姐二姐对她都很好,凌家也不富裕,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为了拼个六太子,前面五个姐妹没少遭罪。
好在原身出生时前面两个姐姐已经很大了,十几岁,不是上山割猪草就是在家干农活,俩人自己还是孩子呢,就已经用布裹着还在襁褓中的原身背在背后,一边干活一边带孩子。可以说,两位姐姐是真长姐如母。
也正是因为原身记忆里两位姐姐人除了爱贪小便宜没啥不好,所以凌一才放她们进来,要是这俩人和赵家人一样,凌一直接理都不理。
两位姐姐夸了几句赵小小,赶忙又向凌一打听她和赵家伟到底什么情况。
凌一现场扯了个谎,说继续留在赵家没希望,两个孩子被偏心对待,赵家伟常年在外打工,既不能陪伴她,也不能陪孩子,要论挣钱,她也不一定比赵家伟差,天天在赵家受赵家老两口的气,还不如离了两人各带一个孩子,各自安好。
两姐姐还是没听明白,在她们眼里,除了乱搞、pc、患病、家暴等等特别严重的矛盾以外,其他小打小闹那都不算事,怎么可能有女人因为这点小事和男人离婚呢?
凌一也不管她们理不理解,反正这婚是离了,不用再劝她,不劝她,凌一还能对她们和和气气,要是再提这事儿,她可就要下逐客令了。
大姐二姐对视一眼,心里默默叹气,不再提这事,而是提到了今年回家过年的事。那既然凌一都离婚了,今年大年小年肯定都不用迁就婆家,那不就能回娘家过了吗?
凌一翻看着原身对家的记忆,总体来说不算好,但也比赵家好。
凌家老两口为了生儿子连生五个女孩,可见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在此之上,她们没有像赵家那样苛待赵小小,大概是因为五个女儿好歹也相处久了,有感情,虽然偏心少不了,但对五个女儿也算不错,至少,在她们看来算不错,毕竟有的人家生下女儿就给淹死掐死,甚至是带去人多的地方假意走失,顺势丢掉。
凌家以前很穷,因为五个孩子都交了罚款,后来几个女儿长大了,嫁人了,她们家拿着女儿的彩礼钱,日子就好过了。
而且日子好过的不是一星半点,前几年老两口还给六弟修了房。农村很多人都没钱在城里或镇上买房,而是凑个几千万把块,干脆就在自家的土地上,自己修房子。
像这样的农村自建房不少,一般都有个两三楼,房间还挺多的,住一大家子完全够了。
凌一回家过年,住在家里完全不用担心房间不够的问题。
凌一不是很想回家过年,因为她对家没有感情,她觉得麻烦,与其和一些陌生人交际,听家长里短,不如多改几件衣服。
可是凌一正要拒绝的时候,看见桌上看似趴着写作业的赵小小,实则在偷偷看她们,眼里似乎带着雀跃。
这么小的孩子,每年最期盼的就是过年。过年有鞭炮烟花玩,还有大鱼大肉,更别提还有压岁钱。
想了想,凌一还是答应了回凌家过年。赵小小这些年,估计在赵家都没怎么过上开心的年,今年就带她回凌家过个好年。
两位姐姐临走前,拉着凌一到屋外面说话,问她这次要真和赵家伟离婚了,她以后的日子怎么办,没有男人养家,凌一一个人要怎么拉扯大女儿。
凌一不认为非得有男人才能养家,她照样可以,面对两位姐姐的劝导,她无动于衷,甚至开始走神。
最后是夏风从外面回来,才打断了两位姐姐的唠叨,夏风并不认识凌家大姐二姐,但是见她们和凌一站一起,而且面相稍稍有些像,便知道那是凌一的亲戚,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再进屋。
两姐妹这才知道,原来凌一还是和人合租的,她们不认识夏风,没当回事,但夏风一回来,让她们想起时间不早了,得赶在天黑前回家。
除了远嫁的三姐,大姐二姐都嫁到了别的村,逢年过节的串门走亲戚十分方便。
五妹还在外面打工,谈了家里给介绍的同城的男人,还没结婚,反倒是六弟更早结婚。家里的土房子推了重建,就是为了他娶媳妇用。
六弟六年前结的婚,现在孩子都六岁了,虽然早早扯了证,但结婚办席是在六弟婆娘生完孩子后,因为生完孩子确认是男孩了,凌家才肯让六弟和他婆娘办席,如果生的是个女孩,就不办席了。
凌家孙子只比赵轩耀小一岁,但如出一辙的皮,凌一已经做好收拾熊孩子的准备。
夏风听说凌一要带孩子回老家过年,了然点头,担心道:“凌小姐,你和小小回家过年,怕是要听不少闲话吧。”
凌一点头说:“无所谓。”
她不在乎面子,她也没有脸皮,别人怎么说,对她来讲都是一堆无用的音频信息,从耳朵里过,但不会进入她的大脑,俗称耳旁风。
夏风看凌一一脸淡定,佩服不已,要知道,她最讨厌过年走亲戚了,各种各样的奇葩亲戚都开始指点她,一会儿指点她结婚,一会儿指点她工作,还有人竟然开始指点起她以后带孩子怎么带。
天知道,她今年既和男朋友分了手,又放弃了在城里的好工作来到乡下,完全和家里人期盼的不一样。
凌一母女要回七里屯过年,夏风则要一个人留在排排楼,第一次过没有亲人朋友在身边的春节。
殊不知,当凌一和赵小小出发后,夏风本想着一个人出去吃,结果却发现客厅的桌上,用簸箕盖着几盆菜。
菜是炒好的,虽然已经冷了,但凌一挑的都是能保存久点的菜做,并且这个大冬天的,气温低,空气干燥,即便她们住的屋子还没有冰箱,但很多菜都能放好几天,要吃的时候回锅热一下就能吃,至于饭凌一就没管了,正常人应该都会煮饭。要不过完年,大家怎么能吃几天几夜的剩饭剩菜呢。
过年当天大鱼大肉,年后七天剩菜将就。
不同于过完年的剩菜,凌一给夏风留下能吃两天的饭菜,每顿菜都不重样,而且也没有别人筷子扒拉过沾上的口水。
夏风看着这一桌子的菜,忍不住笑了。
第16章 凌家
凌一还以为包辆车就她们四个人,她、大姐、二姐、赵小小,谁曾想,大姐二姐是拖家带口的。
大姐那边除了她自己,还有她老公、大女儿和小儿子。二姐那边人也不少,老公、儿子、小姑、公婆都一起呢。
一辆小三轮,硬生生坐了十多个人,挤得凌一不得不把赵小小抱在腿上,因为不抱着根本坐不下。
三轮车师傅倒是见怪不怪,在人挤不上去的时候,还帮忙从车外往里顶。
司机前面一左一右还坐着两个小孩,是大姐的小儿子和二姐的儿子,两人皮得很,就喜欢坐外面吹风舒坦,也不愿意和车厢的人挤。
两人一个是凌一的大外甥一个是小外甥,年纪大的十六了,年纪小的才十四,不过都比赵小小大。
两个外甥一个读完初中连职高都考不上,年纪小的那个虽然才初二,但成绩差得很,就在茶水镇初中部,每到期末或是月考的时候,老师就会叫来二姐,私下说要不要考虑让孩子去读职高。
事实上,在这个年代,职高并不是最差的选择,职高也是要考的,并不是说你交了钱就能读,并且相比难度较高的普通高中,职高更好考,很多职高出来还包分配工作咧。像大姐的儿子,连职高都没考上,赖在家里大半年了,在想要不要送去城里学手艺。
所谓的学手艺,对于大部分没有人脉的普通农村人来说,也就老几样。去餐馆当学徒,去工厂打工,又或者是去城里理发店洗头,更甚者是去汽修店当学徒。
茶水镇的初中也包含在义务教育里,所以大小外甥初中大概能读完,只要父母肯交学杂费。这时候的学费是免了的,但每学期几十块的学杂费还是要出,自己上学的所有开支,书本纸笔教辅资料等等,还有校服、食堂餐费等,还是要小家庭自己承担的。
大姐二姐当然舍得给自己儿子支付这些开销了,一个学期可能几百块对大姐二姐的家庭来说不算太多的开销。
不过大姐家还有个女儿,就没让她读初中了,家里舍不得给她出那个钱,而且读书意味着白天不能干活,家里少一个劳动力,还不如早早去打工挣钱呢。
也因此,大姐十分不理解凌一和赵家伟离婚只带走了赵小小,竟然还想供赵小小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