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 第96章

屋内管事苦哈哈道:“那您喊我进来和他谈,或者上铺子里找个管事来,再不然拖上一天,哪能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呢?”

那小子也忒敢要价了。

“什么不要润笔费要分利润,咱们家什么时候这么做过生意,您怎么就答应了呢?”

池远舟做成笔他自己挺看好挺喜欢的生意本来挺高兴,管事那表情让他有点儿犯嘀咕,现在他越听越不高兴,“文书都签了,你叫本少爷言而无信吗?”

“唉……那也不是。”管事叹气。

他也是看好这笔买卖的。

要不然也不会帮着写文书了。

就是吧。

他们怎么能叫个外人牵着鼻子走?

老爷知道了肯定得骂人。

问就是后悔。

早知道他今天就不跟少爷来了。

换谁来不好,非得是他。

池远舟往椅子上一靠:“行了不用说了,顶多亏几张雕版,不用你操心,亏了我不让府里垫钱,我找少夫人要。”

管事:“……”

他想了想,还是劝道:“要不您回去还是先别告诉少夫人了。”

省得又被赶去书房睡觉。

池远舟:“……”

路上韶宗固给沈青越补充这几天打听到的消息。

想要印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像沈青越这样找个书坊。

找书坊合作,大类上也分两种,一种是自己掏钱找书坊印,这种可以自己挑纸、挑墨,甚至挑刻板的工匠。等印好了送人、收藏,或者自己去卖,都行。

一种是像沈青越这样,给书坊稿子,别的就不管了,书坊印完要自己找书铺卖,还得提前给作者润笔费,亏赚都和作者无关。

这是最省力气的方式。

除了读书人们必看的书,还有广受欢迎的名家,一般只有话本子才用这种方式印,且若前头的书卖得好,后面润笔费还会涨价,若是能让书坊上门求稿,那润笔费就更高了。

韶宗固打听到,他们县里几家书坊给的润笔费最低的有几两,最高的有三千两。

沈青越诧异:“这么高?”

韶宗固低声道:“最高的那位,是我们邻县上一任县令爷化名写的。”

韶宗固的语气有点儿微妙,沈青越都捉摸不透这三千两到底是因为那位县令爷写得实在太好,还是这是变相送好处了。

姜竹更是停下来眼睛都瞪大了。

若是想要开书坊,那就麻烦了。

前朝对刊印管理非常严格。

不过大虞要宽松很多。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造纸和印刷技术进步了,成本降低,建国之初时朝廷还在全国收集过流散民间的隔代孤本,官营的书坊刊印了很多曾经已经断代的典籍,还统一了书院学生们科考用的经典教材。

不过不同的书院对经典的解读各不相同,范本统一了,批注本五花八门。

那些出名的大书院,几乎一个书院一个版本。

有钱的书院自己刊印注本,没条件自己开个书坊的则委托本地的书坊开始印。

朝廷不缺纸用,便不再像前朝那样限制私营书坊。

私营书坊用的纸比官营次,还会想尽办法节省成本,慢慢地印书成本越来越低,印书的人越来越多,最初流行印古籍、典籍,再之后流行印当朝的各种文集、诗集,现在流行的,也是最赚钱的,是印话本子。

不过话本子嘛,内容大多难登大雅之堂。

朝廷每年都要核查一次,要是查到了哪个话本子内容不当,不光写话本子的人要受罚,连刊印的书坊也要跟着受牵连。

所以虽然朝廷不限制民间私营书坊,但真有实力开书坊的,其实也没几家。

宝峰县的几家书坊分别是孟家、池家还有在县内也算数得上名号的一家开的。

“我们府上从前也开过书坊,后来出了三老爷的事,老太爷就把家里所有铺子都卖了,还立下家规,韶家子孙不许经商,不许赌博,我们府上的书坊就是卖给池家了。”

沈青越反应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这“三老爷的事”说的似乎是和姜竹爹赌的事。

他连忙压了压嘴角,没让自己因为吃瓜吃到熟人身上笑出声来,默默看了看姜竹。

姜竹显然也想到了,摸了摸鼻尖没吭声。

沈青越:“我还想以韶府的财力怎么什么生意都没做。”

虽然朝廷不许官宦经商,但找个家仆挂名这种事可太好操作了,原来是因为这样。

韶宗固:“池家还是因为买了我们府上的书坊才超过孟家成了宝峰第一呢。他们家的五间书铺,有三间从前都是我们府上的。”

不过池家也没少出地就是了。

他们老太爷被儿子气得认了死理。

不要钱,只要地。

钱多了子孙就要没出息。

还是地靠谱,饿不死,风险低,够养活一大家子人,也不沾染铜臭味儿,省得穿金戴银的被人算计了去。

他给子孙后代画好路了,想发财,没门。要么就当个闲散人,没出息惹不了大祸,要么就卷读书,光宗耀祖。

不过卷了几代,最出息的还是差点儿气死他的老三。

下一代和下下代,再没有能考中进士的好苗子。

老爷子死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家里能再出一个进士。

当初韶家变卖产业,和池家做了不少互换,总体上是韶家让利更多,后来两家一个主要做生意,一个主要种地,倒是没什么矛盾,关系还越来越好了。

韶宗固和韶宗升原本就是想给沈青越往池家书坊牵线,现在沈青越和池远舟亲自谈了,倒是更好了。

要是和他谈的是池家管生意的管事,恐怕还谈不到这么好的分成。

韶宗固有点儿幸灾乐祸。

边走边跟沈青越说池家的八卦。

总结来说,池远舟是挺好的一少爷,就是缺点儿经商头脑,经常把他爹气到要来寺里吃斋清净。

不过自从池远舟成亲后,人就靠谱多了,据说是家里有了贤内助当军师。

沈青越觉得这有点儿夸大其词了,池远舟顶多算不够精明,但人是绝对不傻的。

希望这位合作伙伴能靠点谱,他可指望着卖书赚钱呢。

第71章 教书先生(二更)

沈青越旁观了一阵儿别人怎么开荒, 很快就看见了晒黑了也瘦了和一群难民凑在一起商量什么的姜正,也看见了和俩官差混在一起胖了一圈儿的姜树。

看得他好一阵子哭笑不得。

沈青越跟姜竹吐槽:“你这俩堂哥可真是见证人类多样性的优秀标本。”

韶宗固没忍住当即就笑了。

“竹子!老三, 沈先生,”韶宗升跑过来,“怎么样,谈成了吗?”

沈青越点头。

韶宗固朝他挤挤眼睛:“谈得非常成。”

“???”韶宗升慢慢张大了嘴,“狮子大开口开成了?”

韶宗固:“差不多。”

韶宗升一脸震撼,朝沈青越竖起了大拇指, “沈兄弟,厉害,当初我一见你就觉得你相貌不凡,真是不一般啊, 竹子,你们住得近, 平时要多向沈兄弟学着点儿……”

韶宗固听得脑门青筋一蹦一蹦的, 心想, 不用学了, 名儿都写文书上了。

沈青越:“二哥客气了, 多亏你帮忙, 否则也没这么顺利。”

韶宗升:“应该的!走, 我带你们四处转转。”

沈青越和韶宗固都是第一次见怎么修梯田, 忍不住问东问西, 没走一会儿, 就有人来找韶宗升了。什么有人不小心砸到手指、脚趾了, 发现兔子、刺猬窝了,谁不听安排跑去别人队里捣乱了,谁不干活儿偷懒了, 水不及时给哪儿送了,哪儿石头多了,哪儿石头不够了等等。

还有厨房跑来问他中午饭菜怎么安排,安排多少的。

大大小小,哪儿都是事儿。

韶宗升忙得一个头两个大。

还有一群小孩儿偷偷跑到山上去了,需要有人去逮回来。

姜竹:“我去吧。”

他吹了声口哨,混在马群的酱酱听到声音一蹦一蹦地跑过来,姜竹翻上去轻轻一拉缰绳酱酱就撒欢儿往山上跑。

遇到了坑或石头,它还能跳过去,跳不过去的就左右走位,一路跑着往上冲。

沈青越看得啧啧称奇。

在家不是这样的。

出来几天这就把自己当成马了?

韶宗固看得心惊胆战的:“它一直这样吗?”

韶宗升:“岁数小,再过两年就没这么活泼了。”

这骡子才来时候还拴着,后来姜竹常骑着它山上山下跑,有时候忙着忙着忘了骡子了,一喊它就跑过来,不喊它时候它就自己玩儿,还知道过一会儿就找找姜竹在哪儿,他们索性也不拴它了。

骡子撒了欢儿,没事时候就往马堆里凑着玩儿。

姜竹要骑它时候就大声喊“酱酱”,喊得满山男女老少都看他们,后来大概是嫌臊得慌,姜竹就改吹口哨了。

适应了两天,酱酱已经知道吹口哨是在喊它。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