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秀才一想也是,他年岁大了,眼睛也不大好,别再给拿漏了,“咳,咳咳,那你快去,快些去,别让你师兄等久了。”
“知道了,我这就去。”
高承望走后,老高秀才才对沈淮之道:“淮之,你愿意办私塾,对你们村,对附近几个村都是好事儿,但你的学业万万不可荒废,正经考个举人才是要事。”
沈淮之自然点头,又将当日与沈广初说的话再说了一遍,老高秀才这才放下心。
片刻,高承望就抱着一摞书出来了,“师兄,开蒙会用到的书都在这里了,你拿好。”
沈淮之接过后翻看了一遍,把其中自己有的五本书挑出来还给高承望,随后才拿起剩下的书,说道:“这几本书我家里都没有,此番先借回去,等我誉抄完就还回来。”
书籍都是传家的东西,老高秀才也没拒绝,只让高承望挑出其中两本,“这两本,是你师弟的誉抄本,不必还回来了,剩下的你也别急,先用着就是,等明年后年再还也使得。”
师徒三人又说了会话,直到老高秀才精神不济,沈怀之才和师弟一起将老高秀才扶回卧房,随后便告辞离开了,出榆水村前还去了一趟林家,可惜家里一个人也没在,应当是都下地干活了。
家里林樾正在招待客人,他原想着今天要和沈凌之一起去镇上,没想到刚出门,家里就来了客,说是来打听私塾的,最后只得沈凌之一个人去镇上,他留在家里招待客人,仅一早上就接待了两波客人,还是不同村子的。
想来是沈广初昨儿就开始找附近几个村的村长说过,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一连几日,家里都有人上门来问私塾之事,连距离镇子最近的桃花村都有人来了,不过后面就是沈淮之自己招待的了。
不过问的人虽多,但一直到九月中旬,真正确定下来的也不过十个,这十个里还有一半儿是第一天临水村的人就帮忙问过的。
其间甚至还来了一个临镇的人,说是看中沈淮之的才学,想把家里的两个小子都送私塾读书,因距离较远,所以希望能住在沈家,除了束脩,再另外给食宿的费用。
沈淮之和林樾商量过后,还是拒绝了这人,家里地方不大,还有沈凌之这个待嫁的哥儿,而且林樾年纪也不大,这两个小子又都是十来岁,没两年就能说亲的人,若是住在家里,难免有些风声,再者,实在也不缺这两个学生。
因这段时间陆陆续续有人来,林樾又分别找李木匠和沈篾匠再定了两套桌椅做备用。
转眼来到九月十六这天,也就是沈淮之定下来的拜师之日。
天刚亮,沈家人就去了祠堂,沈广初也将祠堂院门的钥匙交给了沈淮之,自今天起,除了堂屋,祠堂就暂时由沈淮之负责了。
昨日又打扫过一遍的祠堂,院子里干干净净,一点儿枯枝落叶都没有,推开屋门,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正中还有一套桌椅,是沈淮之授课所用。
四处检查过后,沈正初就在院门口放起了爆竹,噼里啪啦的声音,也是通知村里人,可以带着孩子过来行拜师礼了。
因提前通知过,爆竹声一响,陆续就有人来了,甚至还有外村的,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出的门,到的比临水村人还要早。
沈淮之也没让他们久等,辰时刚过就端坐在讲台之上,由林樾引路,各家的父母长辈就带着孩子进来了。
拜师礼首先拜的是祖师,对于读书人,那自然就是拜孔子,孔子像高悬,沈淮之带着下方的十八位幼童一起跪拜上香,祈求孔子保佑,使他们学业有成。
其次就是拜沈淮之这位师父,以及林樾这位师郎。
第85章
俗语云, “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也就是说, 传统的师徒关系是只仅次于父子关系的,因此拜师礼也十分庄重严谨, 弟子需三叩首,跪献束脩, 而后师父训话, 赐名等, 师徒关系才算成立。
不过私塾的师生关系其紧密程度远不如传统师徒关系,拜师礼也相对简单, 弟子一叩首即可, 献束脩时就无需再跪拜了。
看着堂下的十八个孩童, 年长者不过十一二岁, 其中最年幼的只有七岁,齐齐跪拜, 称呼师父, 师郎, 林樾紧张极了, 生怕坐的不够端庄,没有师郎的样子。
沈淮之看着下面的小萝卜头,想到的是十年前自己拜师时的样子,多的他已经记不清了, 只记得那天老师摸了摸他的头,语调温和, “能上私塾实属不易,万不可辜负你父母的期待, 更不可辜负自己。”
今日,沈淮之又将这句话送给了他的学生。
下方的小萝卜头们,来之前都得了自家长辈的叮嘱,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不可顶嘴捣乱,所以这会儿沈淮之话音一落,下方就七嘴八舌地应声了,这个说“知道了”,那个接“记住了”,学堂一下就热闹起来了。
十八个孩子里有六个是临水村的,本就与沈淮之相熟,尤其是沈岩之的儿子,今年七岁的小虎子,正跃跃欲试地想冲上去和那个收菌子的漂亮哥哥说话,可惜刚走了两步就瞧见他娘在门外瞪他,只能默默停下脚步,转身和小伙伴儿玩儿去了。
刚入学,沈淮之也不苛责他们,一挥手就让他们出去了。
接下来就是收束脩的环节了,原本应该是拜师结束后就由学生将束脩献给老师,但私塾里的学生有几个年岁尚小,家里的长辈都不放心,最后定下的就是由今日送孩子来私塾的父母长辈带着孩子一起将束脩献给老师。
束脩除了早就定下的银子,还有六礼,分别是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干瘦肉条,前五种礼除了数量上略有差别,大家带的都大体相同,只干瘦肉条这一礼,有带家里的腌腊肉,熏腊肉的,还有带新鲜的肉的,瘦肉,五花肉,肥肉,种类十分丰富,唯一相同的就是都十分新鲜,应该是今早才去镇上割的。①
沈淮之收下束脩后又回赠了他们礼物,自己手抄的启蒙书籍,因时间比较赶,他没抄全,每个学生都是两页纸,上面的内容也就是最近要开始学的内容。
书籍价钱就没有便宜的,少则几百文,多则几两银子,沈淮之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最开始这一个月让学生先用自己手抄的书,给他们长辈一个月的时间去筹钱买书,实在没法子的到时候他去买两本,租给学生,两个人用一本,也能用一段时间。
献完束脩,跟着来的各位长辈就各自散了,不过他们也没敢走远,就在祠堂外拐角的路上等着,就怕自己的崽子不听话要往外跑。
林樾今早出门特地带了两个竹筐,就是为了装今日收的束脩的,另外荷包也带了两个,这会儿十七两三钱银子满满当当的塞在里头,放在怀里都会往下坠。
因今日就要开始上课,林樾利索地收完东西,沈正初夫妇各背上一个竹筐,拿上荷包就出去了,沈凌之则是方才就跟着人群出去了,还在门口卖了几块点心才去的镇上。
今日来祠堂的人多,林樾担心有人落了东西,去四周转悠一圈没发现东西,这才准备离开,但还没走出两步,就听到屋子里传来了哭声,还有沈淮之干巴巴哄孩子的声音。
学堂里,沈淮之看着面前两个嚎啕大哭的幼童手足无措,他去私塾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当时跟他一起拜师的也都是十岁上下的,所以第一天也没有人哭。
这回他收的学生却有几个年岁小的,尤其还有一个今年才六岁,刚才跟小伙伴儿玩的开心,也没注意到外头,这会儿坐在椅子上新鲜够了,一转头,屋外一个人影都没了,当即就哭了。
“我要爹爹!我要爹爹!呜呜,我爹爹不在了……”
偏偏他的同桌也是个才七岁的,这边哭喊声刚出来,他就跟着哭了,从椅子上跳下来就想往外跑,“娘,我要回家,呜呜呜……”
沈淮之许多年不曾哄过孩子,眼看除了面前这两个,后头还有几个开始瘪嘴了,整个人头都大了,这私塾先生可真不好当……
干巴巴地哄了两句,林樾就进来了,沈淮之犹如看到救星,三步并做两步走到林樾面前,然后才想起林樾也没带过孩子,语气有些迟疑,“你会哄孩子吗?”
林樾其实并不会,他弟弟虽然比他小好几岁,但从小就是个皮实的,很少哭,就是有些调皮捣蛋,要说打孩子他有一手,哄孩子还真是没什么经验,但事到临头了,总不能两个人这样干看着孩子哭吧,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还好这几个年岁小的他们长辈都叮嘱过要怎么哄。
林樾先是拉住要往外跑的那个,蹲下给他擦了擦眼泪才柔声道:“乖啊,不哭了,方才你娘不是已经答应你了嘛,你好好上课,等中午下学了就来接你吃午饭,她今天做的都是好吃的呢。”
哄完一个也没忘另一个,说话轻声细语地,带着一丝引导,“你小爹爹说只要你不哭,中午就给你带玩具,还记得是什么玩具吗?”
等把这两个哭声震天的哄乖了,林樾才起身掏出自己的那个荷包,从里头抓出一把红枣,“你们乖乖上课,听老师的话,等下学了,就奖励你们红枣吃。”
红枣是个稀罕物,价钱比糖还要贵,在座的就没有哪个是吃过的,看着林樾手里红通通的大枣,眼里都是渴望,还有几个已经无师自通坐得板板正正了。
村里的孩子都是在外野惯了的,除了几个年纪小的,其他人见长辈不在都是见怪不怪,两个小的哭声一停,后头瘪嘴的也就停了,甚至还找了个乐子,开始玩手里的毛笔了。
林樾功成身退,朝沈淮之挥了挥手就出去了,今天没去镇上,等会儿得跟着沈家夫妇下地种蚕豆去,还有菜也得种了,他实在是不得闲。
沈淮之也没急着教他们识字,大体说了一遍为什么家里人要送他们来私塾,随后就开始行净手礼,也就是洗手,盆是从家里带的,十几个孩子排好队,一一在水盆里洗了手擦干,寓意是净手净心,以后能心无旁骛地好好读书。
一群人做同一件事儿的时候总是显得分外有趣,有一个小孩儿洗完手还试图重新排到队伍里,再洗一遍,被沈淮之叫出去的时候还嘻嘻哈哈个不停,直到沈淮之板起脸才消停下来。
“净手”过后,就是“开笔”,拜师后的孩童需得开笔破蒙后方可入学读书,这一步又包含了三个步骤,一是“朱砂开智”,私塾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颗红痣,因“痣”与“智”谐音,朱砂开智也寓意学生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②
因沈淮之方才板起了脸,还把戒尺也拿出来了,这会儿十几个孩子都像小鹌鹑一样乖得不行,让排队就排队,点过红痣的就乖乖回到自己的座位,虽然还有一点儿说话声,但沈淮之已经十分满意了,但他面上不显,不仅板着脸,还皱着眉,十分有威慑力。
从今天起,他就立志成为一名严师了!
描完朱砂,下一步就是“击鼓明智”,昨儿林樾刚买回来的一面小鼓,沈淮之“咚咚咚”的敲了三下,严肃道:“鼓声响就意味着上课时间到了,记住了吗?”
“记住了。”虽然还没达到异口同声的地步,但也相对整齐了。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描红开笔”,因沈淮之早早叮嘱过,今儿所有学生的小书袋里都揣着一只毛笔并一张纸,目的就是为了学写第一个字,“人”,一撇一捺,简洁端正,寓意学生做学问得先学会做人。
塾师开蒙,除了教导学生识字,还得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最开始是教导生活习惯,日常礼节,而后是为人处世,道德情操等,所以第一个字学“人”字,也是为了二者合一。
尽管学生带了纸笔,但第一天,沈淮之并没有让他们用自己的笔,因为今天只学一个字,都用自己的显得“浪费笔墨”,而且描红写字时还需要教导握笔,沈淮之是手把手地教,也就不存在两个人一起学的情况,一支足矣。
为了方便,沈淮之今天特意带的林樾的毛笔,这支笔相对小一些,更适合孩童用,他之前叮嘱学生长辈去买笔时也特意说明需买小一些的毛笔,以免抓握不住。
等把在座的十八位学生一一手把手教过“人”字,中午下学的时候就到了。
还在外面等候的家长纷纷带着饭食进来,招呼自家的孩子吃饭,林樾也给沈淮之送了午饭过来,两个人在学堂陪着学生一起吃的饭。
上课时不敢捣乱,这会儿自家小爹爹,娘亲来了,心里有了底气,又开始大呼小叫了,但总体还是乖的,都贴在自家爹娘身边分享自己今早写的字,
“爹爹,我会写字了,老师教我写字了!”
“娘,老师夸我写得好,你快看我写的字。”
“人”字实在过于简单,在场的长辈虽然没有上过私塾的,但也有那么两三个是认识这个字的,当即就夸开了,又是保证今晚回家告诉爷奶这个好消息,又是答应晚上给做好吃的,好不热闹。
下午依旧是学习写“人”字,沈淮之还无师自通地编了两个顺口溜,教学生如何穿衣洗漱,这个就简单多了,农人一年到头没个闲时候,自然也顾不上太多家里的孩子,早早就教会了他们这些必备的技能,今天就相当于温习了,有胆子大的还给沈淮之分享了一点小趣事,比如他哥哥小时候不好好穿衣服被打了一顿,没有他乖之类的。
因今天刚来,所以下午下学相对早一些,申时刚过三刻钟,沈淮之把今早林樾答应的红枣一一发了,刚好每个学生一人一颗,随后就大手一挥,让他们的长辈把孩子领走了。
沈淮之累的够呛,只觉教一天书比他下地干一天活还累。
随着私塾走上正轨,林樾终于腾出手忙活自己的事了。
第86章
自从决定办私塾, 林樾就一直跟着忙前忙后,手上的生意也耽搁了,这几日都是沈凌之一个人去镇上, 卖的点心也是以前常卖的各种发糕,荞糕, 南瓜糯米糕等,虽然每日都能卖出去一些, 但总归没有之前一天能赚二百文的景象了。
林樾这些日子虽然没去镇上, 但得空的时候也一直在琢磨该做一点儿什么新鲜吃食, 让小吃摊的生意重新好起来。
下午,林樾从田里回来后一直在灶房里翻箱倒柜的, 找完一圈又去了一趟堂屋, 最后翻出来了两罐糖渍桂花, 这是之前山上桂花开的时候做的, 原本做了三罐子,做点心用完了一罐, 现在只剩两罐了。
除了糖渍桂花, 还有一簸箕晒干的板栗和干枣, 都是可以做点心的材料, 林樾翻了翻,把其中坏了的挑出来扔了,剩下的收拾到另一个显眼的地方,预备接下来用。
最后, 林樾又把沈淮之今日收到的束脩礼归整了一遍,芹菜都是新鲜的,这两天得抓紧时间吃完,因是九月份, 不少学生的长辈送的莲子都是新鲜的,加起来足足有一盆,据说秋天吃莲子可以补虚,林樾就想着煮一个冰糖莲子汤,剩下的明日做成莲子桂花糕带去镇上卖,增添点花样。
也顾不上再收东西了,林樾当即就把灶火生起来,洗莲子,加冰糖,冷水下锅,随后盖上锅盖,林樾才开始继续收东西。
桂圆也还是新鲜的,做零嘴儿吃正好,改日得闲再煮个桂圆粥或是红枣桂圆汤,刚好这次收到的束脩礼中就有干红枣,再加上家里原本剩的那些,除了煮汤,还能做不少点心。
最后收拾的就是今天收到的肉了,腊肉用麻绳穿了和家里的腊肉挂到一起去,新鲜的估摸有个三四斤,林樾割了一块儿今晚吃的,剩下的也用盐腌了,等吃过晚饭就挂起来。
等把所有东西都归整清楚,灶台上的冰糖莲子汤飘出甜香味时,时候也不早了,沈淮之已经推着小货架回来了。
“凌之呢?林樾问。
沈淮之把小货架推到灶房门口,回道:“我从祠堂出来正好碰见他,货架就给我推了,他也回来了,就在后头。”
果然,沈淮之话音刚落,沈凌之就从门口进来了。
林樾朝他招了招手,问道:“凌之,今儿卖的怎么样?生意好吗?”
沈凌之点点头又摇摇头,声音有些低落,“感觉还成,但又不是很好,今天我做的量少,所以都卖完了,若是做之前的量,估计这会儿还在镇上呢。”
林樾顿了一下,安慰道:“做生意收入不稳定是常事,咱们也许久没有上新的吃食了,明儿我和你一道去,再带上新做的点心,想来生意应该能好一些。”
说到新点心,沈凌之来了兴趣,“哥哥,你又琢磨出什么新点心了?”
“走,进屋说。”
进了灶房,林樾盛了一碗把刚熬好的冰糖莲子汤递给沈凌之,“尝尝味道怎么样?刚熬的。”随后又给还在外头收拾货架的沈淮之盛了一碗。
沈凌之还是第一次吃煮的莲子,以前都是摘了莲蓬,直接把莲子掰出来吃的,他吹了吹勺里的莲子,才放进嘴里仔细嚼了嚼,“好吃,哥哥,明天我们要卖这个吗?”
林樾摇头,“莲子汤煮起来麻烦,只适合偶尔一次煮了在家吃,明天做莲子桂花糕,家里还有两罐糖渍桂花,得赶紧用了,再放该放坏了。”
桂花是一个月之前就打的,虽然做成了糖渍桂花,但现在颜色也没有以前那么亮了,是得赶紧做,沈凌之又问道:“哥哥,那我们明天就只卖这个吗?”
林樾犹豫了一瞬,迟疑道:“我是还琢磨了另一个吃食,但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