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派BOSS的职业修养 第223章

“咳!咳咳!”一夜过去,太子就病倒了。

元烈帝来看他了,隔着屏风。

太子道:“父皇,您……给儿臣点时间,儿臣,想当太子。”

元烈帝道:“好。”

太子病得更重了,病中写了一封奏折,奏折上泣血哭诉着自己的不孝。

身为儿子要让年迈的父亲担心,身为臣子反而要父皇操劳等等。

太子看着头顶的杏黄色的幔帐:还有一线生机,只要……西边乱起来。

他没有派人去捣乱,这时候这么明显的举动,只会再次激怒元烈帝,让元烈帝直接下杀手。

甚至朝中的大人们,也都约束了在西部的自己人。

但这件事上面的人不乱,下面的人也会自己闹出乱子的。

大小粮商就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朝廷在这件事上与他们争利。

不是只有外地的粮商跟秃鹫一样,等着旱灾真的到来,扑上去将百姓敲骨吸髓。本地的地主,当地大族的当家人们,也怀着一样的心思,甚至更过。

佃户们世世代代的欠条怎么来的?土地大量兼并怎么来的?天灾,对百姓来说是祸。对大户来说,是福。

他们有积累,有人脉。能支持更长的时间,趁着天灾盘剥走百姓的土地、房屋、儿女。见势头不对,就带着财富先走。留在当地一直到灾起被裹挟的,要么是贪心不足的,要么反而是真有慈善的。

天灾之后,往往大户很快重振家世,甚至更胜往昔,但小民百姓……却如泥中落叶一般,不知飘零何处,或零落成泥了。

等着食腐的秃鹫若见猎物被救了,只会哀叫着离开。

等着吃人的大户,看见朝廷来救人了,却必定会如被割了肉的豺狗般,疯狂嚎叫进攻的。

皇权不下县,真正管人的,恰恰就是这些当地的乡老与大户。而发粮这事儿,却又要下到个人身上。

就如周势桉说的,平民百姓往往最容易被煽动,他们常常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去救他们,帮他们的。

民心易得,民心易用,民心易乱,民心易驱……

太子闭上眼睛,他等着。等那些愚民自己乱起来。

小月亮带着虎贲营,带着英王、白渠照,等官员,出发了。

西南的敖昱也得到了八百里加急递送过来的消息,一艘艘大船满载货物顺着运河逆流而上。同时,众多小船也吊在大船一段距离后,跟随北上。

大船靠岸,小船也紧跟着靠岸,当地官府却没有得到事先的通知€€€€让他们征召力夫之类的,此时便有几分忐忑,又有些看笑话的窃喜。

“大人!大人!后头过来了许多小船,小船上下来了一群商人,他们将咱们码头上的苦力都给招走了!又有人租了马车,朝下一站去了。”

“商人?”

“对!听口音,都是南边来的。都是三十上下的精干人,看打扮和行事的手段,该就是商人。”

没找官府,没征徭役,第一批西南过来的粮食,是一群“自发支援旱灾”的商人,自掏腰包送过去的。商人们分成三批,甲部分在当地组织人手,乙和丙一起前出探路,发现道路有问题,就直接聘了附近百姓平整道路,接着前往下一站,聘用新的力夫。

两边交接,押粮的甲休息,乙押粮,丙前往探路,甲休息好了朝前追……

路上也有遇见打劫的,但在第一伙人在路上死了一片后,就没人动手了。也有官员眼馋这批粮食,却无法做到一把将这么多人一块儿按死,只能作罢。

三批人轮换,粮车一路不停地前进,竟比朝廷往日送粮的速度都快得多。

这些商人如何乐意任凭驱策的?用官位换的。官营粮店并非西部一州的临时之举,这是长期全国的大事,最终必定会划归朝廷官员之列。不是所有读书人都精于科举,进身之阶就在眼前,谁能不牢牢抓住?

当然,他们需要更多的粮食。敖昱送走了小月亮,少有地叹了口气€€€€去探寻新大陆的船,该回来了吧?玉米、土豆,或者红薯,带回来一个就好,更大可能是玉米。当然,巧克力能带来就更好了……

第二批大船靠岸了,下来的却都是黑衣黑甲,亮银兵刃的士卒。他们也没有骑马,包括将官在内,都各自背着行囊,甩开脚板快奔而上。仅有的车马,看样子运送的都是辎重。

近乎“轰隆隆”的脚步声,跨城而过,百姓吓得哭爹喊娘躲藏了起来。

但士兵过后,却是秋毫无犯的,还留下了十几个士卒,照顾惊吓之下,与家人走散的孩子。

“这是哪儿来的军爷啊?”别看只是过路没惹事的这等小事,对百姓来说却是稀奇事。其余士卒过路,可不得沿途薅点什么走?

“听说是西北少将军的虎贲营。”

“少将军?是‘那个’少将军吗?”

“就是那个少将军!”

“怪不得啊……”

将官不骑马的军队,靠着一双脚,却奔袭如飞。

元烈帝拿到了邸报:“日奔袭超八十里……”

从他们的行军速度看,其实这个超八十里,该写作近百里。

这可是虎贲军上岸后至少半个月,各地综合上来的邸报。换言之,连续半个月天天这么跑。不是短期的急行军,是正常行军速度。

元烈帝研究过兵书,也跟武将学过兵法,他清楚,行军速度是考验一支军队的重要标准之一。

是“行军”,不是乱跑。军队士卒必须保持一定的结构稳定,统一行动,稳定快速地到达目的地,最好能在到位后,立刻投入战场。

元烈帝脸色难看,说句不好听的,目前大楚境内,骑兵都没几支能跑出这种速度来的。

这还不是一两天的冲刺速度,这是持续了半个月,翻山涉水。

要是元烈帝问这些士卒怎么练出来的?

老兵答:“给少将军扛滑竿练出来的。”

新兵答:“跟在少将军身后一块儿跑练出来的。”

小月亮穿着麻衣短衫,背着自己的辎重€€€€铠甲兵刃和铺盖,以及一大包裹点心。

就他现在那瘦削的样子,这一大堆,外人从后头看,就好像包袱成了精,长出了两条小细腿在自己跑。

这个“包袱精”的上头,还戳着一面红底“金”鱼抱月旗,这玩意儿以后就是他们的军旗了。

金色的大鱼极丑,长身子扭动着,两只鱼鳍夸张地伸展着,贪婪霸道地扒在了月亮上。

这是少将军的夫……夫君?给少将军准备的,他亲自画图,找了绣娘刺绣。确实很有些气势。

众人就看着这面旗子,跟在后头,一路前行。

陀安州,粮食过来前,老百姓就听说了事情。

就如太子所想,少不了人说“粮食本是赈灾用的,该白给咱们的,如何花钱买还算是好事了?”

“这就是有贪官,要贪咱们的银子。”

“该死的贪官!”“不能买的,买了都便宜了贪官!”

粮食进城,有大量士兵驻扎在城外,更有陌生的士兵直接押着粮食进城,更增添了百姓的敌意与惶恐。

他们刚进城,便有数个小队,各自出去了,每队都有两名伙计,且带着一口锣。

“铛铛!”“官营粮店!”“每月低价供粮!”“去衙门申领粮票!”

用的是当地的方言,嗓门够大,锣声够响。

老百姓€€€€“不买,不能买,贪官骗咱的钱呢?”

“其实……还是能去看看,到底什么价钱的。”

“……”

第171章 心狠手辣小月亮

171

“要不一块儿去看看?”“不过, 他们店在哪儿啊?”

“我好像听见了什么……去衙门领粮票?”“哟,那我可不敢去了。”

一听去衙门,大部分好奇的人歇了心思, 但也有少部分胆子大的人去了。

这少部分人里, 在走到能看见衙门的大门口时, 又给吓走了一多半€€€€好多士兵在那,都挎着刀,挺胸抬头地站着。

最初走过去的几个百姓, 都是一副哆哆嗦嗦随时拔腿就走的样子。

后来走过去了才看见, 有人举着一团黄色的破布条子召他们过去,问:“领粮票的?”

“啊?啊, 是的。”

“带户籍册子没有?”

“这?买粮食还得用户籍?”敲锣的人虽也说了,可许多人都没记住。

“还不到市价三成的粮食,细粮的大白米,每人定量, 可不得用户籍?”

“不到市价三成?!”

“门脸在青砖大街第三间, 你们可去看。但要买, 就得要粮票。”

青砖大街是当地店铺最多最好的一条街道, 立刻便有好事者跑去看了,那第三间原本是间卖书画的铺子,此刻门板拆了, 书画古玩都搬出来装箱,粮食却一口袋一口袋地朝里头塞。

店铺一侧的门板都被拆了, 围了一圈的大柜台。

有人问, 伙计也说卖粮,但先交粮票。甚至若没银子,用粮票也可直领一半的粮食。

人们又看了摆在那儿的粮食, 果然都是白米,没掺沙子,不见麸皮。这是其他粮店里卖的上品精粮。

陀安州的人多吃面、豆,少吃米,但这不代表他们不吃米。这可是养人的细粮,但价钱只有粮店里的两成半,还是按照粮店里的下层糙米算的,若是细粮……这就是白送啊。

“假的!都是假的!骗人的!”

嚷嚷造谣的还在嚷嚷,可老百姓总不能把送到嘴边的实惠吐出去吧?

有第一个人拿着户籍去官府领了粮票€€€€这粮票也有意思是,是十分厚挺的桃红色,还套印着波浪纹,上书“十斤”与年月日,以及“半年有效”。也可要小额的,深青色的五斤,鹅黄色的三斤,紫红色的一斤。

家里十八岁以上的,六十以下的,十斤。五岁以上到十七岁的孩子,五斤。从六十一开始,十三斤。

按人头算粮不多,但这些粮就不是让百姓都吃饱肚子的。这是救急和救命的。且百姓可以用这些细粮去换粗粮和豆子,换了之后,至少重量上,能多出五倍来。

粮票和钱交了,半两也不克扣,秤都高高的。

去领的人越来越多,衙门口与粮店口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敢挑事的,都让士卒给拽了出来,先是棍棒之下一通好打,接着便捆在旁边示众。边上站着的看守大冬天还敞胸露怀,露出满胸口的护心毛,手里拎着根鸭蛋粗的鞭子,十分震撼了。

百姓提了粮食回家,多是笑着的。

“咱们留些米给娘和你熬米粥,补一补。剩下的卖了,能多买些豆。”

“都留下吧,咱们……也吃两顿大米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