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第206章

他还要写《科举答题手册》的后续内容,前几天忙着的时候,中午便没回家,只晚上回来睡觉。

今天中午回来过后,他也说中午不回家了,早出晚归,在家吃两顿,睡一觉。陆杨也省心。

两处离得近,陆杨到私塾找人方便,点头应下了。

这顿饭结束,他想抽空去一趟黎寨,顺道回陆家屯看看两个爹。

都跟铺子里交代妥当了,陆柳跟黎峰来了县里,正好再摆一桌。

铺子还开着,要到下午关门,这桌酒就定在晚上。

正好家里地方大,陆杨留陆柳跟黎峰在县里住一宿。

陆杨把弟弟的手抓着,把他两条胳膊都抬起,看看他的肚子。

陆柳圆润了一些,肚子却不怎么显。

陆杨怕他补太过,嘱咐他说:“平常吃饭不要贪嘴,补身子的东西间隔着吃,不要总是吃,补得太好,孩子大了,不好生。”

陆柳笑眯眯点头:“我知道的,我现在已经不馋肉了,山里好多山珍特别好吃,时蔬也都出来了,我每天能吃好多以前没尝过的东西,补身子的汤都没空喝。”

他孕吐厉害,太腥的东西也吃不下,家里还没炖过几次汤。

他还有个会照顾人的婆婆。陈桂枝生了三个孩子,有经验,陆柳被照顾得好好的。

陆杨也就嘱咐这一句,旁的经验他没有。

他们这回到县里,把顺哥儿一起带来了。

顺哥儿还第一次到陆杨的铺子,他人老实站在大哥身边,眼睛里写满好奇,想到处看看。

陆杨给他拿大肉包子吃,也给弟弟拿了两个。

小包子好卖,但大肉包子啃着才香。

黎峰到县里,车子不空。

山珍多,他都拿了一些。这些货大大丰富了陆杨铺子里的食材种类。

山珍跟时蔬不同,好些饭馆都来拉货,出货很俏。

陆杨手里有银子,一并结了货款。

包括之前黎峰送来的粽叶,他按照市价,一文钱两斤的价格结算了。

铺子里现在住着陆林两口子,他们说话,就到之前赵佩兰住的小屋里。

炕还在,桌椅没搬走。炕上铺着竹席,摆着炕桌,一伙人可以坐上面说话。

陆柳到炕上,就想靠着柜子。他懒懒的,不大坐得住。

但要黏着哥哥,上炕就拍拍身侧的位置,让陆杨过来坐。

谢岩在上学,黎峰不想跟过来,陆杨说有正事,他才跟过来,就拿了张椅子坐。

顺哥儿两头都看看,陆杨朝他招手:“过来这儿坐。”

顺哥儿就也上炕了。

陆杨先说了个好消息:“山菌生意谈成了,有两个游商、两个干货铺老板,还有一个大酒楼老板要货。我按照最低数量计算过,第一批货有个一千五百斤。”

这个消息振奋人心,满屋的颜色都亮堂了,陆杨倒杯茶的功夫,再看看其他三人,感叹道:“原来容光满面是这个意思。”

陆柳接了茶水,捧在手里没喝,对这个生意很好奇,问他怎么谈的:“什么价钱?他们来拿还是我们送过去?都要哪些菌子啊?”

他问了,黎峰跟顺哥儿就看着他们兄弟俩。

陆杨跟他们细细说来。

“这个生意谈得很顺利,我们约好吃饭,菜都没上齐,他们就各自说好了要多少货。是看在财神爷的面子上见面谈的,再就是阿岩的科试成绩好,他们提前交好一番。以我这儿的出货量来说,他们五家凑一起,才要一千多斤,实在很低。正常来卖,最多两三个月就卖完了。所以还能有下一次的生意。”

陆杨要做这个生意,对山菌也有一定了解。

端午前后,迎来雨季,大量山菌才迎来生长期。往后的七月、八月、九月才是采摘旺季。也会有更多种类的菌子进入市场。

开春的时节,菌子种类少,有一些,但不足以满足他要的货源种类。

三月里有竹荪,这是好货。

冬到春这几个月,有黑松露。这也是好货。

再就是黎峰那边收山货持续的时间久,寨主也发话了,很多人把家里的存货拿出来换钱了,有些还没到季节的菌子,他们也收到了。可以满足这一批生意的需求。

返程路上,他们算过几次账,这批货能拿到一百三十八两四钱的货款。

运到府城的货会收关税,税率为二分,有个二两七钱多的银子。

算了关税,再把商税一并算了。商税三十取一,要个四两六钱多银子。

余下的,成本约莫六十两,还能有个七十一两的利润。

这笔生意谈成,他们两家就要聊聊合伙的事。

陆杨没办法兼顾到太远,他从黎寨收货,再让黎寨人送到府城,让他们去交货,怎么看都感觉很不对劲。

两家人合伙,这事就好办了。黎峰家里出人出力,陆杨牵线,出个人脉关系,谢岩再努努力,把这头稳住。两家分红。

陆杨办事,不喜欢含含糊糊纠缠不清,尤其银钱,生意之前就谈清楚,定下以后,出货拿钱,回来分账,没有旁的话好说。

收山货累,尤其要销往外地,最好是干菌运货,这里晒制处理都要时日。

还有些干菌需要切片晒,又是一道工序。

货量大,意味着只靠他们家是忙不过来的。

而去府城,显然也是要请人的。

陆杨计算过,他拿三成就够。

这些杂七杂八的支出,应该有两成左右。算下来,弟弟跟黎峰只占五成多点儿。

陆柳听见他跟大峰比哥哥占得多,忙坐直了,看向黎峰。

“大峰,你算算?”

从他们往铺面送货开始,陆杨就没有压价,尤其是野味和菌子酱,基本就是收个摊位费,挣个人气。

山菌生意能做大,怎么还只分这么少?

陆杨下炕拿了算盘和纸笔,让黎峰慢慢算,再坐回来,跟陆柳讲细致一些:“傻弟弟,听说过一句话没有?亲兄弟明算账。这个生意,我拿三成才是合适的,你们收货、理货、晾晒处理,要出人出力,还要请人帮工。这生意做到府城,还要你们去送货。我这儿谈成,靠着人脉关系拿你们三成,我就觉着差不多了,再多,伤我们兄弟感情,我拿着也不安心。再少,以后这处人情维系起来,我就觉着累,不值当。三成就正合适。”

陆柳也掰着手指算账,他心算能力没练出来,多个零头就算不清,过会儿,他算出大致数额。这回能挣七十一两银子,三成就是二十两左右。

二十两,听起来不少,可跟他们比起来,就不是很多了。

他抓着哥哥的手不说话,安静等黎峰再算算。

黎峰算完,想让一成出来。四六分。

陆杨笑了。

他是吃软不吃硬的性子,念着他、记着他,为着他好,不想他吃亏,他把银子送出去都乐呵呵的。反过来,他就要好好算算了。

他们肯让,陆杨只好又说:“你们还能一直守在小山村啊?上回我跟你们说的话,你们听进去没有?”

陆柳听进去了,他都算好了,今年肯定不行。

要攒钱,要养胎,等着年底,孩子出生了,他们手里有银子了,正好新年搬家。

陆杨就问他:“你们搬来县里了,山寨里谁收货呢?”

陆柳最近学得多,也常常琢磨,对于搭伙一事,很是熟练。

他说:“找人搭伙,让他们收。”

他话说出来,笑容也扩大了。

前阵子,他还跟大峰聊过怎么安排兄弟们的事。

三苗和王猛他们还没下山,过了端午,他们又等了两天,还没见着人,就说先来县里看看。

没想到这就有了去处,到时摆酒,更好说话了。

抛砖引玉,陆杨问一句,陆柳答一句,黎峰顿时懂了。

他再算算利钱,就以这次的利润来算,陆杨这儿确实是拿三成最合适。

他这儿的七成,还要再往外让个三成出去。

三成的利润,粗粗算来,是二十两银子。他把四个兄弟拉入伙,一家只得五两银子。

这个数额比当猎户稍多一点,除非是猎到大家伙。是分账,兄弟家的人也能帮着收山菌,可以省去许多人力,也会更加卖力。

这样分账比例就是陆杨三成,四个兄弟三成,陆柳黎峰四成。

等他们来县里,山寨里就有兄弟们帮着收货。货源是稳定的。

陆杨给他们画大饼:“这才刚开始呢,以现在的货量来算,我们一年能挣个两三百两银子。”

他两百,弟弟三百。余下几个就是五十两了,比当猎户多就行。

而且山菌有淡旺季,这伙人还能继续打猎,一年能有个七十两左右的挣头。

陆柳听着这个数,才感觉合适了,哥哥能挣到钱才最好!

他还想到一句话,笑呵呵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陆杨想了想,对黎峰说:“听见没有,点你呢。”

黎峰挣钱了,带着弟兄们挣钱。也是鸡犬升天了。

哪知道陆柳挨着他贴贴蹭蹭,笑眯眯说:“哥哥,我不是说大峰的,我是说你的,你有本事,你挣钱了,我跟大峰也发财了。”

他是小鸡仔,大峰是大狗狗。这也是鸡犬!

陆杨愣了下,说他:“哪有骂自己的?”

陆柳不觉得这是骂人的话,鸡是好东西,活着能下蛋,死了能炖汤。能吃又能卖钱。狗狗也是好的,比如他们家二黄。还有他的狗儿媳三两。

他话题拐弯,跟陆杨说:“哥哥,三两下崽了,大峰说还要再养一阵子,等六月里,再给你送过来。母犬都留寨子里,只剩下一只公的,没法挑。不过它很粘人,长得也挺可爱的。长大了不知威猛不威猛。”

陆杨说:“那就叫它威猛,这样长大就威猛了。”

陆柳呆住:“啊?那它姓什么啊?”

陆杨:“……”

狗儿子,当然跟谢岩姓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