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先是在临安府做了三年知州,之后到了丽江府,又做了六年知府。
他在朝中有圣上和钟阁老当靠山,身上又有着提高临安府税收、开垦梯田、防治天花的大功劳,丽江府的官员也识趣,都不用陆川新官上任三把火,陆川一来就把权柄交给了他。
甚至说,他们是盼着陆川的到来,毕竟临安府的变化,所有云南百姓都有目共睹,连临安府的官员,都沾了不少光,年底考核至少是中上。
一省的行政,比州府要大得多,但陆川完全不惧,他在临安府培养了不少帮手,一当上知府,就开始大刀霍斧,一边在全省范围内带领百姓开垦梯田,一边大力发展经济。
陆川还让人到更南边去寻摸适合云南种植的经济作物,比如他们马车上的橡胶轮胎,就是在暹罗那边找到的橡胶树苗,运回了云南种植。
去年堪堪可以割胶,又让人研究出轮胎,不远千里给皇宫上供了一些,剩下的有半数都被陆川买下,装到回京的马车上。
在陆川的治理下,他当上知府的第四年,开垦的梯田开始交税,加上那几年风调雨顺,那年交上去的农税,竟然比川蜀的还高。
就是跟有“鱼米之乡”称号的江南相比,也只少了三分之一,一时朝野震惊,来云南游学的学子都多了许多。
随着商人和学子的涌入,云南的很多产品因此而被天下闻名,就导致了更多行商前来,云南也变得更加繁华。
谢宁带人主办的云南报纸,被行商们带出了云南,卖至大安各地。
从某些内容板块来说,云南报纸的名气比大安报纸还要大,比如连载小说板块。
陆川和谢宁这也算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了。
陆川和谢宁花了一个月收拾行装,等到下一任知府到来接手,他们才开始启程返京。
和来临安府时相比,他们回京的行李,竟然多出了十二车,好在陆川做了几年知府,有人脉能买到马,不然他们得坐牛车回去了。
一行人来到京城门口,在城门口处排队准备进城。
小果儿打开车窗,仰头打量着高大的城门,不禁发出惊叹:“这城门好高啊!比我们一路走过的全部州府都要高。”
陆川和谢宁也抬头看向熟悉的城门,内心百感交集。
第265章 见面
“公子!姑爷!你们可算到了!”
陆川一行人正在排着队等待进门,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循声望去,竟是永宁侯府的二管家。
二管家身后跟着两个小厮,他喊了谢宁和陆川之后,侧身对身后的小厮说了句话,那小厮便往城内跑去,谢宁估摸着是回去禀报他爹娘吧。
二管家比九年前,鬓发间好像多了几缕白丝,但看着精神还不错,他向谢宁他们迎了过来。
他神情激动:“公子,姑爷,老奴终于等到你们了!”
“夫人前些日子收到信,估摸着你们这几天应该就能到京城,老奴在城门口已经等了五天了。侯爷和夫人正盼着呢!”
陆川和谢宁带着小果儿下了马车,听二管家说到他爹娘在等他,谢宁突然感觉鼻子一酸,一去经年,太久没见着爹娘,只能通过书信往来,他也很想念他们。
谢宁扯起嘴角,问道:“我爹娘他们现在如何了?身子可好?”
二管家笑意盈盈,连连点头:“好,挺好的!侯爷和夫人身子都很好,昨儿侯爷还吃了三碗饭呢。”
“这位就是小公子吧?和公子您长得真像。”二管家视线转移到谢宁身旁的小果儿。
谢宁摸了摸小果儿的头发,点头应是:“是昭哥儿,今年八岁了。”他低头对小果儿说,“昭哥儿,快叫李爷爷。”
云南的经济上来之后,百姓们不再忧愁吃穿,府衙的账上每年有不少结余,陆川便拿了一部分税收出来,让人在省内各个县城和乡镇,建立了基础的蒙学馆,免费供孩童们学习常用字。
而且在陆川和谢宁的坚持下,这些蒙学馆不仅限于男孩,女孩和小哥儿也可以去读书,小果儿也因此受益。
丽江府的地方国子监,旗下的蒙学馆,也逐渐开设了女子班和哥儿班,小果儿五岁时,就被陆川送到了蒙学馆的哥儿班学习。
自从小果儿开始上学后,接触到外面的小朋友,就不乐意让陆川谢宁他们唤他小名了,否则他就要耍性子,缠着两人让他们保证一定改口,才肯放两人走。
谢宁和陆川实在是怕了他,偶尔嘴快喊了小果儿,都得及时表示口误,并且向他道歉。
当然,小果儿有时候实在调皮,谢宁生气时就会喊他小名,这时候他是不敢撒泼的,反而还得小心翼翼。
小果儿一点儿也不胆怯,大大方方让二管家打量,还嘴甜地喊了一声“李爷爷”。
二管家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谢宁,当即乐得不行,他点头笑道:“好好,夫人若是见了小公子,一定会很喜欢!”
谢宁微抬下巴,自得地说:“那是自然,昭哥儿长得这么好看,我娘怎么可能不喜欢!”
小果儿也不自谦,学着他阿爹的样子抬起下巴,两张相似的脸凑在一起,看得人忍不住笑了起来。
陆川含笑看着他们寒暄,想到一向待他很好的岳父岳母,他也甚是想念。
几人说话间,那边已经排到他们了,齐管家安排着众人进去,二十多辆马车浩浩汤汤进了京城,一路往永宁侯府而去。
陆府的宅子,谢母一直都有让人打理着,打听到朝廷对陆川的调令后,她又请了工匠上门,对陆府进行检查修缮。
现在只要陆川和谢宁他们回去,都不用收拾,直接就能入住,连熏香都是他们喜欢的。
但相比于回府休息,谢宁更想马上见到他爹娘,一解思念父母之情。
于是就让齐管家带着大部分人回了陆府,陆川和谢宁他们则跟着二管家回了侯府。
谢宁他们到侯府时,侯府中门大开,京中的高门大户,一般是接待贵客时才能打开中门。
谢宁九年不曾回京,在谢母看来,就是要以最高的规格迎接她的宁哥儿回来,才能表示对他的重视。
永宁侯和谢母就站在中门处,等待着他们的宁哥儿回府,两人身后站着大嫂和秦竹,还有一个年轻妇人,应该是谢瑾的妻子。
“娘,我好想你啊!”谢宁刚一下车,就抛下这几年的稳重,奔到谢母跟前,扑到她怀里撒娇。
谢母颤抖着手回抱他,眼泪唰地就流了下来,滴落在谢宁的衣襟,最后消失不见。
“娘的宁哥儿,终于回来了!”谢母激动的声音里带着哭腔,喜极而泣。
陆川带着小果儿紧跟谢宁,来到众人面前,他对着永宁侯行了一礼,眼眶亦有些微红,嘴角挂着笑容:“岳父大人,儿婿幸不辱命,把宁哥儿平安带回来了。”
永宁侯一掌拍上陆川的肩膀,虽然他头上的白发变多了,但中气十足的声音表明他的身子还很硬朗。
“好小子!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以后在京里待着,一家人也能有个照应!”
陆川面不改色,忍住想要摸向肩膀的手,岳父人至老年,力道仍然不减,不愧能吃下三碗饭。
旁边的谢宁像是感觉到了谢母的泪水,退出她的怀里,用手替她抹去脸上的泪痕。
“娘,您别哭了,我回来了!以后都不走了,就留在您身边。”
谢母发泄了一下对谢宁的思念之情,此时心绪平复了一些,听到谢宁的话,当即笑了出来,又哭又笑的。
还没等谢母表现出慈爱,谢宁又开口了,他看着谢母心疼地说:“我不在这些年,瞧您都有白发了,脸上的皱纹遮都遮不住,眼下更是有了黑影,您不会学年轻人熬夜了吧?这熬夜可不行,尤其是老年人……”
谢母:“……”
随着谢宁的碎碎念,谢母逐渐收敛了表情,面无表情地看着谢宁。
宁哥儿还是和之前一样,没有一点儿变化,净会气她这个当娘的。
倒不是谢宁想一见面就聊这种话题,实在是他不适应母子互诉衷情的温情场面,一看谢母有点这个迹象,就忍不住转移话题。
谢母身后的大嫂和秦竹,脸上都是笑意,就这么看着两人,也不出声打个圆场。
还是陆川比较会看眼色,推着旁边正笑眯眯看戏的小果儿到谢母跟前,笑道:“昭哥儿,这是你外祖母,快叫外祖母。”
小果儿被他亲爹推出来也不生气,眨巴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笑容甜美地冲谢母喊道:“见过外祖母。”
听到清脆的童声,谢母低头看去,一张和宁哥儿小时候极像的脸庞出现在眼前,她顿时心生喜爱,把那个不孝哥儿抛之脑后。
谢母伸手摸向小果儿的脸,又是喜爱又是心疼道:“哎,外祖母在这儿呢,我们昭哥儿走了这么久的路,一定累了吧?”
小果儿摇头,懂事地表示:“不累,外祖母站了这么久,才是应该累了吧?”
和谢宁相比,小果儿虽然有很多地方像他,但心计却是随了陆川,极懂看人眼色,知道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把府里的人都哄得团团转。
他干了坏事之后,就连不苟言笑的刘嬷嬷,都忍不住替他遮掩。
谢宁自己也不是个省心的,很多事情都是他带着小果儿做的,坏事暴露后,常常推给小果儿,小果儿也很讲义气,经常一个人把锅背下。
要不是陆川还有点自制力,能狠下心管教他,小果儿估计现在都成了混世魔王了。
不过现在也没好到哪里去,他在蒙学馆的哥儿班上,已经是班里的老大了。
此时让他哄谢母,不过是小意思。
谢母果然被小果儿哄得开怀大笑,慈爱地牵着小果儿的小手进了府里,把所有人都抛在身后。
看着嘴甜的小果儿,旁边的永宁侯也稀罕得不行,都顾不得跟他家宁哥儿说一句话,就跟上两人身影。
他追上小果儿,边走边说:“昭哥儿,我是你外祖父。”
小果儿很有心机地用空着的手拉上永宁侯的大手,软软的小手一拉,永宁侯顿时心都软了,脸上笑开了花。
小果儿笑着说:“外祖父,阿爹说您是个大将军,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永宁侯挺起胸膛,一脸自豪:“那是自然,想当年外祖父在北疆的时候,那叫一个英勇……”
陆川和谢宁就这么看着自家小果儿把爹娘哄得找不着北,徒留下众人在大门口站立,还是大嫂反应快,连忙招呼着两人进门。
路上大嫂给他们介绍她旁边的年轻妇人:“这是瑾儿的媳妇,谦儿前两天病了,就没他出来,省得过了病气给你们。”谦儿是谢瑾的儿子,谢母信里说过,今年两岁了。
谢宁陆川和谢瑾媳妇互相见礼,大嫂继续说家里的情况。
“你们大哥和二哥正在当值,娘已经让人去信儿了,晚上应该就能回来。”
“瑾儿如今也领了职在当值,€€儿现在在国子监蒙学馆上学,也得晚上才能回来。”
等众人走到谢母的院子时,陆川谢宁对谢家众人的近况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而谢父谢母已经被小果儿哄得把库房都搬出来了,小果儿面前摆了一圈的东西,就等着他挑选。
“昭哥儿,你出生这么久,外祖母都没见过你,这些是外祖母给你的见面礼,你看看喜不喜欢,若是喜欢,就都带回去。”谢母正在给小果儿挂一串珍珠项链。
“外祖父这儿也有很多好东西,你瞧这把匕首,削铁如泥,当年你阿爹想要,外祖父都没舍得给他。”永宁侯正在给小果儿展示什么叫吹发即断。
小果儿一手摸着脖子上珍珠项链,一手接过永宁侯手上的匕首,心里乐开了花,果然没有人会不喜欢他。
谢宁盯着那把匕首,眼神幽怨地看了他爹一眼。
这就是隔辈儿亲吗?他撒娇打诨都要不来的匕首,他爹就这么轻易送出去了??!
第266章 圣旨
“听说云南的那位昨天就已经到京城了。”
梁尚书的书房内,聚集了好几个他这一党派的核心官员,九年的时间,足够让他从吏部左侍郎升任为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