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明宇是早产儿,从出生的时候就先天不良,他家里的条件很好,全家人对他都非常紧张,唯一的期望就是他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活下去。
然而这份爱,对哈明宇来说,有时候显得太沉重了。
因为身体太差,动不动就容易生病,家里对他非常紧张,把他看得很紧。
他不能进行任何剧烈的运动,甚至于小时候跟小朋友一起打打闹闹都被严厉禁止。
等他大一些上学了,其他学生的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而哈明宇的家长只会在他学习的时候让他好好休息。
这种生活一度被他不爱学习的学渣朋友羡慕,但是对哈明宇来说,他只觉得痛苦。
很多时候,他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废人,什么都做不了,只能依靠家人活着。
如果他是个胸无大志,也没什么能力的人,或许反而会好过一些,但偏偏他并不是,他其实很聪明,即便学习时间很少,但有一段时间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成绩,只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自暴自弃,才到了现在的学校。
这种明明有能力,却无法施展,而是被自己的家人禁锢,要求他过普通人的生活的感觉,让他觉得非常痛苦。
他会成为陈颂粉丝后援会的一员是出于羡慕,他羡慕陈颂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渴望成为像是陈颂那样的人。
但后来他认识很多后援会的人,大家都很积极向上,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困难,但大家都没有放弃,而是努力用自己的方法做得更好。
比如很多人都不如哈明宇聪明,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很难理解一些在哈明宇看来很简单的问题,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放弃,而是一次次试图去攻克这些困难,最后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虽然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
他们的这种精神激励了哈明宇,也点醒了他。
哈明宇觉得,他和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有某方面的缺陷,以致于比别人更难达成自己的梦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哈明宇觉得自己比他们要更幸运,毕竟现在的医学发展很快,很多疾病都是可以治疗的,他体弱的问题将来或许也能够有彻底解决的方法,但是至少目前的科学并没有什么能够提升人类智商的方法。
对比起来的话,那些人就像是得了不治之症,而他的病还有救。
既然得了不治之症的人都没有放弃,他一个还有救的人,为什么要放弃自己?
至于家人的禁锢,他还小的时候没有办法,但现在他都已经成年了,即便他身体不好,也是一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为什么不能想办法脱离家人的掌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他知道家人所做的一切也是出于自己的关心,他也会小心地不让自己生病,这样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出于这样的想法,哈明宇决心和后援会想要考研的人一起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他们是竞争对手,也是互相支持的伙伴。
虽然他们不可能全都成功考上陈颂的研究生,甚至有可能所有人都没考上,但至少他们经过努力之后,肯定会取得比没有努力更好的成绩。
哈明宇已经决定,就算这次没有能够成功考上,他也不会放弃,或者明年再战,或者选择其他的导师,等到考博的时候再战。
陈颂要招研究生的消息也不只是在国内流传,国外数学界很多学者也都知道了,包括加兰教授在内的很多学者都来电话询问陈颂是否愿意招收海外的留学生。
陈颂一开始其实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接到了几个电话之后,他只好又去找智院长商量了一下,而这样的事情智院长当然不会拒绝了,外国的人才也是人才的,到时候说出去也是从京华大学毕业的学生,而且数学这样的学科也不用担心什么保密性之类的问题。
智院长唯一的要求就是,陈颂招收留学生的话,不能占用国内学生的名额,毕竟京华大学还是夏国的学校,还是会偏向本国的学生的。
陈颂考虑过后决定招四个学生,国内两个,国外两个。
这之后陈颂就陆陆续续就收到了很多国外学生的带各种推荐信的简历,很多学者确定了这个消息之后,就给自己觉得适合的学生写了推荐信。
幸好陈颂现在有杨然可以帮忙处理这些事情,才没有被这些简历给淹没了,只需要看杨然挑选出来的那些就可以。
而等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暑假差不多就开始了,今年暑假陈颂和童一淮空出一些时间回了一趟陈家。
主要是因为陈新雨的高考成绩出来了,经过和她的好闺蜜李悦的共同努力,她们的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居然都考上了重点线,虽然超出不是很多,大概只能选择双非的学校,不过这对陈新雨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了。
陈家人也很高兴,陈献和王华凝还想给她办个隆重的升学宴,不过被陈新雨坚决地拒绝了。
看着被父母派过来当说客的哥哥陈颂,陈新雨直言不讳地说道:“哥,你别劝我了,我不会同意开这个升学宴的。当初你办升学宴是以高考状元的成绩,而我和你差太远了,我自己并不觉得什么,但我知道那些来参加升学宴的人,总会有喜欢和拿我们比较的,这当然是他们的问题,可我还是会不舒服。”
陈颂也不介意,说道:“可是就算你不办升学宴,他们还是会在背后说,说不定还会议论,因为你成绩不好,所以爸妈不重视你这样的话。”
陈新雨两手一摊,说道:“这我无所谓啊,反正他们议论他们的,我又听不到。可要办了升学宴,他们搞不好还要当着我的面说,我还不能生气,生气还要被说脾气不好,我可不受这气。而且,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我这个成绩办升学宴挺社死的,你们还是放过我吧。”
陈颂认真地看着陈新雨说道:“我们也可以少请一些人,不请那些喜欢嚼舌根的。我想知道你自己真实的想法,如果你是真的发自内心的不想办,那我们就不办。但如果你只是担心别人的议论,那没必要,这是一件好事。”
陈新雨很肯定地说道:“哥,我是真的不想办,我这个成绩又不是多好,还要半个升学宴大肆宣扬,太羞耻了。”
陈颂观察了一下陈新雨的脸色,觉得她并没有任何勉强,才点点头说道:“那行,你有决定就好,我去和爸妈说。对了,你决定好要报什么专业了吗?”
陈新雨点头说道:“我已经决定了,我要学金融。”
家里母亲王华凝就是金融出身,目前在银行工作,陈新雨选择金融专业也算是女承母业,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且金融和商业也算是沾边,陈家也小有产业,陈颂以后肯定不可能会继承家里的产业,如果陈新雨能够学出个名堂来,今年继承家业也很好。
陈颂并不在意妹妹选择什么专业,只要她喜欢就行,只是说道:“这样,那我回头问问你这个成绩金融专业的话报什么学校比较好。”
陈新雨闻言笑嘻嘻地挽着哥哥的手摇了摇,说道:“哥,那你顺便也帮小悦问问呗?她和我一样,也要报金融专业。”
毕竟是自己的粉丝,还是陈新雨的好朋友,陈颂便也答应了下来,问了李悦的具体成绩之后,就离开了陈新雨的房间。
陈颂和童一淮没有等到陈新雨她们填志愿,只在家里呆了一个星期就返回了幽州市,他们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也不好长时间离开。
陈新雨录取的学校并不在幽州市,虽然陈颂也希望妹妹能够在幽州市上学,也方便他能够照顾,但以陈新雨的成绩和选择的专业来说,最适合她的学校并不在幽州。
而她的好闺蜜李悦也上了和她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因为是一起去报名的,还被分到了同一个寝室,这让她们的家人都放心了许多,两个女孩子在大学里也可以互相照顾。
第091章 同行评审 三合一
新的学年, 京华大学又迎来了新的学生,童一淮今年也新招了两个研究生。
不过他今年的情况和去年也差不多,报考的学生都不算是特别优秀的, 今年刚招的两人都来自国内其他名校,一个叫郝奎,一个叫黄凯。
对比去去年, 童一淮已经熟练多了,考察过两人的水平之后,依然给他们列了一张书单让他们自己看书,又不懂的先去问两位师兄, 如果武默和陶离也无法回答再来问他,同样是每周考察一次学习进度。
陈颂今年也招了四个研究生, 两个国内的, 两个国外的留学生。
两个国内的学生中就包括陈颂粉丝后援会的成员哈明宇, 不得不说他的智商确实远超常人, 一旦认真起来很快就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
知道他得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 哈明宇的家人才知道这件事情,他们对此自然是反对的, 他们并不希望哈明宇去做这种劳心劳力的事情,最好他什么都别做只要快快乐乐地享受生活就好, 反正他们家有钱养得起一个闲人。
然而在哈明宇闹了一场之后, 他的家人还是无奈的妥协了,只是不免心里叹气, 为什么他们家的小儿子就不能安心地做一个纨绔子弟呢?
那些为家人的纨绔子弟伤脑筋的人如果知道他们的这种想法, 怕是会气得想要打人。
另外一个国内的研究生则是陈颂带的那个班级的学生, 名叫白正明, 他本科阶段成绩优异, 属于本校直研的研究生。
而两个国外的研究生则是一男一女,女性叫安€€拉米雷斯,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是加兰教授推荐过来的。
男性叫利安德尔€€普卢穆伊,本科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为他写推荐信的是另外一位菲奖得主,和陈颂的交情不算很深厚,但学者们交流,尤其是顶级学者们的交流有时候就是这么一回事,并不需要双方有多么深厚的关系,只要看到对方的学术论文就能对对方有些了解了。
顺便一提,巴黎高师这名字虽然听起来像是个二流师范大学,但其实妥妥的是一所世界级的名校,尤其是它的数学系非常出色,这个学校出过14位菲奖得主和13位诺奖得主,比如学数学的学生都认识傅里叶就出身于巴黎高师,罗曼€€罗兰也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
和童一淮比起来,陈颂学生的质量就高了,菲奖得主的加成还是很好用的。
陈颂考察了一下他们的知识水平,发现他们都已经有开始进行数学研究的能力了,甚至于除了哈明宇之外,都已经开始了研究的尝试。
当然,他们的知识面还是有些欠缺的,毕竟数学专业本科阶段学的东西其实还不是很多,而他们所掌握的很多知识都是凭着自己的兴趣进行的自学。
陈颂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情况,同样给他们列了一份书单,然后说道:“除了哈明宇之外,你们的都已经有了开始研究的课题,你们继续那些课题的研究,回去之后写一份开题报告并且列一份经费的预算清单给我。哈明宇也是一样,回去好好想想你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如果实在没想法也可以跟我聊聊。”
学生们都是眼前一亮,白正明他们之前的研究都是出于兴趣自己私下的研究,至于申请科研经费那时完全没有想过,他们也申请不到,要知道就算是学校的教授想要申请经费也没有那么容易,科研经费毕竟是有限的。
而且虽然研究生帮导师干活是能拿工资的,所以很多研究生博士生直接管导师叫老板,但是像陈颂这种不仅不需要学生帮忙打工,还开口就给科研经费的倒是就真的太难得了。
如果所有的导师都是这样的,那么大概所有的研究生都不会对论文挂导师的名有任何意见,除非他没良心!
而哈明宇虽然因为家里条件好,对科研经费没什么感觉,但是他对自己正式开始科研之路这件事情很兴奋。
虽然他知道想他们这种读学术学位的研究生,肯定是要搞研究的,可是他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他以为还要先学习一段时间,或者帮着导师打打下手,然后才能考虑自己的课题呢。
不过哈明宇也产生了一点危机感,他一向觉得自己很聪明,但现在看来,在导师的四个学生之中,自己好像是个垫底的。
这样可不行,哈明宇暗下决心,一定要迎头赶上。
等四人都答应下来表示明白之后,陈颂继续说道:“我的办公室有你们的桌子,不过我并不要求你们每天都要来报道,你们可以有自己的安排,但每个月必须跟我汇报一下学习和科研的进度,有问题也可以来问我。”
为了照顾国际友人,陈颂都是用的英语,不过哈明宇和白正明的英语都很不错,完全可以听懂,四个人都精神十足地答应下来。
说完学业上的事情,陈颂的表情也柔和了下来,先询问安和利安德尔,“你们第一次来夏国,生活上都安顿下来了吗?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安是个很开朗的女生,闻言爽朗地笑着说道:“没有遇到困难,我和一个夏国的女生分到了一个宿舍,她很乐于助人,在生活上帮助了我很多。我已经学会了怎么在夏国购物,这里买东西好方便啊,网购很快就可以收到,出去买东西也可以用手机直接支付。而且这里还特别热闹繁华,晚上很晚街上还都是人,和普林斯顿完全不同。”
利安德尔就比较内向了,他只是点点头说道:“我的室友也很好。”
想了想,似乎觉得自己说得太简单了,他又补充了一句,“他带我去吃了很多夏国的美食,和法国食物的风格完全不同,但都很好吃。”
陈颂闻言也笑了,便说道:“习惯就好,不过你们最好学一学中文,这样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业上都会更方便一些。”
安说道:“我已经报了一个中文学习班,平时还可以跟我的室友练习,利安德尔要不要跟我一起?”
利安德尔确实还没有这么快向外发展,不过他其实也有学中文的打算,但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听到安的邀请就连忙答应了下来。
安排好两个外国学生,陈颂又看向哈明宇,“我看了你的体检报告,你有些亚健康?”
哈明宇其实不太喜欢提起自己的健康问题,不过他也知道这是自己必须正视的问题,闻言便点点头说道:“是的老师。其实我是早产儿,从小体质就不好,很容易生病。”
陈颂听明白了,就是身体不好,但是又没有什么实际上的病症,大概抵抗力和免疫力都比较差,于是问道:“找中医调理过吗?”
哈明宇点点头,“小的时候找过,不过那会儿我喝不下中药,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就没有再找过了。”
陈颂闻言便道:“身体能调养还是应该好好调养的,这方面中医比较在行。这样吧,这周末你跟我回家一趟,正好国医圣手李景大夫要来给我诊脉,顺便请他帮你看看开个方子。”
哈明宇愣了一下,虽然他不太了解中医,但是国医圣手李景的名字他还真听说过,因为这位也是他的家人曾经试图想要请来给他看诊的大夫之一,不过对方非常忙,并不是有钱就能请的动的,包括其他几位和他齐名的中医大夫也是一样,最后哈家人也没有能够成功请到。
从前的哈明宇自暴自弃,也不是很在乎这个,甚至有点干脆死掉报复家人的幼稚想法。
但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梦想,并且正在努力追求,自然也希望真的能够把身体调理好,更何况这还是来自导师和偶像的关心,他绝对不可能拒绝。哈明宇用力地点点头,“谢谢老师!”
安和利安德尔闻言都露出了有些惊恐的表情,虽然现在国际上都已经认可了中医的疗效,可是大多数人外国人对中医都有些恐惧,因为要用针扎人或者喝看起来就很可怕的汤药。
当然,西医也有动刀子和缝针,可是西医动刀子和针的时候给麻醉啊,而且西药可比中药好吃多了。
最后陈颂看向了白正明,微笑道:“你本科就是我们学校的,对学校和这个城市应该都很熟悉,我就没什么要叮嘱你的了。能够一起学习也是一种缘分,希望你们今后遇到事情能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等陈颂交代完,安询问道:“老师,我们可以去聚餐吗?去外面或者老师的家里都可以!”
聚餐这个词她用的是中文,还是特意跟她的室友学的。
陈颂想了想,说道:“倒也不是不可以,那就今天晚上吧,到时候你们跟我一起回家,可能还会有别人一起。”
他说的别人当然是指童一淮的学生们了,这也算师门联谊了吧?
陈颂给童一淮打了个电话,童一淮自然没有意见,只是问道:“那晚餐你打算怎么准备?”
陈颂想了想,说道:“这么多人,又是在自己家里,搞得太正式没必要,弄烧烤也不方便,就准备火锅吧。我跟赵阿姨说一声,让她提前准备好汤底,至于菜和主食,到时候让他们自己帮忙准备,有点参与感。”
火锅确实方便,童一淮点头说道:“行,到时候顺便让他们自己收拾,免得赵阿姨太辛苦。”
果然,无论是白正明他们,还是武默四人,对于要自己动手这件事情都没有任何一件,反而兴致勃勃。
从古自今,学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虽然没有古代那么艰难,但研究生免费给导师做各种事情都是常事,虽然这并不值得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