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没有犹豫多久,当即让李斯等法家之人去改进秦律。
过时的条文必须尽快淘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好在开启民智也不是全然只有坏处,民众们开始学习之后,过些年就会渐渐出师。大秦缺底层官吏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很多地方还是六国官吏在治理,这样太不稳定了。
六国官吏不可能没有私心,始皇想要尽快培养一批人去替换他们,天幕给了他这个机会。
只不过随之而来的危机也非常大,能否平稳度过,还是个未知数。
三十秒的广告很快结束。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好应对策略的皇帝是少数,大部分无能的君主根本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正好这个时候说书人回来了,他们便高高兴兴看起节目来。
【大家好,欢迎回来,接下来是《趣味杂谈》栏目。今天的杂谈内容比较轻松愉快,保证不会伤害任何人。】
帝王将相们收回思绪,就听到这么一句。
众人:……
你主动提“不会伤害任何人”,是不是心虚了?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吧?是吧是吧?
【好吧,我承认,可能会伤害一小部分人。但是这个伤害和上一个节目的伤害是不一样的,我保证,不会对任何人的名誉造成任何损害!】
是吗?
众人并不相信,他们可不觉得说书人有这么好心。
【那么今天的杂谈主题就是:诗词文章串烧。】
【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串烧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出自于一种食物烹饪的手法。将不同的食材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状,用一根树枝之类的东西串成一串,再放在火上烧烤,这就是串烧。】
【诗词文章串烧呢,就是把不同作品里的词句衔接在一起,就像一根树枝上串了不同的东西。这样解释大家能理解吗?】
【不能也没关系,举个例子就懂了。】
【比如最出名的一句串烧€€€€垂死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2
同一时间,这两句的文字被打在了公屏上,非常显眼。
写出前半句的元稹:……
写出后半句的贺知章:……
除了这两位原作者之外,其他所有看懂了这句混搭诗的人,也都陷入了沉默。
这个画面,有点惊悚啊。
随着诗词出现的,还有动画。222用数据模拟出了两个虚拟人物,还有一间屋子。
画面中,其中一个人躺在床上气息奄奄,这个时候另一个人推门进来问路。结果躺着的人直接原地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笑吟吟地询问来客:“您是打哪儿来的啊?”
“…………”
搭配画面食用后,所有人更沉默了。
元稹和贺知章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就是主持人说的“不会对任何人的名誉造成任何损害”?对不起,他们觉得他们的名誉受到了损害。
他们辛辛苦苦写的诗!(痛心疾首)
作者有话要说:
新节目预计受害者有:庄子、诸葛亮、唐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等。
我这篇文是不是可以别称叫《直播诸天万界的受害者们》了?
大家想看皇帝们的外号啊,这个下一轮的八卦轶事可以聊聊,哈哈
注①分别出自《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注1、2是引用的古诗词
第19章 娱乐:趣味杂谈2
百姓们无法共情诗人们的痛苦,他们只觉得太好玩了。
“这个人病得那么严重,怎么突然就蹦起来了?”
“哈哈哈哈原来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俺看不懂字,光听先生念,根本听不明白那句话是啥意思。”
“呸,你识得字你也看不懂。那可是有学问的先生写的句子,光识字有什么用?”
“还好有这个戏演给俺们看嘞!”
【这首串烧的诗,来自两位唐朝诗人的诗作。】
元稹贺知章警觉,几乎立刻在心里喊“不要”。他们不想在这个时候暴露姓名,总觉得会很丢人。
然而天幕不听。
【前半句出自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1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的好友被贬官,诗人大病之中听闻这个消息,惊得坐了起来,只觉得寒风吹进来的雨水比往日更加冰冷。】
222解释得很浅显易懂,哪怕是普通百姓也能听懂。
于是他们明白了,哦,这是诗人在为自己好友的消息而伤心难过,他们两个感情真好呐。
元稹听完松了口气,心想还好还好,讲解里没有掺杂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
【后半句则是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
【这首诗因为朗朗上口且易于理解,在后世被列入了学生必学课本之中。因为后世施行义务教育,所有人七岁开始都要上学读书,所以这诗在后世几乎人人会背。】
贺知章差点原地表演一个“垂死病中惊坐起”:!!!
什么?自己随手写的诗居然成了后世人人会背的经典?!
贺知章惊喜万分,几乎想要冲出去长啸一声,发泄自己激动的心情。
做官不能名留青史,可自己的作品能像圣贤典籍一样人人称颂也是好的。人生在世总有一样得出彩,不然岂不是白活?
贺知章兴奋极了,要不是现在天色已晚,他定要铺纸研墨,再写一篇诗文出来。
“不过那个元稹似乎没听说过?难道是后世之人?”
皇帝们的关注重点基本都放在了“后世人人必须上学”之上,能供得起所有人上学的朝代,将是多么的强大啊。
十四万万人呢,全都要上学,光是笔墨纸砚的开销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其实接受教育的人远没有这么多,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也是这些年的事情,那些年龄大的人很多还是文盲。
但是古人不知道这件事,他们只觉得吃惊。
有人分析道:
“后世有天幕这样的东西存在,或许也用不了多少纸笔。能够人人上学,倒是不难理解。”
虽然分析得有点偏,但是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把天幕代换成手机电脑,就和现在的情况差不多了。
如今天幕出现,又打算办教育频道,那么古人也能享受“人人上学”的待遇。
这么一想,百姓们就不羡慕后世之人了。
【除了刚刚那一句串烧外,还有一些非常出名的诗词串烧。】
【第二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安能辨我是雄雌。】3
前者是近代的鲁迅先生写的,近代没有开直播,所以鲁迅先生本人是看不到了。不过后半句的原作者还是在的,这会儿正哭笑不得地看着天幕。
【前半句出自近代鲁迅先生的《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4
【全诗我就不念了,贴在旁边大家自己看看。回头录播版会出念诵版本和含义讲解,同时会搭配真人的演绎,以及诗人写这首诗的前因后果。】
全诗出现在了旁边的空白处,不过大部分人看不懂。所以222准备了详细的讲解版本,专门提供给百姓们观看的。
【后半句诗出自南北朝某位不知名的诗人,原句是《木兰辞》中的: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5
【在这里请原作者把署名写好,不要再发生诗人姓名丢失的情况。《木兰辞》在后世同样进入了义务教育的课本,很多人都会背诵,您应该也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出现在课本中,被广大学子得知吧?】
原作者:……
可是,这个署名是否失传不是他能决定的啊!后世传着传着就没影了,这他也管不着,全诗能一句不丢的流传下去已经很不容易了!
好消息:诗作进入了课本。
坏消息:没人知道这诗是我写的。
原作者:QAQ这么一看更令人伤心了!
【对了,《木兰辞》写的是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大家知道不?不知道也没关系,回头看录播,录播会详细介绍。】
【大致就是一个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最后女子领军打了胜仗,朝廷要给她封官,她没有接受,而是选择回乡侍奉父母。】
【这个故事在后世非常出名,几乎没人不知道花木兰的名字。史学家们一致认为花木兰应该是有历史原型的,就是说南北朝时期确实有这么一个奇女子存在,只是她不一定名叫花木兰。】
花木兰故事原型的那位女子听到熟悉的故事,本来还不敢认。直到天幕里的说书先生讲到最后这一段,她才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阿女,这上头,这上头说的是不是你啊?”
女子的父母激动得手都在颤抖。
她连忙扶住了父母:
“阿父,阿母,您先别太激动。”
父母老泪纵横:
“出息了,咱们阿女太有出息了!都有文人先生给你写诗称颂哩!”
女子不好意思地抿唇笑了笑。
她因为参军晒得棕黑粗糙的皮肤在当前的审美看来不算漂亮,却有一种别样的风采。两位老人第一次发现自己的阿女其实也很好看,无关外貌,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吸引人。
【第三句。】
【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6
“这不挺顺口的?难道原句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