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38章

明远:……敢情我还不如一位手艺出众厨娘?

拜别师友后他便独自回到长安城,处理名下的两件生意。

刻印坊那边,每日固定承接“小广告”业务。

因有豆腐坊、绸缎店等商家的“成功先例”在,刻印坊的小广告很是红火。毛利基本上能够抵偿各种开销和工匠们的工钱。

当年罗寿说的“这买卖不赚钱”的断言算是彻底被打破了。

甚至有别家看着羡慕,想要效仿的,却发现他们怎么也没法儿像明家刻印坊这样,在一天之内就制出雕版,开工印刷的。

明远去刻印坊看时,发现那里的工匠们已经将“七巧板”式的“活板”印刷术使用得很好。但工匠们对于将来是用“铜活字”还是“泥活字”印刷术还有争论,正在探索。

明远:不着急,慢慢探索就好。

煤炭加工厂这边,“蜂窝煤”生意在经过了冬季的大红大紫之后,终于开始显得清闲。毕竟长安市民的取暖需求降低了不少。

但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蜂窝煤销量还会保持稳定,或许还会稳中有升。毕竟长安城中的老百姓生火做饭的需求是永远在那里的。而且城中不少酒肆饭铺意识到了这种燃料于烹饪一道的好处,“大宗采购”正在稳步上升。

明远回到长安,却拜托炭行,别出心裁地开展了一项有偿“回收煤渣”的活动。

煤渣就是蜂窝煤烧完之后的残余物。明远通知长安城中的炭行,打算以两文钱十斤的价格,回购煤渣。

这消息一出,整个长安城都动起来了。

刚刚过去的冬天里,谁家没烧过蜂窝煤,谁家没烧出过煤渣?这东西搁在墙根也是搁着,送去炭行竟然还能换钱。

一时间炭行收到的煤渣,比每天能卖出去的蜂窝煤还多。

明远将这些煤渣收到之后,指挥工人用碾子将煤渣碾碎,筛成不同颗粒度的“筛土”,卖给专门烧制砖块的砖窑,用来制砖。

砖作匠人王老汉顿时舒了一口气,他为长安城里各家各户盘炕,烧砖的材料紧缺。明远此举,简直是雪中送炭。

还有一部分筛土则被明远卖给了官府,供官府制作“水泥”,以辅助京兆府各处修路。

此举令陕西路转运使李参对明远更加赏识,而永兴军知军司马光看向明远的眼光也更加复杂€€€€

原本只道是个寻常纨绔子弟,即便师从张横渠,经学上也未必有什么大才。现在看来,倒真的小觑他在财货上的本事了。

若不是这小儿家境平平,不可能荫补做官,否则再过个十几年,活脱脱又是一个薛向。

司马光可不知道,他正念叨着明远会是第二个薛向的时候,明远正在薛向家里。

*

明远在离开长安之前,特地来拜见薛家的老太太,希望自己不在长安城中的这段时间里,薛老太太能够照应舒氏娘子和妹妹十二娘。

他将母亲和妹妹留在长安城,是必然的决定。

毕竟明远和她们只是“半路”母子和兄妹,而明远在这个时空里有自己的任务,不可能永远陪着她们。

此去汴京,究竟能不能见到明高义那个“渣爹”,明远还心里没数。如果将舒氏娘子一路带到汴京,万一真的上演什么狗血大戏,明远觉得母亲恐怕承受不来,还不如先让他去探探路。

将舒氏娘子和十二娘留在长安城,近的有薛家照拂,远的还有横渠镇舅舅家,要比跟随明远路上奔波的好€€€€

明远是这么认为的,因此他陪同母亲妹妹一起来见薛老太太。薛老太太二话不说便答应了。

明远正暗自欢喜,却听薛老太太叫他,将他单独留了下来。

一时薛家堂上并无旁人,只有明远一个,心下惴惴地立在薛绍彭一向怕死了的老太太面前。

薛老太太沉默了好久没有说话,而是独自闭目养神。

明远心里忐忑,等了好久,忽然见到薛老太太眼皮一翻,眼中精光毕现,紧盯着明远。

她厉声问道:“明小郎君,你此前一直着力安排母亲与妹妹勤来老身这边走动,是早就想到有这么一天的吧?”

薛老太太看人特别准,明远认识她的第一天就知道了。

此刻明远被她如此严厉地盯着,的确感到心中的想法根本无所遁形。

他马上一低头,老老实实地将渣爹的实情与心中的担忧一起,和盘托出。

在这过程中,明远几乎不敢去看薛老太太的脸色。但好在听着听着,薛老太太的脸色放缓。待到明远说完,薛老太太也轻轻叹了一口气,低声叹道:“可怜,可怜……”

“远之,你就放心去吧。你母亲和妹妹这里,当由老身看护着。”

明远顿时大喜,连忙拜倒。

“绍彭那里,你要时时来信,那孩子看着顽皮,其实性情有些孤僻,认得你以后,好多了……”

末了薛老太太还补充了一个请求。明远连忙应下了,心想:平日里薛绍彭总是怕祖母怕得什么似的,没想到祖母其实也挺关心他。

€€€€哪天可以在信上提点薛绍彭一句。

*

辞别了薛老太太,天色已晚。明远回到自家,去寻母亲时,却发现舒氏娘子正独自一人在房中坐着,一动不动,宛若一尊姿态优美的雕像。她面前的几案上放着一封已褪成暗黄色的信笺。

明远心生疑惑:母亲在这几年里视力渐渐模糊,明明已经无法看书读信。

难道,这封信是很多年前……父亲寄给母亲的?

“远哥。”

舒氏娘子被明远的脚步声惊动,抬起头来。

“你此去汴京,见到你父亲,便替我问问他,这封信上说的,还……算不算话了。”

说着她将那枚陈旧的信笺递给明远,声音平静,不见幽怨,只是尾音有一丝颤抖。

明远将信笺接过来,看了看字迹,认得是明高义的。

此前他收到的明高义“来信”,都是半真半假。前面一段是明高义的字迹,比如当初那封,如果舒氏娘子愿意和离他可以写放妻书云云,都是明高义亲笔。

而试验方则通常利用明高义的信件给明远“塞钱”,因此会在信件后半截以后世的标准楷体写上“注资一千贯”,“注资万贯请收讫”类似的字样。

之前安排明远去东京,因为完全是试验方安排的,信件里就完全是标准楷体。明远一望而知,晓得这不可能是他那“渣爹”的安排。

明高义在他明远的人生里就是一个摆设,一个符号,一个可有可无的标记。

但明远没有想到过,舒氏娘子会拿出这样一封信€€€€

写封信的,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明高义。

他万分欣喜地告诉发妻,他在汴京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一千贯,固然有些运气的成分,但是他终于在此立足了,从此不会被明家的兄弟们小看。

他在信上回应收养十二娘之事,说这是“义之所在,合情合理”,二话不说便答应下来,还说远哥应当好好看顾这个妹妹。还随信把他挣的绝大部分钱都寄回了家,供舒氏娘子花用。

若是没有当初那笔钱和舅舅家时时补贴,舒氏娘子很难自己拉扯两个孩子,抚养他们长大。

后来明高义不再寄钱回家,明家的日子便一天比一天难过了。

至于舒氏娘子问的“还算不算数”,是明高义承诺,当自己赚到第二个“一千贯”的时候,就接一家子一起去汴京,让远哥和十二娘在汴京城里安顿下来,然后自己就陪阿舒去游历天下,饱览大宋风物……

然而舒氏娘子在家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明高义回京兆府。最近有人接二连三地替明高义把钱财捎回来,一万贯一万贯的,然而明高义却只肯把明远一人接到汴京去……

明远看到这样一封信,第一个念头是“男人有钱就变坏”。

他在本时空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钱太有魔力,能够改变很多人的本性。这封信当是十年前的了,明高义显然从来没有履行过承诺。

但是明远一想不对,以明高义的名义,送回来的那些钱,全都是试验方安排的呀!

明远将这份信来来回回看了看,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明高义究竟有没有赚到第二个“一千贯”……

如果真相是,明高义没有发什么横财,也没有抛妻弃子……那么他又为何会写信回家,表示愿意写“放妻书”?甚至还摆出“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架势,请了自家兄弟做见证。

这个爹,到底渣不渣啊!

明远伸手挠头:人心啊……

读懂人心,可比花钱难多了。

第37章 百万贯【第十更】

系统1127:“亲爱的宿主, 请问您前往汴京,一路上打算带多少钱?”

明远想了想反问:“普通人从京兆府前往汴京,路上要花多少钱?”

1127:“若是家境一般的寻常百姓, 这么一程大约也就是10贯;如果是一路追求舒适,不想苦着自己的, 花费大约在100贯左右。”

明远便道:“那为我准备500贯吧……不, 准备1000贯。毕竟‘穷家富路’, 本就奔波劳累着, 路上不能再苦着自己。”

1127声音激动:“好嘞!”

按照明远的要求,这1000贯很快就准备好了, 大约是几十贯铜钱,500贯左右等值的银两,两小锭黄金, 以及一小部分盐钞, 卷成卷, 可以束在明远的腰带里, 或者插在靴筒旁。

“亲爱的宿主, 您不打算多带一点吗?”

“带太多了怕招人眼红,或者是引来盗贼。”明远一副很有经验的样子。

但凡读过《水浒传》便应大致对这个时代的治安状况有所了解, 明远并不怕那些梁上君子, 只怕剪径的强盗, 若是看上了他的财货, 抢了他的钱, 再将他随手“喀嚓”掉, 那么一代富豪明小远, 便出师未捷身先死, 钱还未花完, 人先挂了。

按照规则:他要是在这个时空里挂掉,也就回不去本时空,无福消受自己参加比赛赢来的奖金了。

“对了,1127,”明远想起了什么,问他的系统,“你作为金牌系统,有没有什么道具可以推荐给我?我想要能够保证自己平安抵达汴京的。”

1127顿时沉吟:“嗯,宿主,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但是没有这种笼统的,能够‘永葆平安’的道具,您必须对道具提出具体的要求。”

“比如,您想要在一定时间内力气变得很大,可以选择使用‘力拔山兮’卡。”

“如果您想要在一定时间内不受外界兵器的伤害,可以使用‘刀枪不入’卡。”

“如果您想要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一门武艺,可以选择开‘十八般武艺’盲盒。”

明远:……怎么还有开盲盒?

“如果您想要在一定时间内体验当世大侠的风范,可以选择使用‘独步天下’卡,友情提示,这张道具卡类似‘舌战群儒’,主要以提供氛围和效果为主。”

明远:……还有没有一件靠谱的?

“哦,对了……‘百发百中’卡,您已经尝试过了。”

明远:确实……当初那张“百发百中”卡,还算是效果不错。

系统€€€€嗦嗦说了这么一大堆,明远基本上是明白了:道具卡大多有时效性,所以预先准备是没用的。等到发生情况时,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用合适的道具卡也不迟。

就在明远做着各种准备的同时,薛绍彭给明远介绍了一位同行的旅伴。

这位旅伴姓商,名叫商英和,行五,年纪在四十岁上下,是一名专做玉石生意的豪商。

薛绍彭介绍两人认识以后,明远与商英和都“相见恨晚”。

商英和是暗悔自己早没认得这位长安城中出类拔萃的小“财神”;而明远则在想,要是早点认识珠宝玉石商人,估计能早两个月花完十万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