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想当反贼 第302章

当然那些人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长得不错。

而江湖传言,当年骆时行的父亲骆宾王就是一表人才,他的兄长骆时止也是青年才俊,由此可见骆时行应当长得也不错。

当初骆时行被带到长安的事情没有几个人知道,甚至除了袁客师手下以及宫中的宫女宦官,都没几个人见过他。

而这些人一直都守口如瓶不敢轻易说出去,所以外界只能猜测骆时行应该长得不错。

更何况就算长得一般,哪怕戴上了才子这个帽子,有这个光环在,那么颜值也能提升不少。

再这样说下去就涉及到太平公主跟骆时行两个人是不是有私下往来,咳咳,众所周知公主这个群体,其实也不是那么守妇道的。

太平公主知道外面的流言蜚语之后气的掀了好几次书案,还有一次正好碰上薛绍回家。

薛绍见太平公主气成这样便问道:“这又是怎么了?”

太平公主没好气说道:“明知故问。”

薛绍坐在她身边说道:“外面风言风语那么多,也没见你为此生气过,怎么这次就气成这样?”

太平公主说道:“那些人跟骆时行能一样吗?”

薛绍心里咯噔一下,虽然在外界口中公主这个群体似乎都不怎么有节操,但实际上太平公主在跟薛绍的婚姻存续期间算得上是公主中的楷模。

他们两个恩爱不恩爱不知道,但关系绝对不错。

也正因如此,无论太平公主欣赏哪个才子诗人薛绍都没放在心上过,他知道太平公主只是欣赏而已。

但是骆时行这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人却跟别人似乎都不同,太平公主对他太上心了一些。

太平公主似乎也觉得这话有歧义,便解释说道:“骆时行有才干,阿娘很是看重他,结果那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找骆时行的麻烦,这明明就是在反对阿娘啊。”

反武之风一直从未消退过,这些年更是愈演愈烈。

薛绍不知道太后是不是真的看重这个小刺史,但为他破过几次例是真的。

他便说道:“你且安心,这些人掀不起风浪,你看周兴动了吗?”

周兴是太后手下酷吏的领头人,当然这年头却没人敢喊他们酷吏的,都是后世评价的时候给的称呼。

太平公主想了想说道:“之前周兴还曾维护过骆时行。”

薛绍点头:“正式如此,周兴别的不行,在揣摩娘子心意上却无人能及,他没动,就证明娘子没有对骆时行不满,你又何必生气?”

下面人再怎么努力也就是蹦€€一下,如果惹恼了太后说不定还要流放到岭南去骆时行手下讨生活。

咦,这么一看,大家其实还应该小心一点,别得罪人家啊。

毕竟如今流放不是崖州就是岭南那边的几个州,万一流放到交州,那岂不是惨了?

太平公主依旧皱眉说道:“众口铄金,阿娘为他破过许多次例,再有的话,他的名声就不好听了。”

薛绍回过神来说道:“却也不怕,他能从一介罪犯到如今的一州刺史,必然是有些成算的,听说他自辩的奏疏已经到了三省……”

他还没说完,太平公主就站起来说道:“那我去看看。”

薛绍连忙拉住她:“你既然担心他被人说闲话暂且不要过去,实在不行我去帮你看一看,回头告诉你便是。”

唐朝的驸马一般都有个驸马都尉一职,而且不会像后面的某些朝代那样,当了驸马就等同于没有了前途,薛绍本身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太平公主也觉得自己出入前朝不合适,便催着薛绍说道:“快去快去,还有告诉中书省的人,嘴巴都闭严一些,朝中大事是什么都能往外说的吗?”

薛绍无奈,他刚到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现在就又要出去,但最后他还是拎着马鞭说道:“那你乖乖在家等我消息,别乱跑。”

太平公主推了推他:“快去快去。”

薛绍这才跑了一趟中书省,他过去的时候,中书舍人正跟他的手下凑在一起围成一圈,不知道在看什么。

薛绍十分稀奇,中书省每天事务繁多,这些人不做事情围在一起做什么呢?

他去凑过去之后跟相熟之人打了个招呼这才明白,那些人聚在一起竟然是在看骆时行送上来的奏疏。

薛绍忍不住问道:“交州刺史这是又写诗了吗?”

上次交州刺史的奏疏被围观还是因为他在奏疏里面夹了一张纸写了首诗,这次这是以诗自辩吗?

其中一名右拾遗说道:“不是,是交州刺史这次随着奏疏送来了两根稻子。”

“稻子?”薛绍一脸迷惑,这什么操作?送稻子,还送两根?

右拾遗见他茫然便解释说道:“这可不是普通的水稻,若是交州刺史所言为真,那么一亩田的产量至少增长五成。”

薛绍听了之后顿时一惊:“这么多?是真是假?”

“舍人正在核实,看样子像是真的。”

其实骆时行不仅送来了稻子还送来了一部分狸奴一号,这是他后来补上的,万一朝廷不信还能亲自种一种试试。

当然比起种植,可能派巡察使过来看看真假更方便一些。

薛绍听了心说这可真是个大新闻,若是成真,骆时行这怕不是要名留青史!

不过因为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中书舍人在看完奏疏,算了一下交州这一年的收成,再看看他们交上来的税之后,当场起身说道:“我去见中书令。”

他说完带着奏疏就跑了,薛绍从头到尾只看到了他手里捏着的两根稻子,奏疏里面写的什么压根没看到。

不过就算如此,他也算是能对太平公主有所交代了。

薛绍赶紧跑回了家跟老婆八卦,太平公主听了之后十分好奇,转头问道:“中书舍人拿着奏疏去找中书令了?”

薛绍点头:“这么大的事情必然要上报的。”

太平公主这才开心说道:“我要进宫看阿娘。”

既然是大事那么肯定会上报给武€€,她去她娘那里应该能够得到第一手情报。

薛绍:……

他也很想八卦,不是,很想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啊。

于是他可怜巴巴地看着他的公主老婆说道:“那你早点回来啊。”

回来告诉他一手消息!

太平公主怕了拍他的头笑道:“等着吧。”

第339章

而此时的武€€也的确是得到了消息,这么重要的事情没有人敢隐瞒。

武€€直接将骆时行的奏疏拿过来看了一遍,骆时行的奏疏十分有特点,一般都十分严谨,这里面也是如此。

武€€看完之后又拿起那两根水稻仔细看了看。

因为需要长途跋涉,所以骆时行对这两棵水稻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此时水稻整体呈干燥后的淡黄色,水稻的稻杆比一般水稻都要粗一些。

还有上面的分蘖,这种分蘖很少见到,但凡出现一般都是象征着祥瑞,是上天对于皇帝的嘉奖。

而如今骆时行把祥瑞量产了。

武€€一时之间心情也有些复杂,可能比起量产,她更希望这是交州发现的祥瑞。

如今圣母造势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她不介意再添砖加瓦。

不过骆时行在写奏疏的时候自然也想到了这些,里面直接写道:昔年嘉禾为祥瑞,而今嘉禾万顷,又何尝不是上天对大唐之眷顾。

咳,他本来是想说粮食增产本身就是因太后存在而有的祥瑞,只不过这样直白的拍马屁还是有些突破他的底线,所以他直接换了个说法。

反正大家都知道,大唐如今虽然有皇帝,但皇帝是不干政的,真正处理政事的是皇太后,所以夸赞如今大唐有祥瑞降世,那跟皇太后也没什么区别。

骆时行其实也担心上面会因为玄学而不推广狸奴一号,对于如今的武€€来说,出现一整块田的祥瑞可能比粮食产量增多更有用处。

所以他才这么强调能够有狸奴一号出现,也是祥瑞的一种。

唯一比较对不起的大概就是韦子耀,按照正常情况来说,狸奴一号是韦子耀辛辛苦苦弄出来的,朝廷应该给予嘉奖,但是骆时行直接在奏疏里把这个说成是祥瑞。

相当于抹杀了韦子耀的努力,怪对不起他的。

骆时行只能一边让人将韦子耀的功绩记载在州志和县志上,一边写信安抚他。

韦子耀倒是比较平常心,他现在沉迷研究各种粮种,思索怎么增产忙的不亦乐乎,根本不关注这些。

更何况韦子耀心里很清楚,狸奴一号最大的功臣其实是他们使君,如果没有骆时行提供的那些资料,他怎么也不可能摸透水稻的遗传规律,就算想要努力都未必有头绪。

而越是研究越是了解他就越是知道,骆时行提供的那一份资料超出当下水平太多,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

只是他从来没有问过,谁还没有点秘密了呢?他们使君不说,他就管好自己的好奇心。

骆时行见韦子耀自己不在乎,自然也就只能在钱财上弥补他了。

而洛阳那边狸奴一号几乎是成为了当下的另外一个热点。

其实上层贵族除了真正管理国家的那些人,对于粮食增产与否并不怎么关心。

反正哪怕天下闹饥荒也饿不着他们,他们只不过是喜欢谈论一些八卦而已。

只不过如今谈论八卦也要小心,不能谈论皇室相关,太后近臣也不能讨论,朝政最好也少说。

数来数去能议论的竟然几乎没有,大家都憋得不行,于是只能说些无关痛痒的。

而水稻这件事情则是安全话题,大家完全可以讨论嘛,而且从水稻再延伸到交州刺史,大家就更好奇了。

之前因为那两首诗,所有人对骆时行的印象都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但是研究水稻的一般都是田间的农民。

这两种特质实在是太割裂,怎么想都不可能从一个人身上出现。

至于水稻并不是骆时行亲自研究的,似乎谁都没有去想。

反正交州是从骆时行担任刺史之后才有的狸奴一号,这肯定跟交州刺史有关系啊,要不然过去那么多年怎么之前的交州刺史没有上报呢?

别的不说,刘延€€至少是负责的,他在交州被打击之后,到了黄县当县令也是兢兢业业,对耕种十分看重,他之前在交州就没发现,说明之前没有嘛。

大家的逻辑听上去十分顺畅,只是忽略了想要形成产量高性状稳定的水稻可不是一年就行的。

更何况交州种狸奴一号都种了一年的,在这些人嘴里,仿佛狸奴一号是天上掉下来的一般。

洛阳百姓能够讨论这些也是因为武€€没压着这件事情非要搞祥瑞,本来她的确也想操作一下,但是狄仁杰却让她改变了主意。

如今狄仁杰还未曾进入中枢,但他已经是洛州司马,而洛州其实就是洛阳,也就是说他本身就是京城的二把手。

所以跟身在中枢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武€€在看完奏疏之后召集群臣议事。

武承嗣和周兴两个人对武€€极尽阿谀奉承,话里话外都不离祥瑞。

武承嗣是十分知晓武€€心中所想的,要知道那块雕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就是他命人伪造献上的,武€€收了之后在南郊告谢昊天,让各州刺史都督和宗室来洛阳参拜不说,还给那块白石命名为“大授神图”,同时封洛水为显圣,同时立庙。

这次也一样可以这么操作,武承嗣只是有些遗憾嘉禾不是自己弄出来的祥瑞,否则……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