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汉朝搞基建 第482章

  实际上虽然听上去他直接深入了乌桓腹地似乎很危险的样子,可他有火药桶,也不需要太过注意乌桓人的死活,只要别真的把人全给杀了就行,可李不厌他们就算手中有火药桶都束手束脚,要小心不要伤害到被奴役的大汉百姓。

  但他们唯一的机会就是从海上登陆趁薄奚氏不注意偷袭的时候,之后薄奚氏很可能会驱赶平民百姓来对付他们,所以李不厌他们应该会很难。

  若是能够让其他乌桓氏族将目光放在薄奚氏身上,甚至去攻打薄奚氏,那么李不厌他们的压力应该能够减轻很多。

  反正乌桓内讧的话,薄奚氏就算驱赶大汉百姓也没用,对方可不会因为不想伤害自己人而留手。

  李息点点头:“找个机灵一点的乌桓人让他通风报信去吧。”

  李息手下的一名校尉有些担忧说道:“若是如此,火药桶的事情怕是瞒不住的,让乌桓提前得知消息……会不会不太好?”

  副将敲了那个校尉的脑壳一下:“瓜娃子!现在你晓得火药桶了,你有得办法莫?”

  校尉揉了揉头想了想,好像……还真的没办法,这个要怎么抵抗?再结实坚硬的城墙好像都抵不过火药桶的威力,尤其是城墙,现在的城墙一般都是木制,不过只要不是金属制成似乎都没有什么大用。

  实际上如果刘谈在的话会告诉校尉,以现在金属冶炼的本事,就算是金属制成的大门都不一定抗得过火药桶,无非就是剂量大一些罢了。

  李息派人将谣言传了出去,然后给刘谈写了捷报,顺便将这次的作战报告写了一下。

  说实话,写捷报的时候他一点也不发愁,这东西基本上是有一定格式的,反正就是先写我们赢了,然后再吹一下大汉士兵作战神勇,他作为将领指挥得力,然后再报上去伤亡和俘虏,这就齐活。

  唯一让他为难的大概也就是这个捷报看上去比较像是假的,因为他们有伤无亡,这在战争之中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不过这还算好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写的是作战报告,感觉总结来总结去就一句话:发射了火药桶,炸开了对方城门,没了。

  最后李息干脆当做给刘谈叙述整个作战过程的信一样写的详细了一些。

  刘谈在接到这封信的时候正在担忧,李不厌那边还没有消息,李息这边还没消息,就算燕国这边开始建各种作坊都不能让他开心。

  这些作坊除了一部分是蒸馏酒精的以外,剩下的都是将来用来加工豆制品的。

  去年种的那些小麦和水稻都是依靠着温室才顽强活下来的,刘谈直接让他们一点点降低温室的温度,能够活下来的植株的种子保留,然后一代代培养下来,争取早日产出适应北境国环境的水稻和小麦。

  不得不说,那些植株连北境国的气候都不能适应,那更不能适应燕国这边的气候了。

  黄米和小米在这边长的也一般,倒是大豆长得不错,这一片土地都很适合种植大豆,他就打算让百姓们改种大豆。

  顺便在燕国推广一下豆油,而且北境国出产的豆油产量已经有些跟不上了。

  作坊多少倒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大豆产量不够,北境国一地供应一整个大汉也太难了一些。

  以前能供应上主要是因为豆油只在一些比较主要的城市推广开来,比如说长安啦或者各个诸侯国的都城啦。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从这些城市辐射到了周边的城镇,让豆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尤其是一到冬天,人们需要更多的脂肪来对抗寒冷,对于油脂类的东西需求就更大,搞得刘谈之前就一直在发愁,他已经尽量在别的地方收购大豆,但是为了不扰乱粮价,收购的价格一直不是很高。

  之前他一直疑惑燕国这边为什么不种植大豆,他让人收购大豆的时候燕国这边提供的一直都很少,虽然价格不高,但比起这些百姓种田得到的粮食,总是更好一些,毕竟收成好,价格也不低,相对就会好很多。

  等他到了燕国之后发现还真不是这边百姓的问题,而是朝廷压根就没宣传过。

  刘谈深深怀疑刘旦是不是为了跟他较劲才这么搞,要不然何必放着钱不要,他将所有的大豆收上来高价转卖给他也好,让老百姓自己卖了之后他收税也好,总比之前的钱要多很多。

  不管怎么说,现在总算是有机会了,先让燕国的百姓种大豆,水稻和小麦再说。

  一边想着这些一边担心战争,李息的信多少让他平复了一下心里的焦躁。

  他先是打开了捷报,在看了一下伤亡之后就知道李息肯定是用了火药桶,那么这个结果也很正常。

  不过对于李息说的捷报要不要送长安的问题,他想了想,还是送吧,虽然接下来等李息习惯了火药桶的威力能够推的更快,捷报也会更加频繁,但一起送过去就开心一次,一波一波的开心,等打下王城之后会更加开心,能够维持很久。

  刘谈果断让人将捷报送往了长安,但怕长安那些人不相信打仗会没有伤亡,于是特地写了一封奏疏,然后让之前那些去过岭南的人作证。

  这样如果那些人还不信的话……不信就不信呗,反正城池是结结实实打下来了,等这些士兵被带回去的时候核对人头自然能够分辨出来。

  刘谈也不太在乎那些。

  他写完奏疏之后就打开了李息给他写的信,他本来还在想李息是不是想跟他多要一些火药桶,毕竟按照计算的话,他带走的那些火药桶最多也就是再打一座城池就差不多了,他当初担心火药桶运输,所以没给多少,现在他用了一部分,也的确需要补充了。

  结果他打开信之后就发现李息的信通篇下来就一句话:殿下,乌桓人现在拜天地也拜你了。

  刘谈:?????

第625章 [一更]625

  刘谈算是发现了,在他追求科学的道路上总有那么一两个拖他后腿的。

  当然这还不是最让他生气的,最让他生气的是拜他算什么啊?你要拜也要拜刘彻啊,怎么一点政治敏感度都没有!

  当他看到乌桓人认为他的火药桶是天€€降罚,所以把伤员都杀了之后就更生气了。

  刘谈拽过一张纸就给李息写信,不过也因为李息算得上是他名义上的养父,所以他措辞还挺客气的。

  然后他又紧接着给刘彻的信里追加了几句话,嗯,这几句话就让他又把信重新写了一遍,好在奏疏不用重新写,这话总是情也不适合拿到正式场合来说。

  李息在接到刘谈的信的时候先是听说了北境王派人送来了不少的火药桶,他顿时放下心来。

  之前他计算了一下,按照他现在这个用法的话,可能是坚持不到将乌桓整个都打下来的。

  因为乌桓算是分裂状态,每个氏族或者几个氏族群居都有一个王城,所以他需要将这些东西留在攻打这些王城的时候用。

  这样他就要节省一些,比如说攻打普通城池的时候就不用火药桶。

  可李息已经习惯了用火药桶轰城门,放着这么好的东西不给他用,他也难受。

  现在北境王送来了这么多大概意思应该就是让他随便用吧。

  李息开开心心地拆开了信,结果还没看两眼冷汗就下来了。

  是他飘了,火药桶让他整个人都飘飘然,居然在这么敏感的事情上犯了错误。

  现在最主要的就是修正错误,他思索半晌,虽然他是武将,但好歹也在朝中沉浮那么久了,什么风风雨雨都经历过,所以也不是完全没办法。

  之前占领下来的地方完全可以放着不管,因为那边跟燕国接壤,到时候问起来就说他们从燕国得到的消息。

  反正这些时日燕国已经开始逐渐平价卖盐,刘谈谋划的那些事情老百姓还没感受到,之前也说不上北境王管理燕国是好还是不好,但平价卖盐才是真正让老百姓省了钱,所以燕国的百姓现在说起刘谈就是夸赞,说他是明君。

  哪怕就这么一件事情让乌桓人认定刘谈是神仙有点奇怪,但是没关系,刘谈接下来还有别的动作。

  没见现在北境国的百姓对北境王多么死心塌地吗?要不是朝廷对淫祀管理的很严格,只怕这个时候已经有人给刘谈建祠堂了。

  不过据说哪怕现在这样也有人偷偷供了个泥人在家里,祈求北境王保佑自家能够更加富余一些。

  接下来攻打到王城之后,宣传主体就必须变成刘彻了。

  李息冷静下来想一想,其实这件事情好像也不是那么难以挽回,皇帝陛下都亲口说了他儿子是钱童,钱童可不就是神仙,那么被人拜祭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北境王这么看重只能说他政治敏感度比较高。

  李息不由得感慨,那么多诸侯王里面只有这一位是混的最好的也是有原因的。

  实际上刘谈的政治敏感度其实不怎么样,只不过他习惯了凡事都站在刘彻的位置上思考一下。

  这年头的人很多并不会换位思考,而刘谈跟别的人也不一样,穿越过来之前的确是平民百姓,但哪怕是平民百姓也是在自己家里当家作主的,头上也没人压制着,所以思维方式跟这年头的大臣不太一样。

  再加上这么多年诸侯王做下来,他已经很能站在君的位置上思考了。

  想一想若是他手下的人被百姓们拜祭,称呼为€€仙,他能高兴吗?

  是儿子也不行啊,皇帝的儿子也先是臣子才是儿子。

  刘谈只是在对刘彻的事情上比较敏感,剩下的……只要搞定刘彻,他就不需要担心别的。

  李息决定用军功将他犯傻的事情给遮过去。、

  而在他攻打乌桓的其中一个王城的时候,刘谈的捷报终于是传到了京城。

  此时京城众人对于这一场战役还是很关注的,主要是辽东郡被人占领三个月都没人发现这件事情太过匪夷所思,再加上大家都知道北境王什么脾气,知道乌桓人肯定讨不到好处。

  但是谁都没想到刘谈竟然直接让李息带着兵马入侵乌桓。

  至于辽东郡的争夺则是交给了三个年轻人。

  这一下子,主战场就从辽东郡变成了乌桓境内。

  刚开始还有人觉得北境王小题大做,这是在掀起战争,甚至隐隐有人觉得北境王这是好大喜功的表现,忧心忡忡地想要让刘彻遏制一下刘谈。

  他们倒不是真的想要刘谈倒霉,只是担心刘谈因为武力值高而导致经常挑起战争,要知道他现在手里有北境国和燕国,西边有西域,北边有匈奴,东边有乌桓,就算没有了乌桓还有高句丽等等其他民族,想要打仗真是太容易了。

  甚至有人因为这件事情建议刘彻改封刘谈为齐王或者鲁王。

  这样看来,他们倒真不是想要坑刘谈,只是不希望大动干戈而已。

  当然谁都知道在打乌桓期间肯定不能改封刘谈,甚至在燕国走上正轨之前都不太可能。

  而且刘彻看上去也不像是想同意的样子,所以他们只是想要先给刘彻一个信号,然后接下来再一点点劝说。

  刘彻当时什么都没说,只是心里憋着一股气。

  曾经因为国库钱财不够,导致他在对待匈奴的事情上只能一再退让,甚至还要派公主跟乌孙和亲。

  丹阳公主不是亲生的是一回事,但让一直反对和亲的他同意这件事情本来就让他一直如鲠在喉。

  现在刘谈手里有钱,也有光明正大的借口去打,结果这些人又来。

  但是这些大臣的担忧也不是错的,所以刘彻不好斥责,只能等着刘谈那边的消息。

  也亏了他儿子从来不让他失望,第一封捷报来的十分迅速,而捷报的重点其实不在于胜利。

  大家都觉得打胜仗不奇怪,那可是十万大军啊,除了赵破奴他们那样的蠢货,一般人想要输也真的不太容易。

  最让大家震惊的是自家的伤亡人数,战争中一个人没死这仿佛是神仙话本里才有的事情。

  当然只是没有因为战争而死亡的人,中间还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其他原因去世,最多的就是疾病,不过这个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刘彻长长出了一口气,然后他就干出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无语的事情€€€€把捷报发下去挨个传阅,不看完不下朝。

  众人:陛下,这可是大朝会啊!

第626章 [二更]626

  原本沉浸在喜悦之中的众大臣现在开始思索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拖的时间太晚的话,宫里会管饭吗?

  这好几百号人,一个个看下去要看到什么时候啊?

  好在刘谈在正式文书上一般语言都比较简洁,实在是不简洁不行,让他写华丽的辞藻他也写不出来,所以就只能干巴巴地就事情叙述清楚就行了,也亏了刘彻从来不嫌弃他。

  就那么几行字,大家瞄一眼基本上就能记住,能够站在未央宫大殿之上的没有一个智障,所以传阅的也很快。

  刘彻坐在上面眼看着下面那些大臣的表情从一开始的好奇逐渐变成困惑和不可置信,心里还是挺爽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