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又在偏宠小娇O啦 第18章

“你还问我?你自己不知道吗?”林霁流指着刚刚离去的身影,斥责道:“怎么又和那位在一起?当时不是同我保证再也不会逛花楼了吗?临近考试还敢这么胡闹!真不怕我告诉二哥?”

花楼两个字被林霁流刻意小声,怕旁人听去低了林霁云的名声。

林霁云冤枉,眼泪汪汪,“我没去那种地方,我发誓。”

“那你怎么和那位在一起的?”

“我们是来买书!”林霁云辩解道:“最近出了两本期刊,里面有我连载的话本,所以想送给陛下看看,没你想的那么,那么不健康!”

林霁流哪里信林霁云的话,四弟最近忙着备考,怎么会有时间去写话本,况且还能在期刊连载。

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他知道四弟还没这个才华,肯定是在说大话。

不过没去花楼他倒是信的,毕竟京城这个时间也没有花楼会营业,而且刚刚他亲眼看到陛下在外面等着,四弟一个人进去买书。

估计是四弟常来书店,知道最近有部重生的话本颇为热议,所以献给陛下罢了。

林霁流自从上次知道林霁云和君颉一起逛花楼,便认定两人是狐朋狗友,如今四弟虽然没和陛下断了联系,但他们的兴趣从研究花楼转到研究新兴的话本,从令人不耻的爱好转到文化领域,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四弟还是有功之臣,没让陛下留恋花丛。

这么一开解,林霁流心里舒服多了,也没想计较这次林霁云说谎去二舅家的事了,他反而语重心长地拍了拍林霁云的肩膀,“四弟,我信你没去花楼,话本总比花楼好,以后多多和那位说一些令人身心受益的爱好。”

“走,咱们回家!”

林霁云只能一脸郁闷地跟三哥走了。

*

因为临近考试,林霁云便彻底安心在家复习备考,自从拜访了白宗甫老先生,林霁云心里踏实了不少,再也没有面对考试惶惶然的焦虑。

在望台山的那两天,老先生给他的启发很大,帮他修改了以往的作答思路,让林霁云对题目都理解开阔了不少。

现在林霁云只要看到题目基本都能在心中默默剖析出该如何破题了。

这种宏观上的掌控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终于到了太学入学考试,入学考共有三科,分上午和下午进行,一天就能考完,第三天就能出结果。

林霁云和小表弟一起坐马车去太学,这次考试共设有二十个考场,每个考场有五十余人,竞争不能说不激烈。

林霁云和小表弟分到了不同考场。

上午考的是帖经和试义,林霁云觉得试义的难易程度还好,帖经倒是有点难,应该是自己没背诵熟练的缘故,毕竟复习的时间太短了,等晌午考完出来,小表弟闷闷不乐,烦恼的原因却和林霁云相反,觉得帖经简单,试义有些难。

林霁云已经不会被别人的状态影响了,何况都已经考完,再后悔也没用,他拍了拍小表弟,让他放轻松点,努力准备下午的测试。

下午考的是论策,林霁云觉得有些棘手,考试时打了两次分析的纲要才敢下笔。

与此同时,张元良正陪着皇帝在考场四处查看,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从来都不管这些的陛下,今天兴致竟突然来了,说要过来看看这些国之栋梁。

张元良只能作陪。

他们在考场绕了一圈,最终停在了十一考场的窗外。

见陛下在此驻足了足足一炷香还多的时间,张元良惊奇,不知道什么能吸引陛下如此,他顺着陛下目光望去,看到之后表情有些疑惑。

这个角度并不能看到考生的脸,只能看到背影,再细看看,陛下好像盯着的是个考生的……木簪?

这木簪平平无奇,街上几文钱便得一个,有什么好看的?

张元良百思不得其解。

作者有话要说:

一更,今天加上免费章已经写了七千的更新,实在写不动了,明天我再来补入v的二更和三更~啵啵~

第22章 二更

下午考完策论, 林霁流接林霁云和张慧安回家。

马车上张慧安有点沉闷,太学入学考试确实如同老师说的那般,不是泛泛之辈可以随便考上去的, 他紧张备考了这么久, 结果却不太如意, 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

林霁云考完轻松了不少,本来想趁着放榜前带小表弟好好在京城玩, 结果见他这么沮丧, 也不好说去玩的话,只好安慰道:“考完就过去了,发挥自己正常水平就好, 其他也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张慧安长长叹了一口气, “来了京城才知道,果真是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考太学也真不容易。”

过了一会, 他又道:“今日同场的考生说陛下好像来太学了, 可惜我没见到。”

提到陛下,林霁流觑了林霁云一眼。

林霁云专心考试,也根本没见到,见三哥看自己, 更是无辜。

他连忙道:“看错了吧, 陛下就从没去过太学。”

“陛下的穿着都是御用的,怎么能认错,况且又是张元良先生亲自接待的。”张慧安对传闻很是相信, 说到这个, 他精神总算振奋了一点, “太学怎么说也是皇家学苑,陛下当然会来啦,什么时候能见见陛下就好了。”

普通百姓对皇室又很深的崇敬,但林霁云对君颉本人没有,实在是无法和表弟同感。

但他想起之前听到君颉登基后的种种功绩,又能理解了一些。

他道:“以后总有机会见的。”

张慧安以为林霁云说的是入朝为官,每日上朝必然能见到陛下,想到未来,他总算心情好了一点。

*

考完试后两人也不用温书备考了,林霁流和林霁云趁这个机会带着二舅一家在京城好好逛一逛,吃了不少本地特产。

到了太学放榜日,终于传来了喜讯,林霁云和小表弟张慧安全都考进了太学。

太学按照入学成绩分为‘天地人’三个班,各班又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班,林霁云在天字丙班,张慧安在地字丁班。

太学入学竞争如此激烈,能考上便是大大的喜事。

二舅一家来京城便是为了表弟入学之事,如今考上便也放心了,家里还有秋收,二舅不在的这些日子全靠大舅一家忙碌,如今是再也耽误不得,放榜第二天就离了京,让小表弟留宿在林府中。

林霁云也终于腾出时间来赶稿了,前些天备考,他的话本一个字未动,还是月初的那三千字,这两天紧赶慢赶,好不容易在开学前写了一万多字。

开学将近,林霁云便得收拾收拾去太学住宿了。

其实家离太学近的学生不必在太学住宿,是二舅走前让二哥帮忙办小表弟住宿这件事,他在这事上异常坚持,想是怕给他们添麻烦,二哥推辞不过只好应了,然后顺便也让林霁云进去给表弟作伴。

林霁云是无所谓在哪里住的,反正家这么近,每周还有假期,想回家方便的很,唯一麻烦的是发.情期来了怎么办,他怎么通知君颉。

最后想了想还是把咕咕给带上。

*

第二天便是入学的日子,林霁流送林霁云和小表弟张慧安到太学读书。

太学是皇家所办,可能是照顾皇室中人,学生宿舍都是独自院落,隐私倒还好,只是宿舍分布是按照班级分的,林霁云和小表弟的宿舍距离有点远。

太学不许外人久留,林霁流将林霁云和张慧安的宿舍打点妥当,塞了些银钱,嘱咐了几句便离开了。

只剩下了林霁云和小表弟换了太学统一的衣衫,各自去了自己的教室。

天字班的学生人数少,林霁云进去的时候大家正各自攀谈,林霁云便自己找了个空闲座位坐下了。

旁边的人正在埋头苦读什么东西,林霁云本没在意,然而余光一扫却顿住了。

€€€€竟然是万象书肆连载的期刊。

没想到在太学里还能遇到读者。

林霁云顿时感觉对方有点亲切了,可能因为自己多看了两眼,那人抬头笑了一下,问道:“你要看吗?我这还有第一期。”

是个浓眉大眼的少年,头上带着宝蓝色抹额,笑起来很是阳光。

林霁云连忙摇摇头。这书他自己写的,已经快滚瓜烂熟了。

抹额少年又低头勤奋看期刊了。

过了一会,马上上课,见博士远远的快到了,林霁云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摇了摇他胳膊,“别看了,博士来了。”

抹额少年一惊,连忙将书塞到底下,危襟正坐,顺便朝林霁云释放了一个灿烂的笑容。

第一堂课是算学。

虽然太学入学考试仅有三科,考经义和论策,但是太学初始是为皇室服务,设置了不少其他科作为拓展,例如算学、骑射、书法、礼乐等,现在依旧保留了下来。

天字丙班初入太学的第一课便是算学。

博士姓李,进来后做了简单自我介绍,随后就问大家觉得自己自己算学水平怎么样。

大部分学子对算盘计数并不陌生,乘法口诀也滚瓜烂熟,况且考进太学天字班的,没人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一进来就说自己不行,因此很多人都回答良好、优秀。

毕竟算学又不是年末必须考核科目,就算开设课程也只是因为传统保留了下来,并不重要。

但没想到这位博士听到说优秀,上来就给了下马威。

他出了一道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

这是勾股定理,无论现在这个世界还是ABO世界都有,只是在ABO世界这算是基础教育中的内容,而现在这个世界则需要学生看过《九章算术》、并且记住勾股数,算是中等偏上难度的内容。

李博士按照名册一个一个地点人回答,大部分考入太学的学子此前一心学习四书五经,除了科举走明算科的,谁会专门研习《九章算术》?

博士点了七八个人都没答上来。

李博士:“这就是你们说的优秀?虽然这门课并不重要,但老夫也决然不许有任何人抱着轻视它的心态来上课。”

李博士又点了几个人的名字,到隔壁桌的抹额少年,对方站起来,回答道:“四尺加二十分尺之十一。”

李博士颇为惊讶,看了眼他的名字,“孙常威,你是工部尚书孙启彻的儿子?”工部主管水利,农田等,通常从科举中的明算科进士提拔。

孙常威点头称是。

这回李博士终于换了笑容,不住点头,“不错不错,虎父无犬子,孙尚书后继有人。”于是点头让他坐下。

下一个就是林霁云,这次李博士换了一个类似的题目,是《九章算术》中的引葭赴岸。

勾股定理对林霁云来说倒不难,毕竟是初中数学课程,他当时刚穿进ABO世界,什么都不懂,只能从基础常识教育开始,只是林霁云不能做到像孙常威那样在心里默算,于是找了张纸演算,半天没说话。

李博士还以为他不会,也不是人人父亲都是工部尚书,便道:“不会便坐下吧。”

然而话音刚落,林霁云就念出了正确答案。

这倒让李博士大吃一惊,旁边的孙常威也扭了头看他。

李博士疑惑道:“你家里是做什么的?”

林霁云说了大哥和二哥的名讳,一个是广威将军,一个是明经科状元郎,没一个和工部沾边。

这倒让李博士深深看了他好几眼,孙常威是因为父辈教导的关系,而林霁云却完全是靠自己看书习得,连《九章算术》都看过,说明读书涉猎范围非常广泛,不是只读死书的人。

李博士满意极了,没想到一个班竟然有两个精于算学之人,已经是难得一见的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