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121章

说实话,将温氏兄弟很不给面子的留在了原地。

没人招呼他们,没人搭理他们,刚才还称兄道弟的几个有些吊儿郎当的秀才也走了。

“源哥……这……。”温浪有些急了:“温润也太不给面子了!”

他们以为温润会“顾全大局”的,结果温润没那么好心,人家就差当场翻脸了。

“不管他了,你还记得那个邓大人家的二少爷吗?”温源一咬牙:“咱们只要巴结住了他,还怕温润一个小小的举人翻了天去?”

“可是源哥,邓二少看样子不太好接近啊?”温源不由得犹豫了一下:“而且听他身边的人说,邓二少品味很高的,那可是咱们江南这边的河道总督,什么好东西没见过啊?”

温源沉默了。

江南河道总督的全称是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简称南河河道总督、南河总督,是本朝设在江南地区的高级官员之一,因为朝廷很重视江南这边的河水治理,故而品级定得很高,为从一品或正二品,负责江南大部分地区的河道疏浚及堤防。

本朝初,只在山东济宁设河道总督。

可是考虑到淮安是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治河工程最重要处,而总河署所在的山东济宁距此路途遥远,往返不便,为便于及时掌握水情河势,就近指挥,于是在淮安城西北的清江浦原户部分司旧衙署设立行馆。

今上登基为帝七年之后,正式分设江南河道总督,驻节清江浦;以及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驻济宁。

次年就增设了直隶河道总督,归直隶总督兼领,可直隶总督忙不过来啊,就又分了出来,由单独的人任职。

以此类推之下,江南、南河等等水患频发之地,就有了专门的河道总督。

这些专门治理水患的最高官员,与本地总督平起平坐,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奏折的,温源能知道这么多,多亏了他让出来的房间,是一个比较老资格的举人,那人已经四十开外了,带了一个书童一个长随入住。

他去过会试,而且去了三次呢。

知道的消息很多,且仿佛消息很灵通的样子。

邓二少也是他介绍兄弟俩认识的,不过说是认识,只是打个招呼,邓二少有住的地方,就是孙先生的小院儿,这几日三位先生的住处可是塞满了人。

不是这个官员的子嗣,就是那个官员的孙子。

反正是不会让他们这些“官宦子弟”跟普通人挤在一起的,那也容易出现什么“霸凌”,毕竟家世不同嘛。

邓二少既不是家里传宗接代的嫡长子,也不是家里寄予希望,顶门立户的麒麟子,他就是个排行老二的嫡次子而已。

家里的资源享受着还不用自己努力。

邓总督那也是大权在握的人,说不上是封疆大吏,可也是一方要员,治理河道哪儿那么容易啊?一年年,朝廷拨给河道的银子就没少过,可河道还是那个河道,雨水稍微大点儿,还是会崩溃。

每隔三五年,就有决堤的事情发生,大小不一样而已。

邓二少名为邓辉,字耀祖,在家里是嫡次子,还有个大哥在京城那里,一个是守护家业,另外一个就是在京城会试呢。

他自己却只是个秀才,还没考上举人,不过这次跟着学台大人过来,却没人敢小看他一个秀才。

谁让人老爹厉害呢。

“源哥?源哥!”温浪看他半天没出声,不由得喊了他好几句:“咱们怎么办啊?”

这也不能总不出头吧?

听小道消息说,这位邓二少的秀才身份,还是他父亲用了很多手段,才让他考上的,秀才好说,可是举人就不行了。

温氏兄弟没什么见识,只想着跟邓二少打好关系,希望邓二少也能将他们弄成秀才。

可是邓二少是那么好高攀的人吗?

不说他身边有多少高官的孩子围着交朋友,就是这群官宦子弟那花销,都不是他们能支付得起的,吃不习惯这里的饭菜,人家还有自己带来的厨师,在当地租赁了宅子,自己起火做饭,然后给邓二少送来。

“别喊了,我没聋!”温源没好气的道:“走,去看看邓二少他们那边吧,要是他们也想认识温润的话……。”

“那就怎么样?”温浪追问了一句。

“那就制造个机会,让他们认识!”温源一甩袖子,自己就朝另外一个方向走去,那里,正好是邓二少他们暂时在的地方。

温润被许攸拉着走,也没多快速,他们拐了个折角,到了一个人相对少的地方,许攸才驻足:“温源跟温浪他们几个,怎么还有脸在书院里?”

“温家庄经过了这么大的变故,要是再不冒出来几个有出息的,还能在几个村子里拔得头筹,当老大吗?”温润哭笑不得的道:“我可是听说了,他们考的不理想。”

“连个秀才都不是,考试的时候,三次连一次都没过去。”许攸瘪嘴:“这会还跟一群府城来的举子混,给人家当狗腿子吗?”

这话说得,也太愤恨了。

“那是他们的事情,跟我没关系了,你要是生气,岂不是用他们的错误,在惩罚自己?”温润“唰”的一下打开了自己的折扇:“咱们今天做什么?他们都三三两两的聚到一起,不是吟诗作对,就是讨论学问,你也去吧!”

“你怎么不去?”许攸说完就后悔了。

别人吟诗作对,是为了拓展人脉。

讨论学问是为了乡试甚至是会试。

温润呢?

他既不想往上考,拓展人脉干什么?

“你去吧!”温润推了推许攸:“你可是要考举人的哦。”

许攸上次没考上,这次总该考上了吧?吴山长都说他很有可能中举的,且许家也需要他这个顶门杠子去拓展人脉,因为许家就是个大地主,在朝中没有什么人脉的,要不然,也不会给许攸订了这么高的一门亲事。

可以说真的是高攀了啊!

“你都不去,我去干什么?”许攸这人啊,就在这个时候讲起了义气:“走,咱们俩去下盘棋吧?”

那个能磨时间呢!

“好吧,今天不去,明天你也得去,我无所谓的,这里的人我都认识,也熟悉。”所以不用怕他无聊。

实在不行,他回去睡觉呗?这春困秋乏夏打盹的,中午他都不想吃饭了,就想在房间里睡大觉,躲避开秋老虎。

“那也要先陪一陪你啊!”许攸还是坚持跟温润混在一起。

俩人找了个偏僻的小亭子,建的地方很有意思,是一处乱石颇多的角落里,这角落还是挨着竹林的僻静之处。

“这里的石头还挺多。”温润看到了很多有着人工痕迹的碎石。

“据说这里是当年修建书院的时候,废弃的一些石料堆积处,因为没什么价值,又沉重不方便处理,故而就堆积了这么一个小假山。”许攸指着那点竹子道:“因为挨着竹林嘛,故而有竹子在地下延伸过来,就是长出来的少,不过这样倒也有点意趣。”

这个亭子修建在这座不起眼的假山上,只有二层,全木质结构,连顶上都用的油木板。

一层倒是挺大的,二层小一些,上面有一桌,四个凳子,可以在此地用餐,也能品茗。

还有靠边的栏杆位置上,放着两个长桌,可以下棋,也可以作画。

俩人就坐在了栏杆那里,有书童带了棋具过来,还有一壶茶水,两个茶杯,伺候的十分精心。

温润觉得,这可比陈旭那小子细心多了。

陈旭就没怎么伺候过他,且一直缩头小乌龟似的,在他的书房里不出来。

看看人家这书童,多体贴!

不止拿来了棋具,还有茶水,以及两碟点心。

更拿了个香炉来,点燃了香炉,竟然是桃花香。

这地方的竹子长得不粗,因为是在岩石之中的缝隙里钻出来的,故而细细瘦瘦,却也是竹子啊。

长得也不高,不会遮掩住二层的视线。

西竹,桃花香,对弈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小书童在一边独自玩耍。

在这热闹的书院里,倒是真的清闲自在,又有闹中取静的意思。

“你的亲事如何了?”温润只能这么问。

“定下了。”许攸说了他的亲事。

“不错啊,高攀了。”温润道:“可曾见过那位黄小姐?”

“哪儿那么容易?是我父亲与母亲,去了三次府城,才定下来的,并且最后一次,拿了我的一首小诗去的,大概是也觉得我有点才华吧?”许攸有点自得的道:“有一位这样的高门千金下嫁,我家也算是荣耀了,对了,我父母在府城置办了百亩良田,作为聘礼,送去了。听跟去的人说,那位黄家千金是个温婉贤淑的性格,家里人人都说好的。”

“这么多的土地啊?可见咱们这边是诚心求娶,对方能同意这门婚事,也是你的造化,成了亲之后,要好好对待嫂夫人啊。”温润下了一子:“你这婚事一波三折的,好几次定亲都没能成功,这次终于定下了。”

许攸的婚事,最开始是在本地挑,后来是去府城选,没想到选了个官宦之家的千金,还定了亲,真是不容易。

第124章 邓辉,邓耀祖

“是啊,父母为了我,也是费尽心思。”许攸感叹道:“我这婚事,颇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意思。”

可不是么,他只是个秀才,许家也只是本地大户,最多的就是土地了,可土地这个东西,是靠老天爷吃饭的,老天爷给脸,就丰收;老天爷翻脸,就遭殃。

许家的家业,也是攒了三五代才攒起来的,许攸读书上天赋并不高,能考中秀才,也是厚积薄发,他比温润大,却比温润考举人的时间晚了三年。

“你呢?你那私塾听说办的不错?”许攸也下了一子:“有很多人家都听说了的,不过到底能不能有孩子考出来啊?要是没有可不行。”

私塾不像是书院。

书院这是朝廷立的,私塾那就是自己开的;书院有朝廷背书,且一番考核都有一定的制度遵守,又有经验丰富的先生教导。

莲花坳本来就小,那些孩子估计也是良莠不齐,年岁不一,温润要一口气教导所有的孩子,哪怕他不需要束€€维持生活,要不教导出来一两个,恐怕会有非议呢,说他耽误孩子们的光阴。

“有,还不少呢!”温润低头喝了一口茶:“我打算三年之后叫他们考秀才吧!”

那个时候,王珏跟王瑾都还不大,考个秀才回来,再过三年考个举人。

要多多的读书才行啊。

俩人这么闲聊着,下着棋,偶尔还要书童去添点热水续茶。

混到了中午,他们没去饭堂吃饭,而是书童打了饭菜来给他们俩,在这里吃,总比在饭堂,跟一群人寒暄着强。

午饭也简单的很,凉拌笋丝,清炒白芹,清蒸螃蟹和白斩鸡。

汤是鱼丸汤,鱼丸里包着虾仁儿呢,不过是淡水虾。

“这还有螃蟹?”一个盘子里,四个大螃蟹,两公两母。

“饭堂的做饭人说,今天在集市上看到有几艘船只的河鲜不错,故而买了很多来,给大家伙儿尝尝鲜。”书童又拿出来两个用荷叶包着的东西,打开一看,好么,原来是荷叶包饭:“这是今天特意做的,说上午诸位才子们在欣赏残荷与锦鲤,故而做了这荷叶包饭,算是应景了。”

“我觉得自打这学政大人来了,饭堂那边的厨子都兴起了,做饭都讲究起来了,再也不是对付咱们这帮读书人的时候啦!”许攸开玩笑的道:“看看,荷叶包饭都弄出来了。”

“他们明天八成是要做竹筒饭啦!”温润想到学政大人爱竹如命的性格,不由得笑侃了一句。

“竹筒饭是什么饭?”书童好奇地问:“用竹筒做饭吗?”

“就是用竹筒做成的饭,是云南那边的风俗之物。”温润笑着告诉他们主仆,什么是竹筒饭。

主仆二人听了之后悠然神往了一下,就低头吃饭了。

温润只是随口一说而已,没有多想。

书童将饭后的餐具送回饭堂的后厨,正好赶上胖胖的厨师在绞尽脑汁的想着,明个儿给做什么吃的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