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让学生对知识点不再只是一知半解,不再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去获取知识,才能真正明白学习历史的意义。而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的理解历史并掌握历史。
因此对于今天要讲的这节课,林空意打算换个思路来讲。以前的她在讲课的时候都是习惯按照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这样的顺序去讲的,今天她准备换个顺序,从本课的标题入手,先解读概念,再分析内容,然后再论述背景和影响。
€€€€€€€€€€€€€€€€€€€€€€€€€€€€€€€€
嬴政寝殿内。
平板屏幕中,林老师并没有急着切换课件画面,而是指着课件上“宋明理学”四个字问道:“同学们知道宋明理学这个概念的含义吗?”
不一会儿,屏幕中飘过一片【不知道】、【不清楚】之类的弹幕,但还是夹杂了个别解释概念的内容。
嬴政并没有发弹幕,因为他觉得自己对这个概念虽有想法,但了解的还不够透彻,因此不想轻易回答。
林老师看了一会儿弹幕,笑着说:“看来大部分同学课前并没有预习啊,但我还是看见有个别同学回答出了自己的理解。”
“要想解释清楚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抓住的重点信息就是时间:宋明。我在之前讲题的时候就强调过,在一段材料中如果出现了时间信息,那么这个信息必然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可以直接帮助你定位到相关知识点,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时间信息。”
“回到这个概念,宋明时期大家可以回顾一下高一学过的这内容,这一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因此,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思想的变革,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发展成了我们今天要讲的理学。”
“所以我们首先就要清楚,理学就是宋明之后的儒学,是儒学又一次的新发展和新变革。”
听到这里,蒙毅渐渐产生了一个疑问,那就是同样都是对传统儒学进行的变革和发展,为何董仲舒的儒学还能称之为“新儒学”,只是加了一个“新”字,而这个理学升甚至都不再叫儒学了,而是直接换了个字。
在笔记上记下了这个疑问,蒙毅又继续听起课来。
“要想了解儒学在这一时期有了怎样的新发展,我们首先就要清楚宋明理学主要包含的两个代表性的学派及其主要思想家。”
“首先第一个代表性的学派就是程朱理学,这里‘程’指的是二程,也就是北宋五子之二的程颐和程颢,‘朱’指的是南宋的朱熹。”
“我们首先来看二程的主要思想主张,《二程遗书》记载了他们的主要思想主张,首先,他们提出‘万物皆只一个天理’,也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就是天理;接着指出‘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进一步解释了君臣父子这种等级秩序就是天下定理,也即是万物本原。”
嬴政听到这里,已经感受到了这里所讲的“理学”和先秦时期的儒学的确是大为不同,而且林老师所引用的原始材料比书上的要更加翔实一些,更容易帮助自己理解这些思想家思想主张的本来面目。
“除了强调万物本原,二程还提出了‘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指出人的私欲和前面所强调的天理是相互对立的。至于人如何能够探知到理,他们也指出了具体的方法:‘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这就是‘格物致知’的方法。”
“讲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二程的思想主张虽然也提倡传统儒学所倡导的等级秩序和社会伦理道德,但是他们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却与传统儒学不太一样。”
“他们研究的视角不在只局限于人和人类社会,而是上升到了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人欲和天理的关系这样的角度。这明显是属于人和宇宙、人和自然关系的研究范畴了,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说明先秦儒学是很少专门去研究任何宇宙、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而此时的宋明理学,却开始从这个角度去论证儒家所推崇的道德伦理秩序的合理性,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
已经认真读过书的嬴政和蒙毅心中已有答案,很快编辑了弹幕发送出去,林老师看到这次有学生这么快速积极的回答问题,显得很高兴,说道:“我看到有同学回答了,回答的很好,看来是课前有预习过的,很好。”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变化,主要还是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上节课所讲的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能够适应人们思想上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汉代分为两个时期,西汉和东汉,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家可以结合我们之前所学的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汉代儒学不能适应这个时期?”
随着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林老师切换了课件画面:“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缺乏政-治土壤。”
“另一方面,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很容易对现世充满绝望,转而期待虚无缥缈的来世,而传统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
“而这个时候,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来世命运的期待的,就是更加哲学化的佛教和道教,佛教的生死轮回、道教的长生不死、修道成仙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人们思想的寄托,相当于告诉他们:‘你们今生遭受苦难,来世就可以享福’,让他们能够有一丝希望,而不是绝望又麻木的活着。”
“由此就可以看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已经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脱节,需要对自身进行变革和创新。”
这样一听,蒙毅觉得儒学会在此时受到冲击也可以理解了,上不能满足统治者的政-治需求,下无法满足平民的精神需要,也难怪会被佛、道冲击。
只是,林老师讲佛、道的部分太少了,完全无法满足蒙毅的好奇心,不知道为什么,他对这种所谓“哲学化”的思想特别感兴趣,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求王上帮他在商城中买几本这方面的书读读。
屏幕中,林老师已经继续讲到了隋唐。
“隋唐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追求现世利益的思维也冲击着儒学传统的‘义利观’,同时儒学和佛教、道教也逐渐呈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统治者往往采取三教并行或更重其一的思想手段来治理天下,尊道、礼佛、崇儒,儒学自汉代以来所确立的正统地位继续被动摇。”
“因此,在唐代,出现了一批致力于复兴儒学的儒学大家,其中代表人物之一就是韩愈,以及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北宋五子都是唐宋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
“这其中流传较广的就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后世儒学士大夫传颂不衰的惊世之言。”
作者有话说:
本章引用资料文中均有标注感谢在2023-04-22 14:51:48~2023-04-23 15:37:5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第57章 继续上网课
听到林老师讲到张载的这个“横渠四句”, 嬴政和蒙毅也有些惊讶于后世儒学士大夫所倡导的这种气节。
只是两人也并没有像林老师说的那样过于震撼,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本身就是如同魏晋时一般天下动荡、诸侯割据的局面。
思想上也是百家争鸣,并没有谁一家独大, 虽然前世的嬴政十分推崇法家, 但是经过这些日子的学习,他也意识到统治者真正需要的其实应该是最能够巩固统治的思想,而不只是某一学派的一家之言。
讲完了隋唐时期儒学复兴的这个背景,林老师又继续讲到了宋朝。
“说到宋朝,我们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因此他十分强调对于武将权力的限-制,在学习政-治史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宋代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而同时, 宋代还出台了一系列尊崇文人、重文轻武的措施。”
“比如宋代对科举制的大力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随着宋代推崇文人的措施, 宋代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彻底取消了科举制的门第限-制, 宋代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都是科举出身, 因此后世多将宋代政-治称为‘士大夫政-治’。”
士大夫政-治?学到现在, 嬴政内心对宋朝这个朝代的印象算不上好,一个是因为在历朝疆域图中宋代和周边其他政权并立的现象让他心中十分不快,另一方面也是宋代重文轻武的这个政策,嬴政实在不能认同。
所谓富国强兵, 秦国素来重视奖励耕战, 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一个都不敢放松, 似宋代这般只是经济发展的好, 却不重视军事实力的增强, 也难怪落个这个下场。
屏幕中, 林老师切换了一张课件,开始总结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讲到这里,我们可以一起来总结一下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首先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来自于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到了隋唐之后三者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其次,是唐宋时期的一些儒学家致力于复兴儒学,开始吸取其他思想的有利成分来弥补儒学关于哲学思想方面的空缺。”
“当然最后也离不开宋代相对比较宽松的文化氛围,推动了许多思想家对儒学的变革与创新。”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来看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主要思想主张。”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朱子语类》记载他的思想:‘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这反映出他一方面继承了二程‘理’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主张,同时他还进一步提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在天理和人欲方面,他提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继承了二程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思想主张,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存天理、灭人欲?
屏幕前的嬴政和蒙毅乍一听到这句话,都不由得微微皱了皱眉头,心想这种思想是不是有些极端,人欲乃人之天性,怎会与天意完全相悖,乃至于要存天理、灭人欲呢?
不过,林老师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话:“不过同学们要稍微注意一下,朱熹这里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指一点人欲都不该有,他也强调过‘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意思就是吃-饭是人之常理,但追求山珍海味就是人之私欲了。”
这样一听,嬴政还能略微理解,人若是过于追求私欲的确是会影响到社会秩序,也会影响到国家统治。
“而关于如何探寻万物中蕴含的天理,朱熹也指出‘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这也是二程格物致知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整体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程朱理学的思想相对于之前的传统儒学来说,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化和体系化的。从哲学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天理是万物本原’就是理学的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理学的伦理观;主张‘格物致知’是理学的方法-论。”
“提出哲学观,并进一步指出方法-论,这反应出理学思辨化的特征,它既不再像传统儒学那般,不去思考宇宙与人的那种形而上的问题,也不像先秦儒学那样从形式上来看有些散乱,没有形成一整套的逻辑体系。”
原来如此,听到这里,蒙毅略微有些了解了思想史发展的一些特征。
结合自己对于当下一些思想典籍的了解,儒家的典籍乍一看上去的确有些散乱,尤其像是孔子的思想,基本都是从孔子日常的一些言行中总结出来的,虽然也能够整理出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礼”,但是并没有像理学这样形成一整套的体系。
不过蒙毅觉得现在的儒学只是没有在形式上形成思辨化的体系,其实孔子的儒学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完善,其内在核心也是形成了一套更加关注现实实际的治国理论体系的。
林老师似乎也发现了自己话里的不严谨,补充说道:“当然,这里只是在说先秦儒学从形式上来看没有形成体系化,并不是说从理论内容上也是如此。”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一起来探究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经常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科学研究中也重视实验探究的方法。”
“那么程朱理学所强调的‘格物致知’和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实践出真知’是否完全一致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嬴政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格物致知他是有所理解的,简单来说就是探究世间万物,从而获得它们之中所蕴含的理,但是这个实践检验真理,乍看上去他还有些不能区分二者的区别。
林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人回答就接着说道:“其实格物致知和实践出真知都是属于一种方法-论,因此我们可以从指导二者的哲学观的不同去分析两者的区别。”
“格物致知的前提是认为理是万物本原,也就是说理是先天就存在的,探究世间万物只是为了找出这本就存在的‘天理’,从而加深对其的理解。”
“而实践出真知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来总结归纳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这种规律是经过实践之后才总结出来的,是从客观存在的物质之中总结出的主观规律,是会随着对物质更深层次的研究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东西。”
“比如说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就是科学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个理论并不一定是应之万物皆准的,需要不断通过实践去探索。”
虽然什么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嬴政完全没听过,但是林老师的解释他还是有些听懂了,这其实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那个理论是有些相似的,都是在强调客观事物和主观意识的区别。
“因此格物致知和实践出真知是有区别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儒家强调的伦理道德秩序,而实践研究是为了求科学之真。”
林老师讲完了探究的内容,继续说道:“朱熹用佛家‘月印万川’的道理来解释理在万物之中的道理,说‘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说明天理就像天上的月亮,映照在江河湖海中,就如理蕴含在万物中一样,其实其本质还是天上的那个月亮,还是天理本身。”
蒙毅听到这里就有点懵了,原本他还听的津津有味,现在怎么觉得林老师讲的玄之又玄了,乍一听好像很好理解,仔细去想却感觉深奥非常,一时半会儿难以理解透彻。
不过没办法,这会儿肯定是没时间细想了,蒙毅将“月印万川”四个字记在笔记上,打算下课后再细细琢磨。
嬴政对这种近乎玄学的思想兴致不大,并不打算细想,他只觉得这种理论可能还不太适应自己的统治需求,毕竟秦国的黔首们恐怕还没有这种精神方面的需求。
屏幕中,林老师又切换了课件,开始继续讲宋明理学的第二部 分。
“宋明理学的第二部 分,就是陆王心学,其中,陆指的是陆九渊,号象山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心学创始人;王指的是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心学集大成者,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听到这一长串名号,嬴政和蒙毅都对这个王阳明起了兴趣,其他的也就罢了,这个军事家是怎么回事,前面的几个思想家也没见谁还是著名军事家啊?
此人还是心学集大成者,又能搞思想、又能搞政-治、还能领兵打仗,这个王阳明有点意思。
嬴政有点好奇林老师会怎么讲这个人了。
作者有话说:
本章引用资料文中均有标示。
朱熹的思想现在是有些争议的,我个人也不是很喜欢发展到后来的理学,但是这里还是以阐明思想本身为主,评价在后面,还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说。
第58章 继续上网课
“作为心学创始人, 陆九渊提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出自《《陆九渊集》》)的思想主张, 指出心即是理, 并提出人要通过‘发明本心’来获得天理。”
“这里我们会发现,陆九渊的心学和程朱理学在哲学观上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都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理,只是朱熹认为理在外在的世间万物当中,因此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来获得理, 而陆九渊认为理在人的心中,因此主张通过反省内心来获得天理,二者主要是在方法论上有分歧。”
“由于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南宋时期的人, 因此二人还有过一次经典的辩论, 史称‘鹅湖之会’,这次辩论是南宋淳熙二年在信州鹅湖寺举行的, 由吕祖谦邀请二人, 本意是为了调解两派的争执, 却无意间促成了理学两大派别的一次著名的辩论。”
“这次会辩双方争执了三天, 朱熹认为心学理论‘太简’,而陆九渊认为朱熹理学‘支离’,最终二者不欢而散。”
林老师讲到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并给了学生一会儿时间思考:“大家可以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 思考一下, 为什么这二人一个说对方‘支离’, 一个人说对方‘太简’呢?”
听到林老师提出问题, 蒙毅先是将问题记录在了笔记旁边, 然后就和一旁的嬴政探讨起来。
“我觉得这里陆九渊说朱熹的思想‘支离’, 是因为朱熹觉得天理在世间万物当中,而世间万物是无穷无尽细小琐碎的,所以要从万物中探究理很繁琐,也显得其中蕴含的道理十分破碎支离。”
嬴政听了蒙毅的话,心中感叹这孩子听的的确很认真,他发现蒙毅似乎就是对这种涉及到思想理论之类的东西很感兴趣,学习思想史以来就变得比之前还要更加的积极。
而嬴政对这种纯意识方面的高深理论则是兴致缺缺,一是因为这些东西一时半会儿很难转化成真正对他统治有用的东西,二是现在的秦国根本都还没有普及教育,黔首们最大的梦想应该是结束战乱吃饱穿暖,至于天理是什么、怎么得到天理这些,压根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不过这种思想方面的东西迟早用得上,学一学也无妨,嬴政这样想着,开口道:“我觉得你想的很有道理,那朱熹批判陆九渊‘太简’,又是因为什么呢?”
蒙毅这会儿看上去很有表达欲,嬴政打算让他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这里的‘太简’就是指陆九渊的发明本心的方法太过简单,他把一切伦理道德都归于人的本心,觉得只要向内心反省就能够获得天理,朱熹觉得这样的理论弱化了人们对于知识的积累,不能起到教化的真正作用。”
听了蒙毅的话,嬴政了然的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听的很认真,想法也很深刻,看来将来我大秦又要多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