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之所以被称为汉代的新儒学体系,是因为他吸收融合了许多其他学派的优秀思想。比如他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就来源于法家所追求的‘集权’思想;他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其中对于人和宇宙、人和自然关系的探究与应用,就是融合了道家和阴阳家的部分思想。同时他对于专-制君权的限-制也是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而董仲舒作为当时的儒学大家,也对传统的先秦儒学做出了一些取舍,比如他‘三纲五常’的思想,其中的‘三纲’是将先秦儒家所提出的‘五伦’去掉了其中的‘兄弟’和‘朋友’,保留其中的‘君臣’、‘父子’、‘夫妻’三伦;又比如他‘五常’的思想就是继承了先秦孟子的‘四端说’,又增加了一个‘信’,变成五常。”
“总的来看,董仲舒的儒学是一种吸取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博采众长、外儒内法的新儒学体系。”
外儒内法。
听到这个词,嬴政瞬间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一直以来,嬴政都在想,明明他觉得法家的思想是十分适合当前中原的社会局势的,为什么却不能使秦朝繁荣强盛,实现自己心中的宏图霸业。
而这个所谓的新儒学,却是给法家披上了一层较为温和的外衣,以法为内核,以儒为表象,将二者融合起来,作为后世的治国思想。
这也许不失为一条将来治国的思路。
讲完了董仲舒新儒学的概念和特点,林老师切换了一张课件,课件上展示的是两句乍一看很相似,仔细看去却有点不太一样的话。
一句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一句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林老师指着屏幕上的两句话开口道:“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拿到新教材,但是高一那边已经开始上新教材了,细心的同学应该已经发现,新教材在这一课中和旧教材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从课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旧教材中写的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而新教材对这句话的表述却改成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一字之差,表达的含义却有了细微的区别,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想一想新教材为什么要改这个字呢?”
林老师抛出了问题,给了一点时间让学生思考。
屏幕外,坐在案几前的嬴政正看着课件上的字思考起来。
独尊儒术、尊崇儒术,区别在于一个独字。
很明显,这里的“独”简单来说就是指单独的意思,旧教材中的表述给人一种政府只尊崇儒学而禁绝其他学派,但是改了这个字之后,新教材的含义则可以理解为只是更加尊崇儒学,并不能推断出这一时期是否完全禁绝其他学派。
嬴政思考了一会儿,将自己的答案发了出去。
林老师等了一会儿,看见只有两个人发了弹幕回答这个问题,也并没有着急催促,而是笑着说道:“看来这个问题稍微有点难度,大家可能还在思考,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我看见有两位同学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答案,角度找的都非常好,看得出来是认真思考过的。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话最明显的区别入手去分析,就可以发现他们两者虽然只是一字之差,表达的意思却略有不同。我们可以结合史书-记载来看一下,在《汉书 武帝纪》中有记载:‘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原本的史书-记载中是只有‘罢黜百家’而没有‘独尊儒术’这个说法的,这个说法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一位学者易白沙提出的,而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早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持一种批判态度的,董仲舒新儒学作为维护封建社会巩固统治的思想工具,自然会受到猛烈的批判,所以‘独尊儒术’这个说法从我们今天学习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的。”
新文化运动?
又是一个新名词,嬴政从来没有听过,不过听上去感觉也是思想层面的解放运动,好像还是很排斥传统文化的思想运动。
什么样的运动会如此排斥传统文化?嬴政有一点好奇,他在笔记中记下了这五个字。
屏幕中,又继续强调到:“因此,新教材将‘独尊儒术’改为‘尊崇儒术’,是较为合理的,说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将新儒学推崇成为官方认定的正统,并没有完全禁绝其他学派思想的流传。”
林老师讲到这里,总结道:“从这个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出,新教材在处理一些细节知识点的时候更为严谨和考据,同时也能看出一些学习历史的思维倾向,就是尽量避免历史观点的极端化,一定要站在论据充足、论证翔实、辩证唯物的前提下分析历史、研究历史。”
“我们这一届同学虽然用的还是旧教材,但是我们要面临的却是新教材对标的新高考,因此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研究新旧教材的一些区别,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新高考的考察方向。”
总结完新教材的变化趋势,林老师又回到了本节课的内容。
“虽然从刚才的探究中我们发现,汉代并不是完全禁绝其他学派的思想,但是在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是在不断增强的,尤其是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思想方面的措施,更是强化了儒学在汉代之后的正统地位。”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汉武帝除了采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还有那些推崇儒学的措施。”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这里反映出汉武帝即位后,广泛任用儒家学者入朝为官,甚至封侯拜相,提高了儒生的政-治地位。”
“另一方面,汉武帝还在中央设立了太学,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由国家出面组织建立,为朝廷培养人才的官方教育机构,太学中使用的教科书都是儒家的经典,太学中的教师都是精通儒学经典的博士,太学的建立既体现了汉武帝对于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出儒学教育的系统化和官方化。”
“同时,不仅在中央,汉朝在地方各个郡国也设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再加上民间的私学,都为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提供了培养人才的机构。”
“从此,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兴起了学习儒学的风气,而儒学也在官方的不断推动中成为被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在民间,儒学也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林老师在讲完汉代儒学的意义之后,对儒学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的发展做了个简单的总结,然后说道:“学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源远流长的思想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并完善自身,从而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进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表现,同时又能反过来影响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林老师左拐右拐,最后居然还是能和历史学习的基本理论联系在一起,嬴政表示挺佩服的,哪怕他一开始还不是完全透彻的理解这句话,现在也已经理解的七七八八了,用林老师之前上课吐槽过的话来说,他这是快被林老师成功洗-脑了。
作者有话说:
本章引用资料文中均有标注感谢在2023-04-20 14:49:21~2023-04-21 11:42:4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第55章 继续上网课
讲完了汉代儒学的地位和影响, 林空意看了看时间,发现也是正好到了下课的时候,她就松了一口气, 布置了作业就抓紧时间下课了。
最近这几节课她的时间都把控的还不错, 基本都能在课堂时间内完成计划好的内容,这说明她备课备的效果不错。
不过有的时候林空意还是会忍不住有点担心,因为其实有部分内容她也没有深入的讲,而只是提了一下。
比如这节课中的北宋五子和他们的思想主张,还有董仲舒的其他一些思想, 不过高中历史课堂本来也是要求详略得当,所以林空意也没有在这个点上过多的纠结。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段时间学习古代史的时候林空意经常会感觉到学生有所欠缺的一个点, 历史教学本身就是会涉及到大量的史料, 而有时候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历史教学中会运用到的史料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影音史料等等。为了有效的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并及时的思考探究, 林空意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提供不同的史料来让学生阅读分析,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史料的基本认知能力。
但是在批阅作业的过程中, 林空意发现许多学生对于文言文史料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比较薄弱的, 有的自己看上去比较容易理解的古书典籍的内容,学生往往会理解的比较偏或者说根本没有理解。
想到这里,她又忍不住想到了那个学生,他好像和其他同学正好相反, 他对文言文的理解乃至于自己书写都非常的熟练, 大部分涉及到文言文的题目他都会做的很好, 仿佛他天生就是古人似的。
今天的作业又是一道文言文的材料题, 而且是思想史相关的材料, 林空意觉得他可能又会答得很好, 要是其他学生也能像他一样不会这么害怕文言文材料就好了,林空意想。
这段时间,在批改这个学生的作业和回答他的私信问题的过程中,林空意觉得自己也在飞速进步。
以前上大学的时候,虽然老师也要求他们买了《史记》等史书典籍,但是林空意总觉得读起来很困难,有时候需要抱着古汉语词典才能比较流畅的读下去,虽然后来看了一些也有了点长进,但再读到比较专业的典籍时还是会觉得有些艰难。
当然,这些书里面最让人难以捉摸的无疑就是思想史相关的典籍了,林空意很多次都是逼着自己在看在理解,但总还是觉得这些古人的思想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前段时间批阅那个学生的作业以及回答他的问题时,林空意隐约又觉得自己回到了阅读古书典籍时的状态。
只能说,这算是变相逼着自己不断进步吧,这样想着,林空意打开了笔记本,准备继续备明天的课,学生作业还没有交上来,估计今天下午才能改作业了,现在先备备课吧。
€€€€€€€€€€€€€€€€€€€€€€€€€€€€€€€€
嬴政刚下课,蒙毅就入殿了,听到外间内侍的传报,嬴政收起平板,刚一走出内间,就看见蒙毅走了进来。
蒙毅这两年长得很快,虽然还及不上嬴政开挂般的成长速度,但也算是在迅速抽条了,少年长身玉立,进殿后看见嬴政先是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就凑过来急着开口问:“王上,今天的课已经上完了是吗?”
嬴政点了点头,示意他一起进内室再说。
为了保证每天有时间听网课,嬴政虽然推动确立了廷议制度,但是相对前世而言这项规定还是较为宽松的,并没有挤占嬴政太多的时间,只是秦国如今正值快速发展阶段,各项事务众多,嬴政每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处理中央及各地的上书。
不过好在现在的上书已经不是前世那种沉重的竹简,还稍微好一点,否则他的房间都可能会摆不下。
说起来,自嬴政亲政之后,秦国上下各级官员都处在十分忙碌的状态中,尤其是各类技术人才和机构,简直是忙的脚不沾地。
自从嬴政将自己整理过的《天工开物》交给少府令之后,他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奏一篇某某技术的实践推广设想。
而主持建造水利工程的郑国更是在嬴政回来之后受到重用,因为秦国继筒车和曲辕犁之后又逐渐推广了一大批更加先进的农耕技术,不仅包含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还有适应秦国各地不同气候的耕作制度,以及田制、农事、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等与农业相关的内容。
郑国虽然没有亲自经手这些技术的推广,但也是亲眼看着秦国这两年的变化之迅速,有几次他甚至想将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技术偷学过来,回韩国去推广,可惜不知为何秦王虽没有直接控制他的行踪,却也总是在他萌生归意的时候突然安排很多事情让他无暇他顾。
次数久了,郑国都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暴露了,只是嬴政对他兴修水利的事情却总是大力支持,他也只好作罢。
夏无且自当初回宫之后就被嬴政升为了太医令,同时也允许他自-由出入宫廷与地方来的医者交流医术,因此这两年也是十分忙碌,他利用刚刚兴起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将《本草纲目》一书中秦国目前能寻得到的药物记载印制了许多份,分发给各地的医者。
回到眼前,看着蒙毅认真阅读今天网课笔记的样子,嬴政想起远在边关的蒙恬,他也是终于如愿去走入沙场了。
对于蒙恬的作战能力,嬴政丝毫没有怀疑过,只是如今秦国忙于内部的发展,对外扩张的步子较之前世有些缓慢,不过自己现在本身就是提前亲政的,倒也不是十分着急。
想到今天的作业还没有做,嬴政也坐下拿出了平板。
打开作业界面,看到今天作业的材料之后,嬴政嘴角微牵,发现今日作业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
两则材料都是从自己研读过许多遍的典籍中摘录出来的,设置的问题也和自己曾经的思考方向不谋而合,如果不是怕林老师批改起来有困难,嬴政都能洋洋洒洒再写一篇千字论文出来。
照着林老师上课要求的格式和字数认真写完作业并提交之后,嬴政又开始和蒙毅探讨起董仲舒的一些思想主张。
蒙毅和嬴政所想的一样,也是比较认同外儒内法的思想政策,他认为纯粹的法家思想能够适应兼并战争盛行的时期,却不一定适应国家统一之后的社会,因此这种将各家思想相互融合,并且看上去相对温和的执政手段更能使黔首信服。
讲着讲着,蒙毅表示更期待明天的课了,不知道林老师会怎么讲后面的理学,他看过课本之后,就对书中提到的魏晋时期能够冲击儒学地位的佛教和道教很感兴趣,而儒学居然还能进一步转型发展,这也让他十分好奇。
嬴政也是一样,只是他还有诸多政务要忙,不能像蒙毅那样有很多时间去忙自己的事。
嬴政处理政务之前,看了看平板,发现作业还没改好,就想着明日再看了,因为现在开通了高级商城,但是每日作业所得的分值并没有变,因此现在仅靠着做作业的积分去商城买东西已经不太现实了,必须要将所学的内容不断地渗透到国事之中,才能得到更多的积分。
好在现在自己已经亲政,通过这两年的发展和铺垫,一些基本的制度和原则已经可以渐渐实践下去了,现在的积分主要就要依靠知识点实践这个途径来获得了。
第二日。
嬴政上完朝之后留下了吕不韦,商谈近日韩国来使之事。
韩国自秦昭襄王时向秦国称臣后,虽然表面臣服,背地里却是小动作不断,之前派郑国行疲秦之策,嬴政看在眼里,并未点破,如今他还没完全表露出灭韩的意图,韩国却自己派使者来了。
只是这次来的并不是韩非,嬴政心中略觉遗憾。
韩国为什么此时派使节来,嬴政心中一清二楚,这两年来秦国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自从考工令开始根据系统给的火弩和流星箭秘密研制火药以及相关武器,闹出的动静不可谓不大,虽然嬴政有嘱咐严禁泄密,但一些有心人也在他的默许下得知了一部分消息。
所谓“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出自《战国策》)
韩国素来以制作兵器见长,如今探知秦国不仅国富兵强,连制作的兵器都威力巨大,必然会感到不安,如今派使者前来,恐怕又是表忠心来的。
不过他们探知的不过是嬴政允许他们得知的,至于那些他们还不知道的,只怕更会令他们心惊胆寒,就是不知道这战战兢兢的韩国,还能够撑的了多久。
对于这事,吕不韦心中也能猜想一二,他心中知道这是嬴政刻意示威之举,所以并没有多言,只是商讨了一些应对之策,便离开了。
吕不韦前脚刚走,蒙毅后脚就来了,他记得今日的网课就在朝食之后,踩着点就过来上课了。
两人熟练的打开平板和笔记,屏幕中,林老师也已经打开了课件,课件封面上是四个端正的隶书字体:宋明理学。
作者有话说:
本章引用资料文中均有标注
第56章 继续上网课
宋明理学这节课, 林空意备的也有点艰难,一是因为这节课容量比较大,二是因为这节课也涉及到几个比较有争议的点, 不过好在书上关于这一段内容写的详略得当, 所以只要能够突出重点就好。
林空意虽然是第一次带高三,作为教师的经验还很少,但是几年前她也是高三文科生,至少作为学生时期的学习感受她还没有忘。
关于历史学习,从初中到高中, 变化是很明显的。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已经不再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因为高中历史更多考察的不是历史知识本身,而是学生对于历史的分析理解与自我归纳的能力。
高三复习到现在, 从模拟题到真题, 学生已经做了相当多的高考题目练习。
而在考试过程中,绝大部分的题目并不会将课本上的原始内容展示出来, 而是只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史料, 需要学生自己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 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从而得出答案。
了解历史、深入历史、探究历史进而应用于现世,才是高考改革之后对学生进一步的要求。
因此,想要真正的答好题,就需要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充分的理解, 明白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以及影响意义是如何分析出来的, 将材料中所获得的信息与自己所学知识一一对应才能得出答案。
就好像学习数学的时候, 与其死记硬背那些公式定理, 不如真正理解他们背后所反映的内涵, 明白他们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这样应用起来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而这些往往都更加的偏向于理论性了,老师要做到的,是怎样将这些理论性的重点知识和历史的真实性相结合,带给学生真实感的同时,也让学生对重点知识充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