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了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林老师继续切换到了下一张课件,只见课件中跳出了三个人物肖像画,下面分别标注着【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虽然世界史已经上了一节课,蒙恬也已经见识到了好多外国人的名字,但他还是觉得这些人名无论是看起来还是读起来都十分的古怪且拗口,尤其是这个彼特拉克,名字读出来奇奇怪怪的。
其实蒙恬不知道的是,系统要将世界史的一些内容转换成他们能看懂的文字,再将林老师的读音转换成他们能听懂的口音,已经耗费了很大的资源了,这也是为什么有关世界史的许多功能系统都不支持的原因,毕竟要想把世界史的内容全部转换过来,以目前系统的能力还无法做到。
小叮因为昨天帮助嬴政操作升级屏幕耗费了许多能量,因此一直到今天都还没有醒,此时还躺在内室呼呼大睡。
“提到问题复兴,相信大家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三杰’,也就是我们课件中所展示的这几位文学家。”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神曲》、《歌集》和《十日谈》。在这些作品中,他们利用诗歌或者文学故事的形式,猛烈的批判了一教皇为代表的教会神职人员的虚伪和丑陋嘴脸。尤其是但丁的《神曲》,他在作品中描述了主角梦中游历三界的经历,在其中一段经历中,作者安排主角进入了地狱,同时在地狱中看到许多著名的教皇接受惩罚的情形。”
“其余两部作品都通过不同的形式歌颂了人类所具有的情感和欲望,例如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等等,将矛头指向了教会所宣扬的禁欲主义思想。”
听到这里,蒙毅觉得这场运动不愧被称为是文艺复兴,这和之前林老师讲到的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何其相似,只是为什么时隔如此之久的两个时代,却能够出现这么相似的思想主张呢?
作者有话说:
第73章 继续上网课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人物除了我们讲到的几位‘文学三杰’, 还有著名的‘美术三杰’,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几位: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接下来我们可以一起通过他们的作品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
林老师讲完, 将课件切换到了下一张, 只见屏幕中出现了一副画,画上绘制着一个身穿黑裙、双手交叠的女人,这女人画的太过逼真,乍然出现在屏幕中就仿佛要从屏幕中走出来一般。
看到这幅画的蒙恬首先发出了一声惊叹:“哇!这画画的好真实啊,不知道这个画家是用什么画的, 要不是林老师提前说这是画,我还以为这个女人也是老师,要给我们上课呢。”
一旁刚记完笔记抬头看画的蒙毅也有同感, 不过他倒不是很能够欣赏这种过分逼真的画作:“真实是真实, 就是太过真实,反而失了那种朦胧的美感。”
听着旁边两人讨论画作的嬴政并没有说话, 他只是在思考这幅画与林老师所说的人文主义精神有什么关系。
“这幅画相信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 就是那副著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传说每一个人在看这幅画时都能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情绪, 有的是快乐、有的是悲伤、有的是遗憾,不知道同学们能够从画中感受到什么。”
听老师这么说,屏幕前的三人边都认真观察起那画中的女子,只是看了半天, 倒也没看出什么特殊的名堂, 反倒是蒙毅, 一会儿的功夫已经用笔在自己空白的笔记本上学着勾画出了那画上女子的轮廓, 看着倒有三分相似。
等了一会儿, 林老师总结道:“无论同学们能够从这幅画中感受到哪种情绪, 都是属于人的情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达芬奇通过这幅画展示和歌颂了人的情感之美,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对于教会神学禁欲主张的反抗。”
林老师讲完这幅画,又将课件切换到了下一副画面,和那副蒙娜丽莎不同,这回出现的画作中有很多人,他们一起坐在一张餐桌上,画面中间有一人较为突出,其余人俱都神态各异、行为动作也各不相同。
这幅画虽然在人物描绘上似乎没有上一幅画那么的逼真,但是却充满了故事感,蒙恬刚放下手中的笔,才抬头就又被林老师展示的新画作所吸引了,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不尽相同,但是那个位于中间的人一看就是主角,而且从其他人的状态来看,那中间之人应该是说了或者做了什么让人十分惊讶的事情。
蒙毅也被这幅画的故事性所折服,如果说上一幅画他还不太能够欣赏其中直白的情感展示,那么这幅画他根本没有第一时间去欣赏画作的美感,而是去猜测画作所描绘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这幅画就是达芬奇另一幅脍炙人口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中世纪以来的绘画几乎是被宗教画所垄断的,因此中世纪的美术又被称为是宗教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画作也有许多宗教题材,这副《最后的晚餐》画的就是《圣经》当中的一个著名的故事。”
林老师简单介绍完画作背景之后,就继续讲解了一下画作所描绘的这个宗教故事,还让同学们猜哪个是犹大。
嬴政几乎是一眼就认出了犹大,不得不说这个画家的技术的确是不错,林老师放大之后的每个人的微表情都画的十分精细,因此判断出叛徒也毫不费力。
“这幅画依旧是运用写实的手法,从一个宗教故事中来展现人所具有的丰富情感,惊讶、慌张、意外、愤怒以及茫然无措都能够从一幅画中观察到,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另一位著名的文艺复兴画家就是以画圣母画而出名的拉斐尔,中世纪的宗教画中,有许多画作都会描绘耶稣和他的母亲圣母玛利亚,我们在欣赏拉斐尔的圣母子画之前,可以先来看看中世纪的圣母子画作都是怎样的。”
说完,林老师切出了一副画着一对母子的宗教画。
画面一跳出来,刚刚沉浸在《最后的晚餐》那种浓郁故事感中的蒙恬就被吓了一跳,只见画面中展示出的人物充满了一种僵硬感,无论是怀抱圣子的玛丽亚还是周围环绕的圣使,都给人一种既像人又不太像人的感觉,看上去十分古怪。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学们如果直接去看拉斐尔的圣母子可能并不会有什么很大的感触,但是一旦将他的作品和中世纪的圣母画相对比,相信大家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那种差距。”
林老师说完这句话之后就展示出了另一幅作品,是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子》,这幅画一出来,和旁边中世纪圣母画一对比,那种人类身上所具有的慈爱和温情就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直到这时,嬴政才真正感受到了那种从压抑人性到肆意展现人性的变化和两者之间的区别,这种母亲身上散发出的慈爱的情感,幼时的他也曾经体会过,只是后来渐渐的走向权力之巅,在那些争权夺利的日子里,这种慈爱也渐渐离他远去,很长一段日子里,他都觉得自己已经不再需要这种情感了,直到这一次的重生。
曾经他并不愿意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情绪,似乎拥有情感并且暴露在他人面前并不应该是一个追逐权力的人会做的事,直到经历了死亡之后,他才有些明白,感情并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适当的在他人面前展示情绪,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想起之前自己在母亲面前略微的示弱,就换来了母亲对自己亲政的全力支持,虽然这背后也有一些小手段,但情感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个统治者,是不可以感情用事,但也不能完全的冷漠无情。
林老师讲解完两幅画作,又再次强调了这其中包含的人文主义思想。接着开始讲最后一个人:米开朗琪罗。
“与前两位艺术家不同的是,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家,他的代表作有《大卫》、《摩西》,他的雕塑非常注重体现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和人的力量感,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中世纪的人物雕塑与米开朗琪罗雕塑对比中感受到。”
林老师讲完之后,就在课件上展示出了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画面一切出来,屏幕前正经端坐的三人都注意到了屏幕中雕塑的某个部位,不免有些震惊。
虽然嬴政所处的时代也会有一些裸体艺术画作,但是像这样逼真的裸体雕塑却几乎没有。
画面中的男子无论是表情神态、身体肌肉还是动作姿态,都逼真的仿佛真人,若不是林老师提前说了这是艺术作品,他几乎都以为这是一个真实的人。
蒙恬原本正在开开心心的画画,他对刚才看到的圣母子画很感兴趣,才刚画完前面那个奇奇怪怪的中世纪圣母,又准备画拉斐尔的温情圣母子,虽然都只是简单描了个轮廓,但是却让他有点想念自己的母亲了,可见绘画中的情感也是可以传达到人心中的。
这时听到林老师讲到更加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雕塑,他便兴致勃勃的抬头观赏,结果就被巨大屏幕中的裸男雕塑震惊到了。
一直端端正正坐在案几前认真听课的蒙毅也没想到会突然在课堂上看到如此开放的作品,原本在上完宋明理学之后,他以为后世的人只会越来越注重礼制并且封建保守的,毕竟林老师虽然有讲明清时期出现了批判理学的思想,却也并没有撼动理学的正统地位,没想到却并非如此,看来后世的人在明清之后应该也经历过类似于文艺复兴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吧。
正在讲解《大卫》雕塑的林老师面上没有任何异常,她十分认真的将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和中世纪的宗教雕塑做了对比:“同学们从中世纪的宗教雕塑中应该能够看到,这种雕刻下的宗教人物给人一种冷漠颓丧、萎靡不振的感觉,反观米开朗琪罗所雕刻的大卫,不仅表情充满希望与智慧,动作也是充满着力量和美感,这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风气一扫中世纪的阴霾,重燃属于人类的智慧火焰。”
“从‘文学三杰’到‘艺术三杰’,意大利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始终围绕着摆脱神学束缚、解放人性这一主题,深刻体现出人文主义的内涵,也就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和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这场运动虽然被称作是文艺复兴,但其实质却并不仅仅只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这么简单,更是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借助古典文化反抗教会特权的思想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
嬴政觉得自己似乎又听到了不太理解的词汇,什么是资产阶级呢?
作者有话说: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无为 1个;
第74章 继续上网课
虽然暂时并不知道资产阶级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 但是他倒也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林老师肯定会在后面的课程当中有所解释的,上了这么久的网课, 嬴政已经能够感受到林老师十分注重对重要概念的解读, 所以此时没有专门解释这个概念,只能证明现在正在讲的内容侧重于思想史,因此对于政治史的阶级概念解读并不是重点。
但嬴政还是将资产阶级这几个字认真记录在了笔记本上。
和蒙毅记得整整齐齐的笔记不同,嬴政的听课笔记乍一看是十分凌乱的,东一个词汇西一个概念, 看上去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但是嬴政却总是能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写下一些重要概念,等到一部分的课堂内容上完之后, 就会发现那笔记本上原本散乱的文字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虽然林老师并没有专门强调过思维导图式的记笔记方法, 但嬴政却已经在长久的课堂教学中无师自通了这种整理知识点的方法。
与其他两人不同,蒙恬的笔记上除了偶尔会出现林老师专门强调要记的东西, 更多的是一些疆域图、肖像画以及个别新鲜词汇。
此时的蒙恬正在认真的画一幅肖像画, 正是林老师课件上最新展示出的一张外国人的画像, 一旁标注着一个名字: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 也是1529年基督新教路德教的创始人。”
“我们前面讲到,文艺复兴的许多艺术家将矛头指向了基督教会所宣扬的神学思想,但是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基督教会的特权地位,只是在人文主义思想蓬勃发展的过程中, 基督教会对于人们精神层面的控制逐渐减弱了。”
“十四世纪中期, 教皇利奥十世为了重新修建圣彼得大教堂, 向社会募集资金, 原本基督教会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就曾经有兜售赎罪券的传统, 而到了此时更加变本加厉的利用赎罪券聚敛财富, 这一行为使得当时许多国家的贵族十分不满,尤其是德国。”
“在欧洲众多国家中,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是被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国家,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都被称为是‘教皇的奶牛’,因此当时的德国可以说是与教会矛盾最尖锐的国家,而这一次教会兜售赎罪券事件更是将这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蒙毅听到这个表述,不由想起自己所处的时期,何尝不是四分五裂呢?
林老师继续讲到:“有一个关于赎罪券的小故事,大家听后就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教会有多么离谱。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们宣扬,只要购买了赎罪券,灵魂就能够得到救赎,甚至宣扬‘当钱币掉进钱箱之后叮当作响,你的灵魂就上了天堂’这样的言论,当时有些人不仅会替自己‘赎罪’,还会帮助亲人购买赎罪卷。有一个人替他的父亲购买赎罪券,教士在他将钱币投进钱箱之后说:‘我已经看到你父亲左腿跨出炼狱了,但他的右腿还在炼狱中饱受煎熬,再投一些钱才能真正救赎他。’那人听到教士的话后说道:‘我父亲没有右腿’。”
不知道为什么,嬴政觉得听完林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之后,空气都冷了几分。
但是这个故事还是十分形象的让他感受到了当时教会的荒谬,表面说着什么赎罪,实际上还不是为了敛财享乐。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了德国维滕贝格诸圣堂大门上,在这份论纲中,马丁€€路德将自己的一些思想主张简要的表述了出来,其中就包括‘因信称义’的思想。”
“在中世纪,教会宣扬民众想要获得救赎,就必须通过教会神职人员向上帝沟通,而教皇通过这种思想掌握了基督教的至高权威,教会规定了一系列教徒需要遵循的戒律,只有做到这些要求才能证明自己对上帝信仰的虔诚,而马丁€€路德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每个人只要在心中虔诚信仰上帝就能够得到救赎,这就推动了民众从‘因行称义’转变为‘因信称义’,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基督教会的权威。”
蒙恬听到这里,疑惑的询问嬴政:“王上,为什么他们非得信仰基督教不可呢?直接不信仰了不就没有这么多事情了吗?”
听来听去,就算是这个马丁€€路德也并没有直接针对基督教本身,依然还是各种强调上帝啊救赎啊之类的东西,蒙恬觉得这种程度的反抗根本不彻底。
嬴政则是略显高深的说道:“依我来看,这里所谓的宗教只不过是夺权的工具罢了,若是失了这个工具,恐怕对所有人都没好处,这些人只是在抢饭碗,并不准备直接将饭碗砸了。”
想想林老师之前讲到的基督教会在欧洲的特权地位,以及教会利用特权对德意志的压榨,这个地方争权夺利之激烈便可想而知了。
嬴政显然是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去看待这场宗教改革的,蒙恬听了之后觉得有些懂了,也许对于欧洲的这些统治者来说,只有民众虔诚的信仰宗教,才能便于他们的统治。
“除了‘因信称义’,马丁€€路德还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认为世俗权力有权管理世俗中的一切事物,包括教会的神职人员,都应该纳入世俗权力的管控之下,这一主张直指基督教会的特权地位。”
“同时,马丁€€路德还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便于德国民众直接阅读《圣经 》,这一举措又进一步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在针对基督教会宣扬的神学思想,那么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就是将矛头直指天主教会的特权地位,文艺复兴使人们从关注神到关注人本身,而宗教改革则是使人们通过教会接近上帝到通过自己接近上帝,这个过程中,人们在宗教生活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嬴政不得不承认,他在学习这些历史事件时的关注点总是和林老师有些不同,林老师经常会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去看待事件的深远影响,而自己则更习惯于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上去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对当下社会的影响。
“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逐渐发展出了一些新教,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是基督新教的三大主要流派,其中产生于英格兰的圣公会后来成为了英国国教,也在无形中推动了我们下一部分的重要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果然,讲完宗教改革的林老师又一次提到了资产阶级这个概念。
而且这也是嬴政上网课以来第三次听到英国这个国家。
这一次林老师终于要讲到这个国家了吗?
不知道这个英国究竟独特在哪里。
“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我们首先要提到的是英国王权的强化,中世纪的教权高于王权的情况,在宗教改革之后有了变化,世俗王权趁着这股东风逐渐强化了自身的权力,在英国,王权强化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亨利八世时期的英国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任国王,1533年,他为了另娶新王后,以妻子凯瑟琳不能生育儿子为理由向教会请求休妻另娶,遭到了当时教皇的反对,亨利八世便与教会反目,在英国推行了宗教改革,宣布英国国教脱离罗马教廷独立,同时规定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强化了英国的□□王权。”
嬴政没想到这个英国国王强化自身权利的手段居然是通过休妻,这个理由似乎有些儿戏了,他本以为在这种情况下得依靠战争才能获得独立的。
“英国国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剔除掉天主教的影响,而随着宗教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传入英国的加尔文教逐渐演变成英国清教,这些清教徒主张彻底清除天主教会对英国宗教的影响,进一步简化宗教仪式,于是和英国国教产生了矛盾,从而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嬴政听到这里,都忍不住觉得更加难以理解给这些宗教国家的发展历程了。他还以为林老师终于要讲到英国的资产阶级了,没想到林老师依然在讲英国宗教的发展。
他转头看了看身边两人,似乎也听得有点吃力。
蒙毅的笔记是越记越厚,他已经感觉到了世界史的复杂,而且难以理解的地方也很多,再加上这些国家深受宗教的影响,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差别很大,想要很好的理解世界史的内容,恐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蒙恬听到这里更是觉得自己又有点懵了,怎么又冒出来个清教?
前面的宗教改革他已经听的晕晕乎乎了,现在又来?
这外国的宗教发展的也太复杂了吧。
作者有话说:
第75章 继续上网课
不过好在林老师并没有就英国的宗教改革问题停留太久, 她话锋一转,又开始讲起资产阶级的发展。
“我们之前提到过,中世纪又被称为是‘变化的中世纪’, 就是因为在这一时期欧洲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欧洲的商人阶层力量也不断壮大,逐渐发展出了新兴资产阶级,新兴的阶级中有一些人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清教徒,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英国通过这场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那我们首先就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代议制。”
蒙恬发现后世的历史真的是有好多奇怪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听上去还特别抽象, 前面是一大堆宗教教派, 现在又是冒出来一堆资产阶级相关的概念,又是革命又是代议制的, 听着就让人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