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他只想读书 第15章

原来,近日由于外祖父的召唤,齐公子不得不搁下算到一半的题目,不情不愿地暂时离开。

如此一来,也没办法找宁颂说话。

齐景瑜不在,一心堂的东家虽然对宁颂有些好奇,但一忙起来,也没有了专门花时间亲近的打算。

“那我让他们走?”下属小声地问道。

“不必。”

想起了齐景瑜对于宁颂的评价,东家还是放下了手头的事,让人请客人进来。

就算是短暂的休息了。

东家料想齐景瑜离开这么久,宁颂前来或许是想要询问景瑜相关的消息。

哪想到宁颂与刘大郎走进来,寒暄结束后,开口就是想要与他做生意。

东家被这突如其来的议题弄蒙了,迟疑了片刻才问:“不知我与两位有什么生意可做?”

“我们想帮您把药卖到乡下。”

第13章

一心堂成立于大雍朝创立之初,到如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如今这位刚上任的东家名叫岑岳,是一心堂的第三代传人。

岑岳刚刚接手一心堂,算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仔细了解到自家产业的情况,忍不住一声叹息。

一心堂没落了。

在自家祖父创业时,一心堂是一个小小的门店,那时候的战乱刚刚结束,百废待兴,靠着廉价经济的药材,逐步抢占了市场。

而后,门店越开越大,越开越多。

从最初的一家店面,到遍布整个临州,一心堂在高祖时期一度成为了最大的药商。

可是扩张并不长久。

祖父是一个擅长扩张,但不懂经营的人。

到了经营的后期,一心堂急速的发展期过后,产业就进入了无头苍蝇阶段。

出不去临州,本地市场有限,在店内其他人的影响下,一心堂逐渐开始做起了中高端的生意。

将受众目标瞄准权贵阶层,一心堂短期之内当然得到了不少好处。

随后,相关的问题也随之显现。

影响的最大的,就是店内人心的浮动。

与权力阶层做生意的第一个影响,是管理层们普遍再看不上乡下的蝇头小利。

一心堂赖以发家的根基被抛在一旁。

与此同时,祖父给自己的小儿子,也就是岑岳的小叔娶了一位地方官家中的庶女。

家中的继承权斗争也拉开帷幕。

等到岑岳长大时,家中的斗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的地步€€€€拥有继承权的父亲斗不过有外家助力的小叔,无奈败走。

可获胜的小叔也没有高兴多久,喝了一顿花酒染了风寒,不过多久就去世了。

两个儿子如此,祖父不得不从病床上爬起来,收拾后事。

担心婶子的外家插手,祖父最终没有将家业交给父亲,而是将他与堂弟放入店内。

除此之外,将大部分生意交给了一起创业的掌柜们。

这道命令非但没有挽救一心堂,反倒是在祖父去世之后,店内乱象丛生。

等到岑岳千辛万苦收服了家中的亲戚,想方设法重新拿回了一心堂的控制权,却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太多的时机。

店外的竞争对手挤占了他们的市场。

曾经辉煌一时的一心堂如今只剩下寥寥几家店面,不复当年一州行业龙头之势,与官府的联系,自然不如以往紧密。

岑岳无奈,只得一方面东奔西跑,试图修复早年的关系,另一方面,寻找未被开辟的市场。

乡下市场,是他相中的一块久未开发的市场。

来到细柳村义诊,也是他试探性扩张市场的一步。

只是,由于短时间内对于扩展乡下市场的条件并不充分,这一试想只在一心堂内小范围流传,并未大肆宣传。

因此,当他听到宁颂与刘大郎两人在进门之后说出“可以帮他扩展乡下市场”,他才会悚然一惊。

这两人是怎么知道他们内部的打算的?

就连同行看他们义诊,也只道是为了做点好事,刷一刷主政官的好感度。

岑岳忍不住凝视眼前这两人。

宁颂仿佛没有察觉到岑岳的沉默,在说完自己的目的之后,分析双方合作的好处。

“细柳村统共百户人家,几乎每日都有头疼脑热,对药的需求毋庸置疑。”

“只是,碍于距离,贵堂难以将药材卖到每一个人手中。”

宁颂抬起头:“不过,既然您想要在乡村里施为,我猜您早有了大概的想法。”

“您想找的是€€€€村医?”

岑岳眉心微动,忍不住抬起头来看宁颂。

上一回见面时,他的位置坐的很远,虽然影影绰绰能够看到宁颂沉着冷静的模样,但不如此次这样面对面说话。

他想不明白,一个连县试都没考过,被养父赶出家门的书生,是哪里来的自信,在他面前侃侃而谈的?

“你说的没错。”到底是在谈正事,岑岳的惊诧和走神,都只在短短的几秒钟内。

回过神后,他干净利落地点了点头。

正如宁颂所说,他试图将生意做到乡下。

一开始是打算派人在乡下开一个小档口,专门卖一些药材,但亲自来细柳村之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成本太高了。

细柳村的村民们能够用来花销的钱太过有限,得了小病大多是靠着硬熬,实在挨不住,才会找村里的大夫看看。

一心堂在这个体系中,没有存活的空间。

可若是生意还想继续做呢?

那就退一步,抓住村里的大夫。包括但不限于给大夫供药,在必须的时候提供一些培训。

可随之而来的,又有着一系列的问题。

都是买药,村医为何要认准一心堂?作为交换,一心堂要为村医付出些什么?

若是当真为村医提供培训,对方是否身上会打上一心堂的烙印,到时候又如何处理潜在的医疗事故风险?

一心堂只是想卖药,想做生意,折腾这么一大堆合适吗?

更何况,这样做,他还得考虑官府那边的态度。

若是被人抓住了把柄诬告,则又是得不偿失。

随着细柳村义诊的推进,岑岳心中的怀疑越来越多。

一件事着手去做的理由很多,可不去干的道理似乎更加充足。但若是让他就这样放弃,接下来的路在哪里?

这亦是岑岳纠结的点。

“为何不卖成药呢?”宁颂点出了一个问题。

“我如何没有想过?”岑岳无奈地笑了一声。

但凡是药店,自然少不了成药,只是制作成本高,价格定得也高,在县城里都卖不出去,更何况是乡下?

宁颂给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岑岳有些失望。

“那如果只买两剂,一种是藿香正气散,一种大理中丸呢?”

岑岳若有所悟,拧着眉沉思。

宁颂说的这两种方剂,都是经典传世的方子。前朝时,官方设立官药局,专门修方、卖药。

其中,和剂局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

宁颂所说的,就是这方中的其中两种。

前者能够治疗外感风寒,有解表化湿的功效;至于后者,则可以治疗肠胃与消化问题。

只这两种方子,就能治疗百姓的大部分毛病。

“您知道的,想要在乡下做生意,必须得定价低才行。”

定价低意味着必须要压缩成本,药材一心堂自己有渠道,自然是最低价,已经压无可压。

那么,降低人工成本和渠道成本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既然如此,如果一心堂只先做这其中一种呢?”

岑岳的思绪忍不住跟着宁颂的思路走。

如果一心堂只做藿香正气散一种,那么就可以固定安排一批人来制作。

到时候,每个人只分配一种活计,做熟练了,无论速度和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如此一来,制作难度降低,自然会带来成药成本的降低。

“如果能够降低成本,我们在定价上有着更多的主动权。”

岑岳没忍住,开始在心中计算自己能将一剂药的成本压到多低。

大胆预测的话,那将是一个极为低廉的数字。

有了这个成本,就算他在乡下卖药,也有不小的赚头。

岑岳眸子微动,显然心中已经微微有了动摇。只是,他仍然没有任何松口的意思:

“若我生产出这么多药,卖出去的渠道在哪里呢?”

县城里交通发达,官药局与私药房林立,对于他们这些做好的药丸需求并没有那么大。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