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他只想读书 第127章

在新帝上任之后,忙碌于收拾成王与端阳公主的旧部€€,又忙着调集资金与人€€力物力镇压边疆的动乱,一时间没空理会其他€€事情€€。

到了十月,新帝才送快了一些,内阁报来了别的事让批示。

“先帝在时,那批恩科的举子考完了会试,不知道这殿试……”

新帝一拍脑袋,想了起来。

“既然是正€€儿八经考上来的,就安排他€€们殿试呗。”

虽然这些人€€都是当时先帝选出来打算给继任者留的班底,他€€也€€是继任者,为何不能用?

都是大雍朝的人€€才,他€€没那么小气。

确定了帝王的心意,礼部€€松了一口气,紧接着又问€€主考官的安排。

之前先帝安排的那两位主考官,在这次政|变中一个死了,一个被€€贬,显然都不适合再当主考官。

“你去问€€问€€凌持之那小子当不当。”

礼部€€尚书是周果的父亲,习惯了先帝说话犹犹豫豫,为了掩饰自己的目的绕来绕去,对于这位有着行伍经历的帝王的风格还不大适应。

按照吩咐,礼部€€果然去询问€€凌恒的意见€€。

凌恒拒绝了。

考生里有亲眷家属,官员当主考官应当回避,凌恒明白这一点。

礼部€€想了半天,没明白这位新的权臣要回避谁,报到今上那里去,对方却瞬间懂了。

“这小子。”新帝哼笑道。

“既然他€€不当,就别人€€吧。”

十月中旬,宁颂收到了两个好消息。

一个是搁置许久的殿试要开始了,另一个消息是,他€€们的主考官换成了自己的熟人€€。

一个是梁巡抚,一个是陆之舟。

隔日,陆之舟在凌恒面前贱笑:“这主考官就是座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既然我是颂哥儿的座师了,你是不是也€€得叫我一声爸爸?”

凌恒冷笑:“我敢叫,你敢应吗?”

第91章

大雍历一百一十六年€€秋, 新帝登基,改元为“明正”。

明正元年€€十月十五日,宁颂随同其余贡士在礼部侍郎的带领下, 经过搜查, 穿过承天门, 来到皇极殿前的丹陛前。

会试一共上榜了三百个人€€, 只是前些日子陆续折损,或是死于政变之中, 或是与成王或端阳公主有所牵连而丧失殿试资格。

撇去了这些人€€, 如今站在殿前的, 只有二百八十余人。

辰时, 以梁巡抚为首的读卷官和€€受卷官到€€达, 贡士们先行了礼, 不久之后,明正帝御驾亲临。

这是时隔许久, 宁颂第一次见到€€这位新帝。

与之前在临王府见到€€的长辈模样不同, 今日的明正帝穿着崭新的龙袍,脚上穿着一双龙纹朝靴,看上去威严又肃穆。

宁颂只敢在行礼时悄悄看一眼,等到€€站起来, 就垂下了眼睛, 与其他贡士一样做出恭敬的模样。

因而, 在这时也错过了新帝望过来的温和€€的笑€€眼。

“都进来吧。”他们听到€€了这位新帝的声音。

行完了礼,贡士们走进了大殿。

殿内的面积出乎意料的宽敞,早已经摆放好了考试所用的案桌, 贡士们按照顺序一一坐好,而后是主考官梁巡抚宣读圣旨。

殿试与之前的乡试、会试不同, 因为答题地点特殊,因此答题的时间只有今日一日。

到€€了傍晚,哪怕考生没有答完,也会被强制收卷。

考试时间短,也意味着考试内容的单一€€€€在殿试中,再没有四书五经的经义,也没有诰、表、召的公文写作,留下的只有策论一种€€题目。

连续几€€届中,策论题目数量也没有限制,多的有三道,少的只有一道,偶尔就算答完了题,也不乏皇上当€€场加试的情况。

说起来,这一场唯一的考官就是皇上。

而大家都不确定这位新帝会怎么样出题。

还好,由于考试时间紧张,各位考官没有让考生们多待,不一会儿,考卷就发在了手上。

宁颂低下了头,愣住了。

今日的策论只有一道题,题目也只有寥寥几€€句话,问的是“评价泰启朝政治得失”。

泰启,是先帝的年€€号。

不久之前,先帝入柩,朝廷轰轰烈烈地吵完,最终礼部确定了给先帝的谥号,定为“怀”。

“怀”是平谥,描述君主性格仁慈,潜台词是缺乏能€€力€€。

这是朝堂中各方面势力€€博弈的结果。

宁颂以为,在商量出谥号之后,对于先帝的评价就已经盖棺定论,可没想到€€,在殿试上,新帝出了一道这样的题。

真是出乎意料。

压抑着惊讶的心情,宁颂没有忘记此刻自€€己的任务,垂下头来,仔细思€€考出题的目的。

虽然与明正帝的接触不多,但€€绝对也不少。在过去的经历中,宁颂大概能€€够描述出明正帝的画像。

低调、沉稳、务实。

由于政|变过程宁颂只是旁观,根本算不上深度参与,但€€也知晓作为最终胜利者的临王在其中布置了多少,筹谋了多少。

这样一位智谋、能€€力€€都不缺的帝王,他又想从年€€轻的读书人€€这里得到€€什么答案呢?

在宁颂沉思€€的时候,左右已经开始有人€€答题。

他们与宁颂不同,越是对考官本身不了解,越是敢大胆去按照自€€己的心意写就此篇策论。

不要因为想得太多而无€€法动€€笔。

宁颂暗暗告诫自€€己。

当€€然,不去揣摩题目的意思€€,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思€€考片刻,宁颂下定了决心。

泰启朝得失,与泰启帝的得失区分开来写。

只写前者,不提后者。

先帝再如何,也是皇家之事,轮不到€€他置喙。但€€先帝在位期间存在着什么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他大可以从此入手。

确定好答题方向,宁颂接下来的题目瞬间就好答了。

他与其他贡士不同,天然具备着优势€€€€这种€€优势不在于他早早在皇帝面前挂了号,而是在于他所处的环境。

平日里,与他交往的、讨论问题的,无€€不是官场内的官员。

上有一省主政官员,下有地方小吏,在这长久的、深入的交流中,宁颂对于如今所存在的问题早有隐约的想法。

昔日,与端阳公主贪腐有关的河道问题,临州府治下一直在探索的土地税收改革问题,边疆的疆域问题……

在此时此刻,宁颂忽然发现,自€€己过去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汇集成了这一张试卷的答案。

就好像冥冥之中有着一股力€€量牵引着他,一路走到€€了这一刻。

宁颂低头笑€€了一下,然后开始答卷。

河道问题年€€年€€拨款,年€€年€€出问题,问题不在于河道、河工本身,而在于吏治。吏治,又在于监督和€€监管。

往往学子们答题答到€€此处,便会将答题方向拐到€€官员本身的教育与治理上,但€€宁颂却将人€€身上的问题一带而过,取而代之提出了完善规章制度的建议。

偌大的帝国中,无€€时无€€刻都有决策在产生。而这些决策所依照的是什么,凭据又是什么?

纵观整个决策流程,真正能€€够落实在纸面上的,唯有一个《大雍律》。

除此之外,官场上靠着一套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隐形规则运作。

而显性与隐形的两种€€规则互相作为替代,只因落实在纸面上的、有章可循的东西太少,官员们所能€€够行使的自€€由裁量权越多,对于官员的治理才€€愈发困难。

这是一套与传统逻辑不同的思€€考方式。

殿试按照惯例本不需要明正帝亲自€€监考,作为大雍的主人€€,明正帝出席这个场合时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但€€明正帝仍然留下来了。

一是刚刚登基,杂事很多处处都要他决策,他烦不胜烦,借此逃避;

二嘛,就是作为新帝,虽然年€€纪不小,但€€心中仍然有宏图之志,对于眼前这批学子也抱有好奇。

名义上这些贡士们都是天子的学生。

他亦好奇面对自€€己的提问,这些学子们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于是,他非但€€没有如先帝一样走个过场,反倒是留了下来,与一干执事官一起监考。

只不过一边监考,一边看到€€的卷子却不怎么如人€€意。

纸上谈兵者多,能€€高屋建瓴地说出有效建议的少。明正帝有些失望,但€€理性上讲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这些举子们过往的日子都在读圣贤书,如今科考不易,为了从考试中脱颖而出,少不得要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读书上。

要说对于政务的理解,恐怕还等他们真正地当€€官了之后。

只是,纵然理性知道如此,但€€明正帝仍然止不住失望€€€€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理解了先帝不亲自€€来殿试的原因。

或许这里面有他需要的人€€才€€,但€€这些人€€才€€需要时间与环境的孕育。

想到€€这里,明正帝已经打算离开,只是目光移到€€了宁颂身上时,他又忍不住勾起了好奇,忍不住凑上前去看宁颂的卷子。

宁颂觉得自€€己与这位帝王之间接触不多,称不上熟悉,可实际上,自€€从储玉被认回来之后,他一直或主动€€或被动€€地接收着关于宁颂的消息。

从莫种€€程度上讲,明正帝对于宁颂的关注并€€不比储玉少。

也正是因为这种€€定位,在得知宁颂婉拒了爵位时,他才€€想出了将爵位封赏到€€宁仁身上的办法。

这些年€€来,他亦是了解了宁颂家中的过往。

怀着对于小辈的怜惜和€€鼓励,再加上在之前已经有过太多次失望,因此在宁颂这里,他也并€€未抱有多少期待。

只要言之有物即可。

可谁知道,明正帝只是随便看看,可读着读着,就走不动€€路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