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 第14章

但郑畋仍然想做最后的挣扎。他召集了将领们前来赴宴,而后令乐师们弹奏“秦王破阵乐”€€€€那是阔别两百余年的,秦王李世民的声音。

这一首曲子又能够挽回什么呢?然而历史记载“乐奏,将佐以下皆哭”。

€€€€将领们痛哭流涕,终于决定再次倒戈,为大唐做最后的殊死一搏。

所以你看,韩愈说得果然毫无差错。上天最终眷爱了李世民,爱怜着他的王朝,爱怜着他的声名。他的德行光辉盛大,悠远而又绵长,即使两百年后,依然庇佑着他的子孙。】

€€

“……陛下。”

跪坐于身侧皇帝的杜如晦低声开口,却不知如何解劝。

相较于先前含糊而笼统的大唐末日,这一次天音预言的灭亡却极为清晰,因此也极为刺眼€€€€即使心胸再如何开阔豁达,想必至尊也难面对这样惨烈的结局吧?

叛军攻进长安……叛军攻进长安后会做什么呢?杜如晦不太敢想下去了。

李二陛下的面色却有些古怪,他沉默良久,却只微微摇头:“天下岂有不亡的国家,能够兴盛百年之久,朕已经很知足了。即使九泉之下,面见母后,也不会羞惭愧怍。”

他停了一停,突然又开口:

“朕很感谢那个‘郑畋’。”

天子岂能轻易向臣下表达谢意?杜如晦杜相公微微愕然,正欲开口劝解,却被陛下伸手阻拦。

至尊轻轻叹了口气。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兴盛的朝代永远都有,能体面收梢的却没有几个。”李二陛下轻声道:“朕每每阅览《出师表》,都感怀激荡不已€€€€大汉开国四百年,临了了居然都有诸葛武侯这样的绝世人物为它收场,真正是天底下独一份的运气,独一份的体面,羡慕也羡慕不来。朕的德行是不能与汉帝比肩了,但想不到大唐收尾落幕的时候,还能有这样的忠臣愿意为它送葬啊。上天真正待朕不薄、待大唐不薄。”

他缓缓道:“无论结局如何,朕感激这位忠臣,便如昭烈皇帝感激诸葛武侯一般。”

即使以杜如晦的老练城府,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了。他深深匍匐在地,行了郑重的拜礼,而思前想后,能劝谏的唯有一句话:

“陛下,数百年后的事难以预知。但如天音所言,恐怕唯有德行才能荫蔽子孙了。”

所以,臣等与陛下所做的一切并非徒劳,它终将留下印记。

李世民默默点头,接过杜如晦递来的一盏热茶,随后继续观望天空。

【当然,我们同样要指出€€€€李二陛下开创的这条以民为本的“天命”道路并不稳定。即使终贞观一朝,它依旧是粗糙、简单、破绽百出的,贞观君臣们隐约意识到了这条崭新的道路,却很难将它完整的阐释生发,建立新的体系。

自然,新生事物总是弱小而丑陋的,我们似乎也不该苛求唐人一步登天。事实上,贞观朝的萌芽还需要无数的儒生呵护滋养,才最终成长为我们熟悉的模样。这些儒生的名字同样光照千古,他们是韩愈,是欧阳修,是王安石,是几百年来最优秀的那批人才。

但是,也正因为这种萌芽的短暂与脆弱,后世的李唐皇帝并未能保持李二凤的风格。他们当然希望模仿太宗皇帝,但大多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李二凤的好大儿与好儿媳重开封禅与谶纬传统,劳民伤财也就罢了;他那宝贝重孙子李隆基更是疯狂cosplay祖爷爷,最终在追求边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一把梭哈,葬送掉了整个大唐盛世……】

哐当!

殿中骤然一声巨响。几位宰相都吓了一跳。众人抬头一看,登时大惊€€€€陛下僵立在天幕之下,左手热水淋漓,瓷片碎落一地,显然是听到好大儿与好重孙的光辉事迹后,怒火攻心不可自抑,干脆一把捏爆了茶盅。

长孙无忌赶紧起身寻来白布,,双手奉上后迅速退下,一句话不敢多说。李世民匆匆擦拭几下,而后随手丢开,面色僵直€€€€说实话,几百年后大唐灭亡他还能坦然视之,但听到自己多了这么个败家造孽的重孙子与好大儿,那真恨不能抽下腰间玉带,将两人抽得如陀螺一般旋转!

子孙果然该管!该往死里管!

作者有话要说:

这里借鉴了陈寅恪、虞云国、刘浦江等先生的观点。当然,给大唐开了几个小小的挂。一个是火药,一个是“正统论”€€€€这正统论可是唐宋数百年间儒学思想的精华,号称千古第一文章,当然振聋发聩,直至根本。

虞云国先生对唐朝的遗憾就是,大唐没有一个完整的、稳定的思想体系,因此皇帝平均质量远不如大汉(大汉前期六朝明君,这质量谁敢比肩?),也正因为如此,大唐的上下限都特别离谱,完全不稳定€€€€像玄宗这样,盛世到叛乱都不要过渡的。

而这里呢,就打算给唐朝弥补弥补这个缺憾。历史上足以替代汉儒天命观的正统论是宋朝才出现了,但那时华夏文化已经开始保守而封闭,不复当年的荣光。如果在盛唐时就完成这至关紧要的思想变化,历史又会如何呢?真是令人向往啊。

ps:

历朝历代中,大汉亡国算是最体面的了。临了了都有诸葛武侯这种人物送它最后一程,真正是功德在民,念念不忘,足以令其余朝代嫉妒得发狂€€€€就是到九泉之下,丞相见到昭烈皇帝与高皇帝,也问心无愧的。他已经尽力了。

当然,唐朝也是比较体面的。由秦王破阵乐始,以秦王破阵乐终,遥相呼应,很好的结局了。

就连明也不丢面子€€€€好歹是君王死社稷,没什么可以指摘的。崇祯皇帝往老歪脖子树上一挂,给明末挣了天大的面子。

但如大宋这样……哎,还是不要骂脏话吧。

国家兴亡,何代无之?灭亡不可避免,但灭亡也要灭亡得体体面面啊。

第16章 第二个视频(末)

€€€€子孙果然该管!该往死里管!

李世民颇有咬牙切齿的欲望。

但朕到底是怎么把儿子管成这样的?朕也不是不管孩子的阿耶呀?

是观音婢,观音婢“早逝”的缘故么?没娘的孩子……没娘的孩子果然难。

想到此处,李世民心中不由微微一酸,倒把怒火减下来两三分。但他活动手掌,却暗自下定决心:即使消耗来之不易的“偏差值”,也非得为观音婢寻出一条活路不可!

【这当然有李唐子孙的个人因素,但模仿得如此适得其反,也确实与李二的特殊性有关。

简单来说,贞观之治与李二的个人气质绑定的太深了。没有他那种旷世功业所生发的强大自信,是很难抵抗数百年来迷信的传统的€€€€在一般皇帝看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似乎不宜得罪鬼神,但百姓的生计太过脆弱,上位者稍稍放纵,平民立刻就是苦不堪言;而如果盲目追求功业,那更可能虚耗国力,直接翻车。

所谓“似我者死”,诚哉斯言。

正因为如此,学者们才往往喟叹,说唐朝功业如此盛大,思想理念上却实在相形见绌。要是李二陛下能反思自己的成就,将之总结为后人可以模仿、学习的经验与教训;如果唐初的儒生能够更加敏锐,将贞观朝一闪而过的灵光固定为可行的理论,彻底驱散汉儒迷信的阴霾,那么大唐又会如何呢?

贞观之治或许不可重现,但和平安稳的日子总可以久一些吧?

毕竟,如大唐一样跌宕起伏的王朝实在举世罕有€€€€“安西万里疆”固然傲视群雄;“国都六陷,天子九逃 ”也是足以令历朝历代瞠目结舌的记录,只能高呼大唐不愧是大唐,在下限方面都如此突破预料……】

李二凤:…………

众宰相:…………

原本诸位超世之才还在认真思索天音指出的“经验”与“理论”,但听到最后几句,登时头皮发麻嘴唇发木,险些坐立不稳:

什么叫“国都六陷”?国都长安陷落了六次吗?!

什么叫天子九逃?天子逃亡了九回吗?

€€€€妈的,后世子孙们到底在干些什么呀!

刹那间惊恐愤怒涌上心头,真是烧得皇帝与宰相们咬牙切齿,双目充血。即使已经接受了大唐必将灭亡的事实,但在诸位相公心中,本朝最糟的结局也不过是下一个大汉而已€€€€天子权威沦丧、朝廷播迁流离,最后被奸臣篡逆,无奈谢幕。但现下这“国都六陷,天子九逃 ”的惨烈预言,真是给了君臣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大汉当年可没有这么凄惨过!

皇帝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只觉胸中如火如焚,难以自抑,甚至不自觉的生出了迁怒€€€€

“国都六陷”?攻破国都的是谁,唐之后的那个“宋”么?大唐的武力绝非寻常叛军可以轻侮,莫非这“宋”强悍绝伦,更胜于突厥、吐谷浑、高句丽么?建立宋朝的又是何等人物?!

€€€€说来可怜,人的见识毕竟要被他的经历所限制。以李二陛下马上夺天下的往事,大概很难想象世上还有黄袍加身、重文抑武这样的操作……

当然,宋朝武勇也罢文弱也罢,毕竟都是几百年后飘渺不可追寻的事情了。现下当务之急,却是应对天音所直率指出的重大缺陷€€€€“思想理念相形见绌”、“似我者死”,字字句句都砸在贞观君臣心上。

李世民沉默片刻,终于抬头望向了孔颖达。虽然天幕中连连爆出猛料,但孔学士却再没有先前的惊惶震动了€€€€他正匍匐在地,全神关注的涂抹白纸呢。眼见龙飞凤舞笔走龙蛇,匆匆写下的却是一些实在难以理解的零碎言语:

“匡天下为正”、“听民则兴、听天则亡”、“民为神主”……

€€€€没错,再被天幕一句话点醒之后,孔颖达醍醐灌顶如梦初醒,立刻陷入到了不可遏止的灵感爆发之中。某种不可解释的心流状态喷涌席卷,已经将孔学士的理智尽数埋没,融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狂热。他现在匆匆涂抹这些灵感爆发时的吉光片羽,就是天崩地裂也无暇顾及了。

天幕依旧在继续,闪过的却是长安城上的熊熊大火,士庶奔逃号叫的凄凉景象。“天街踏尽公卿骨”,大唐也终于走到了它的末日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回首大唐时才会如此感慨。自古兴衰起伏不定,但如大唐这般骤起骤落,跨度大到匪夷所思的起伏,则实在史册罕有。天宝十载前还是“天下无事,海内阜盛”;区区四年之后,便是“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中大唐的人口折损三分之二,不仅盛世就此消弭,也开启了藩镇坐大、胡人强盛的魔盒。

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李世民已经是千年一见的皇帝了,似乎也很难指望他的子孙能长久英明、励精图治。光大祖业终究是相当艰难的,如强汉般一连抽出六代明君金卡,那简直是天下独一份的手气,可遇而不可求了。

不过,有的时候,我们忍不住也会畅想€€€€即使长盛不衰只是幻梦,也总可以期待一个较为平稳的下坡路吧?如果大唐的衰落能更加体面、温和,大概华夏文化也不会??那样强烈的刺激,由开放而骤然变为封闭,由宽容而骤然变为保守,最终走上那条遗憾的路。】

大概是皇帝被什么“渔阳鼙鼓动地来”、“人口折损三分之二”、“藩镇坐大”的可怕前景给刺激得太厉害了,虽然依旧面无表情,神色却俨然生冷僵硬,目光横扫之处,仿佛连殿中都凉了不少。几位宰相纷纷起身,束手站立,以示与至尊感同身受;就连沉浸灵感的孔学士都被殿中气氛震醒,吓得赶紧站起身来,缩在角落。

如此沉默片刻,皇帝终于开口,语气平板:

“诸卿以为如何?”

几位宰相默然站立,还是房玄龄向前一步,下拜请罪:

“天音中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渔阳郡是河北治下。陛下曾令臣安抚河北人心,臣举措失当,不得其法,致令河北多年仍有叛心,臣罪在不赦。”

房玄龄房相公是河北清河房氏后裔,玄武门之变后,李二陛下曾令他与魏征一同安抚河北的士人。但这样仓促潦草的安抚,又怎么可能与不知多少年后渔阳的叛乱有什么瓜葛?显而易见,这“河北仍有叛心”的罪责决计与房相公无关,即使真要追根究底,恐怕也要追溯到太上皇李渊冤杀窦建德,逼反河北官吏的光辉事迹上……

贤臣为尊者讳,这种锅只能房相公出面一力承担。但李世民的面色微微缓和,却已经领会到房玄龄委婉劝谏的苦心。

“朕会尽力弥合河北的人心。”他道:“也请房、杜二位宰相时时为朕留意,不要让河北的士人再生出什么隔阂。”

房玄龄杜如晦一起下拜领命,而后正襟危坐,再不多言。眼见两位同僚顺利过关,长孙无忌只能硬着头皮上前:

“陛下,臣忝为外戚……”

说到此处,他一句话也说不下去了!

所谓外甥似舅,如果真如天幕所言,长孙皇后早逝,皇子孤苦无依,那他这做舅舅的也确实有督导爱护外甥的职责。

€€€€但这是做臣子的能插嘴的么?!这是他开得了口的么?!

不过,以天音的启示,他搞不好最终还真插嘴了……但结局是如何?“长孙无忌枉死黔州”,这几个字他可是日日心念,不敢稍有忘怀啊!

陛下,这能怪臣不作为么?臣也顶不住这种折腾啊!

大舅哥与妹夫之间面面相觑,彼此都从眼中看到了无奈。

最终李世民只能长叹一口气,挥一挥手让长孙无忌坐好。

……看来儿子还是得自己管。

€€

当然,无论河北人心也好,继承人的素质也罢,现今都只能算是“术”;眼下真正最为要紧的,却是天音所反复强调的“道”。

怎么能保证大唐的下限?怎么能让大唐体面的收梢,起码有个稳定的衰落?怎么才能将贞观朝的理念经验传承下去,不会折腾出“似我者死”?

李世民的目光移到了孔颖达身上。

孔学士沉思良久,此时早已打好腹稿。眼见皇帝神色殷切,立刻拜了下去,声音断然:

“继往圣之绝学,为大唐立论,臣敢不尽力?”

皇帝微微点头,面上终于有了欣慰之色。

“那就都托付给孔卿了。”他缓缓道。

€€

贞观元年的二月,在与诸位宰相闭门于甘露殿议论一日之后,皇帝以雷霆之势下达了数道敕令,刹那间震动朝野。

其一是严厉惩治贪腐的谕令。皇帝派出巡查各州郡仓库水利的使者终于紧急送来了第一批回报,弹劾的官吏不计其数。皇帝览之震怒,下令将犯官槛送长安,赴大理寺刑部御史中丞三司会同严审,不得有丝毫放松;并将犯官下场昭告天下,以此警示后者。

在展现皇权雷霆之威时,至尊也不失时机的表露了和煦春风一般的关怀。在第二敕令中,皇帝追述了古圣先贤宽大为怀的美德,而后表示圣朝与天下更始,自武德元年以来,但凡与窦建德及废太子李建成、废齐王李元吉有瓜葛的河北士民,自此尽皆宽免,再不过问。若有大臣再议论往事,借此构陷,一律问罪。

这份诏书一下,朝中河北、山东数地的官员,真正是感激涕零,不能自已,数年芥蒂忧惧之心冰消瓦解,欢欣喜悦难以言表。而在这一片欢腾庆贺之中,皇帝由门下省发出的第三份圣旨便悄然滑过,瞬间被人忘在脑后。

当然,第三份圣旨本身也很普通,只是令孔颖达网罗天下学士,一起编著史书分析史料,总结前代亡国的教训;诏书中还额外强调,说两汉贤君层出不穷,必然是有培育明主的妙法,因此命孔学士等详细斟酌,仔细奏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