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其他地方遭了蝗灾,好在他们这里没有,用了铵肥的粮田今年丰收。就是加了税,大家也能有个好年过了。不过村里不少人还是打算攒下来,送自家孩子去读书。
即使知道二狗在书院里只学了两年,但要村里人说,二狗就是他们村,不,是他们里现在最有学问的人。听二狗说,要是读完书院,通过了考试可以在县上当各吏呢!这怎么能让人不羡慕呢?
“传播传播消息就是”二狗虽然有认真听老师讲课,但毕竟年纪小还不是很能理解一些词的意思,所以一时语塞。不过看着村里人灼灼地目光,他还是挺直了胸脯给自己壮胆,然后大声说,“反正就是,以后大家都可以给外面送话,送物什了!”
“给外面?给哪?”
“什么,可以送物什!”
“什么啊,能送话给谁啊?”
底下立刻乱作一团,七嘴八舌的说着,也不管已经憋红了脸的二狗。直到村里有人看到二狗还想说什么,立刻大声呵住所有人的讨论,“都停一下,二狗娃还想说什么呢!”
嘈杂声才慢慢地停了下来,村里人都齐刷刷地看向二狗,期待着他的解释。
“咳咳。”二狗紧张的清了清嗓子,然后说,“听先生说,可以送到任何想送的地方,也能送进军队和少府监。”这是两个大家经常服徭役的地方。
这两个词一出,全场都安静了一瞬间,然后又爆发出更热烈的讨论和询问。这个年头,谁还没有个亲戚朋友在军队服兵役,在少府监里干活的啊!而且随着秦国领土越来越大,原本只是在本乡,或者本郡的徭役都被扩张到了其他遥远的地方。一年半载的收不到消息都是长有的事。
而且,犯了事也会被发配到边境的军队。秦法严苛,但小罪不流行连坐,所以有不少人的亲族也都在边关不知死活。
“二狗,这是真的吗?”一个妇人挥舞着锄头高喊。她的丈夫服徭役去了东郡,已经半年了,也不知道怎么样。
“先生是这么说的。”二狗认真的说,“先生还是再过两天,乡上会派人来各个里解释说明,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到时候问来的有秩。”有秩就是专门管邻里纠纷,解答乡里人问题的官员。
一听到过两天有秩要来,大家才放过了二狗,各怀心事的下地了。
二狗这才蹦蹦跳跳的往家里走去,他的大姐在军队服役(3),二姐已经嫁人,家里存了些钱粮供他读书,他每到休息的时候就会回来帮家里干活。刚刚给村里人解释邮递站已经浪费了些时间,得赶快回家了。
“二丫头,你看看这是说了点什么啊!”咸阳近郊,二丫正认真记录着刚刚补中的冬麦的生长情况。今年有蝗灾,他们这里也受到了影响。
将近十年前,还不是丞相的顾先生教过她一阵子,带着她走向了农官的道路。前些年王上试着在咸阳城周边建立学馆,她猜是顾先生的提议,立刻报名了。好在因为顾先生当年的水车,她们村的收成向来好,家里也能拿出粮食来供她。
如今读了几年书,她已经是个真正的农官了。看在丞相曾经教过她的份上,村里有事也会找她商量。
二丫听到里正的招呼,抬起头来将抄写的王令看了看,“上面说,要赈灾。如果有因为蝗灾、水灾、旱灾而失去土地,或者不能生活的人,可以到乡上加入劳动队,每天管饭,一月发两斗粮。”如今的亭长一月才一石粮,灾民如果干活就能一月有两斗粮是相当不错的了!
“那真是太好了。”里正欣喜地笑了起来,他不太识字,拿到王令也不知道怎么看,总是来找二丫,“咱们村里有不少人家都想着卖地卖身,如今有这个消息定然是最好的了。”不用卖身为奴当然是好消息。
更好的消息里正没有说,听亭长说关中其他地区蝗灾严重,往往都是一乡一乡的没有收成,没有土地又活不下的农人形成了流民。本来大家还担心那些流民会不会到咸阳来,如今王上有这样的命令,他们这些咸阳城外的乡里算是保住了。
“王上还下令,有余粮的富户要献粮。”二丫接着说。
里正擦擦汗,“自然自然,流民来了咱们也受不住。里中受灾不严重,几石粮还是能拿出来的。”
“然后就是邮递站的事情了,剩下的就没有了。”他们里距离咸阳近,早在正式的王令下来前就有有秩把这件事交代了,所以二丫也就没有多说。
等里正走了后,已经是豆蔻年华的少女蹲在田边看着茁壮成长的麦苗浅浅的笑了,“这一定是顾先生给王上出的主意。”幼年时和王上斗嘴的画面她还能回想起来,现在想想自己当时可真是大胆啊!
书院的先生们在知道顾丞相曾经教过她后,都建议她报名更上一层的中级班,学习为吏之道,未来可以成为一个县令或者县丞。旦二丫觉得自己还是对中地感兴趣,于是婉拒了先生们的提议,回到里中做了农官,她相信以顾丞相的远见肯定能想到专科发展的人。到时候她再去教农学的先生门下进修就是。
“二丫啊!”隔壁的婶子赶着鸡路过,这些鸡是王上分发下来的,属于里中的财产,被分配到各村让人领养。只要保证每年的鸡的数量和去年一样,生下的鸡蛋和孵出的小鸡就都是领养者的。听说鸡鸭鱼都能吃地里的蝗虫卵,家家户户都领养了些。
虽然听说离咸阳城远的村里还没有这些东西,但估计过了年,关中地区就能看到鸡鸭遍地走的景象了。
想起小的时候自己还为下一顿什么时候吃这中事情烦心过,还每天都吃不饱,二丫觉得蝗灾也没那么可怕了。在这一刻,她也深深的赞同书院先生们的话了,在王上和丞相的带领下,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快点!”一个军士挥舞着鞭子,招呼着队伍,“都走快点!今天可是让你们吃饱饭了的,还不快点走!”
这里是受灾最严重的灵宝,在函谷关的西边。今年的蝗灾自东来,遮天蔽日,位于秦国东边的灵宝受灾最严重,几乎是整郡绝收,灾民多的不像话,到处都是饿死或者被蝗虫啃过的尸体。王上下令赈灾,这件事也是丞相在管,底下的人每一个敢怠慢的。
这不,将劳力都集结起来,已经开始整修河道了。等整修完,还要城墙和城内的建设,总之需要人的地方很多,郡守甚至都有些担心灾民不够,已经调派了本郡的刑徒一起干活了。不过因为丞相的命令,他也不敢太过苛待灾民,只是因为粮食短缺,每天的粥稀了些,将原本安排的每人每月的粮去掉了。
女人们在粥棚和磨坊帮忙,孩子们也要收集柴火,磨土,搭建窑炉。所有人都是干活才能吃饭,部分男女老少。
好在,大家都是服徭役的熟练工,这些工作都是干惯了的,即使军士不招呼大家都知道要求和规矩。而且,在快要饿死的时候能有一口吃的,就算是多干些活也值得了。而且,听说现在搭建的窑炉是为了烧造砖块来搭建损毁的房屋,也会建设厕所用来更衣(4),粪便会通过排污管道集中到涝池中发酵,做成肥料。现在辛苦些,日后中地就不担心肥料了!
在军士的看管下,灾民们有序的开展基础建设工作。
“看这样子,过完年应该就能把附近的路都修通了!”从咸阳来的少府官员拿着设计好的图纸,一点一点的比划,有条不紊的分派工作。在明年开春之前,他们就要把计划中的工程都做完,时间还是有点赶的。不过看着灾民们的积极性,估计差不多能完成任务。
作者有话要说:(1)三老,乡一级的长官,由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予以表彰,并可以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
(2)出自《管子€€重令》
(3)秦国是有女兵的,三军是指壮男一军、壮女一军、弱幼一军负责不同的工作。而且在秦国法律并不禁止女性为官吏,有的地方的农官和县级官员就有女性。事实上,在战国女性的地位和男性几乎持平。秦律里还会强调,禁止女性家暴丈夫,因为这个现象比较常见。在其他国家同样,长女有不嫁或者不外嫁的传统,因为长女需要掌家。
(4)更衣:本意是换衣服,也代指上厕所。
顺便,乡以下的官吏在秦朝的时候都是徭役的一部分,所以里正、亭长什么的不是固定的国家公职人员。所以其实县令才是最低的公务员。
感谢在2022-01-2121:48:00~2022-01-2220:48:5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更新20瓶;云琅2瓶;she、巧克力爱好者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6章
从各地纷至而来的消息都在表明顾衍的赈灾措施卓有成效。尤其是受灾最严重的函谷关一带,没有出现流民暴动,没有出现空村空里,甚至没有出现瘟疫!这些在重大灾难中后期会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没有发生。
小范围的出现了冻伤和死亡情况,在重大的成果面前也不足道也。
不过顾衍还是认真的将这些出现死亡、冻伤情况的地方记录了下来,去信询问详细情况。这是他第一次执掌全国的工作,他担心有些特殊情况是他想不到的,所以想尽快积累经验。
嬴政看不下去顾衍这样忙碌,明明身体本就不好,也不知道休息,于是在一次朝会后将顾衍留了下来。
他知道自己的老师性格看似温和,但内心坚韧,基本上是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类型。单纯的劝他休息顾衍不一定会听,于是想了想,在朝食的时候问顾衍,“寡人见官吏长期忙于公务,近来多有疲惫,无法全神贯注,先生可有何教寡人?”
平时都是顾衍这么问他,然后在他的回答上再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就像是他自己想到的,不是顾衍强加给自己的想法。虽然嬴政早就察觉到了,但顾衍这样贴心的照顾自己君王的尊严,嬴政还是很高兴的。
顾衍察觉到嬴政的话好像有点耳熟,了然的笑笑,“王上的烦恼,易解。”
将近两个月,几乎全朝堂、甚至是有些地方的官员都被顾衍调动起来。不仅他自己忙的脚不沾地,那些官员也是焦头烂额,现在闲下来了,顾衍也觉得是有些过分。毕竟人就算是铁做的,还有金属疲劳呢!如今嬴政提出来,他也稍微反思了一下自己。
“五日一休,放官员沐浴休整便好。”其实以他对嬴政的了解,一旬一休可能才能让这个工作狂满意,但是他一开口就是一旬的话,那不是给了嬴政说一个月一放假的机会?
果然,嬴政听后有些犹豫,虽然心疼自己的老师为国操劳,但是五日一休感觉有点多了啊!他看着自己面带微笑的老师,建议道,“五日一休,遇到急情岂不是会延误了正事?先生觉得十日如何?”
顾衍一听,觉得嬴政这些年果然变得能体恤下属了,立刻笑着说,“王上仁慈,臣会立刻起草文书,修改年节假日的分配。”
两人的闲事说完了,就聊起了昌平君负责的官职制度的修改。郡以下的官员因为不是正式的官员,昌平君考虑到民风民俗等等的问题,就没有按照顾衍的建议直接修改,只是将税收、书院和农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插进了原本的体系中。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没有变。应该是昌平君不愿意太过大张旗鼓的改革,让朝廷震动。”顾衍原本就是参考三省六部的模式设计的新官职制度,但这个制度毕竟是从西汉发展到隋唐才稳定下来的制度,其实不一定很适合现在的秦国。所以在和嬴政、昌平君详细谈过后,就有了新的一套官职制度。
“奉常被拆开了。”嬴政凭借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就算昌平君和顾衍的联合奏章没有在手边,一些细节也信手拈来,“太医和太史被分被归到了民部和太学。”
顾衍明白嬴政此时将这两个拉出来问是因为不太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立刻接话,“奉常掌管王室各项礼仪事物,但太医和太史所能并不仅仅为王室私事,而是民生和科教之事。民部有医司,只是如果开始招募人手,大抵都是乡野村医,毫无组织性。而太医们曾在宫中供职,为各地方医司领导,能尽快在全国各地开展医司工作。当然,不是要征调所有太医,臣会去和奉常说明,采取自愿原则。”这也是说,会给宫中留下够用的医生。
嬴政点点头,被顾衍说服了。但是,太史被分配到了太学里,这让他很不理解。太学是培养高级官员的地方,要负责星象和记录帝王言行的太史做什么?
“而太史在宫中供职,但除了需要记录王上言行以供后世学习以外,还会观星测像。虽然太学应当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为我大秦输送新鲜的血液。可单纯的让博士们教书是不行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若是只会墨守陈规,千百年后大秦将再遇困境而无人可用。所以,臣以为应在太学中推广创新的精神,教会太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观星测像也是学科中的一门?”嬴政直接挥挥手,打断顾衍的长篇大论,将问题指了出来。从刚刚他就发现了,顾衍就是从他这里薅人才。
“王上明鉴。”顾衍满意的笑了笑,“太史们在太学里,会发挥比在奉常那里更高的价值。臣用官职保证。”其实他已经计划好了,等在太学里招募到了合适的老师和学生,他就在学校里推广科研制度,用制度推动太学里的创新发明。而天文学,在这个农业社会有多重要顾衍是非常清楚的。但他不想让大家将天文测像单单的看作一个农业知识,而是希望他们通过观察星空去探索宇宙。
有了显微镜,望远镜还远吗?
所以,他必须将有天文知识的太史们从奉常手里抢过来。吃人的后宫可不是这些未来的宇宙学家们应该待的地方。
嬴政就算知道了顾衍的小心思,也拿他没办法,而且在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后点头赞成。
顾衍将服务王室的官职都放在了内宫里,然后在外朝分了吏部、民部、工部、礼部、刑部、兵部为丞相下属,典属国和典客合并,依旧称为典属国,负责外交事宜。而原本想要放在里面的农部和度支被昌平君以太过累赘删除,改成司级放入了民部里。所以,最后的安排还是顾衍印象中的六部,只是负责的只能有些不同罢了。
兵部和刑部暂且不说,几乎所有和百姓有关的事物都在民部里,而掌管礼仪教化的礼部和掌管官员考察升迁的吏部人手需要的要很少,负责建设的工部的司也很多。可以想象,这两个人多的官衙未来是多么人声鼎沸。
他在脑子里过了遍顾衍和昌平君的计划,觉得两人将能想到的都想到了,从结构上来说没什么问题,于是将自己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抛给了顾衍,“所以,实务官员都有了归所,但郎中令、大夫、仆射、卫尉等如何安置?”
嬴政举的这些例子都是日常没事,成天谏言,但在特殊情况下会作为君王的参谋出现的人。而卫尉更特殊,这是一个平时回答君王问题,有空下到基层收集百姓和官吏上访意见的官职。可以说是平民表达自己意见的官方渠道。
顾衍没有粗暴的将他们直接归纳到一个部门里,因为朝中还有专门管这个的御史大夫呢!虽然现在这个官职还没有人。
顾衍就将自己的想法直说了,而嬴政听后也觉得确实不能这样粗暴的对待这些言官。
于是拍板决定,“卫尉改变职能,只负责接受百姓上书,只对寡人和丞相汇报,与各部长官同样保留九卿待遇,而剩下的言官可以参加日后的太学考试,按自身特长编如六部,如有不愿者可以编入御史大夫手下。”他早就看这些儒家居多的言官不顺眼了,现在刚好收拾他们。嬴政甚至在心里想,让他们全部都去没有长官的御史大夫的手下,在合适的御史大夫上任前,他能清净好一阵子了。
顾衍就跟没听见嬴政刚刚才说的不能粗暴对待言官的话一样,立刻让旁边的宫人记录下来,等到回到自己的宅邸后再做整合。
嬴政和顾衍这样着急的商量官制的事情,是因为带兵的将军们要回来了。
蒙骜、王€€两位将军带着自家的小子们,在韩、魏、赵三国之间穿插,顺利拿下了将近四十城,秦国的领土又东扩张了一些。如今凯旋,明年春祭完,嬴政定然是要大封群臣的。到时候就可以公布官职制度的改变是最合适的时间。
而且,顾衍和吕不韦共同编修的书院课本也已经写好,按照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书本,初级的课本先是识字,内容是从天文地理、到医学农业、还有传统礼乐射御都有涉猎。高级的课本就更加细致,分科分类,还加入了秦律的学习,为日后学习为吏之道打基础。
为吏之道是一本秦国官员必读的行为准则,学习完这个再通过律法、农学、医学的基础考试,学生们就可以担任基层长官了。
必须要赶在第一批学生毕业之前将新的官吏制度推广到全国,这样才能让科考制度和新的官职制度无缝衔接。
当然,忙碌了半年的顾衍在整体的工作都安排下去后,终于获得了一些喘息的机会。在调整了最后一个司的人员安排后,他终于向嬴政告假,请了自己官员生活的第一个年假(1)。
嬴政答应地非常爽快,并且将春假和年假都批给了顾衍,让他回乡祭祖。
于是,在秦王政五年初,年仅二十一岁的顾衍踏上了回家的路。从咸阳城出去的路上,顾衍明显感觉到大家的生活有了些许不同。
自从去年他猜测会有蝗灾,到蝗灾发生,再到赈灾整整一年半他都没有离开咸阳城。工作忙碌是一方面,嬴政担心流民冲撞他,不让他出城也是一方面。所以,素来喜欢和农人聊天的顾衍已经很久没有呼吸过乡村的空气了。
反正嬴政批了他将近两个月的假,走慢些也无妨,顾衍抱着这样的想法让韩徒将车停在了一个村的旁边。
“君子这是要去哪里?”
作者有话要说:(1)年假:古代官员的休假基本差不多,五日或者十日一放(战国时期没有)。但是,参考了汉律和唐律,官员是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各十五天。春节、冬至七天假。寒食节、清明节各四天。中秋、夏至、腊八各三天。元宵、中元、端午、重阳各一天。立春、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各一天。君主和太后的生日各一天。每三年,可以请一到两个月的探亲假,结婚九天假,家人亲戚结婚也能请一到五天假,孩子有冠礼或者笄礼也能请假。这些都是合法的公共假日。
虽然战国时期假期制度不算完整,但是在末期,汉初的这些假期该有的都有了。
写完了才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
顺便说一句,包拯还向宋仁宗建议过给官员少放或者不放假,被驳回了。
感谢在2022-01-2220:48:55~2022-01-2320:45:1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叶子6瓶;柒、云琅、婺江初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7章
此时不仅是年关将至,而且正是灾民们最难熬的时候。虽然有君王赈灾,但城外难免不安全,所以很少有贵人出城。顾衍衣着华贵,就算是这里没有人见过‘顾丞相’,这里的村民也没人敢冲撞他。
而这位青衣少年贸然出声,让周围的村民吓了一跳。不过顾衍也没有生气,而是转头说,“我多年未归家,如今有了闲暇,于是想在年关之前回乡祭祖。”
“见过君子。”那个青衣如玉的小少年端端正正的对着顾衍行礼,顾衍微笑着点头答应。然后轻声问道,“不知小君子的仆从呢?怎没有跟在你身边?”他显然是遇到了跟着族中年长的学子一起游学的少年了。
近年来,秦国的威望越来越高。顾衍在十年前埋下的种子,终于在战争的催化下生根发芽。那些随着被贩卖的纸张而飘洒在六国土地上的,有关秦律、农业优势的文字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秦国不仅仅有严苛的法律,也有保护百姓的部分,更有年产能翻三倍的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