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米泽穗信。
系列的第四部作品完成了,这次采取的是短篇集的形式。
回顾自己的学生时代,我曾经相信今日存在的事,明日依然会存在;第三学期(注1)结束后,迎向的会是第一学期,就这么无限循环下去。但我完全不觉得学生生活有多美好而恋恋不舍,因此说不定,我只是出于对「有时间限制」这回事的恐惧,而别开眼不去看现实罢了。
在写小说时,我很不擅长更动既定的时间线以改变构筑好的人物关系,我其实很希望三藏法师一行能够永永远远走在取经的路上被各种妖怪袭击,也很希望弥次喜多傻乎乎的开心旅程能够永远继续下去(注2),从前的我一直不希望他们有抵达天竺或伊势的一天。
注1:日本的小学、中学、高中多实行三学期制,四月入学,由长假(暑假、寒假、春假)画分学期,而大学、专门学校等高等教育则是二学期制。
注2:出自《东海道中膝栗毛》,江户时代后期戏曲作家十返舍一九(一七六五~一八三一)的知名娱乐戏曲文学作品。内容描述住在江户神田八丁堀的弥次郎兵卫和食客喜多八为了消灾除噩,决定经由东海道前往伊势神宫参拜,旅途经由京都,大阪,发生了许许多多滑稽笑谈。作品出版后大受好评直至今日,两名主角弥次郎兵卫和喜多八也被爱称为「弥次喜多」,成为许多衍生作品的主角。
然而本书的主角却是处在时间轴之上。我将登场人物初次相会的磨合期另起一篇,接着依照第一学期、暑假、第二学期、寒假、第三学期、春假的时间顺序,分别写下了故事。但要详细记述我的心境转变,这篇就不会是后记,而成了作者解说。我想,极端一点的说法就是我和时间取得了和解吧,毕竟共同相处了一整年下来,登场人物彼此之间的距离不可能毫无改变,现在的我,希望自己能够写下他们的变化。
只不过,他们之间距离的变化并不激烈,而是一点一点地逐渐改变,因此我将此书的书名命名为《绕远路的雏偶》。
此外,由于这次是采取短篇集的形式,得以设定各式各样的故事背景,为此我也尝试了多种推理小说的表现手法。如果是熟悉本系列与推理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手作巧克力事件〉一篇或可被归类至「倒叙推理」的范畴。
如果有幸,有人读了本书而对推理小说产生兴趣,想进一步阅读推理作品的话,私心建议看完〈心里有数的人〉之后,可继续阅读哈利·柯美曼(Harry Kemelman)的《九英里的步行》(The Nine Mile Walk);看完〈开门快乐〉的人,不妨尝试延伸阅读杰克·福翠尔(Jacques Futrelle)的《逃出13号牢房》(The Problem of Cell 13)。
二〇一〇年六月
米泽德信
解说
笨拙向前行——绕远路的雏偶
elish
※本文涉及故事重要情节,未读正文者勿看。
作为古籍研究社系列第四集,《绕远路的雏偶》同时也是收录七部短篇的小说集。延续一贯以来的特色,故事主轴都是解决无关人类死伤的谜团。不过比起前三本以单一事件为主题的设计,这回的谜团更加单纯且生活化;同时因为篇幅短了,所以解起谜来也愈趋简洁,并将形同米泽穗信起家的日常推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些谜团往往不真的很重要,但有时对于眼前所见之物,脑中难免有个杂音:「等等,这好像哪边怪怪的,究竟怎么回事?」才刚这么一想,少女千反田的招牌台词——「我很好奇」,便理所当然地迸出来。虽然在变数惊人的现实中仅凭少数线索,就想推理出所谓的真相往往沦为缘木求鱼;要像福尔摩斯那般仅仅握个手瞄上几眼,便将对方身家调查完毕,更有如通灵的奇技。
可话说回来,想想又何妨?毕竟,这不是很有趣吗?哪怕通常是些小事(仅管仍是麻烦没错)、破不破解没多少差别、甚至解答正确与否也无所谓,整件事真正的重点始终在于当事人的好奇心是否获得满足。虽然乍看之下这说法似乎流于矛盾,但既然针对的是解对解错皆无伤大雅的日常之谜,那么比起正确答案、更在乎推导出的结论是否逻辑清晰并能自圆其说,好像也就不是那么奇怪的事了。毕竟比起可能完全没有条理可言的真相,靠自己有板有眼地推论并得出解答,不显得更具魅力吗?
于是说到头来,这其实攸关为什么想解开日常之谜。
因为好奇,所以忍不住想动脑(或至少用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强迫别人动脑),同时也相当享受那种拆解、分析现有条件的感觉。即便想歪的机率异常惊人,却仍令人相当愉快。这种忍不住想进行脑内体操的冲动,或许正是人类最初爱上推理小说的理由之一。连带阅读日常推理作品就某方面而言,正有如一股回归原始初衷的纯粹乐趣,特别是心知肚明故事中的一切终将得到条理解答。
《绕远路的雏偶》在此之上的表现也毫不马虎,短篇的特质让作者能放手进行各式各样的发挥、实验与游戏。〈该做的事尽快做〉、〈犯下原罪〉、〈看破真面目〉都是典型的日常之谜,透过生活上容易产生的认知盲点,解开令人疑惑的种种悬疑之事。虽然单纯却也有股平实的趣味,配合人性的书写更带来了不少余韵。
〈心里有数的人〉则是哈利·柯美曼经典短篇〈九英里的步行〉的致敬之作。该作描述一位检察官与教授友人某回在用餐中拌嘴,为了证明「一个推论即使合乎常理仍可能是错的」,便对随口提出的句子展开一连串推理。故事最后的转折极具意外性,也收得非常漂亮。米泽穗信在本篇中将〈九英里的步行〉的核心意念巧妙地融入剧情中,小说内容也安排得别出心裁,写出一则致敬之余仍不失本身趣味的作品。
下一篇〈开门快乐〉也有致敬对象,正是杰克·福翠尔笔下的思考机器、天才教授凡杜森系列短篇〈逃出13号牢房〉(附带一提这位作家另一个有名之处是,他是铁达尼号事件的受难者)。该作描述凡杜森教授为了证明只要靠逻辑思考,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便和友人打赌,哪怕被关入监狱的死囚牢房,他也能在一星期内逃脱成功。该作过程十分有趣、是相当知名的短篇杰作。不过和〈心里有数的人〉不同,〈开门快乐〉虽然和致敬对象同样都是以靠脑袋逃出生天为故事主轴,但实际剧情只放了彩蛋性质的相似元素,让读者阅毕后忍不住会心一笑。
〈手作巧克力事件〉则是米泽穗信对倒叙推理这个文类的尝试。倒叙推理指的是先将作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在故事情节中(通常搭配大量烟雾弹)交代清楚;接着再由侦探亲自上场搜寻线索等破案关键、并找出真凶的创作手法,称得上是最具公平性的推理类型之一。本篇除了提供完整的解谜挑战外,也再度玩起一案多破的游戏,连故事情节在内兼具多种乐趣。
相较上述各篇,作为最后一则的〈绕远路的雏偶〉,也是全书推理成分最低的一篇。无论是解谜还是确认答案的情节,和其他篇相比,味道都算十分淡薄。但对读者而言这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很明显可以发现作为收尾的篇章,〈绕远路的雏偶〉更着重的是角色心境及人物关系的变化。
比起有条有理的谜团设计与推理过程,人心往往是更加复杂难解的奥秘所在。米泽穗信在这方面的处理始终保持水准之上,剧情每每令人感触良多。若将本书从第一篇串连至最后一篇,不难发现这等同于主角折木奉太郎高一生活的心境变化表。〈该做的事尽快做〉和〈犯下原罪〉的时点皆在系列第一集《冰果》前期;〈看破真面目〉则位于《冰果》与《愚者的片尾》之间;〈心里有数的人〉则在《愚者的片尾》之后;至于〈开门快乐〉、〈手作巧克力事件〉和〈绕远路的雏偶〉都在第三集《库特莉亚芙卡的顺序》结束以后。
这七篇小说横亘了主要角色的高一生活,并记录下他们的各种变化。其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莫过于第一人称视角奉太郎本身的改变。故事刚开始仍奉行节能主义的他,出乎意料颇能接受千反田这样的好奇少女介入自己的日常。但此时的他还无法理解为何如此,只是反正也不讨厌便默默接受现况。但随着时间流逝,当进度来到〈绕远路的雏偶〉时,奉太郎终于理解当初难以明白的复杂心情,并发现自己的节能原则受到严酷考验。
虽然说起来这似乎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事,但青春时代谁没有过微妙的执着?因为重视所以才陷入苦恼,纵使多年后回头一望,连自己都无法理解当初到底在坚持什么,但青春的烙印也因此显得深刻并回味无穷。米泽穗信选择将本书命名为〈绕远路的雏偶〉想必亦是取其生涩又努力的意向。
「古籍研究社」系列每集都有探讨的主题,本书除了各单元内在旋律,更铺陈出在青少年男女间缓缓成形的情愫,以及随之而来的变化。意识到彼此存在、距离逐渐拉近,微妙的心理变动,开始有所认知却又因为种种因素裹足不前等,这其实是终身修业的课题,但第一次总是最特别的
。
世上每个人都不同,各有各的思考模式与人生观。相较于可以视喜好决定距离的友情,爱情则是种将两人(一般都是两人吧)拉得非常靠近的情感。连带的,关系紧密的两人所需面对的磨合往往也十分剧烈。对于已经拥有明确原则与目标的人如奉太郎和爱琉,更容易为此不知所措。该放弃些什么、牵就点什么,又或者大胆点、管他三七二十一豁出去就对了呢?这问题没有正确答案,身处其中的人只能尽力作出目前能找到的最佳选择。
于是稚嫩的孩儿朝目标前进,纵因尚未成熟,所以不时笨拙地绕了远路,但依旧努力向前进——所谓的成长或许正是如此吧。
本文作者介绍
elish,业余作家,部落格ELISH的苏哈地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