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是指从反面(对立面)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以悖逆常规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我国著名的速算专家史丰收,念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突然想到:数学演算为什么一定要从右到左,从低位数开始呢?阅读和书写都是从左到右,计算能不能也从左到右,从高位数开始呢?沿着这一思路,通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创造了驰名中外的史丰收速算法。

1938年,匈牙利人拜罗发明了圆珠笔。因为有漏油的毛病,这种笔风行了几年,便被人们弃用了。

1945年,美国人雷诺兹发明了一种新型圆珠笔,也因为漏油的毛病,而未获得广泛应用。

为了解决圆珠笔的漏油问题,许多人都循着常规思路去思考,即,从分析圆珠笔漏油的原因入手,来寻找解决办法。

漏油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笔珠写了20000多字之后,就会因自然磨损而蹦出,油墨也就随之流出。因此,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增加笔珠的耐磨性能。于是,许多国家的圆珠笔商,为此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研究,有的,甚至试用耐磨性能极好的不锈钢和宝石来做笔珠。

笔头耐磨性能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笔芯头部内侧与笔珠接触的部分被磨损,又产生了漏油的问题。

正当人们对圆珠笔漏油的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日本发明家中田藤山郎,他非常巧妙地解决了圆珠笔的漏油问题。他是这样思考的:既然圆珠笔是在写到20000字开始漏油的,那么如果控制圆珠笔的油墨量,使其所装的油墨量只能写到20000字以内,譬如说,只能写到15000字左右,漏油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解决了圆珠笔的漏油问题。

日本发明学会会长丰泽丰雄先生因此赞美说: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是指从反面(对立面)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以悖逆常规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研究和实验,证实了细菌可以在高温下杀死,食物可以煮沸以后保存。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倒过来思考,推想细菌也可能在低温下杀死或使其停止活动,食物也可以通过冷却过程加以保存。深入研究后,他终于发明了冷藏新工艺。

在瑞士曼斯霍尔涅市的一家饭店里,墙上挂着一只与众不同的钟。钟内指针的转动方向与普通钟一样,但钟盘上的数字却是倒着排列的,不是从1至12,而是从12至l。这就是钟表上的一个局部逆向。为什么要在钟上进行这一逆向呢?饭店的老板说:这完全是我的一个小把戏。顾客看到这个钟,就不再注意时间,可能就会在饭店里多停留一会儿。

耕地大多在白天进行,与此相反,在德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农场里,黑夜耕地十分时兴。农夫们往往选择“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进行耕作,拖拉机一律关上所有的照明,而代之以军用红外线夜视仪辨别方向。虽然黑夜耕地可能会增添不少麻烦,但德国农学家苏里贝克发现:凡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发芽率竟高达80%,约为前者的40倍之多。苏里贝克对此解释说,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即使是短至几分之一秒)的刺激,便难以发芽。据此理论,如在绝对黑暗的环境下耕地,日后可保证杂草少生。

过滤嘴香烟打开后,一般都是过滤嘴朝上,给吸烟者带来不便:第一,抽取香烟时必须用手捏着滤嘴,容易把烟嘴弄脏;第二,抽出香烟递给对方时,手拿烟嘴不合适;第三,从烟盒抽出烟来往嘴里叼去,还得倒一把手。有人吸烟时把烟整体逆向——从烟盒底处开启。这是一种巧妙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突出的创新性。它以反传统、反常规、反定势的方式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它提出的和解决的问题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很突出的新奇性。例如,美国阿拉斯加涅利钦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为使鹿群健壮起来,不是恢复植被给鹿治病,而是把狼作为医生请到自然保护区。因为狼的到来,鹿群跑动得更勤快。

(2)反常的发明性。逆向思维是以反常的方式去思考发明创造的问题,所以,用常规方式无法做出的创造发明,用逆向思维就可以做出来。例如,通常用的煎鱼锅都是下热源,用常规思维无法做出上热源的煎鱼锅,而用逆向思维就很容易。

飞机里的座位历来都是前向式,即乘客坐在飞机头方向。日本的一项调查及试验结果表明,乘客背向机头比面向机头更安全。

但是,飞机不可能为此整体逆向——倒着飞行。

局部逆向则很容易办到——把座位反过来,成为“后向式座位”

日本飞机安全技术调查委员会在对大量空难事故进行技术调查、并经过试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人体受到相当于本身重量16倍的冲击力时,前向式座位受力负荷为1000千克,而后向式座位,仅仅是其l/10,特别是当人体的头部受到冲击时,后向式座位的保护作用就要大得多。

战机都是朝前发射导弹,数年前,在一部描述未来空战的科幻电影中,科学家们构想了一种能向后发射导弹的战斗机。当时,军事专家们曾把这种设想看作是“天方夜谭”然而几年之后,俄罗斯科学家就把这个天方夜谭变成现实,研制出可向后发射空对空导弹的SU-35战斗机。

使战机向后发射导弹,这就是局部逆向。

战机的这一局部逆向可了不得,据说,SU-35的这一招连美国目前性能最好的F-15E战斗机都难以抵挡。

火箭本来是以“往上发射”的方式起作用,原苏联工程师米海依尔,却通过逆向思维,终于在1968年研制成功了“往下发射”的钻井火箭。后来,他在此基础上与人合作,又研制出穿冰层火箭、穿岩石火箭等。

人们把这些向下发射的火箭统称为钻地火箭。这些钻地火箭的重量,只有一般具有同样作用的钻地机械重量的1/17,能耗可减少2/3,效率能提高5~8倍。科技界把钻地火箭的发明视为引起一场“穿地手段”的革命。

原来破冰船起作用的方式都是由上向下压,后来科学家们通过逆向思维,研制出潜水破冰船。这种破冰船将“由上向下压”改为“从下往上项”既提高了破冰效率,又减少了动力消耗。

在科技发明中,颠覆一下老思路往往可能催生一件新产品。

双门电冰箱由冷冻室和冷藏室两大部分组成,传统的结构是冷冻室在上,冷藏室在下。这种结构设计的道理是:冷气比较重,会自动由上而下地流动。依常识看,似乎这种结构很合理。但是,夏普机电公司的职员对这种结构进行逆向反求分析,从常理中看出反常,从合理中悟出悖理。冷冻室在上,冷藏室在下的这种结构设计,只从冷气能自动向下流动这一角度考虑是合理的,但从另外3个方面看就不甚合理:第一,一般电冰箱在实际使用中,用得最多的是下层的冷藏室,如果冷藏室在下,取用其中的食品时常弯腰,很不方便。第二,冷冻室在上,冷藏室在下,冷冻室化霜时或停电时间较长时,很难保证下层冷藏室的食物不受污染。第三,冷冻室在上,冷藏室在下,使整机的结构布局不太紧凑。夏普机电公司的职员经过结构逆向反求分配后,将电冰箱的结构上下颠倒。于是,冷冻室设置在了电冰箱的下部,冷藏室设到了电冰箱上部。结构逆向后的电冰箱,不但用户使用方便,还利用冷气下沉原理,使负载温度回升时间比一般冰箱长1倍,减少耗电,节约能源。

吸尘器发明之前,人们使用抹布、笤帚除尘。后来,英国发明了吹尘机,运用吹的原理把灰尘吹掉。1902年,桥梁建筑师布特把吹尘机的原理逆向,变吹为吸,于是,发明了吸尘器。灰尘可以吹掉,也可以吸去。吹与吸相反对应,但是,在既没有吹尘工具,也没有吸尘工具的年月,人们面对除尘的问题,先想到的是吹尘,因为吹比吸要容易得多。

容易得到的答案不是最好的答案,答案也从来没有最好的答案;容易做出的创造不是最好的创造,创造从来没有最好的创造。

英国当年在铁路上使用的吹尘机通过大功率的压气机往车厢里吹气,直接把垃圾吹出窗外,车厢内吹干净了,车厢外却飞扬着垃圾。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于是有人由吹想到了吸。

怎么吸呢?把吹尘机的原理颠倒过来!

用通常的照相机照相时,都是一帧帧地逐渐把胶片卷向一方,全部照完后把胶片绕进另一方的胶卷盒中取出。当一卷胶卷照完要取出来去冲洗时,许多人都会因忘记把胶卷倒回原来的胶卷盒就打开后盖,结果造成整卷胶卷见光变黑。自动卷片装置的照相机,也有因忘记按卷片按钮而报废了整个胶卷的时候。

怎样才能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呢?

日本富士写真胶卷公司的开发部想到了程序逆向:当你把胶卷装进照相机时,小电机就会自动地预先把胶卷卷绕在另一根轴上,这样,当你一帧帧地照完后,胶卷就被卷进了原来的胶卷盒中了。此时,你的照相机的后盖不用担心失误曝光。反程序卷绕胶卷,只是对原来的照相机做了小小的革新。这种能够反程序卷绕胶卷的照相机迅速畅销。

人们在睡觉后,身体中会散发出热气,其中80%的水分(约240~400克)由被褥吸收。含有湿气的被褥不仅使人感到不舒适,还有可能引起风湿等病症。这就需要经常保持被褥的干燥,通常的办法就是勤晒被褥。晒被褥需要有晴朗的天气,如果有一种被褥烘干机就好了,可以不受天气的影响,随时“晒”被褥。有需要就有市场,日本东芝电器公司抓住这一需要,抢先行动,设计制造出一种被褥烘干机投放市场。这种被褥烘干机是一个很大的箱子,里面有两根横杆,用来悬挂被褥,然后通过热风干燥,这种结构的烘干机价格高,体积大,搬动与吊挂被褥相当不便,以致长期滞销。

日本三菱电气公司的技术人员,也在设计被褥烘干机。他们仔细研究了“东芝”的被褥烘干机,东芝的被褥烘干机的结构是被褥在烘干机之内,三菱来了个结构逆向:被褥在烘干机之间,然后从栅网中吹出热风,一次可将被褥同时吹干。结构逆向的这种烘干机体积小,成本低,作用方便,不需搬挂被褥,投放市场的第一年,就销售170万台,超过当年录音机的销售量

“东芝”与“三菱”的两种被褥烘干机,采用的烘干原理一样——热风吹干。不同的是结构,一种是被褥在烘干机内,另一处是被褥在烘干机外。创造的最大差别是思路上的差别,从“被褥在烘干机内”到“被褥在烘干机外”这就是思路的差别,思路不同,创造不同。同样一个目标,例如,烘干被褥,可以通过不同的创造去实现,不同的创造不一定是原理不同,更多的是结构的不同。结构逆向,相对原来的结构就是一种不同的结构,就是一种新的结构。结构逆向也许会比原来的结构更合理,更简单、更有效,这就是结构逆向创造的目的。

日本有个“东洋人造丝公司”他们在生产中遇到一个难题,即,合成每根纱的5根线粗细总是纺不均匀,技术人员绞尽脑汁,也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大量的次品,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效益。这时,有个生产班长建议,既然5根线纺不均匀,为何不索性生产一种表面粗糙的面料,给一贯追求光滑闪亮衣服的顾客来个惊奇呢?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这种表面粗糙、质地柔软的新型面料,一投放市场,就深受顾客欢迎。

次品的处理办法是降价销售,而日本那家公司转换思路,使次品摇身一变为畅销品,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汽车的噪声搅得人们心烦意乱,成了一大公害。以往,人们都在控制和消除噪音源上下工夫,但许多噪音源很难根治,于是,有人就从相反的方面进行相同目的的设计——用噪音消除噪音。例如,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声学实验室,他们用逆向思维设计了一种汽车消音器,这种消音器是一个用不锈钢制成的装置,带有4个喇叭,汽车在行进中产生噪音时,4个喇叭发出反向声响,将汽车噪音抵消。为取得良好消音效果,消音器尽量装在排气管的末端,经试验,这种新消音器最多可将行驶中的汽车产生的85分贝的噪音减少70分贝。这种新装置能提高汽车的马力,因为安装了这种消音器的汽车可节省10%的能量。

1999年3月1日,新民晚报》赫然登出一则标题为“灵机一动,省下亿元——超大型船将倒进出宝山港”的消息。介绍了上海港一位高级领航员的金点子:他用逆向思维提出,超大型船舶不用掉头而是倒着进港。

近年来,随着上海港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发展,集装箱装卸的主要港区——张华浜码头和军工路码头,其能力已经饱和,而宝山港却因掉头区域和部分航道太“窄”的限制,重载超大型船舶卡在港池外面,因而面临“吃不饱”的窘境,集装箱吞吐量日益萎缩。为此,上海市府多次召开专家会议,征求良策,专家们大都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极高,花费也巨大。当时,以特邀身份参加会议的上海港引航站站长、高级引航员杨锡坤,他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设想:用倒航的办法,将超大型集装箱船引入宝山港池,这样,就能一举解决超大型船体掉头难的问题。这一方案不仅可以免去在扩建港口工程费用上亿元,而且能大大缩短船舶公司的运期。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闻此“金点子”欣喜万分,当即委托设计单位按倒航方案重新规划。1998年12月28日,在宝山港区超大型船舶进出港池可行性研究项目论证会上,专家认为,倒航可行性研究课题具有创新精神,设想大胆新颖,具有在全国各港口推广的价值。

有一种穿鞋用具叫“鞋拔子”穿较紧的鞋时,放在鞋后跟里往上提,使鞋易于穿上。

有人就想,那么需不需要一种与鞋拔子的使用目的相反的用具呢?

与鞋拔子使用目的相反的目的是脱鞋,反求设计的就是一种能用来脱鞋的用具。在日本旅馆、饭店的房门口立着一根约100毫米长的橡胶棒,将鞋跟贴近它,鞋子就能脱下。后来,日本北海道的一位先生,他设计了另一种脱鞋工具:在波形橡胶板的底面贴上粘结带,将它固定在大门口用之脱鞋。起初,他先在自己家里用这种工具,后来,经与某橡胶大公司商谈,该专利被那公司以200万日元买去,由其子公司专门生产。

无独有偶,另一位日本人也在设计脱鞋工具,他把浴室里为吸住肥皂而设置的章鱼吸盘切下一块,用双面粘结带,将其底面固定在大门口,鞋跟靠上去就会被吸住,这样便可脱下鞋子。同波形板比较,脱鞋的效果可能好得多。日本发明学会会长丰泽丰雄称赞,这是一个相当有名的设计方案。

面包历来是先烤后包,将这一程序颠倒过来成为先包后烤,这是德国人的创造。反程序后,首先将生面包团用玻璃纸袋包装,袋口折叠成三角形状封闭,再采用通常的温度烘烤,即可得到优质面包。程序与反程序的差别,只是烘烤时间比原来延长约5分钟。程序逆向后,面包成品无需再包装即可直接销售。而且,由于玻璃纸不透水蒸气和高分子芳香物质,可使面包的质地更加柔软、疏松和丰满,更为芳香可口。特别是,面包成品始终不与外界接触,更加卫生,并能延长贮存期。

认识一个事物时,应该思考与这一事物相反对应的是什么事物。我们通过一个事物的存在,可以去预见、预测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的与之相反对应的事物的存在。许多发现就是经过这样的假设、验证后获得的成果。

怎样使汽车在胡同里调头。通常都是司机观前望后打着方向盘慢慢地把汽车转过来。假如采取某种办法,汽车停在原地不动,让地面转动一下,同样可以使汽车调头,这就是相反相同的答案。20世纪80年代,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市政当局,设计了这样一种装置:在死胡同的尽头安装一块活动平台,司机只要把汽车开上平台,然后按一下电钮,平台就载着汽车自动调过头来——这既节省了车辆调头的时间,又减少轮胎磨损,还可避免车辆调头时可能遇到的麻烦和不安全的因素。

逆向思维绝不是沿着“原路”返回,而是跳跃到一条新的道路上反向前进,从相反的方面抵达同样的目标,或者达到新的目的,或者从相反的万面超越他人。

有个细心的摄影师,他发现到这个问题:每次拍集体照,都会赶上有人恰好闭眼。闭眼的看见照片,自然不高兴,心想,我绝大部分时间都睁着眼,你为什么偏让我照一副无精打采的相片呢?这不是歪曲我的形象吗?

拍照时,顾客往往在等摄影师喊:一!二!三!”但坚持了半天以后,往往会在“三”字上顶不住,而闭上眼皮。于是,这位摄影师换了一个思路,他请顾客们全闭上眼,听他的口令,同样是喊:一、二、三,在“三”字上一齐睁眼,果然,照片冲洗出来一看,一个闭眼的也没有,全都显得神采奕奕,比本人平时更精神,大家皆大欢喜。

以水灭火是经验,以火灭火就是创新。有一次,美洲有一处草原上失了火,烈火借着风势,无情地吞噬着草原上的一切。那天刚巧有一群游客在草原上游玩,一见烈火扑来,个个惊慌失措。幸好有一老猎人与他们同行,他一见情势危急,便喊道:为了我们大家都有救,现在听我的。老猎人要大家拔掉面前这片干草,清出一块空地来。这时大火越来越逼近,情况十分危险,但老猎人胸有成竹,他让大家站到空地的一边,自己则站在靠大火的一边,他见烈火像游龙一样越来越近,便果断地在自己脚下放起火来,眨眼间在老猎人身边升起了一道火墙,这道火墙同时向三个方向蔓延开去。奇迹发生了,老猎人点燃的这道火墙并没有顺着风势烧过来,而是迎着那边的火烧过去,当两堆火终于碰到一块时,火势骤然减弱,然后渐渐熄灭。游客们脱离险境后,纷纷向他请教以火灭火的道理,老猎人笑笑说:今天草原失火,风虽然向着这边刮来,但近火的地方,气流还是会向火焰那边吹去的。我放的这把火就是抓准时机借这气流向那边扑去,这把火把附近的草木烧了,这样那边的火就再也烧不过来,于是我们得救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