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立賢?立長?立成人!(求訂閱)

嵇恆給自己接了一杯涼水。

他將涼水捧在手心,緩緩道:“公是公,私是私,兩者不能混淆。”

“王賁的死的確乃國殤,但朝廷不能私念過重。”

“一切當以公心爲主。”

“再則。”

“秦人對王賁的死雖很悲慟,但持續不了太久。”

“因而朝廷要做的,除了對王賁進行風光大葬,就是儘可能的借王賁的死,爲朝廷多‘謀利’,我知道這種說法很冷血無情,也很不道德不仁義,然這就是政治。”

“沒有感情,只有利益!”

扶蘇面色微沉。

嵇恆的話,讓他有些難受。

他知道嵇恆說的是對的,但去利用一個死人,實在有些太過了。

嵇恆沒有理會扶蘇複雜的面色,目光平靜的看向屋外,淡淡道:“或許是有些難以接受,但你必須學會接受,也必須學會控制。”

“在其位,謀其政。”

“這是古人講的很通透的道理。”

“你身爲大秦的長公子,自當以天下爲重。”

“王氏世代相秦。”

“你若真有心,日後善待即可。”

“若是真因一時之念,而置天下於不顧,那纔是真的荒唐。”

聞言。

扶蘇臉色變了變。

Www▪тт kǎn▪¢ ○

他雙手暗暗握緊,最終還是放開了。

他拱手道:“還請先生指點。”

嵇恆搖了搖頭,道:“沒什麼好指點的,只是一些尋常操作罷了,隨着王賁死亡,其餘五地都不會大規模鬧事,就算有,也都只是零星的,成不了什麼氣候,貴族終究還是‘惜名’。”

“朝廷則不然。”

“齊地貴族的叛亂,對大秦是一個機會。”

“一個徹底插手齊地的機會。”

“之前讓伱從驪山刑徒中找的商賈如何了?” wωw✿ ttk an✿ ¢ ○

扶蘇眉頭一皺。

卻是不知爲何嵇恆會突然提起那些商賈。

他沉聲道:“那十來名商賈,在前段時間都已免除了罪行,也都重新開始了經商,不過他們經商的範圍不大,只是將之前抗令的三家商賈的生意佔下了,眼下情況實際並不太好,一直爲其他商賈排擠。”

“嵇先生爲何有此一問?”

嵇恆淡淡道:“齊地叛亂,商賈定參與其中。”

“等到官府平叛後,可將這些商賈送過去,讓他們去經營齊地的商業,在齊地落下秦廷的棋子。”

“這些商賈在齊地沒有背景。”

“想在排擠中活下來,唯一能做的,就是依靠官府。”

“繼而達到分化的效果。”

“另外,朝廷對齊地控制力不足,就算能管理郡縣一級的官吏,在地方的勢力依舊很單薄,而這些商賈過去,無形間也是給秦人官員增加了一些勢力,一定程度上能加深朝廷對齊地的控制力。”

聞言。

扶蘇若有所思。

這些商賈在關中已無大用。

也用不到十幾人。

若是放到齊地去,確是可以發揮大用。

一來,他們人生地不熟,想在齊地紮根,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官府,而且只能是秦人官吏,二來,齊地商業發達,這些商賈過去,無疑是要跟齊商、齊地官吏及齊地貴族搶錢,這無形間也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削弱了齊地的實力。

或許效果不會太好。

但這本就是送上門的,大秦何樂而不爲?

若是這些商賈能在齊地站穩跟腳,朝廷更是能借此獲利不少。

從任何角度而言,都有利而無害。

嵇恆道:“除了派商賈去給齊人上眼線,朝廷也可下點狠手,清理一下齊地官場,將一些明顯首鼠兩端的官吏給清理掉,加強朝廷對齊地的官吏,給秦人官吏多一些幫助,不過對官場的情況要有度。”

“適可而止。”

“主要清理的方向是商賈。”

“朝廷眼下的所有作爲,目的其實都很明確。”

“就是謀錢!”

“換做其他時候,太過明目張膽,多少還有些顧慮,眼下卻可以藉着王賁新死,齊地叛亂,讓士卒很是氣憤爲由,對齊商進行狠狠的打壓,儘可能的斂財。”

“不過也不要太過。”

“讓齊商多出一點血就行了。”

“眼下不到將齊商全部繩之以法的時候。”

“對叛亂鐵血鎮壓,對背後的商賈官吏,以敲打威懾爲主。”

“經此一事,齊地短期都恢復不了元氣。”

“朝廷也能獲利頗豐。”

扶蘇暗暗點頭。

他根本就沒有想到這麼多,聽到嵇恆的話,才知曉能這麼操作。

扶蘇拱手道:“扶蘇明白了。”

“等回去後,就將此事稟告給陛下。”

嵇恆看了扶蘇一眼,搖頭道:“這些事沒必要稟告上去,朝廷的官員都是深諳政治之道的人,其中的利害關係他們比你清楚,我之所以說這麼多,是想讓你知曉,在處理國事時,當以大局爲重,不當以個人私念爲重。”

“若執意念及王賁的貢獻,卻是會遺漏多少的機會。”

“大秦眼下局勢艱難,若不抓住每次機會,想扭轉幹坤根本就不可能。”

扶蘇道:“扶蘇記住了。”

嵇恆從躺椅上站起,他道:“眼下王賁已送到了陵園,你也該繼續你的開國路之旅了,只是這一次,我不會再跟隨了,你們兄弟自行上路。”

聞言。

扶蘇眉頭一皺,不解道:“嵇先生,這是爲何?”

嵇恆眼中露出一抹深邃之色,淡淡道:“我的存在,已經極大削弱了你們的自主性,也讓你們產生了一定的依靠,這種情況是不對的,我從獄中出來,便早已決定,不會讓自己置身於局中。”

“這一次我卻是犯錯了。”

“重走開國路。”

шωш•ⓣⓣⓚⓐⓝ•¢〇

“這並非爲我而走,而是你們的煉心之旅。”

“你們這些公子,始終沒有意識到一件事,始皇對你們的影響太大了。”

“你跟胡亥算是兩個對立面。”

“胡亥的日常,很多時候都在不經意模仿始皇的一舉一動,你則不然,你過去對始皇的強勢很不滿,因而事事習慣唱反調,或許也可稱之爲叛逆,然你們兄弟二人,歸根結底都沒有擺脫始皇的影響。”

“一個爲模仿而模仿。”

“一個爲反對而反對。”

“我的出現。”

“讓你們有了一些變化。”

“但這種變化,對你們並無益處,只是多了個模仿對象。”

“僅此而已。”

“身爲大秦的公子,這種情況是很危險的。”

“世人皆說秦國六百年,明君出了很多,從開國的秦襄公,再到秦文公、秦武公等等,大秦似乎每一任君主都不差,但事實真是這樣嗎?並非如此,在秦出子之前,大秦的歷代君主,其實都沿襲着父死子繼,也幾乎都沿襲着嫡長子繼承製。”

“而從秦出子開始,大秦開始任君爲賢。”

“但賢是沒有明確定義的。”

“何爲賢?”

“什麼樣的人能被稱爲賢?”

“古之聖人也好,春秋之大家也罷,都沒能給出定義。”

“何以大秦卻能始終君主有能?”

“秦憲公早逝,其幼子才五歲,就爲三名大庶長推上國君之位,十歲時,又被這三名大庶長殺害,如此肆意廢立、殺害國君之事,秦國的歷史上也並非沒有出現過。”

“而且不僅一次。”

“在秦後惠公死,秦出公即位,時方二歲。”

“秦國的大政由其母主持,此人重用宦官與外戚,繼而有了‘羣賢不說自匿,百姓鬱怨非上’的亂政,自此之後,秦國幾乎不再立少主,所有君主都必須成年。”

WWW •тtkan •℃ O

“若當代君主之子未成年,君主死後立其弟。”

“如此才奠定秦國強盛之根基。”

“成年與否爲何會成爲君主立與不立的標準?”

“在我看來其實很簡單。”

“大秦國君的確立並非是所謂的唯賢。”

“而是立的‘成熟’!”

“大爭之世,人皆早熟,很早便懂得世間道理,也有了自己的見識,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行事準則,這些人爲君,或許上限不一定很高,但卻能極大保證下限。”

“這些君主是有自己的思考。”

“他們不會輕易人云亦云,也不會輕易的爲他人蠱惑,而是會先代入自己的思考,然後再決定做與不做。”

“有自己的思考,這是很重要的是。”

“眼下你們缺乏了。”

“你們過去受始皇的影響,現在受我的影響,始皇也好,我也罷,對你們的觀念影響很深,以至於你們缺乏了自己的獨立思考,長期以往,你們得不到任何的長進,只會遇事尋求他人意見。”

“全然失了自己的主見。”

“若有良臣輔佐尚好,若是奸臣昏官爲輔,大臣專權,國政不穩,秦政日衰的情況,便會再度發生。”

“我之所以提出讓你們走開國路。”

“並非爲補齊秦史。”

“而是想讓你們借歷史的史料,打磨自己的見識,凝練自己的判斷準則,切實感受大秦歷代先王先君的情況,思考這些君主的理政之道,繼而摸索出自己的理政之道,形成自己的判斷依據。”

“一味模仿終是落了下乘。”

“而我的存在,已經影響到了你們的獨立思考,你們遇事下意識會詢問我的建議,若我再繼續跟隨,你們這次的重走開國路,終究只是走了個過場,空洞的瞭解一下歷史,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收穫。”

“也毫無意義。”

“大秦公子要有自己的想法!”

“活在別人的陰影下,的確能過的安穩,但註定沒有前景。”

“作爲後人,我們應當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更進一步,而非是在前人的陰影下納涼遮陰。”

“而且你也需想明白一件事。”

“作爲大秦公子,你要考慮的不是自己要成爲什麼樣的公子,而當是天下需要什麼樣的公子,或許你做不到盡善盡美,但只要沿着這條道路前進,註定不會做錯太多。”

“你雖年過三旬。”

“但就你的處事而言並不成熟。”

“也缺乏自己的依據,太容易受到他人影響了。”

“誠然,始皇的存在,對你們的影響太大,但成熟的表現,未嘗不是脫離始皇的影響,生出自己獨立的思考。”

“這纔是成人!”

“沒有自己的是非觀、價值觀,終究只是依附他人的玩物。”

“這樣的人成不了大秦的王。”

扶蘇站定。

他的眼神不斷變換,最終沉沉垂下了頭。

他無力反駁。

嵇恆說的很露骨。

他過去的確有些任性,很多時候都是爲反對而反對,只是因爲始皇過於強勢,讓他心中很是壓抑,在知道始皇的決定不對時,就會很憤慨的去反對,但這些反對真是自己的真實想法嗎?

或許並不算是。

嵇恆的存在,也的確如嵇恆自己所說,讓自己多了一個渠道,可以去彰顯自己的不同,然從始至終,都只是自己的自尊心在作祟,想要獲得始皇的認可,又害怕爲父皇厭惡,因而始終都擺脫不了始皇的影響。

甚至這股影響還越來越深。

扶蘇苦笑一聲,聲音有些低沉,道:“多謝先生開導,扶蘇受教了。”

嵇恆看着扶蘇,搖了搖頭,道:“這其實不全是你的錯,始皇的影響力過於巨大,想擺脫始皇的影響又談何容易?所以你們才需用心去走大秦的開國路,那是跟始皇截然不同的理念。”

“秦國六百年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道路。”

“對你們當受益無窮。”

“無論是主少國疑,還是外戚宦官專政,亦或者各項改革,這都是可以吸取教訓的,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重走大秦的開國路,兩者兼具,若能借此提煉出自己的政道,無論今後面對什麼,也不會驚慌失措。”

“也不會輕易爲奸人蠱惑,爲權臣奪去權柄。”

“向陽而生,向下紮根!”

“將自己的根紮在大秦六百年曆史。”

扶蘇深吸口氣。

他眼下心跳的厲害,嵇恆的這番話,讓他受益良多。

他恭敬的執師禮,道:“扶蘇受教了,扶蘇今後定謹記先生之言。”

“向陽而生,向下紮根!”

“這段時間,扶蘇的確懈怠了,有先生在場,遇事可直接問先生,因而少了自己的思考,秦亭,西陲,汧邑,再到平陽,幾乎都是先生在獨自思考,我跟其他弟弟基本都默不作聲。”

“的確失了此行的真義。”

“多謝先生。”

嵇恆微微頷首。

他緩緩道:“天下很多道理是相通的。”

“歷史上發生的事,今後或許還會重演,你們當對當時歷代君主的決策進行思考,去思索當時爲何會這麼做,繼而初步構造出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對此會作何選擇,繼而錘鍊出自己的意識。”

“大秦真正的史書從秦文公開始。”

“也是從秦文公開始,大秦才設史官以紀事。”

“前面的舊都,相關史料幾乎靠口口相傳,因而你們不用太在意,但從平陽開始,秦國相關的史料便變得充足,你們需藉此多加打磨,當你們形成了自己的思考習慣後,就不會再如過去那般看事不明,意氣用事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我能說的也就這些,至於最終結果如何,一起都靠你們自身了。”

扶蘇恭敬的作揖。

嵇恆似想起了什麼,又補了幾句。

他說道:“等你們回到咸陽時,當各自書一份感想,上呈給始皇。”

“這也是你們此行的大考。”

扶蘇一愣。

隨即也猜到了嵇恆的用意,感激道:“先生有心了,扶蘇定謹記。”

嵇恆點點頭,道:“你們此行,除了體會大秦歷代先王先君的艱難道路,還要深入地方,瞭解地方疾苦。”

“把根紮在土地,並非是句虛言,當實實在在去做。”

“大秦現在的環境,跟過去的秦國,已有極大改變,若一味照搬,只會自食其果,因而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全盤思索考慮,若能更進一步的思考,那更是再好不過。”

扶蘇點點頭。

對此倒是深以爲然。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