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改制府人選!(求訂閱)

“公正……”

張良咀嚼着這兩字,面露異樣道:“這也包括我嗎?”

“自然包括。”嵇恆道:“歷史是很擁擠的,大部份人都沒有資格出現在上面,出現在上面的人,也大多隻有寥寥數筆,語焉不詳。”

“世人真正知曉的。”

“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完整過往跟經歷,僅僅是一些隻言片語,而這也將是天下對此人最普遍的認識。”

“在大秦不少官員心中,你的確是罄竹難書,罪孽深重,但在歷史上或許只會留下簡短几字。”

“棄暗投明。”

聞言。

張良卻是笑了。

明暗,那是那麼輕易能定下的?不過若是真爲秦獻計獻策,只怕同樣會留下罵名不少。

他正了正心神,道:“你想怎麼做?”

“不急。”嵇恆淡淡道:“明日帶你去宮中,順便去見一見,那些你曾厭惡極深的官員。”

“不過在這之前。”

“你我可先比較一番,看看我們的想法是否一致。”

嵇恆笑着看向張良。

張良眉頭一皺,頗爲好奇的看向嵇恆,不解道:“你這是何意?”

“改制府人員還沒決定。”嵇恆道:“你對關東的那些官員較爲清楚,而我更熟悉關中,因而互相擇選官員進入其中。”

“順便看看,在你我心中,是不是心意一致,對於改制的看法,及官吏的擇選標準相同。”

說完。

嵇恆看向嬴斯年,道:“斯年,去書房取幾張紙來,再去取兩幅筆墨來。”

嬴斯年點點頭。

也是連忙朝書房走去。

胡亥跟公子高几人對視一眼,也是來了興趣。

這可不好選。

關中關東都可謂人才濟濟,就算改制涉及很廣,但最終也只會選定少部分人進入其中,因而選擇何人進入其中就顯得尤爲關鍵了。

而且這個度也很值得推敲。

若是選擇的官員,其中一方太過強勢,勢必會逐漸佔據主導,繼而讓場面一邊倒,這對於改制十分不利。

因而必須要制衡好。

關東眼下的確風頭正盛,但整體而言,還是比不上關中的,因而想要達成平衡,沒有那麼容易。

張良默然。

在嵇恆說出的時候,他就已明白嵇恆的心思,就是想看看自己跟嵇恆是否想法一致,以及在自己看來,改制的人選標準,及選入的官員又當孰先孰後。

這都需耗費很大心力。

他看了看嵇恆,嘴角露出一抹笑,淡淡道:“既然嵇兄有如此雅興,那就試試。”

“我也想看看,我跟嵇兄相比究竟差了多少。”

很快。

嬴斯年就拿着筆墨紙來了,墨汁早已磨好。

嵇恆並未立馬動筆。

而是頗爲悠閒的喝着酒,靜等着張良理好想法,他的開口有些突然,張良也的確需要一些時間準備。

至少要理好自己的改制思路。

胡亥幾人,也慢慢靠近來,一臉好奇的盯着兩人,同樣也很好奇,最終兩人會選擇那些人,又是以何爲標準。

半刻鐘過去。

兩人始終沒有動作。

不過無論是嬴斯年,還是胡亥、公子高等人,都很沉得住氣,甚至還給自己搬了牀蓆子來。

又等了一會。

天已徹底黑了下來。

張良終於點了點頭,他伸手,拿起案上的筆,沉思了一下,率先寫下了一個名字。

這時。

嵇恆跟着落筆。

等兩人都寫好第一個名字,嬴斯年伸手接了過來,然後將兩張紙上的名字唸了出來。

一個是蒙毅。

一個卻有些出乎預料。

是陳平!

見狀,胡亥跟公子高几人對視幾眼,眼中露出一抹驚疑,蒙毅他們其實能猜到,畢竟蒙氏這麼顯赫,無人蔘與其中,如何都說不過去。

但陳平?

他何德何能第一個落名?

論軍功,比不上韓信劉季,論內政也比不過蕭何、曹參,若非依託着關中,只怕三晉之地,早就出事了。

這首要人選,怎麼看都輪不到陳平,幾人狐疑的看着韓張良,似想到了什麼,眼中露出一抹輕蔑不屑。

張良只怕是有私心。

當初關東叛亂後,張良主要的活動區域就在三晉之地,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他都是壓制着陳平的。

故首選陳平。

未嘗不是在暗中擡高自己。

想到了這個因素,幾人不免對張良生出了幾分鄙視跟不屑。

不過,出乎他們意料,對於張良的選擇,嵇恆卻點了點頭,似乎對此很贊同,這讓胡亥等人一臉費解。

胡亥口直道:“嵇恆,他選陳平分明是有私心,陳平在關東這些功臣裡,怎麼都排不到最先的。”

嵇恆瞥了眼胡亥,笑了笑,反問道:“那你可知選擇的標準?以及我爲何會選蒙毅?”

胡亥一愣。

他直截了當道:“自是因爲蒙氏的緣故,蒙氏如今在朝堂很顯赫,改制這般大事,豈能不讓蒙氏參與?”“正因爲此。”

“關東也該出個對等的。”

“且不說是行伍出身的韓信,至少也該是劉季吧?!”

胡亥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嵇恆笑着搖搖頭,道:“錯了,蒙氏在朝堂的顯赫與否,跟這次的官員擇選毫無關係。”

“因爲首要官員的選擇,標準並不在於身份地位背景之類的,而在大秦的根本上。”

“大秦的根本是法!”

“蒙毅過去爲廷尉,執掌大秦律令法條,對法十分了解,而陳平同樣算是法吏出身。”

“故他們的身份是對等的。”

“蒙毅經過一番起落,對於大秦的律令有了更多的理解,而陳平是從微末爬上來的,對律令同樣瞭解很深,因而兩人其實都是法的代表。”

“只不過一人是法關中。”

“一人是法關東。”

聽着嵇恆的解釋,胡亥等人恍然大悟,也是有些汗顏,看向張良的眼神有些心虛。

方纔他們分明小人之心了。

張良面色如常。

對於胡亥等人的誤解,根本不在意,繼續提筆,寫下了第二個名字。

嵇恆亦然。

嬴斯年再度將兩個名字唸了出來。

一個蕭何。

另一個是張蒼。

對於這兩人的出現,他們倒是並無意見,張蒼管經濟,蕭何管內政,很大程度是差不多的。

整體而已,張蒼其實略高。

不過外界一直有個傳言,蕭何就是張蒼髮現並舉薦上去的,因而兩者不太可能生出太大沖突。

一爲法。

二爲財。

那第三個人選會是什麼?

張良跟嵇恆都沒有停下,繼續落筆,寫下了第三個名字,只是在寫之前,張良其實有意的等了一下,似有些拿不定主意。

等嵇恆寫完,張良纔將這個名字徹底寫下。

嵇恆寫的繚可。

而張良寫的是李左車。

這同樣讓胡亥等人一臉驚異,這兩個名字都有些出乎意料。

繚可真能算是關中?

他的確出身關中,但發跡跟崛起基本都是在關東,只不過如今在朝中任職罷了。

至於李左車更是離譜。

這人是降將。

是韓信攻打趙地時,收復過來的,若這是以武將爲標準,怎麼都輪不到一個降將啊。大秦別的都缺,就是不缺武將。

嵇恆似猜到了胡亥等人的質疑,主動開口解釋道:“第三爲兵,繚可是關中從底層爬起的將。”

“李左車是出身貴族,而後浮浮沉沉,最終走到如今,兩人某種程度都是從身份低微,一步步爬上來的,只不過一個身份低微在出身,另一個則是降將。”

“他們對軍中大部分狀況,都是很有了解的,對於大秦軍功爵制,也是瞭解較爲深刻,並以此收益的。”

“故兩人大體趨同。”

“這是依循軍功爵定下的。”

“我知道你們或許更認可韓信,但韓信在關中並無對等人選,總不能把蒙恬加進來吧。”

“這明顯不可能的。”

“而且韓信太天才了,改制面向的更多是尋常人,他的建議註定跟常人不同,故只能從下取。”

胡亥點點頭。

對這個理由也很信服。

韓信這人的確太厲害了,明明出身不太行,打仗卻異常生猛,大秦也算是出將領了,但朝野恐無人真敢誇口,敢穩勝韓信。

他的確不太合適。

而後,嵇恆再度落筆,張良卻沒有再寫了,非是不能,而是已明顯比不過了。

嵇恆接下來寫的是李二郎。

李冰之子。

他能寫的只有一個公輸讓,但公輸讓雖是公輸盤的後人,但跟李二郎相比還是相差甚遠。

而且越到那些較爲細分的人選,關東方面能拿得出手的就越少,非是這些人才能不夠,而是沒有機會展示,更沒有機會證明自己。

一定比不過的。

故,在遲疑了一陣後,他也是很利落的停筆了。

但在嵇恆將自己的名冊寫完後,張良還是將遺漏的幾個人選給補齊了,不過那些人名,只怕大秦上下就沒幾人認識。

不過。

張良也頗爲自豪。

自己跟嵇恆的想法,某種程度是很相近的,都是以大秦最爲重要的根基出發,再延伸至枝條。

張良跟嵇恆所書的名冊,最終都被嬴斯年收下了。

他等會回去時,也會將其送到扶蘇的案上,讓扶蘇來抉擇。

不過嬴斯年還是很確信的。

這份名冊最終一定會通過,因爲理由都十分的充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