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當即展開詔書觀看。
這封討賊詔書,是漢獻帝倉促之間寫成,和衣帶詔的內容區別不大。
在後面,加了國賊凌迫,殺害貴妃的字眼,最末號令天下羣雄,共擊曹操,多有封官。
比如封劉表爲衛將軍、劉璋爲車騎將軍、馬騰爲驃騎將軍、孫策爲徵南將軍等等。
袁紹本身就是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封無可封;不過漢獻帝也許是看在袁熙的面上,加封袁紹爲大司馬。
大司馬是漢武帝爲衛青所設,格外表示榮寵。而東漢光武帝時,便撤銷了大司馬封號,現在漢獻帝腦子一熱,又把這個尊號重新擡了出來。
白曉文也沒辦法,漢獻帝要在詔書上寫什麼,他可管不了——他現在還處於博取漢獻帝信任階段,當然不能像曹操那樣,隨便在詔書上寫什麼,讓漢獻帝變成蓋章機器。
白曉文的袁熙身份,也被漢獻帝專門提了一筆,稱袁熙打破許都,其功甚大,特擢爲徵北將軍,兼領豫州牧。
這裡就要說一下三國位面的軍職了。
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下面自然就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大將軍之下,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將軍,比三公略低,但又比九卿略高;再往下就是前後左右四將軍,位比九卿。
以上三級軍職,可以看成是“中央軍職”。
另外還有“四徵四鎮”、“四平四安”的軍職,可以看成是“地方軍職”,論理是比九卿低一些的。
但由於三國亂世,軍制混亂在所難免,四徵將軍往往是某個方面軍的統帥,重要性和地位都大大提升,不好和中央的三公九卿相比。
在四徵四鎮四平四安的體系中,“徵”字號的軍職最大,“鎮”字次之,其餘類推。
白曉文被封爲徵北將軍,已經是破格擢升。至於豫州牧的封賞,也是漢獻帝的私心作祟。
豫州是誰的地盤?曹操。
任命白曉文爲豫州牧,漢獻帝是想讓白曉文堅守許都,和曹操拼命。
此外,白曉文還是袁紹的兒子,在漢獻帝看來,兒子跟曹操拼命,當老子的豈有不助拳之理,勢必跟曹操拼個你死我活。
袁紹看過詔書,又從李淑儀那裡接過了袁熙的家書,略略看了一遍,基本上都是解釋爲何出兵襲擊許都,以及後續的一些建議。
其實袁紹心裡還是歡喜的,先不說白曉文出兵是否得了他的同意,能抄了曹操的老巢,就是大功一件,任誰也無法否認。原本僵持的戰局,很可能會出現一面倒的情況。
此外,漢獻帝加封他爲大司馬的詔書,也讓袁紹感覺倍有面子。
坐在案前,袁紹捋須笑問道:“詔書和顯奕的書信,都傳示諸位觀看。”
衆謀士看過之後,紛紛恭喜袁紹,對於白曉文,自然也是稱讚不已。
軍帳之中,一片歡樂祥和,但還是有人不爽的。
不爽的自然就是袁尚,他的心裡已經敲響了警鐘:二哥最近,太能搞事了!
這麼上躥下跳,究竟是要幹什麼?
以袁尚的思維,只能想到一個可能性:袁熙志在立嗣之爭!
原本袁尚要和大哥袁譚爭奪立嗣,靠的是“立賢”的說法,可以稍稍抗衡“立長”的慣例。但現在袁熙橫空殺出來,立賢也沒了袁尚的份!
袁尚的心中,立刻就把二哥袁熙列爲最大威脅。
想要跟大哥袁譚相爭,就得先鬥垮二哥!
袁尚頻頻向逢紀示意。
殊不知,逢紀也在心中苦思。但是詔書和白曉文的書信,都無懈可擊;襲取許都的大功,完全可以掩蓋私自出兵的罪過,他又拿什麼來攻訐呢?
袁紹雖然耳根子軟,但又不是傻瓜。現在正是袁紹的興頭上,逢紀若是無中生有的攻擊袁熙,必然會遭到斥責。
逢紀只能盡力上一點眼藥:“主公,許攸前幾日似乎提議襲取許都?算算時間,似乎正和二公子出兵的時間吻合啊。這幾日又沒有看到許攸,莫非……”
袁紹臉色一僵。就在數日之前,許攸勸他派輕騎襲擊許都,他因爲許攸的子侄在鄴城貪墨不法,拒絕了許攸的獻計,還把對方大罵一通,這些日子都沒見到了。
現在袁熙用事實證明,許攸是對的,他是錯的!
難道說,袁熙是採納了許攸的獻計,才奇襲許都的?
這豈不是說我袁本初有眼無珠,不識良計?連兒子都不如?
袁紹越想越有可能,臉上的笑容也僵硬了起來。
沮授開口道:
“不可能。幽州兵馬奇襲許都,路途遙遠,必須事先籌劃多日,纔可成行。按照時間推算,許攸獻計不納,與二公子兵出幽州,時間上幾乎一致。設使許攸因獻計不成,轉投二公子處,必然需要數日以上的籌備時間,到現在都不一定能出兵!更遑論取得戰果。
“所以我斷定,二公子奇襲許都,必然不是靠着許攸獻計,只能說英雄所見略同,許攸與二公子在奇襲許都的決策上暗合!”
沮授說的是沒錯,不過袁紹的臉色更加難看了。
好一個英雄所見略同,那我是什麼?草包麼?
帳中的氣氛,隨着袁紹的臉色,變得僵硬了起來。
逢紀瞥了一眼沮授,心中暗暗嘲笑。你沮授空有智計,不會揣摩主公的性情心思,又有什麼用處?
就在逢紀想要添一把火的時候,忽然李淑儀開口了:
“主公,公子遣末將送信時,曾有一言,勸主公謹慎防守,不要輕敵妄動,以防曹賊狗急跳牆。”
袁紹嗯了一聲,揮手道:“你且下去吧!這裡是高級軍議,你一介偏將,沒有資格在此。”
在李淑儀退下之後,沮授說道:“二公子所言極是……”
“慢來,”袁紹揮手止住了沮授,“曹軍本就糧食短缺,現在許都被破,形同喪家之犬。若不趁此機會猛攻,又怎能擴大戰果?小兒輩一時僥倖,用奇兵成此大功,但真正到了戰事大局,還是欠了些思量。”
逢紀一臉欽佩:“主公英明!”
一羣吃瓜謀士也跟着附和。至於帳中武將,出謀劃策本就不是他們所長,自然是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