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3章 確定正確的對手是成功的關鍵
說道這次的考察團,冉博眼睛裡出現少有的羨慕,季東來點了一下對方,冉博這才收神通。
“一個企業一百分,從你的角度他們能夠打多少分?”
扭了一下脖子,季東來想想自己對國內所謂的高科技企業的印象,心中升起濃重的失望。
“九十分應該差不多……”
冉博想想這次對方來的車子牌面,目光人就沉靜在裡面。
“總分三百六十分,他能考到九十還差不多,他們就好像一個小學生,你看總分都很高,實際上各科只是得到了一個卷面分,真正的技術分沒有幾項合格的!”
“今天張口就跟我說,如果和我們合作,我們要把產品,方案,技術,各種參數全部給出去。特麼的就知道吃現成的,那還要他們幹什麼?”
“一個企業只會提要求,就跟那些撈女沒什麼區別。到頭來生了孩子還得跟他姓,賺大錢的也是他們,我們還沒名沒姓,就跟接受他們的施捨一樣。”
“這樣的企業能夠代表民族和國家,那纔是我們的災難,真不知道現在都誰給他們的勇氣,來不來都是他們的。”
想到隋經理的囂張氣焰季東來的氣就不打一處來,讓對方和英特爾或者德州儀器談判,這幫人就沒有那個底氣。
哪怕是臺積電或者三星,這些企業無一例外都是老老實實的,轉身到了國內企業,對方就搖身一變成了上帝。
“咋地?這不是欺負人麼?”
冉博不瞭解內情,聽到季東來這麼說立馬也火氣上來了。
別個不懂,跟在季東來跟前時間長了,專利和金錢對方心中還是有數的,啥也不給白拿?這和土匪沒有什麼區別。
“這就是現在的現狀,一幫不求上進的人吃的腦滿腸肥坐在支配地位上,要求別人上進!”
想到現在的情況,季東來就感覺一陣的悲涼,自己籌備了這麼長時間,結果迎來這個結果。
如果國內的高科技企業都是對方這個鳥樣,季東來寧肯把企業直接賣掉,或者乾脆自己上陣做最終產品。
“不中的話,咱們就還做老本行不就得了,這玩意這麼難還不好做。”
看到季東來少有的生氣,冉博趕忙寬慰,季東來搖搖頭。
“有些裝備得有人去做,有時候你最終的實力,取決於你在和誰在做對手盤,就拿我們在聲學領域達到的高度,齊總一直以米國的幾個高端實驗室做標杆,根本沒考慮日本和歐洲的幾個公司。”
“現在呢?只有齊總和米國的機加工廠能夠做中高端機,別人可能不知道,我們現在手機的聽筒和話筒是給鄭州蘋果產業鏈供貨的,國內的智能機廠家知道後也紛紛給我們下單。”
“有些東西造着造着就只有中國企業和少數幾個國家企業能夠做,那市場就和利潤自然就有了,所以記住了,做企業只是爲了眼前的蠅頭小利沾沾自喜,將來會吃大苦頭的,我們的日子只會短暫的難過,將來會好過得。” “我們那幾個傳統行業,現在市場已經幾乎飽和了,接下來是一片藍海,擡頭看去到處都是對手。我們現在做的產業,放眼國內或者全球都鮮有對手,這就是我們的優勢,只要我們堅持住,出頭的日子指日可待。”
“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爲可譏,而在己爲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兩世爲人,季東來知道只要過了一年,自己的春天就會悄然而至。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國運,真的憑藉自己推動國產芯片製程工藝或者這種特殊的製程工藝,估計需要一百年。
這次國家命運使然,自己跟着國運走沒錯的。
“季總,您做的事情很多時候讓人看不懂!”
對於季東來說的內容,冉博只是一知半解,越想越撓頭,季東來只是微笑着看了對方一眼。
“別人都看懂了就意味着我們在沿着別人的道路往前走,別人也就知道怎麼讓我們進坑了,你以爲別人爲什麼心甘情願把他們的經驗分享給我們,還不是爲了讓我們上道,他們再劫道,那樣隨時能夠把我們辛苦積攢的財富拿走!”
伴隨着年齡的增長,季東來越來越喜歡品味古人的文字,裡面的內涵絕對是後人需要借鑑的東西。
尤其一些中國古代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的文章,每一篇都值得深思細讀。
其中北宋的國力和現在不相上下,幾乎也是同樣的情形,出現很多傑出的改革派政治家,從范仲淹到王安石,張傑!
每一人都在嘗試深層次的變革,只可惜當時的制度沒有任何其他文明作參考,最終只是曇花一現,當下季東來也面臨着同樣的狀況,只不過好一些。
季東來和李東鋅見面的時候已經半夜了,機場裡,李東鋅親自接季東來上車。
“師兄,中心的項目讓我弄黃了,不許埋怨我哈。”
和李東鋅握手,季東來第一件事就說中心的事情,李東鋅點點季東來。
“怕什麼?咱們不光認識他一個企業,等我們發展好了,他們自然會再次上門。我也挺生氣的,派一個分公司的副總過去應付了事,根本不是合作的態度。”
“周總那邊給我電話了,說了一下事情的大概經過。我也問了趙總,兩下溝通了一下,老周那邊也知道自己理虧。這幫自詡爲民族精英的企業,做事越來越過分,不說他們了,我安排了接風宴,幾個朋友一起聚聚。”
對季東來,李東鋅無條件的信任。
企業從一個代工作坊,不到二十年發展到現在的地步,而且逐步朝着高端靠攏,這很能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