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共創佳話

第72章 共創佳話

馬秀英對朱元璋太瞭解了,聽話音就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

“怎麼,你怕了?”

朱元璋大聲道:“胡說,咱會怕他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

然後他話鋒一轉,嘆道:“但是他太年輕了,以六十歲算他還能活四十七八年。”

“我就是擔心到時候英兒駕馭不住他。”

馬秀英點點頭,道:“以前我也有此擔憂,但英兒今日的表現打消了我的顧慮。”

“我相信以英兒的能力,是能駕馭的了他的。”

想起乖孫白天的表現,朱元璋也滿臉欣慰,但還是說道:

“可我還是擔心吶,萬一呢。”

馬秀英橫了他一眼,沒好氣的道:“那你把有才的人都殺光了,英兒靠誰來治理天下?”

“若傳出去,真正有大才的人,誰還敢爲朝廷效力?”

說到這裡,她苦口婆心的勸道:

“天才都是孤獨的,陳景恪想來也是如此。”

“英兒也是天才,兩人必然會惺惺相惜。”

“現在他們同吃同住同行,感情甚篤。”

“你若將他殺了,英兒會作何感想?”

朱元璋連忙說道:“誰說要殺他了,這話可千萬別給咱乖孫聽到了。”

頓了一下,他又補充了一句:“再說伱的身體,還需要他幫忙調理呢。”

馬秀英啞然失笑,你不補充這一句,我也知道你是孫兒奴。

“英兒和陳景恪的關係,倒是讓我想起了歷史上的一對英才。”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妹子你想到了誰?”

“曹沖和周不疑。”

“曹衝咱知道,周不疑是誰?”

“周不疑是與曹衝一般的少年英才,二人乃莫逆之交……”

曹沖和周不疑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對組合。

兩人都是神童,關係也非常的要好。

一起學習一起生活,寫出好文章第一時間給對方看。 щщщ● ttκΛ n● ¢ ○

只是蒼天總是見不得太多美好,最終這個故事以悲劇收場。

馬秀英就將兩人的故事講了一遍,最後惋惜的道:

“可惜曹衝早夭,曹操認爲其餘子嗣不足以駕馭周不疑,就將其殺害。”

朱元璋也唏噓不已:“若曹衝不死,曹魏江山也不會爲司馬氏篡奪。”

話說完他才反應過來,連忙道:“妹子你怎麼能拿曹衝那短命的,比咱乖孫呢。”

馬秀英長嘆了口氣,道:“若沒有陳景恪力挽狂瀾,英兒怕是……”

此時回想起來,她依然心有餘悸。

朱元璋也不說話了。

若非陳景恪出現,朱雄英就是第二個曹衝。

想到這裡,他心中對陳景恪的那點擔憂,頓時就煙消雲散了。

“妹子你說的對,是咱多疑了。”

“英兒和陳景恪既是君臣,又是玩伴。”

“將來他們一定會是明君忠臣,共創一段佳話的。”

馬秀英笑道:“你能這樣想最好不過,如果實在擔心,就多壓他兩年便是。”

朱元璋點點頭,說道:“我之所以對他產生擔憂,也是因爲摸不透他想要什麼。”

“世人皆有所求,名利、錢財、權勢、美色、美食等等,就連咱都貪口舌之慾。”

“他對這些似乎都不感興趣,咱不能不多想。”

馬秀英有些哭笑不得的道:“他纔多大,貪這些也太早了點。再過十年他要還是如此,你再擔心也不遲。”

朱元璋撓了撓頭:“嘿,還真是。都怪他自己,表現的太過聰慧,總是讓咱忽略他的年紀。”

馬秀英順着他的話說道:“雖然還不知道他在追求什麼,但從他的一言一行能看出他的性格。”

“他將來必定是好戰之人,若掌權四夷的日子恐怕會很不好過。”

得到提醒,朱元璋也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他整日和英兒講先輩開疆拓土之事,今日又講華夏簡史……”

“是了,肯定是他整日就在想這些,纔會給英兒講。”

“如此說來,他就是他自己所說的鷹派了。”

馬秀英疑惑的道:“何爲鷹派?”

朱元璋就解釋了一下鴿派和鷹派。

馬秀英笑道:“如此稱呼倒是生動明瞭,他肯定是鷹派無疑。”

朱元璋說道:“咱不管他是鷹派還是鴿派,只要有纔能有忠心,大明就有他施展才華的地方。”

接着兩人又聊起陳景恪的提議,關於華夏簡史,兩人都持支持態度。

馬秀英說道:“按照陳景恪所言之法,從燧人氏寫到大明建立,最多不過二十萬言。”

“朝廷出錢印刷幾萬冊,給每一名考中秀才的讀書人發一套,再給藩屬國送上一些。”

“用不了多久就能爲世人所熟知。”

“到時你就能光明正大的說‘自古以來’了。”

朱元璋想到那種美妙光景,也不禁露出開心的笑容。

談到啓用新紀元的時候,兩人自然更無意見。

不過馬秀英卻指出了一個缺點:“新的紀年不能用‘開元’二字。”

“爲何?”

“唐朝有開元通寶,唐玄宗第一個年號也是開元,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還是妹子你懂的多,咱就沒想到。開元不能用,你說叫什麼好?”

馬秀英說道:“曆法需要萬民知曉並使用纔好,百姓多不識字,哪裡知道開元是什麼意思。”

“但他們定然知道黃帝,所以無需想什麼祥瑞年號,直接叫黃帝紀年就好。”

朱元璋點頭道:“是這個理,就叫黃帝紀年吧。”

之後兩人又聊了一會兒,眼見天色已晚就躺下歇息。

——

啓用新的紀元是一件大事,即便朱元璋習慣了乾綱獨斷,這次也非常小心。

先是找來欽天監監正鄔秉讓推算。

雙重紀元乃前所未有之事,鄔秉讓也非常的驚訝。

作爲欽天監監正,他觀測天文星象的能力可以不夠高明,但察言觀色的能力絕對不能差。

既然皇帝拿着此事來問他,那肯定是已經決定要採用了,來找自己不過是求個心安罷了。

如果自己敢說什麼不好的話,輕則失業,重則丟命。

所以他在推算之後,說了一番很玄乎的話。

翻譯過來就一個意思,此乃順天應命之舉,當行。

朱元璋很是高興,又分別詢問了李善長等老臣,以及葉兌等大儒。

李善長等人倒是很謹慎,只說此事悉聽陛下聖意。

朱元璋雖然不滿,但見他們沒有反對,也就沒說什麼。

葉兌等大儒態度就截然不同了,一聽說要啓用黃帝紀元,那是一個比一個興奮。

給朱元璋扣了好幾個大帽子。

於是在幾日後的一次早朝,朱元璋當朝宣佈啓用黃帝紀元。

要求新刊印的史書,必須添加黃帝紀年,同時要求藩屬國啓用三重紀元。

羣臣倒是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理由也很簡單,前所未有之事,理應慎重。

朱元璋倒也沒有懲罰他們,這麼大的事情有人保守一點很正常。

只要不是別有用心就沒事。

當然,他不在意這些人的真正原因,還是大多數人都同意了。

這條法令正式通過。

否則,他肯定要拿幾個人開刀震懾一下其他人。

接下來他又說了《華夏簡史》之事,並命翰林院儘快將此書寫出。 這一下情況就不一樣了,羣臣紛紛反對。

理由很簡單,蠻夷就是蠻夷,豈能與我華夏子民相提並論?

朱元璋怒斥道:“爾等當年都做過元朝子民,很多人還做過元朝官吏。”

“既然爾等不屑與蠻夷爲伍,爲何還要與元人爲伍,做那元人的官?”

一句話說的衆人啞口無言。

倒是有人辯解,做元人的官是爲了蟄伏以待時機。

然後他人就沒了。

罪名很簡單,貪腐。

還不是誣陷,而是有實打實的證據。

可誰都知道皇帝查辦他的原因,朝堂在無人敢反對。

於是此議案再次通過,翰林院全權負責編撰工作。

爲了防止他們陽奉陰違拖延時間,朱元璋嚴令一個月內必須拿出框架,否則所有人都要受罰。

陳景恪得知朝堂發生的事情,既高興又嘆息。

高興的是方案通過了,嘆息的是,一個正常的朝堂,不應該用這種方法解決爭議。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方法的效率確實夠高。

暴力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但能解決提問題的人。

暴力加正確的策略,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革新,減少不必要的內耗。

也就朱元璋是開國之君威望高,又敢掀桌子。

後世君主就很難做到這樣了。

別看朱標威望高,還獲得了羣臣的認可,若是他當皇帝提出編寫《華夏簡史》,不扯幾個月的皮根本就通不過。

朝堂發生的事情,很快就傳了出去。

即便科舉近在眼前,讀書人也忍不住參與討論。

對於啓用黃帝紀元,他們不出意外的給予了支持。

很多人甚至紛紛高呼陛下聖明,大明乃華夏正統。

朱元璋聽到這些消息,自然是十分的開心,賞賜了陳景恪許多寶物。

不過對於《華夏簡史》,讀書人的意見就比較多了。

主要集中在華夷問題上。

有人支持,理由是先賢都說了‘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

只要他們願意學習華夏禮儀,那就是華夏之人。

有人反對,理由也很充分,華就是華,夷就是夷,豈能同論?

雙方爭論的很激烈,誰都說服不了誰。

華夷之辯自古有之,雙方誰都說服不了誰。

誰能佔據上風,只看朝廷的意思。

朝廷比較具有包容性,例如大唐,那‘入則華夏’一派就佔據上風。

長安成爲國際性大都市。

相反的就是宋、元以及後來的滿清,對身份尤爲的強調。

華夷之辯也最爲激烈,而保守派佔據絕對上風。

現在的大明,朝廷支持四夷皆華夏支脈,所以很快包容派就佔據了絕對上風。

之所以會這麼快就分出結果,很大一個原因是科舉臨近。

誰都不想被人扣上一個,‘反對朝廷政策’的大帽子。

立場這東西,哪有利益來的重要。

朱元璋對讀書人的識時務很是滿意,但同時也非常鄙視他們的操守。

——

自從那日在酒樓被一少年駁斥,方孝孺就將自己關在了客棧,謝絕了所有訪客。

那天的事情早已傳開,大家都知道他受了刺激,所以縱使被拒絕也並沒有生氣。

關係好的擔心他的狀況,拖店小二去打探,得知沒有大礙才稍稍放下心來。

關係不好的,對他懷着妒忌心裡的,則幸災樂禍,巴不得他產生自我懷疑,從此一蹶不振。

毫不相關的人,則在一旁看熱鬧。

如此不知不覺過了半個月,方孝孺的房間門終於打開。

從裡面走出了一個形容枯槁的人。

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嚇了一大跳,怎麼將自己折騰成這個樣子?

關係好的立即上來打招呼,詢問狀況。

方孝孺的感激的道:“謝諸位好友的關心,方某無礙。”

衆人見他目光沉穩,就知道他想通了,也放下心來。

一位名叫嚴希文的同鄉說道:“能走出來就好,科舉臨近,你好生歇息幾天,莫要誤了考試。”

其他人也紛紛出言安撫。

方孝孺卻搖頭道:“謝大家關心,不過我已經決定,放棄本次科考。”

衆人震驚不已。

嚴希文試探的道:“你準備參加明年的正科?”

方孝孺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道:“等我何時想通了,再來參加科考。”

“啊?”嚴希文大驚,連忙勸道:“萬萬不可啊。”

“道可以慢慢去尋找,科舉關係重大,錯過一次就是三年,希直三思啊。”

其他人也紛紛勸阻:

“以希直的學問,必定榜上有名,如此放棄太可惜了。”

“此事不只是關係你一人,而是整個方家,希直莫要任性。”

“是啊,希直你萬萬不可輕言放棄啊。”

面對衆人的勸阻,方孝孺絲毫不爲所動:

“我知諸位皆是爲我好,然前道受阻,若不參透我筆下無法再出一言。”

“勉強參加科舉,也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衆人無法,只能先安撫他,讓他歇息幾日再做決定。

方孝孺比他們想象的還要決絕,第二天就打包好行禮準備離開。

衆人見無法勸阻,只能過來爲他送行。

之前方孝孺名聲那麼大,現在道心被破狼狽離開,可是一個大新聞。

所以不少人過來看熱鬧。

有人惋惜,有人嘲諷,也有人爲少了個對手彈冠相慶。

聽着這些聲音,嚴希文等人都非常氣憤,卻也無可奈何。

反倒是方孝孺自己,表情無一絲變化,就好似這些人說的不是他一般。

一行人來到樓下,結完賬剛走出客棧,就見迎面走了幾個人。

當先一人身穿太監服飾,手裡還拿着一柄拂塵。

此人方孝孺認識,三月份才見過,正是太監總管孫福。

其他人雖然不認識,但從這一身裝扮也能看出是宮裡的人,都安靜了下來。

心中則在嘀咕,宮裡的人來這裡做什麼?

還公然穿着宮裡的服飾,莫非是奉命來這裡辦事?

孫福無視其他人,徑直走到方孝孺面前,主動打招呼道:

“方先生這是要去哪啊?”

方孝孺拱手道:“孫公公,在下準備回鄉。”

孫福似乎早就知道了什麼,並不奇怪,只是笑道:

“那可不巧,你恐怕要緩幾日在上路了。”

方孝孺疑惑的道:“哦,不知公公有何見教?”

孫福挺直身子,提高聲音道:“傳陛下口諭,召方孝孺即刻入宮面聖。”

(本章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