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

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

“嘿嘿……”陳景恪信心滿滿的道:

“大明的未來,定將遠邁漢唐。”

他在地圖上畫了幾個圈:“在漢唐之時,這些地方要麼還未納入中原王朝,要麼還只是羈縻地。”

“而現在,這些地方盡皆爲大明國土,湖廣亦成爲富庶之地。”

“大明立國就有六千餘萬人口,超過唐朝巔峰時期……”

“再有數百年積累的經驗和生產力……我們現在就是踩在先輩的肩膀之上。”

“若還無法超越漢唐,那也太愧對華夏列祖列宗了。”

此情此景,朱標也被他說的熱血沸騰,大笑道:

“哈哈,景恪好志氣。”

“我等後人定然要開創遠邁先輩的功績,如此才能對得起他們。”

隨行人員聽到馬車裡的動靜,都詫異不已。

不知道什麼事情,讓太子殿下如此失態。

開創遠超歷代的功業?

太子殿下果然志向高遠、胸懷四海啊。

朱標很快就冷靜下來,繼續方纔的話題:

“你剛纔說,走一步看兩步。”

“第一步應當是遷都洛陽,第二步是什麼?”

陳景恪用筆在北平畫了個圈:“重點建設北平,甚至可以將這裡當做陪都來打造。”

朱標不解的道:“爲何?”

陳景恪依照地形一一爲他講解:

“北部戰線離我們太遠,想要更好的經營,就需要一個支撐點。”

“爲北方提供糧草、物資等等各方面的支持。”

“北平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它是最適合做支撐點的地方。”

“首先它腳下是一片巨大的平原,足以承載巨量人口。”

“交通也非常便利,有發展經濟的條件。”

“其次,它的北方就是燕山山脈,既是抵禦北方外敵的防線,也是主動出擊的橋頭堡。”

“對中原王朝來說,燕山就是生死線,絕不容有失。”

“再次,就是遼東,未來朝廷經營遼東也需要一個大後方……”

“有了北平作爲支撐點,可以強化朝廷對遼東的掌握。”

“如此纔有機會,徹底消化遼東。”

“最後,就是渤海灣,這裡太適合發展海軍了……”

“如果大明有一支無敵海軍……”

陳景恪接連畫了七八條線,都是從渤海灣出發,抵達各個地方。

“高麗、遼東、倭國……乃至更北方的國家,都將處在我們的打擊範圍內。”

朱標也不禁連連點頭,確實如此。

他更重視的是遼東,如果在渤海灣有一支強大水師,就可以直接震懾遼東。

不論是出兵,還是運送糧草,都將更加靈活。

雖然安全性不如陸路,但勝在迅速便捷。

“還有倭寇,總數加起來也就幾千人。”

“可我大明堂堂天朝上國,竟然被他們打的閉關鎖國。”

“將沿海百姓,從賴以生存的家園遷走。”

朱標很是尷尬,強行解釋道:“此舉也不全是因爲倭寇,也是爲了剿滅張士誠殘部。”

陳景恪只是笑了笑沒反駁。

什麼張士誠殘部,大明都一統天下多少年了,就算當年有,這會兒也早就死心了。

不過也不能總是揭老朱的短不是,只能裝作就是如此。

他再次拿起筆,在北平北部畫了個半圓:

“北平打造好,就可以輻射這一大片區域……”

“大明將從被動變成主動。”

“我們想開戰,這片區域內的敵人,都將成爲打擊的對象。”

“若我們想防守,就可以收縮兵力,依託燕山關隘抵擋。”

“有北平這個戰略支撐點在,大明就可以無限和敵人打消耗戰。”

“就算不能一次性打垮他們,也能慢慢拖垮他們。”

“而如果沒有北平,想要達成這樣的戰略目標,就需要花費數倍的代價。”

將北平作爲陪都,大明將獲得一塊富庶的戰略要地。

既能盤活整個東北方向的局勢,又能減少對國力的消耗。

可謂是一舉多得。

朱標看着這張畫滿線條的地圖,許久才讚道:

“景恪胸中之溝壑,今日我總算窺探到一些了。”

“若大明真能完成這番佈局,功業就可比肩漢唐了。”

陳景恪輕呼一口長氣,謙虛的道:

“殿下過獎了,不過是一些妄想罷了,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朱標說道:“幫助很大,讓我對天下的認識更加清晰,對未來的規劃也有了許多新的想法。”

“咱們先去洛陽實地考察,看看這裡能不能作爲新都。”

“至於北平的計劃嗎……先將遷都之事完成再做也不遲。”

朱標此行並不是返回應天,而是去考察洛陽。

此舉自然是和朱元璋溝通過的。

即便遠隔千里,兩父子依然保持着密切聯繫。

對陝西的考察結果,早就已經走水路送回應天。

老朱自然是很失望,他可是太喜歡關中了。

但他是個很務實的人,既然長安不合適,那就抓緊去考察洛陽。

可以說,經過陳景恪那一番解說之後,朱元璋遷都的決心更加堅定。

這一次是打定了主意,讓朱標將目標確定之後再回去。

太子車駕再次進入河南,當地官員的態度比上一次還恭謹。

布政使、按察使率領數百人的隊伍,跑到了河南和陝西的交界處迎接。

畢竟朱標在陝西廢了一個親王,還將秦王黨羽清理了一遍,身上是帶着血腥味兒的。

朱標當場將河南布政使等人訓斥一頓,如此勞師動衆,實在不該。

並警告日後再不聽命令,擅自出迎,就以違逆君令罪論處。

這一下可將河南布政使等人,嚇的腿腳發軟。

這下馬屁真的拍到馬腳上了。

之後朱標就勒令無關人等,返回自己的轄區,只留下了布政使、河南府知府等人。

帶着他們前往了河南府洛陽縣。

別誤會,河南府只是河南布政司下轄的一個府,洛陽是河南府的府治所在。

至於河南布政司的省會,在開封。

也就是說,此時的洛陽已經淪落爲一個州府級別的縣。

再不復當年東都的輝煌。

看着蕭條破敗的洛陽城,陳景恪不禁感慨。

真是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啊。

到達洛陽之後,朱標經過簡單的修整就開始投入工作。

先從紙面上了解了一下當地情況。

只能說,地位降低後,帶來的弊端是非常明顯的。

人口、商業、耕地、交通等等方面,都遠不如當年。

不過總的來說,還算在水準之上。

至少在同爲府級治所裡,是相當優秀的。

這讓朱標很是滿意,果然不愧是十三朝古都,底蘊猶在。

除了這些,他們更關心的還是環境方面的優勢。

實地考察之後,得到的結果可以說是非常喜人的。

自然環境變化不大。 西北的太行、王屋二山,西面和南面的崤山、熊耳山,東面的嵩山。

這些山脈的主要通道,並未因爲地震等原因發生改變,稍加修整可以重新啓用。

它們也將構成洛陽的第一道防線。

就連最容易發生改變的河流,也變化不大。

伊水和洛水,這兩條伴隨洛陽數千年的河流,依然還在。

像是一雙張開的手臂,保護着這座城池。

這既是防線,也是天然的水源和漕運渠道。

耕地也不用多說,中原腹地很難出現荒漠化。

擁有充足的水源,這裡的土地產出還算不錯。

只是因爲戰爭導致的破壞,大片土地處在荒蕪之中。

這對朝廷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可以減少開發建設成本。

總之,考察過之後,朱標是非常的滿意。

就在他準備做進一步調查的時候,從山東來了幾名信使,說是山東布政使康叔卿有事密奏太子殿下。

朱標很是奇怪,你要是密奏幹啥搞的這麼大張旗鼓?生怕別人不知道一樣。

要不是密奏,又這麼神神秘秘的做什麼?

等到見到康叔卿送來的所謂密奏,他更驚訝了。

足足半尺厚的一摞紙。

這是啥?你的秘密也有點太多了吧?

最上面是一封奏疏,打開略過前面的恭維之詞,直接看後面的內容,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兒。

黃河改道之事。

誰最關心黃河改道?

不用懷疑,必然是河南和山東。

這兩地的農業可以說基本全靠黃河灌溉,沒黃河就只能看天吃飯了。

河南還好一點,黃河就算改道,還有一部分在其境內。

而山東就堪稱慘不忍睹了,直接失去了最大的水源。

別忘了這裡有大片土地靠海,鹽鹼化很嚴重。

沒有黃河水壓鹽鹼,會導致土地大面積鹽鹼化,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所以,當前最希望黃河回去的,就是山東。

自從上次突然傳出黃河改道的消息,當地人就開始關注。

只是當時他們並不抱希望,畢竟黃河改道前所未有,他們也認爲不可能。

直到朱標親自去考察,臨走還放出風聲,山東人就沸騰了。

皇太子不是需要更多的證據嗎,那我們就給伱整。

於是當地官員動員了所有懂水利的人,收集各種證據。

然後一個天才般的人物就脫穎而出。

此人自費考察了河南和山東的環境,規劃出了詳細的改道路線。

並且還拿出了兩種不同的改道方案。

他的方案獲得了所有人的一致認可。

山東布政使更是不惜以身家性命作保,將這套方案上報給朱標。

看到這裡,朱標更加的驚訝。

竟然發生了這種事情?突然就冒出一個治水天才?

莫非真的是蒼天也想讓黃河改道?

還是說山東官吏在欺騙自己?

他放下奏疏,拿起下面的紙,是介紹黃河改道的好處的。

不外乎就是有黃河的時候,山東河南等地是多麼的富庶,現在是多麼的困苦。

附上了更加詳細的數據資料。

這些朱標早就知道了,所以只是掃了一眼就翻過去了。

再後面,就是改道方案了。

先是一張巨大的地圖,上面標註了密密麻麻的線條和文字。

只看線條就知道,這是新規劃的黃河河道。

拿起文字介紹,確實非常的細緻。

大意就是可以借用現有河道,減少改道的工作量。

並對具體可以借用哪些河道,做出了詳細講述。

對照地圖來看,更是一目瞭然。

不過朱標並不懂治水,看不出是否可行。

但至少這份規劃很讓他滿意。

新河道介紹完,就是兩種具體的事實方案了。

第一種比較快,但有危險性。

就是先弄好河道,然後趁枯水期直接進行改道。

第二種比較慢,但勝在安全。

就是在黃河上修一道水閘,先少量往新河道放水。

一邊放水一邊加固河堤,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漸加大放水量。

最終徹底完成黃河改道工作。

缺點就是可能要用幾年時間才能完成。

看到第二種方案,朱標大喜。

“好好好,我怎麼就沒想到,還能這麼做呢。”

“快,去叫陳伴讀來見我。”

很快陳景恪就趕來,看到這份詳細的規劃,也是驚喜不已。

“真是天才般的設計啊。”

朱標高興的道:“你覺得此法可行嗎?”

陳景恪點點頭,又搖頭道:“我並不懂如何治水,但只從紙面上來看,這個計劃可行性很大。”

“不過黃河改道事關重大,還需要多方驗證才行。”

朱標頷首贊同的道:“不錯,此事再謹慎都不爲過。”

陳景恪翻到最後,看到了製作這份計劃的人的名字。

白英。

嗯?白英?

這名字爲何這麼熟悉?

只是一時間想不起在什麼地方聽說過。

陳景恪很清楚,大概率是自己在前世聽過這個名字,但又不是很熟悉。

想到這裡,他不禁上了心。

能在史上留名的,沒幾個是簡單人物。

而且白英還是治水的,很可能是以治水留名史書……

治水,白英……

臥槽,不會是他吧。

陳景恪終於想起在哪聽過這個名字了。

這不是人……準確說,他活着的時候是人,死了之後成神了。

他是山東土生土長的水利專家,永樂年間協助朝廷治理大運河。

大運河‘汶上濟寧段’,這一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就是出自他的設計。

大運河修好,他也因勞累嘔血而亡。

運河沿岸百姓聞訊,自發修建神祠祭奠於他。

正德年間正式追封爲功漕神,滿清封其爲永濟神。

前世陳景恪多次聽過他的事蹟。

只是專業不一樣,他都是當做故事來聽的,並沒有放在心上。

所以一時間沒有想起了。

直到親眼見到這份方案,他纔想起這位明初的水利專家。

當確定了白英的身份,陳景恪心中就只有一個想法。

大事成矣。

(本章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