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第162章 摳摳搜搜的像什麼樣子

第162章 摳摳搜搜的像什麼樣子

提起俸祿之事,馬皇后沒好氣的道:

“我早就和你說過,俸祿太低是養不了清官的。”

“就是頭驢,你也得讓它吃飽了才能拉磨。”

“不讓官吏吃好,他們哪來的心思去治民?”

朱元璋咬咬牙,說道:“既然妹子你都這麼說了,咱就給他們漲俸祿。”

“就漲三成……不,五成,這下他們總不能嫌少了吧。”

馬皇后那叫一個無語:“伱是堂堂大明天子,別和街頭小販一樣行不行?”

“還漲五成,漲五倍都是少的……”

“你還別給我瞪眼,要不要我給你算一筆賬?”

“一名七品官,一年的俸祿是八十石糧食。”

“現在糧價是五百文一石,一年的俸祿也才四十貫錢。”

朱元璋爭辯道:“四十貫已經不少了……”

馬皇后嗤笑道:“不少?那你知道現在僱傭一名長工,一個月需要多少錢嗎?”

“九百文,一年就是十貫零八百文。一個七品官一年的俸祿,相當於四名長工。”

朱元璋支支吾吾的道:“那也不少了……”

馬秀英氣結,道:“那你算過七品官的開銷嗎?”

“需要個幕僚幫忙處理事情吧?牽馬墜蹬的馬伕,或者轎伕總需要一兩個吧?”

“總不能讓人家堂堂七品官自己下廚做飯吧?廚娘也需要一個吧?”

“迎來送往總是需要的吧,再加上……”

朱元璋聽的臉上有些掛不住了,連忙說道:

“好了好了,咱的好妹子,咱知道錯了行了吧,你快別說了。”

當年設定俸祿的時候,他纔剛當皇帝,總是把事情想的太簡單。

認爲幾十石糧食,總夠他們養活一家老小了吧?

老百姓可還都餓着肚子呢,咱當年連口吃的都沒有。

再想多要,那就是貪心不足了。

當了這麼多年皇帝,對很多事情的認識越來越深。

自然也明白,官就是官,不能用吃飽肚子來要求他們。

那是不現實的。

“可是……漲五倍也太多了點啊。要不,就翻一倍?”

看他摳摳搜搜的樣子,馬秀英都樂了,說道:

“誰說全部翻五倍了?品級越高,漲的就越少。”

“八九品翻五倍,六七品在八九品的基礎上增加五成。”

“四五品在六七品的基礎上酌情增加,一二三品也以此類推。”

其實一二三品官,基本也不靠俸祿養活自己。

所謂俸祿,對他們來說,更多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所以沒必要搞成宋朝那麼誇張,一個月五十萬文,比鑄錢來錢還快。

“京官和外官也不能一樣,外官就多給一些錢糧。”

“不過這一點倒是不着急,可以先提高官俸。”

“等後續有需要的時候,再給外官額外發一份俸祿。”

說白了,留着等下次需要收買文官的時候,再給他們漲。

朱元璋唉聲嘆氣的道:“這一下,要多支出好多錢糧啊。”

馬秀英笑着安撫道:“好了好了,都當皇帝的人了,別那麼小氣。”

“現在給他們漲俸祿,他們要是敢貪腐,你再砍他們腦袋的時候,不是能更加理直氣壯了嗎。”

朱元璋咬牙切齒的道:“漲了這麼多俸祿,誰要是再敢貪腐,咱就誅他三族。”

然而他根本就不知道,即便是按照馬皇后的意見漲俸祿。

大明朝的俸祿依然是歷朝歷代最低的。

宋朝以前,只有京官有俸祿,地方官的俸祿來自於職田。

也就是在轄區劃分一塊土地,這塊地的產出,就是衙門一年的開銷和官吏的俸祿。

至於怎麼分,那就是地方衙門自己的事情了。

但總體來說,是非常可觀的。

靠着職田,官吏都能養活全家,還能生活的很滋潤。

等到宋朝,纔開始發放俸祿。

在優待士大夫的總方針之下,宋朝的俸祿高的離譜。

一品官,一個月的俸祿摺合成銅錢是五十萬文。

大明的一品官,年俸九百石,按照當時的糧價,摺合銅錢是四十五萬文。

一年還不如人家一個月多,差距有多大可想而知。

再說滿清,一品官一年的俸祿是銀四百五十兩,米九十石。

看起來和大明的差不多,然而他們還有養廉銀子。

一品官一年的養廉銀子是一萬五千兩。

再以糧食爲基準,計算各個朝代銅錢的購買力,看看具體情況如何。

說起來,在控制糧價方面,大明是所有朝代裡做的最好的。

糧價最低,最穩定。

洪武年間是五百文一石,到嘉靖年間還保持在四百八十文。

最便宜的時候兩百多文一石,最貴也就五百文。

而用工的價格,也比較穩定。

從洪武年間,一直到嘉靖時期,長工的價格都在九百文左右。

一直在明末亂世,經濟徹底亂套,才走向失控。

與之相對應的,唐宋糧價變化就大了。

初唐和北宋,糧價差不多兩百到五百文一石左右。

中晚唐和南宋,糧價飆升到了一兩千文一石。

而滿清的糧價是最離譜的,從建國到亡國,就沒有低於兩千文的時候。

所以滿清百姓爲啥總吃番薯,是因爲糧食不好吃嗎?

但即便是考慮到物價波動,和銅錢的購買力差異,大明官員俸祿也是歷朝歷代最低的。

靠官俸養活不了自己一家,真不是說笑的。

現在經過馬皇后這麼一加,總算是趕上來了。

至少保證了,想做清官的人,可以不錯的活下去。

而不用和前世的海瑞那樣,不但沒辦法養活家裡,還要靠母親妻子織布補貼自己。

漲俸的事情就此定下了,具體漲多少,還需要根據國庫情況才能確定。

但馬皇后一錘定音,八九品漲五倍。

這是基準,不能比這個數據更低了。

之後就是鄉衙門的事情理了,馬皇后的態度自然也是支持。

“元末亂世,將地方士紳宗族勢力徹底打亂,現在他們還未恢復元氣。”

“是朝廷設置鄉官最合適的時候。”

“若等到他們實力恢復,鄉村就真的水潑不進了。” “所以此事耽誤不得,需儘快施行。”

朱元璋也深以爲然的道:“咱也是這般想的。”

馬皇后接着說道:“軍改可以和鄉衙門改制同時進行。”

“從軍中退下來的悍卒裡選拔識字的,直接授予相應的官職。”

“就算沒辦法當主官,去做吏頭兒也行啊。”

“像緝盜一類的職務,再沒有比他們更合適的了。”

“而且他們和地方士紳宗族,也沒有聯繫。”

“就算他們想勾結在一起,也需要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足以讓朝廷完成改制工作。”

朱元璋連連點頭,道理他都懂,但經過馬皇后這麼一分析,他頭腦就更清晰了。

馬秀英繼續說道:“等到軍改和政改完成,立即進行一次人口清查和土地丈量。”

“大明剛立國的時候,人口六千萬,土地八百五十萬頃。”

“現在都立國十七年了,戶部報上來的人口還是六千萬,土地不但沒增多,還減少了。”

“這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朱元璋也一臉憤恨的道:“對,查,一定要狠狠的查。”

“十五年就是一代人,大明立國十七年,咱就不信一點人口都沒增加。”

“天天都喊着開墾荒田,土地還減少了……這是拿咱當傻子哄騙呢。”

馬皇后點點頭,說道:“等土地清查結束,金鈔局那邊也應該摸清了各地的經濟情況。”

“就可以着手對稅務進行改革了,寶鈔稽查司搖身一變,正式成爲稅務稽查司。”

“這纔是百年國策啊。”

朱元璋連連點頭,誇讚道:“妹子懂的比咱還要多,這個經濟咱到現在都還迷糊着呢。”

馬秀英笑道:“我要是男兒身,哪輪得到你當皇帝。”

“是是是,妹子你厲害。”朱元璋往她身邊靠了靠,突然有感而發的道:

“以前不是咱不想笑了,是實在笑不出來了啊。”

“每天都是批不完的奏疏,處理一大堆事情。”

“還要挖空心思爲大明設計制度……”

“咱又看不到未來,不知道設計的制度是好是壞。”

“任何制度施行的時候,百官都會阻撓,會提各種意見。”

“咱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私心,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不是咱想剛愎自用,是真的沒有人可以給咱出主意啊。”

馬秀英靠在他身上,安慰道:“我知道,你心裡比任何人都苦。”

“你也想找個人給你分擔,就選中了胡惟庸,對他委以重任。”

“但他就是個養不熟的白眼狼,利用你的信任結黨營私,還試圖謀逆。”

“也是他,讓你再也不敢相信任何人。”

朱元璋欣慰的道:“還是妹子你懂咱,聽你這麼說,咱心裡暖和啊。”

“現在好了,政務上有標兒幫我,還有你這個賢內助爲我出謀劃策。”

“制度設計上,也有了陳景恪。”

“他不是目光長遠,想法獨特嗎?”

“那咱就將大明的制度,交給他來設計。”

“咱也輕鬆了,他也覺得自己受到了重用,一身才華有了施展空間。”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就叫雙贏。”

“現在咱只需要盯着他們就好,有大把的時間,心也不用那麼累了。”

“心情好了,自然也就能開玩笑了。”

馬皇后也高興的道:“是啊,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

朱元璋振奮的道:“本來咱還想着,再過上十年就將皇位傳給標兒。”

“現在看來,等新都建成,咱就可以直接退位了。”

“到那時,咱就帶着你遊歷天下,好好看一看大明的大好河山。”

馬皇后很是嚮往的道:“好,真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

關於軍制改革的事情,越傳越廣,諸將心中都開始不安。

誰都不知道朝廷會如何改,會不會損害到自己的利益。

關鍵是,這次改制的時機實在太巧了。

早不改晚不改,偏偏等到雲南平定之後才改。

拿下這裡,代表着大明正式肅清了後方的敵人,就只剩下北方的北元了。

說一聲戰事基本結束,也不爲過。

至於北元,實力很強大,非一朝一夕所能覆滅,最好的辦法就是一點一點蠶食。

那麼,就沒必要維持一支,如此龐大的軍隊了。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會不會裁軍呢?

然後學習宋太祖,來一出杯酒退功臣?

雖然有點遺憾,但能功成身退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最怕的是皇帝學習漢高祖,來一個鳥盡弓藏。

所以不論是捨不得權力也好,還是怕死也罷,軍中將領們都有些惶恐。

而普通軍卒,他們關心的就比較簡單的,軍戶取消後,如何安置他們。

大明的軍戶有兩種,一種是活不下去的百姓,一種是被強行劃爲軍戶的。

後者強烈的想要獲得自由。

前者雖然雖然沒有那麼迫切,但也希望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不用再被軍官們奴役。

不論是將領還是軍卒,都想知道更具體的情報。

然而朝廷關於這方面的口風很嚴,連李善長都不知道內情。

這更讓大家坐立不安。

就在這個時候,一封詔書被送往北平,宣魏國公徐達回京。

朱棣不解的問道:“爹這時候叫您回京做什麼?”

徐達斜睨了他一眼,小子跟我裝傻是吧?

你要是連這都看不出來,就不配當我徐達的女婿和徒弟。

被看穿的朱棣尷尬的笑了笑,說道:

“看來軍改之事是真的了,爹這是希望您回去坐鎮。”

徐達這才滿意的點頭道:“軍戶制有大問題,只是以前沒人能勸的動陛下,這次看來是有人說動他了。”

“現在也正是軍改最合適的時候,雲南被平定,大明後方穩固。”

“北元自洪武十四年被打殘,就徹底失去了主動進攻能力。”

“至少在三年內,大明不會再有大的戰爭。”

“陛下選了個好時候……就是不知道新軍制是什麼樣子的。”

朱棣有些遺憾,這也意味着三年內,他沒辦法主動出擊攻打北元。

不過比起此事,他更關心另外一件事情:

“您剛纔說,有人說服了我爹,不知道是誰,竟有如此大的能耐?”

《東京情誼催收,從鄰家太太開始》

主打友の母,友の妻,男主是個終極黃毛。

(本章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