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給朱標上課

解決了湯暹等刺頭,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

陳景恪又拿着留聲機挨個教室轉了一圈,給所有人演示了一下這東西的效果。

別的都不需要說,只一句:此物可以將人的聲音記錄,傳之後世。

就足以代表一切。

而留聲機,不過是自然科學下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兒。

從此,再也沒有學生質疑自然的用處。

不光是學生,就連行學研究班的很多人,也對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找來教科書自己研究起來。

不過他們註定要失望了,陳景恪編寫的自然書雖然有四冊,但內容非常淺顯。

只是對一些自然現象進行了初步解答,並沒有深入,就算是第四冊也不例外。

最深的內容,也就是解釋了殺鬼、油鍋撈銅錢等騙術的原理。

而且也只說了是如何做到的,並沒有解釋爲什麼會這樣。

究其原因,這四本書是用來給小孩子啓蒙的,沒必要太深。

太深了小孩子也看不懂。

真正的理科教科書,他還沒編寫出來。

倒不是多難,只是將最淺顯的理科知識整理出來,梳理出一個粗略的框架。

對他來說並不難。

問題是沒時間。

整天忙於政務,得點空就去翻看史書總結經驗,實在沒時間寫什麼教科書。

連本草綱目他都已經放棄了。

只能說,有得有失。

留聲機帶來的影響並沒有結束,相反纔剛剛開始。

第二天陳景恪剛進宮就被朱元璋叫了過去。

“景恪啊,咱也想留幾句話給後世子孫,你看……”

陳景恪哪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能無奈的道:

“陛下,留聲機的技術還很落後,只能錄幾句話,聲音失真嚴重……”

朱元璋說道:“你不是說研究研究,能造出更好的來嗎,趕緊研究啊。”

陳景恪苦笑道:“這哪是說研究就研究的啊,再說我還要忙政務,實在沒那麼多空閒時間啊。”

朱元璋立即說道:“不用你親自動手,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你和咱說,咱弄個留聲機研究班,專門研究這個。”

“你只需要給他們指明方向,讓他們知道往哪裡研究就可以了。”

陳景恪哭笑不得,但也理解他的想法。

很將聲音留在這個世界,傳給後世子孫。

就這麼簡單。

不過這也是個辦法,這個留聲機研究班,可不只是能用來研究留聲機。

怎麼樣還不是陳景恪自己說了算。

而且相信古人的智慧,給他們指明方向,說不定真能研究出點什麼來。

想到這裡,陳景恪就說道:“大明並無這方面的人才,不過很多技術是相通的。”

“可以找一些能工巧匠,讓他們慢慢來研究。”

朱元璋忙不迭的道:“對對對,咱就是這個意思,慢慢研究,說不定就造出來了呢。”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最好從道教找幾個擅長煉丹的能工巧匠。”

“他們的金石丹藥雖然都是害人的玩意兒,但天天和金石打交道,指不定就掌握了什麼有用的技術。”

“火藥這東西,就是他們煉丹煉出來的。”

朱元璋有些驚訝的道:“火藥是煉丹煉出來的?將這玩意兒放煉丹爐裡燒,他們沒被炸死嗎?”

倒不是他孤陋寡聞,火藥這玩意兒的起源,現代人也是翻遍古籍才推測出來的。

而且關於它的起源,還存在一定爭議。

比如,貞觀末年王玄策從天竺帶回一個番僧,那個番僧自稱有長生不老藥進獻給李世民。

李世民吃完就噶了。

有學者認爲,番僧進獻的就是火藥。

雖然很離譜,但也從側面說明,火藥的起源並沒有明確記載。

咱們普遍以爲是煉丹的副產物,也只是根據歷史記載推測出來的。

古代信息閉塞,就更能難以查證它的起源了。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沒啥人去查。

誰吃飽撐的,查它幹啥。

陳景恪自然是支持煉丹起源說的:“煉丹師爲了煉製長生丹,將各種材料添加進丹爐。”

“偶然有一天,丹爐爆炸了。”

“他們誤以爲自己找到了真正的長生不老藥,爆炸是因爲藥力太大導致的。”

“於是他們就開始不停的增減材料,試圖找到正確的配方。”

“最後發現硫磺、硝石、木炭放在一起,會劇烈燃燒並爆炸。”

“作爲後人我們知道,他們發現的並非是什麼長生不老藥,而是火藥。”

“至於這期間死了多少人,那就不知道了,估計不會少。”

朱元璋表情很是怪異,道:“原來如此,沒想到火藥竟然是這麼來的。”

“是了,火藥火藥,都帶藥字了,最早肯定是當成藥來用的。”

“竟然在煉丹爐裡燒火藥,嘖……真是無知者無畏啊。”

陳景恪說道:“不管怎麼說,若無他們冒死探索,也無今日的火器啊。”

朱元璋很是不以爲然,但也沒再說什麼,轉而道:

“咱會盡快將人湊齊,你先想想怎麼教他們吧。”

從老朱那裡出來,去偏殿找到朱雄英,這小子一見到他就湊過來道:

“聽說你弄了個留聲機?”

陳景恪沒好氣的道:“咋,你也想給後世子孫留幾句話不成?”

朱雄英搖搖頭道:“那不至於,這不是妙錦聽說了此事……伱懂的。”

陳景恪翻了個白眼:“懂懂懂,我把製作方法交給你,你自己帶着她做更有意義。”

朱雄英興奮的道:“我也能做嗎?好好好,快教我。”

於是陳景恪就拿來筆墨,將結構畫了出來,又一一給他做了講解。

朱雄英很是意外的道:“竟然如此簡單,我還以爲多複雜呢。”

陳景恪氣樂了,道:“簡單?我不說你能想到?”

“看起來簡單,蘊含的道理非常複雜。”

朱雄英擺擺手說道:“好好好我知道了,很複雜很高深,你很了不起。”

“今天沒啥事兒,你自己歇着吧,我還有事兒先出去了。”

說完一溜煙就跑的不見人影了。不用問就知道幹啥去了。

陳景恪也沒閒下來,剛坐了沒一會兒,朱標就派人將他喊走商討新政去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皇位更替就在眼前。

朱標也在加緊制定登基後的施政計劃。

前幾年以休養生息爲主,可如何實現休養生息是需要計劃好的。

而且休養生息並不意味着什麼都不做,很多以前被耽擱下來的工程,也要陸續重啓才行。

這其實也是受陳景恪的影響。

古代朝廷很少做發展計劃,甚至可以說就不會做計劃。

基本都是根據君主的意思來做事。

陳景恪不一樣,他喜歡做計劃。

任何事情都會先問,計劃做好沒有。

受到他的影響,大明朝廷也開始習慣了做計劃。

現在朱標要做執政計劃,肯定不會放着陳景恪這樣的計劃達人不用。

陳景恪也確實沒有讓他失望,一出手就提出了長短兩個計劃。

“長期計劃,顧名思義就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計劃。”

“比如殿下提出的墾荒令,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

“短期計劃,就是設置一個短期的目標去做。”

“也可以將長期計劃分拆,每年完成多少任務等等。”

“長期計劃我就不多說了,殿下肯定有自己的想法,重點要說的是短期計劃。”

朱標深以爲然,只是幾句話,就讓他對施政策略有了許多想法。

陳景恪繼續說道:“短期計劃,我以爲也不能太短,以五年爲一個週期是最合適的。”

“爲什麼要以五年爲單位呢?國家計劃太短了也不好。”

“官員任期一般爲三到五年,很多時候一個計劃還沒有完成,主導這個計劃的官員就調走了。”

“新上任的官員,往往會拋棄前任的政策……這其中的原因我不說諸位也懂。”

大家自然懂,就是政績問題。

前任提出的計劃,完成之後功勞也是他的,繼任者自然沒有興趣替人做嫁衣。

“這就造成一個惡果,政策缺乏延續性……”

“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因爲週期長,沒有官員願意做。”

“就算強行做了,等該官員調走也會被繼任者廢除,好事變成了壞事。”

“這也就導致,地方建設長期處於停滯狀態。”

“如果將計劃的週期設置成五年,官員即便調走了,繼任者也要繼續執行這項計劃。”

“如此就能保證政策的延續性,不至於因人而廢。”

“還有一個原因,很多工程都是以三到五年爲週期來建設的。”

“比如修築馳道、大型水利設施等,還有大型鐵礦場,也需要三五年才能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

“就算是擴張領土,也需要一到兩年才能打下來,再用三年來維穩。”

“五年差不多才能站穩腳跟,然後恰好可以制定下一階段的計劃。”

“當然了,這個五年也只是綜合計算下,得到的一個大致時間。”

“並不是所有的計劃,都一定要在五年內完成,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才行。”

朱標微微頷首,這個道理他自然也懂。

五年只是一個取中的時間點,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分成五年去做。

有些事情一年就可以做完,而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十年八年。

所以,朝廷也有必要每年都做一個總結報告,進行微調。

但五年計劃就是總綱,微調也是圍繞總綱進行的,不是隨便來的。

陳景恪繼續說道:“國家制定發展計劃,還有一個好處,強化朝廷對地方的掌控。”

“現在朝廷制定了統一的發展規劃,地方再根據朝廷的計劃,制定符合本地的情況的發展計劃。”

“就相當於是朝廷在指導地方的發展,也是一種強化對地方的管理途徑。”

古代,雖然國家是大一統的,但事實上朝廷對地方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除了統一徵稅,大多數地方都在獨立發展。

這種情況還體現在資源調配上。

很多人會說,徵稅、徵用民夫之類的,還不夠統一嗎?

資源調配沒那麼簡單,包含的面更廣。

比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這都是資源調配。

古代自然搞不了這種大工程,但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調度全國物資解決問題。

而且資源不僅僅包括實物,還包含管理經驗。

“一個地方發生了瘟疫,當地衙門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處置方案,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然而這個方案卻無法得到有效推廣,隔壁縣發生了同樣的災害,要麼束手無策,要麼從頭摸索一套方案。”

“僅此一項,每年都要造成無數人死亡,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

“如果朝廷出面總結經驗教訓,然後頒發全國學習,就能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

朱標連連點頭,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治國良策啊。

朝廷主導全國發展,統籌全國資源分配。

都不用實踐檢驗,只是想一想他就能看到其中的好處。

既強化了朝廷對地方的統治,又能讓國家更好的發展。

“還有嗎?”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想要實現統籌管理,想要制定國家級別的發展計劃,就必須學會用數據說話。”

“只有數據才能讓朝廷更加直觀的,瞭解全國的情況。”

“還是以墾荒令爲例,朝廷可以採用兩種管理方式。”

“一種是粗放式管理,就是制定一個大致的政策,任由百姓去開墾,開多少算多少。”

“還有一種是有計劃的開墾,總計劃開墾多少地,需要多少年完成,每年完成多少。”

“這就需要朝廷對全國可開墾荒地的數量,有一個瞭解。”

“僅僅是這樣還不夠,還要了解每個地方有多少富裕勞動力。”

“因爲只有富裕勞動力纔有能力去開墾荒地……”

“通過各種數據,大致可以計算出,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墾荒計劃。”

“然後再細分到每一年,每個地方大致需要完成多少畝。”

“同時,掌握了土地情況和人口密集度,朝廷也能更合理的分配人口資源。”

“將人多地少的地方的百姓,遷徙到人少地多的地方……”

“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只有將國家數據化了,才能制定出可行的發展計劃。”

“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