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讓他們更加了解宗教是什麼,陳景恪決定從頭講一講宗教的起源和發展。
“宗教具體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已經不可考,據推測很有可能在部落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當時的人不瞭解大自然,不明白爲什麼會有風雨雷電、日月星轉。”
“就以爲是有偉大的存在,也就是神靈,在操縱這一切。”
“出於敬畏和祈求風調雨順,就誕生了最原始的自然崇拜……”
朱元璋眉頭一挑,一個困擾他許久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陳景恪爲什麼不畏懼神靈?
這特釀的是壓根就不承認有神靈存在啊。
不過還好,中國自古以來就不乏無神論者,其中很多還是知名的大學問家。
所以朱元璋也並沒有覺得,他的這種想法有什麼離經叛道的地方。
不信就不信唄,又不影響什麼。
事實上,他還真想錯了。
陳景恪以前或許是無神論者,穿越後想法就變了。
連穿越都能發生,有神靈也不奇怪。
從此,他對神靈的看法就有所改變了。
更偏向儒家,怪力亂神敬而遠之。
你存不存在,對我來說無所謂,我敬而遠之就行了。
老子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如果真的有神,也是爲了維護天地運轉的,哪有心情去關心一個人的喜怒哀樂?
在祂眼裡,人和螞蟻是沒區別的。
人類的祈求,對神來說壓根就無所謂,又怎麼會給予響應。
既然神靈至高至偉至公,不會因爲我的信仰有所改變,那我爲何還要信仰,爲何還要恐懼?
“最早時期,人類施行的應該是政教合一體制……當然,這只是推測。”
“有些文明一直保持政教合一,傳承至今。”
“有些文明則在發展過程中,實現了政教分離,也就是世俗化的王權,華夏文明就是如此。”
見他們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陳景恪就知道,他們並不知道政教分離意味着什麼。
就強調道:“政教分離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可以說,直接決定了一個文明未來的走向。”
朱元璋三人都露出不解的表情?有什麼不一樣嗎?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宗教將一切偉力都歸於神靈,一切榮耀歸於神靈,一切的成績也歸於神靈……”
“神靈就是一切。”
“按照宗教思想,神農嘗百草,那是神靈讓他去做的,功勞是神靈的,和神農無關。”
“人類應該感謝的是神靈,而不是神農。”
“祭祀祖先,也是對神靈的不忠誠。”
“大多數宗教,都反對祭祀祖先。”
“基教明文規定,祭祀祖先就是對神靈的不忠是異教徒,要被處死。”
“死後也要下地獄,永世受苦。”
“伊教雖然沒有強迫不許懷念祖先,卻也反對厚葬,不建議祭祀祖先。”
“就連佛教,最初也不贊同祭祀祖先。”
“後來傳入中原,爲了傳教不得不修改了教義。”
朱元璋勃然大怒:“竟然不許祭祀祖先,簡直就是邪教行徑,此等宗教決不允許踏入我大明半步。”
朱標和朱雄英都深以爲然,別的都好說,不許祭祀祖先絕不能容忍。
陳景恪心下暗暗開心,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對於一個崇尚祖先崇拜的文明來說,不許祭祀祖先簡直無法忍受。
百姓可以不在乎國家,不在乎族羣,不在乎文明,卻不能不在乎祖宗。
至少對於現在的華夏文明來說是這樣的。
“一個文明一旦被宗教思想禁錮,就會變成死水一般,無法再發展出燦爛的文化。”
“所以我們要慶幸,華夏文明早早的就實現了政教分離。”
“我們的祖先擁有自由的思想,去探索世界解釋世界,纔有了現在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
這時,朱雄英突然說了一句:“現在的儒家,和宗教又有何區別?”
朱元璋心頭一震,像,實在太像了。
朱標畢竟是接受過正統儒家教育的,雖然他不是唯儒家論,卻也不想看到別人詆譭儒家。
“莫要胡言亂語,儒家思想乃世俗化思想,怎麼能說它是宗教呢。”
陳景恪也有些驚訝,朱雄英這小子可以啊,竟然能認識到這一點。
“殿下,我倒是認爲太孫說的沒錯。”
“從宋朝開始,真正實現了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和宗教還有區別嗎?”
“尤其是理學出現之後,三綱五常、種種條規,比宗教的清規戒律還要森嚴。”
“孔夫子的話成了真理,任何人但凡質疑,都會被打上異類的標籤。”
“所有的新思想,都要從儒家經典中來。”
“沒有儒家經典做備註的思想,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尊聖人言。”
“雖然不會被處死,卻也再無容身之地。”
“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華夏的學術界恐怕也會變成一潭死水。”
“這也是爲何我要分裂儒家,要給其它學派提供復興的機會……”
見他都支持朱雄英的話,朱標終於不說話了。
朱元璋深吸口氣,慶幸的道:“咱曾經想將程朱理學定爲儒學真意,要求天下讀書人學習。”
“還好,還好,還好遇到了景恪你,否則險些釀成大禍啊。”
陳景恪心道,上輩子你就是這麼做的。
至於後果,不說也罷。
這話當然不能說出來,所以謙虛了幾句之後,就再次將話題拉回了最初:
“我們的祖先具體是什麼時候實現政教分離的,已經不可考。”
“不過根據神話傳說,顓頊大帝絕地天通,從此人神分離,神再也無法干涉人間。”
“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很可能是從他開始,華夏完成了政教分離。”
“世俗王權壓倒了宗教,這極大的限制了宗教的發展,促進了世俗人文思想發展。”
“但當時的世俗思想還不夠完善,依然需要藉助宗教力量來建立社會秩序。”
“所以,宗教依然有着極大的影響力,甚至能干涉王權。”
“這一點從夏商時期頻繁的人祭就可以看出一二。”
“世俗王權徹底壓倒宗教神權,應該是周朝建立之後。”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世俗思想終於在周朝完成了昇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世俗化思想體系,正式形成。”
“宗教徹底被趕出了歷史舞臺……”
“所以周朝之後,華夏雖然還有零星的神靈崇拜,卻再也沒有系統的宗教組織。”
前世網廟十哲之一的商紂王,被網友譽爲人類最後一任人皇。
還說他因爲反對祭祀神靈,遭到了諸侯王的反對。
然而現實是,出土的文獻資料顯示,商朝頻繁的舉行大規模的祭祀神靈活動。
而且還是人祭。
動不動就用幾千人祭祀神靈。
也就是說,商朝的最高統治者商王,纔是最喜歡祭祀神靈的。
商紂王的具體作爲已經不可考,但現在爲他平反還爲時過早。
至少現在的文獻資料,還不足以爲他平反。
那一個個祭祀坑,反而在佐證他或許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無辜。
“正因爲世俗徹底壓倒了宗教,纔有了百家爭鳴。”
“在那個時期,思想界百花齊放,可謂是最輝煌的巔峰時期。”
“也正是在那個時期,宗教幾乎被擠壓的失去了生存空間。”
“雖然當時的人依然相信神靈存在,相信巫蠱之術。”
“卻再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宗教,更沒有統一的宗教思想和清規戒律。”
“直到佛教東傳以及道教的出現,才填補了這個空白。”
朱元璋三人回想周朝和秦漢時期,貌似確實是這種情況。
除了一些自稱見過神靈的方士,一些跳大神的巫師,貌似真沒有什麼宗教。
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信奉的神靈,但很多神靈其實就是祖先或者當地大賢化成的。
大家祭祀他們,更多的是一種緬懷,遠算不上是宗教。
朝廷確實會祭祀昊天,卻並沒有圍繞昊天形成宗教體系。
直到佛教和道教的出現,華夏纔再次出現了成系統的宗教。
朱標點點頭,問道:“爲何佛教和道教沒有被世俗思想摧毀,反而大興了?”
陳景恪解釋道:“世俗思想是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解讀,宗教思想又何嘗不是呢?”
“所以,我們不能理所當然的認爲,宗教思想就一定是落後的是錯誤的,世俗就是先進的正確的。”
比如前世主流國家採用的一夫一妻制,就是基督思想規定的。
我們在認同一夫一妻制的時候,卻全面否認基督思想,是不是有點吃完飯就砸鍋的嫌疑?
“只是現階段,世俗化思想更加自由,更加多元化,能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文明。”
“所以,我們的祖先選擇了世俗化。”
“我們做個假設,當有一天神靈真的出現了,或者宗教思想在先進程度上超過了世俗思想。”
“那麼形式就會逆轉過來,宗教將壓倒世俗。”
“所以,宗教確實有種種缺點,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全面否定它的積極作用。”
這話有點繞,又有點反常理。
朱元璋三人花了好一會兒功夫,才理解其中的內涵。
但依然覺得不可思議。
陳景恪停頓了一會兒,等他們想明白了,才繼續說道:
“世俗思想在不停的進步和完善,宗教思想也一樣。”
“最初只是出於對天象的敬畏,產生的自然崇拜。”
“後來就圍繞這種崇拜,演變出了宗教思想。”
“祭祀儀式、清規戒律等等,都是在這個過程中一點點形成的。”
“政教合一的國家,宗教甚至演變出了一整套的思想和統治體系。”
“最關鍵的是,隨着時代的發展,人類對宗教的需求正在改變。”
“爲了適應人類新的需求,宗教的本質也發生了改變。”
“而這種改變,也是佛道能夠昌盛的根本原因。”
朱標好奇的道:“哦,如何變的?現在宗教的本質是什麼?”
陳景恪回道:“前面我們說過,最初的宗教是人類對自然偉力的敬畏所產生的。”
“當時宗教的本質,其實就是人類對未知力量的崇拜。”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類對宗教就開始產生了新的需求。”
“這種需求各有不同,有的是祈求平安,有的求財,有的求子……”
“所有的需求,最終都指向了一個目標,希望。”
“人類信仰宗教,就是想獲得一個希望。”
朱標喃喃的道:“希望嗎?在痛苦、絕望之下,神靈、來生,確實能爲人提供最後一絲慰藉。”
陳景恪恭維道:“殿下英明,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苦楚。”
“最無奈的是,大多數人的苦楚終生無法解決。”
“這個時候就需要某樣東西,能給他們一個希望。”
“不論這個希望是欺騙還是麻痹,都比一直生活在絕望中要好。”
“面對人類新的需求,宗教的本質也產生了變化。”
“從原始對力量的崇拜,變成了爲人類提供精神寄託和終極關懷。”
殘酷絕望的真實,美好的虛假憧憬。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沒有錯。
只要不影響到別人,我們沒必要站在自己的立場,去對別人的選擇橫加指責。
相反,如果我們自認爲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對別人的選擇肆意批判,那纔是真正的狹隘。
朱標漸漸明白了他的意思,讚歎道:“原來如此……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佛道順應了新時代人們的精神需求,所以纔沒有被世俗思想所瓦解。”
朱元璋終於聽懂了,不過沒有插話,而是在一旁暗暗點頭。
陳景恪繼續說道:“不止於此,個人需要宗教,國家也一樣需要宗教。”
“對個人來說,他們想要通過宗教消滅苦惱不安,獲得希望與安心。”
“對於國家和朝廷來說,需要宗教來匡正世道人心,確立倫理道德。”
“還有些國家,需要宗教來麻痹人心,削弱百姓的反抗精神,維護自己的統治。”
“天竺的身毒教就是如此。”
“當然了,華夏文明是特殊的,匡正世道人心,確立倫理道德的任務,由世俗化的儒家來完成了。”
“所以朝廷對宗教就沒有什麼需求和依賴,這也是爲何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數次滅佛行動的原因。”
“在別的文明體系裡,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