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長嶺山佈置

楊國柱急急趕到杏山北不遠時,遼東總兵劉肇基的軍隊,正在與數萬清騎血戰。

中伏之後,他也知道不能潰逃,否則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他親領騎兵斷後,讓車營徐徐退出紅夷大炮射程,隨後結成車陣嚴守,不論步騎都縮在車陣裡面。

清騎四面圍攻,正在危急,楊國柱趕到,立時救援。

他以嚴整的騎兵陣列迎戰,又讓趕上的步軍在劉肇基車營附近,結成另一個車陣,相互依託而戰。

清騎約有三萬餘,看楊國柱列陣,還嘗試攻擊,不過他們戰馬未蒙馬眼,如劉肇基的戰車一樣,楊國柱的戰車前同樣插有長槍,戰車並起時,密密槍林有如刺蝟,清人戰馬不敢近。

楊國柱新軍幾輪齊射,劉肇基車營也銃炮齊發,從旁夾擊,攻陣的清騎倒下一些後,立時後退,不再攻擊。

此時明軍大部離得不遠,相持一段時間,見明軍策應嚴謹,並非當年的賀人龍與馬科,無便宜可佔,清軍也不敢久待。

所以當日約近酉時,大股大股的清軍,以大量牛馬拉運火炮,徐徐往松山方向退去,這場伏擊戰就此結束,事後雙方都宣稱自己勝利不表。

安全後清點人馬,劉肇基有些喪氣,短短的戰事中,己方士卒傷亡高達一千多人,連先前的車營之戰,全軍傷亡近二千人,戰死者快達一千,還有許多戰車毀去。

而後來的傷亡,本來是不必要的,唉,窮寇勿追。自己老於戰事。怎麼連這點都忘了?只怪自己太想立功了,遼東總兵心想。

還好,雖然傷亡一些人馬。毀了數十輛戰車,然自己斬首的四百餘顆韃子腦袋還在。

這是最重要的,相對以往明軍對清軍的戰績來說。自己仍算大捷了。當然,不要與靖邊軍相比,那些是能斬首數千的牛人。不過有這些腦袋,自己遼東總兵位子安穩了,戰績一輩子享用不盡。

劉肇基還希望楊國柱爲自己掩護,可言此戰並非自己中伏,軍中傷亡,都是虜人大軍急攻下造成的。戰事之慘烈,看這些斬首的首級就知道了。爲表誠意。劉肇基可以分一些首級給楊國柱。

看他期盼的眼神,楊國柱唯有長聲嘆息,答應爲他掩護。也不要他的首級。

當日。遼東總兵劉肇基飛報大捷,宣府總兵楊國柱附意。此時中軍大部過了連山。快到塔山,聽聞杏山解圍,前鋒劉肇基部更斬首四百餘級,全軍振奮。

薊遼總督洪承疇,監軍張若麒,監軍王承恩等人相顧大喜,隨軍各總兵各大將同樣大喜,初戰大捷,這是好兆頭啊。而且斬首四百幾十級,超過當初的寧遠大捷了。

心切之下,加之杏山在明軍手中,路途無憂。所以第二日,洪承疇、張若麒、王承恩、遼東巡撫邱民仰,還有衆多兵備,連同一干總兵等,都率護衛營,還有麾下騎兵,急急趕到杏山堡,果然見到遼東總兵斬殺的首級,衆人雀躍。

監軍王承恩覈驗後,立時給劉肇基記上大功,又與薊遼總督洪承疇,監軍張若麒飛馬向京師報捷。

捷報傳到京城,京師沸騰,崇禎帝大喜,立擢劉肇基爲署都督同知,戰後兵部還有議賞,楊國柱策應有功,同樣聖旨嘉獎不等。

其實此戰也有疑問,遼東總兵劉肇基到杏山時,報稱達賊鑲紅旗,鑲白旗不過萬人,內披甲奴約數千,怎的後來又遭到三萬虜賊圍攻?是否有輕敵浪戰之嫌?

不過洪承疇與王承恩都認爲,初戰大捷,振奮軍心是最重要的,餘者都是細枝末節。張若麒也認爲,捷報飛傳,聖上開顏比一切都重要。各方默契下,劉肇基雖有小過,各人都略過不表。

洪承疇更溫言誇讚劉肇基,答應損失的兵馬,立時爲他補上,本戰有功將士,也將一一記錄在冊,傷亡的將士,也將優厚撫卹。讓劉肇基欣慰,洪督可從來沒有對自己這麼和顏悅色過。

此時明軍騎兵,皆聚於杏山,步軍輜重,也大步而來,情報傳來,韃賊仍猛攻松山,情況危急。

杏山到松山不過二十里,遼東總兵劉肇基自告奮勇,仍願率大軍前往救援。不過劉肇基斬首四百餘級,衆將看得眼熱,都願作前鋒,卻輪不到他了。

洪承疇考慮再三,派山西總兵李輔明,寧遠總兵吳三桂,率麾下精騎,前往救援,並囑託二人不得輕敵冒進。

二人當日就到了松山,與圍城清兵血戰,斬首數十級,解了松山之圍,飛報大捷。

шωш ◆TTκan ◆C〇

二人塘報言,逆奴狡詐,援兵自杏山至松山,彼師設伏於錦州南山東岡,又有精騎伏於松山北嶺,誘明軍出戰。不過王師不爲所動,韃賊無所趁,退回乳峰山。

塘報言,王師還窺見達賊於松山東北黃土嶺之地密密紮營,深挖壕溝,截斷王師前往小淩河要地。杏山西北近女兒河處毛家溝山嶺,同樣駐有東虜大軍,乳峰山上更連營密佈,松山前往錦州大道,奴騎充斥,勢殊猖獗。

……

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後世己是八月,仍是烈日炎炎。這日,薊遼總督洪承疇,領着各官各將,監軍等人,冒着烈日酷暑,巡哨了杏山堡內外。

經王鬥提醒後,不論各官各將,或是洪承疇,都認爲杏山北面的長嶺山極爲重要,因此,該山嶺之地,便是各人重點巡視的地方。

長嶺山在杏山西北面,離杏山堡約十里,西面過去,就是綿綿羣山,一直蜿蜒到女兒河南岸。

長嶺山海拔不高,坡道平緩,不過山下就是平川,有一條杏山前往松山的大道。山上樹木也不多,多是荒草泥土,頂上還有一個廢棄的火路墩,原是墩軍瞭望之地,一條小道從山下大道直通墩臺。

衆人登上長嶺山,都出一身大汗,洪承疇雖然同樣汗流浹背,但仍然保持儒雅禮態,他站在火路墩之旁,極目望眺,嘆道:“此地確是要緊,若扎一軍,便可南北呼應,防止虜賊包抄,環壕絕我。”

張若麒也點頭:“長嶺山北應松山堡,南呼杏山堡,控制鬆杏要道,位置確實緊要,此地建立一寨,必務堅固。”

他望向山的東北腳下,一條河流正從羣山中流出,眼睛一亮:“此地有河,駐軍的飲水也解決了,可結堅城硬寨!”

此時王鬥也在山頂,身旁跟着靖邊軍各將,右營大將鍾顯才,後營大將韓朝,中軍大將鐘調陽默默站立。炮軍營大將趙瑄,與輜重營大將孫三傑輕聲嘀嗒,騎軍營大將李光衡,則與尖哨營大將溫達興不時爭議什麼。

此外,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薊鎮總兵白廣恩,遼東總兵劉肇基,援剿總兵左光先,山海關總兵馬科,東協總兵曹變蛟,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密雲總兵唐通,神機營前營副將符應崇等人,皆率麾下游擊及以上的將官隨同。

還有衆人的護衛親兵,一個山頂上,盡是頂盔披甲的將官親衛。

王鬥身旁還有一些隨軍贊畫,他站在山頂上眺望原野,大地莽蒼,平川丘陵起伏。舉目望去,杏山堡在南面丘陵平原處,長嶺山直過去約五里,平川之後是一片山地,視線被擋,否則有可能望見東面的大海。

再回頭向西面看去,連綿起伏的羣山巍然而立,溝壑橫生,有若黃土高原,充滿滄桑。

眼前這片土地,從古到今,發生了多少大事?王鬥心潮澎湃,此時聽了張若麒的話,他說道:“張監軍所言甚是,本伯之意,也是在此立一硬寨,由我輜重營將士守護,若賊奴進攻,定讓他們吃不了兜着走,流盡血淚。”

他在爬上山嶺山,及觀看左右後,己經有了自己的設想。

此時闡述自己觀點,長嶺山西北面陡峭,又接羣山,溝壑縱橫,非敏捷者難以爬上,大軍進攻,就不用想了。重點防線是在山的東北面,東南面兩處。

這兩面坡地平緩,馬匹都可以直衝上山,特別山的東北處靠河,供應駐軍的飲水,就更爲重要。

可想而知,若清軍攻擊,定然從這兩面大舉進攻,所以王斗的設想,是防效當年的鉅鹿之戰,挖壕修牆,再佈置火炮火槍,形成犬牙交錯的防線,木柵木寨之類的就不用了,除非在山頂核心處。

他領着衆人觀看:“此山東南,東北處,都有山道直達山頂,所以,可沿着道路,險要處,層層設立矮牆壕溝。”

在王鬥設想中,長嶺山東北到東南約有四里長,從山腰到頂上,至少要有多道矮牆。牆不需要多高,到戰士的胸口處便可,火槍手可以瞄準敵人射擊,當然,矮牆可以修得厚實一些,至少可擋大炮轟擊。

壕溝卻可以挖得深一些,至少深一丈,寬一丈,這樣矮牆實事上達到四米,比得過一般的城堡城牆了。

每道矮牆相距不遠,而且沿着山勢,後一道矮牆,事實上都比前一道矮牆高得多。

牆後的射手,可以輕鬆瞄到敵人,又不至於射到己方戰士頭上,如此,上下呼應,形成立體的火力轟擊之網。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