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大開發序幕

老白牛:陸續有書友提到井深二十餘丈的事情,覺得很驚訝,其實我已經說得保守了。當時北地用水的苦楚,現代人是很難理解的,隨便貼幾句資料。

長安城北有平原,廣數百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畢原,原南北數十里,東西二三百里,無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陝西省澄城縣中部一帶井水深或26丈至30餘丈不等。合陽縣位於旱垣,井深達三四十丈甚至五六十丈。萬泉縣縣中水井深者八九十丈,淺者也達五六十丈。

……

崇禎十五年十月十八日,孫傳庭得到自己的援助,匆匆忙忙趕回陝西去,同行的,還有吳爭春與高尋率領的三千靖邊軍。

王樸也率麾下回轉大同鎮,這段時間他停留在宣府鎮,糧草暫時由宣府鎮供應。

不過按大明軍律,這些糧草只算宣府鎮暫借給大同鎮,事後要由大同巡撫衛景瑗歸還的,不過王樸沒有計較這些,豪邁的掏了銀兩購買了糧草。

民政部也加緊了對安北都護府的規劃開發事宜,具體到各鎮措施,需要達到的目標,特別農牧方面,要建什麼水渠水堤,開墾多少田地等等,從部長張貴到部下吏員,個個忙得腳不點地。

溫方亮、鍾顯才、高史銀等人也相繼出塞,巡視自己的轄地,隨同有大量的民政部屯官,準備先期勘查各地方待墾荒地,爲來年的大規模建設作好準備。

王鬥準備在漠南實行大農場計劃,不說暫時的軍屯,民屯,便是未來商屯,移民屯,所需各類器械都是海量,特別耬車、水車、筒車等屯田良器械,可謂供不應求。

當然。使用這些器械需要雄厚的財力,便若靖邊堡大水車,雖然日灌溉能力達到三百畝,但一架水車造價高達到百餘兩之多,等閒人等根本用不起。

甚至民間很多使用的龍骨水車,日提水量雖可灌溉十畝至二十畝,但一架水車造價也需十餘兩。很多普通人家一樣造不起,一般是幾戶人家合用一部水車,鄉間地主士紳,經常有靠出租水車獲利。

王鬥當年在辛莊,不說水車了,需畜力挽拽。種種成本算下來要二十多兩的磚石深井都挖不起,一家三口,都是靠挑水灌溉田地,所以當時催生了挑水工,專門幫人挑水,一擔從幾文到十幾文,視路途遠近不等。

還有耦犁、耬車等先進的農具。特別是耬車,可同時完成開溝、播種、覆土等項事務,還保證行距、株距始終如一,效率上,也至少可日種一頃,這還是用牛的情況下。

這麼先進的播種機,早在漢武帝時便由粟都尉趙過發明,但一直在中原各朝使用稀少。爲何?太貴了!造價太高了。

這也是古代科技很難推廣的原因之一。

而且先進器械帶來的,往往是一部分人的失業。

工業革命時,經常有發生工人搗毀機器的事情,是要生產效率還是要餬口飯碗?這是個難題。

各類水車廠訂單猛增,各個廠主拼命招募匠工,雖然目前下訂單的多是都護府軍方,官方。但也有一些準備搞商屯的商人眼光超前,準備訂購大水車、耬車等物。

甚至一些有財力的,準備移民到塞外的百姓士紳,一樣準備購買這些器械。

未來移民之人。遍及宣大三鎮,還有山西,甚至陝西各處,就算後幾種人需要的水車、耬車等物較少,但積少成多,最近做水車、大型農具這些人都賺個盆滿鉢滿。

而且在可預見的很多年內,水車等物的需求都是源源不斷,畢竟都護府開挖水渠,興修水利等等,暫時還是針對軍屯,還有官府民屯,自行移墾的民衆,還是需要自己解決用水問題。

他們未來田地就算靠近河水邊,但眼下乾旱之下,漠南很多河水水位一樣下降,需要用水車將河水引上來。

不靠近河水的田地,就更需要灌井與水車了。

所以一時間不但是宣府鎮的打井與制車人員,便是在外鎮,這些人一樣供不應求。

……

民政部科技司雖然總部設在鎮城內,但還是有一些研究所院放在郊外,農田邊,廠坊旁,以便更好的進行試驗與打製。

這是一片院落,臨近西南郊山坳不遠,堂內滿滿都是書籍,甚至還有一本新近收羅來的《奇器圖說》,中級研究員吳世宦戴着眼鏡,用一蛤鉛筆在硬紙上寫寫畫畫着。

紙上圖案是一種機械,有點象耬車,但又不是,原來的木匠吳世宦,現在已進入民政部科技司擔任要職,他們這些人還擁有一個響亮的稱號:研究員。

聽說這名字還是永寧侯爺親自定下的。

他們各人有各人的研究任務,吳世宦原來是木匠泥水工,當然主要研究的便是制械、城建方向。

按吳老頭說的,這真是光宗耀祖的事,自己臨近入土了,沒想到還有成爲官人,擁有類似文人稱號的一天。

不知不覺,吳世宦進入王鬥體系已經很多年了,他的鬚髮更是完全花白,不過仍然精神抖擻,擁有使不完的精力。

他現在也生活富裕,當初王鬥讓利於民,一些不重要的廠坊分包給民衆,當時吳世宦便與家中子弟開了一家水車廠,現在水車廠生意興隆,成爲宣府鎮有名的大廠之一。

衣食無憂,又身居要職,拿着豐厚薪俸,吳世宦別的沒什麼心思,就想着自己能否青史留名的一天。

便若粟都尉趙過一樣,發明耬車,名揚千古。

多年來,他也識字不少了,更決定在年底通過文化考覈,拿下匠師的稱號。

現宣府鎮工匠雲集,上等匠士衆多,匠師卻沒有一個,吳世宦老當益壯,決定率先成爲宣府鎮匠師第一人。

當然,若賴源龍等人願意考覈,他們要成爲匠師還是輕而易舉的,畢竟書吏大使出身,不過他顯然沒有進入工匠體系的意思,只在軍科司任了職,掛着高級研究員的稱號,一心研究自己的火器。

李茂森文化水平差了一些,李之芬潛意識認爲自己是士紳,就沒有想過去考匠師。

此時這片院落爲民科司一些研究員合用,各自在搗鼓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鄰近吳世宦這片大院的,便是一個叫龍琨的中年胖子,一樣是個中級研究員,整日神神道道就在搞一些蚯蚓。

“不對,不對,如此麥子雖可收割,但散落滿地,更增人工……”

吳世宦在圖案上改來改去,總覺不滿意。

他想研究的,其實是一種收割機,由於漠南要進行大開發,又暫時地廣人稀,沒有機器跟人工搶飯碗的問題,短時間內要多產糧食,這就對高效率的機械需求極旺。

按吳世宦的想法,世上有快速播種物什,自然也有快速收割的機械,近期他在研究的,便是這個東西。

此事更已經在民科司立了項,拿到了大筆的經費,只是遲遲不能出成果,讓吳世宦心急如焚。

他放下眼鏡,踱出自己的辦公室,來到前方大院中,一些助手與工匠,正對着幾架木製機器忙活着,看着這些機器,吳世宦眉頭皺起,眼下有幾個難題。

一是麥子割下後,如何整理整齊,裝筐妥當,否則散滿一地,還不如手工操作呢。

二是效率問題,依吳世宦的估計,此物成後,不過收割速度比人工快兩倍罷了。

此物若只比人工快兩倍,肯定難以推廣出去,耬車能日種一頃,但因爲價格高昂,民衆都不願意使用,這物更不用說了,這收割速度,必須要提高上去。

只是怎麼改進呢?

帶着煩惱,吳世宦在院中踱步,更不知不覺踱到鄰近的龍琨那方院落去,二人沒事,也會串個門,或在一起閒聊喝茶。

到了這邊,就見龍琨指揮着助手們,正往一陰溼安靜所在,不斷堆積着牛、豬、馬、雞等糞便,還有大量的果皮、樹葉等堆上去,一邊喃喃自語,在筆記上記着什麼。

“……地龍習性喜靜,偏好潮溼,冬日更需鋪上厚葉,糞便,以免無食而死……”

他在忙活着,根本沒注意到吳世宦的進來。

這個胖肥的中年男子因貢獻了草場養雞法,還有土缸孵蛋法,使宣府鎮的畜牧業大大發展,幾年過去,他現也成爲了民科司的主力人員,他身家一樣豐厚,因爲各用草場養雞鴨的畜場,都要向他交納一定的專利費用。

他現在在研究用蚯蚓餵養雞鴨,因爲他發現,養蚯蚓耗費少,餵養出來的雞鴨,更又大又肥,下蛋率都提高不少。

而且蚯蚓糞便可以增肥土地,醫藥又稱地龍,可以入藥,具有清熱、鎮驚,利尿,止喘等功效。

所以這兩年,他都在研究這個蚯蚓的事,民科司成立後,更是專門爲此立了項。

他喃喃自語着,吳世宦雖然進來,其實還是掛念着自己的事情,他看着龍琨在動作,又似乎沒看到,只是忽然喃喃說了一句:“麥子割時散落一地怎麼辦?”

龍琨無意間的回了句:“用筐筐着唄。”

吳世宦眼前猛然一亮:“對啊!”

他匆匆忙忙出去了,龍琨仍然繼續往自己筆記上記着什麼,根本沒意識到吳世宦的進來,出去。

他們這些搞奇技淫巧的人,在宣府鎮這種環境下,個個都煥發出火熱的工作激情。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