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第198章

而与仓库背靠背的一条街上,则是一个超大型的集市。

临街商户开着门,生意却不在屋里做,也跟别的摊贩一样,到街上支摊子、摆货。

乌平之家里做生意,对这处熟悉,跟他俩介绍:“这些货物不仅是府城商人会买,还有许多在府城歇脚的游商会看看。商人拿货,基本就是东边的货拿到西边卖,挣个差价。沿着这条运河,到处是商机。”

陆杨心脏怦怦跳。如此说来,他只要有门路,在码头附近能支起小摊子,山货的生意自家就能做起来。

乌平之肯定点头:“对,是这样。就算只做一回买卖,也是一回有一回的挣头。看货、看价、看行情,没谁一开始就是长期的买主,回头客慢慢攒。”

来都来了,到里头转转、看看。

陆杨没打算从府城带货回县城卖,他也不是开杂货铺的。此番过来,只看不买。

结果他家状元郎听见有人吆喝着卖药材,一串串的药材名里,又听见了人参的名字,硬是把他带过去看人参。

陆杨就不想买人参。把他们家的铺子卖掉都不够买一根的!

乌平之则饶有兴趣,跟过来瞧瞧。

他也让陆杨放宽心:“只要不是急需,没有被人强买强卖,以你们目前的家底来说,人参是买得起的。”

急需就会被抬价,强买强卖不必多说,乌平之已经说过他在府城给父亲看病时吃过的亏。

谢岩显然记得这件事,虽是冲着人参来的,却在摊子前看了很多种药材。

他肯学,对这件事上心,陆杨常吃的药材他都认得,药性也都了解。如此在摊前说道一二,摊主还当他是懂行的。

他身上文人气质重,吃过苦,心思还是纯净的,像个不谙世事的少爷。乌平之穿得富贵些,有些商家子弟的气质,看着像掌柜的。

谢岩又紧紧牵着陆杨,一看就是两口子。

这摊贩眼珠一转,当乌平之是陪家中少爷来采买的,与他搭话,问问要什么货、各是几百斤,又是哪家人。

药铺、医馆也是有名号的,响当当的名号摆出来,满街的药商都要凑过来。

名号响亮,病号就多。病号多,药材就用得快,这是大买卖。

乌平之也不恼,笑呵呵说:“我家少东家还没接管家业,今天就出来转转、瞧瞧。”

谢岩听见这句,震惊回头看了他一眼。

乌平之继续道:“他平常也会研究一些医理,对这些东西感兴趣。”

做生意么,就是要与人为善。

忙的话就算了,闲来无事,与人搭话聊一聊没什么,万一成了呢?

这摊贩就说药材的二三事,做这个生意,他们自家会采药,还会到山里收药,也会种植药田、养药虫,每一份药材都要经过一番炮制处理,才能拿到外头卖,不是什么新鲜的药苗苗都能拿出来的。

药材有易得与难得,还有药材讲究年份。年份久了,药性好,价格自然贵了。

好比人参,几年药性的小东西,跟十年、百年的老参价格差距大。

谢岩感兴趣,问他:“产地呢?”

摊贩笑呵呵说:“产地自然也有差距,有的地方是深山老林,当地的老猎户进去都能迷了路,往里面去挖参,野兽毒蛇自不必说,单是山林迷路这一条,就是拿命换参。人命值什么价?出了山,还有人劫货。都说好参沾血,这可不是玩笑话。”

他这个摊子的人参只有三根,不是险地所出,年份最高的才十年,价格一般般。还有一根伤了根茎,坏了品相。

药性就集中在这部分,这根人参叫不出价。

陆杨就着话题,跟这摊贩聊人参。

“如此说来,这个挖伤的人参应当很便宜?”

摊贩痛心点头:“对,能卖个十两银子吧。”

再压一阵子,十两银子都不值了。

谢岩问他:“你怎么不拿到药铺去卖?在药铺里,说不定有人急需,看着价格合适,就买了。”

趁早吃了,还能有点作用。

摊贩摇头:“本来就不贵,再送到药铺,我挣什么?我宁可砸手里。”

陆杨说:“那你摆在这里一天,就跌一天的价,到时候本钱都回不来。”

摊贩重重叹气:“哎!”

乌平之跟他配合:“这样,老哥,我们今天聊得好,也不白耽搁你时辰,你看着给个准价,我们拿银子把这根人参买了,你少一件烦心事,也算我们照顾你生意。”

这摊贩当即迟疑,还以为他们本来就是来买参的。

乌平之跟他说:“您别多想,我这少东家是秀才,过来赶考的。家里开着布庄,实在是对医理感兴趣,才来攀谈一二。您热情,我们聊得好,哪能光看着你把货砸手里?多的货我们买着没用,这根人参拿了,回家切片,给长辈泡茶喝也不错。”

摊贩恍然。难怪身上文人气质那么重。

让他给准价,他要八两五钱银子,低于这个价,他砸手里也不卖。

乌平之看看谢岩,谢岩满眼睛都是渴望,疯狂明示:买它买它买它!!

他又看陆杨,陆杨摇头失笑:“看我做什么?我可没带银子。”

乌平之懂了,掏银子买了。

拿到装参的木盒,谢岩当时云淡风轻,往前再走一段,就跟宝贝似的塞到了怀里,生怕被人摸了去。

陆杨看他这样,心里别提多甜蜜了。

像他们这种散客,在码头集市里属于少见的。

别家都是几十上百斤的出货,有些生意更是能做到千斤起步。他们散碎的问问价,有些摊子闲着,就做个小买卖。有些摊子忙,摊主都要大翻白眼,喊他们穷鬼,让他们滚蛋。

挨了骂,陆杨跟谢岩也是兴冲冲的。

这里真是热闹,货物满仓,看着就喜人。

陆杨现在做的生意就是利薄多销,知道数量上去以后,会有多大的收益。

离开集市之前,他想打听打听怎么在这儿支个摊子。

“要是明天的生意谈不成,我手里的山菌又压太多,我就把黎峰他们叫上,再来一趟府城,在这儿支摊子,把手里的货清出去。”

乌平之说:“先试水看看,我把我家的摊子借给你用用。”

布料在哪里都是硬货,来往游商多少都会买一些。

乌家没有大靠山,他们家是以棉布为主,丝绸的买卖不敢碰。棉布就是做的中低层百姓的生意,需求量大,拿了货,总能卖出去。

陆杨跟他道谢。

谢岩立即说:“等回了县里,我就开始教你乡试文体。”

乌平之这回运气不错,原说明年七月补考,如今也不用补考,吊车尾的名次,评到了第二等,明年可以跟谢岩一起去考乡试了。

乡试文体有别与前面的童生试。谢岩之前跟陆杨提过,从考举人开始,才是真正的抡才大典,举人之前,包括秀才在内,都是考的文思。

他对乌平之很看好:“对你来说,乡试文体会更简单。”

思想问题很细微,很难辨别,但只要有了意识,就知道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

经义题答得不出彩都没关系,忠于朝廷,忠于君王,迎合当朝政治思想,文章不会落选。

其后的题目,考验政治敏感度。谢岩认为乌平之不会差。

这番话给了乌平之极大的信心。

今天再无他话,次日中午,他们去登高楼吃饭。

乌平之请了五个商人过来,游商两个,本地的干货铺老板两个,还有登高楼的老板。

登高楼是府城最大的酒楼,还会给知府府上送菜。

平常府城来了贵客,比方说巡抚大人,又或者是钦差过境,他们酒楼都会被包场,或者出食材和厨子,到指定地方做饭。

府城挨着运河,却没有山,山货是很缺的。

都说山珍野味,这些食材少了,登高楼的菜谱就不全乎。

老板要货不多,数量却稳定,一年有个三五百斤的量。

他还可惜,没法搞野味。

两个干货铺老板的要货相对多一些,能有个五百到八百斤之间的需求。这是菌子干,不压秤,再多就吃不下。

余下两个游商要的货相对少一些,每人要两百斤。说先试试水。

陆杨刚坐下呢,小二的菜都没上齐,他还说今天可能会喝些酒,没想到这生意就成了。

他当是乌平之的努力,前几天乌平之都没跟他们一起逛,只说有应酬,把这事记在心里,先跟人谈价钱。

价钱包含很多细节,运输费用、过关税,还有货品差价。山菌种类很多,陆杨只要贵价山菌,每一样报价都不低,基本都是二十五文钱起步,上至一百五十文一斤的都有。

最爽快是登高楼的老板,开着大酒楼,本人也是老饕,舌头识货,知道这是好东西。

干货铺子的老板考虑到价钱,想压低货量,不拿那么多,这酒楼老板还帮着劝话:“都在府城做生意,你们多拿一些不要紧,我这儿生意好,到时陆老板的货来得晚,我就去你们那儿买了应应急。”

他说:“山菌很鲜,做得好,就是名菜,让人食之不忘。单独拿出来,只卖各类山菌菜的馆子都能红火,好山菌难得,这个生意可以做的。”

都卖贵价山菌了,谁还做普通百姓的生意?府城来往的商人多,酒桌上的事,好菜少不了,一般也不会计较某个菜的价钱。

名菜都是打出的名声,等到了货,他这个大酒楼说山菌是名菜,别家饭馆只会争相模仿。

过不了多久,来往商人都要尝尝当地名菜。山菌菜会变得很平常。谁没吃到好菌子,才是没面子的事。

陆杨顿时对他侧目:“余老板,您真是高见。”

余老板冲他笑笑,回头敬谢岩一杯酒:“谢秀才文采斐然,来年取中举人,你携带家小来我这儿摆两桌,我请你。”

谢岩都没想到今天谈生意,还有他说话的份儿,懵懵与他碰杯,把酒喝了,余下四个商人也给他敬酒。

他一连喝了五杯,脸色立马飞红一片。

陆杨看到这里,才明白过来。这次的生意,是乌平之的人情,谢岩的价值。

都说商人爱结交书生,他真是长眼了。

科试成绩无人问津,是对普通百姓而言。有点志向的商户都会打听打听,名列前茅的秀才能结识就结识,等人高中,就不是今天的身价了。

山菌生意本也能做,各处细节敲定,后面的席面,基本就是他们几个人围着谢岩说话。

陆杨劝酒一句,他们换上茶水,继续跟谢岩说话。

陆杨撑着下巴看,两耳朵都在听,时不时夹一筷子菜吃。

相比于菜色,他更喜欢看他家状元郎。明明成长了许多,面对别人的溜须拍马,他还是不适应。

与他说文章,讲考试,他能侃侃而谈说很多。与他说生意,说以后多多往来,他就磕磕巴巴,总想拿眼神去求助陆杨。陆杨只是笑,并未帮他作答。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