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第415章

他成亲后,还要出来干活的。

他要做掌柜的,以后要做大掌柜的。

当然,生孩子的事情也不能耽误,他想早点要孩子,趁着他本事不厉害,家里也没开起大酒楼的时候,先把孩子生了。

海有田听着连连点头。刚成亲的小夫夫俩,说起过日子会红着脸蛋,说起生孩子的计划,却又冷静理智,跟不是自己的事一样。

海有田还帮顺哥儿做规划,这个事怎么办,那个事怎么办,哪个先、哪个后。

顺哥儿跟陆杨学做计划的时候,差不多就这样。

他就是很怕不确定性,刚出来历练不久,计划稍被打乱一点,他就会急躁不安。

海有田跟他说:“这世上就没有完美的计划,你想好了,列个先后就行。一样样慢慢办,早点迟点,影响不大。”

两人在小食铺里叽叽咕咕聊一下午,茶水喝了不少,到晚间,又要接待吃晚饭的客人时,他俩都想上茅房。

陆柳怕他俩忙不过来,跟娘过来支应,结果是把他俩换走。

陆柳早上还说他俩相处太客气,晚上沾了屎尿屁,什么客气都没有了。

今晚回房,顺哥儿跟海有田自在了很多。

顺哥儿试着表达了不满和需求,海有田照办,他就软了态度。

再到次日清晨,他能跟海有田一起从屋里出来了。

黎峰瞧着不错,招呼海有田喂狗去。

马还好,狗要认人,熟悉海有田的味道,这几天让他多喂喂狗。

今天的活安排得明明白白,海有田揉面,顺哥儿炒馅料包包子,夫夫俩一块儿干活,一块儿看店。

陆柳空出手,带上针线,去找哥哥。

家里多了两个照料起居的人,都是谢岩走之前安排的。陆杨这阵子都不错,被照顾得很好。

他不想熬着娘,夜里都是让别人轮流陪夜。

陆柳说今晚来陪他,“我陪着你,你睡得舒坦些。”

陆杨不要。这阵子陆柳忙得很,事情一大堆,再来陪夜,日子不用过了。

他也问顺哥儿的事,“习惯了不?”

陆柳点头:“我看着习惯了,就是脸皮过不去,再过阵子,脸皮厚了,就没事了。”

陆柳裁了布,拿竹枕和竹垫做芯子,再缠几层布,裹上棉花,给陆杨做了个腰靠。

腰靠大一些,整个垫子做背部支撑,竹枕和垫子缠在一起,可以垫着腰。这东西适合在椅子上用。

家里的椅子很宽大,陆杨坐上去,腰后空空的,肚子越大,越是吃力。

这个腰靠还差一点针线缝合,陆柳到这里办完,扶哥哥坐椅子上试试,瞧着不错,对这个尝试很满意。

从哥哥这儿回家,陆柳到爹爹那里拿了两条鱼,又去街上买了豆腐,今晚炖鱼汤喝。

铺子里卖汤羹,家里炖汤的次数就少了。忙过亲事,陆柳想跟黎峰亲热亲热。他收拾一顿鱼汤,再炒两盘家常菜,割点腊肉切成丁,再弄点豆腐丁,炒了一盘咸菜。

他有阵子没跟黎峰单独吃饭了,晚饭收拾妥当,他都盛一份回屋,又烧了酒,好好招呼招呼黎峰。

黎峰喜欢他做的鱼汤,汤鲜豆腐嫩,他白口能吃两碗。

家常菜解腻,咸菜下饭,再喝两口小酒,简直不要太舒坦。

黎峰吃饱喝足,后靠到椅背上,隔着桌上的餐盘,看着对面的陆柳,心中无比满足。

他主动交代:“我最近没藏心事,就是有些想你。”

陆柳没忍住笑,也老实交代,“我也一样。”

房里点了一盏很亮的油灯,夜色被驱赶,他们的模样清晰。两人还是年轻的,岁月没有在脸上留下痕迹,可他们互相之间,都从对方的神态里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

这无关皱纹的数量,也无关眼神的沧桑,像是被时光滋养,都有了成熟的韵味。

陆柳的坚韧愈发外放,黎峰的柔软也沉淀出硬朗的骨骼,他们的温柔与霸道在不经意里交融,互相影响,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对方。

黎峰再看陆柳的眉眼,不再觉得陆柳越来越像陆杨了。他们分明是夫夫相。

第201章 红豆

京城路远, 从运平府出发,途经两个省城,走了半个多月才到。

进城顺利, 到地方就知道往哪里走。

和以前一样, 进城先安置。考期已经定下,二月初九就要应考,几个考生进了家门,分好房间,当即吃饭洗澡, 先抓紧休息补觉。贡院附近的房子,由陪考的人出去找。

有过上一回的经验, 家里有条件的,都提前派人到京城租房子了, 可惜贡院附近的房子一天一个价,他们来得迟,房子没保住。

来参加会试的都是举人,房主没见到人, 便以价格论,价高者得。屋里都住下人了,房主便不愿意得罪人, 临时加钱也不租了。

无奈之下,只能沿街往外找,尽量找近一点的住处。最后是租了百姓家的房子, 整个大通铺, 进考场之前过来眯会儿,养养精神,不用熬一宿。

谢岩精神还不错, 休息一天,恢复状态,就到街上转了转。

他们在两个省城歇过脚,以码头的繁华程度来说,谢岩都觉着跟运平府差不多。他们的家乡是一块富饶之地。

到了皇城,就完全不同。各方面都被比下去了。感受最深的是城内有诸多高高的建筑。在其他大城市,大多都是两层小楼的建筑,以客栈酒楼居多。

更高的建筑,在城内会非常有名气。比如金佛塔。

但京城不同,他们站到高处,往远处看,城内东一处、西一处,有很多耸立的建筑。大多都小小的,是塔和楼。

极小一部分是房屋,它之所以高,是因为地基高。上了台阶,到了平地上,这房子就没什么特别之处。

除此之外,地面也更加齐整,路面上的马车、驴车更少,相对应的,马粪和驴粪也减少了,街上的气味好一些。更多轿子在街上穿行。

铺面大小、所售货品,就没多大差异。

可能是皇城贵人多的缘故,码头城市的“街连街”奇景没在京城看见,这些商铺只抢好地段,没有扎堆开在一起。

他沿路进了几家书斋。京城的书斋是真多啊,常见书目都一样,却有更多不同的装帧,比如布艺装帧,在这些书斋里,都装出了花样,各种他平常听都没听过的布料、绣艺,都用在了书上,小小一块布,装出一本书,价格就不是他这种穷举人买得起的。

他连续进书斋,大差不离都这样,少部分还有彩印图画,这让谢岩嗅到商机。因是京城的书斋,各家老板都有人脉,所以也更加容易拿到某某大人的墨宝,甚至一些书院的试题、试卷。

谢岩和乌平之拿到的来自京城的文章、书籍,多是后一种。

程文闱墨没有大肆刻印,他们想要看好文章,看更多的文章,只能从这方面入手。

他就知道一个大人,所以找店伙计精准求问:“你们这儿有崔仲卿崔大人的文章吗?”

店伙计一听就知道他是来赶考的外地书生,笑着解释道:“崔大人的文墨不在坊间流传,早年倒是有几篇,仿写的人太多,他便没再往外送文章了。你要是想看,我就拿给你。”

谢岩想看。拿来翻翻,发现他早都看过了。

当时是在什么书的合集里边,忘了什么时候看的,总之他看过。

要说仿写,他其实也仿过。

因为崔二哥这几篇文章都是非常标准的答卷,从破题起,整篇直白好懂,越看越有味。乍一看十分浅显,没怎么动脑子就读完了。细品下来,回回不一样。

他的目标就是写出这种文章,浅浅切入,雅俗共赏。学问浅的觉着好看,学问深的觉着有看头。

他掏钱买了。店伙计再给他推荐字帖,他就没要了。

他近几个月练字,都是照着他师父的字来临写。

他师父的字很潦草,笔走游龙,很随性。随意里有风骨,字字不一样,看着赏心悦目,极为养神。

崔二哥的字就要严肃一些,各方面都很规矩。谢岩能写规矩的字,这是答题需要。他平常写字是潦草的,捏着笔,鬼画符一样,没个准头。所以他现在喜欢临写他师父的字。

再走几间店铺,他还买到了崔大哥的文章。

伙计神秘兮兮的,只能先买后看。

谢岩想着,都是他师父的儿子,崔二哥都这么厉害了,崔大哥应当不会差。他一口价买了书,当场翻开,脸都黑了。

所谓文章,就是一篇口水话。别人写劝学,他写厌学。开头就点明这是打赌输了,所以写一篇自幼的学习经验。

他的主要经验是:有个好脑子,随便学学都成了。当然,他也有个好爹。但好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个好脑子。没有好脑子,全天下的大儒聚在一起,也教不出他这么牛的人物。

最后用很少很少的笔墨,写还需要有一个一般般厉害的弟弟。这样能形成小小小小小的竞争,偶尔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而通篇传递的厌学思想,也是基于他有个好脑子。他万分不想学,他有这么好的脑子,干什么都能成事。他是被逼着学的。他劝天下学子,不要死读书,没有这个天分,不想读书了,那就别读了。

谢岩:“……”

他抬头问伙计:“能退钱吗?”

答案是不能。

谢岩沉默凝望着这本花了他二两银子买到的薄薄小书,心想:我一定要去崔大哥家里捞回本。

不然他怎么睡得着!!

结束逛街,他回家去。

他们此行都住季明烛家里,吃饭没一起,各自都在房里吃。想聚就说一声,考试之前,大家情绪起伏大,若非必要,平常还是不见好。

乌平之就没关系,谢岩找了乌平之,吐槽今日买书被坑的事。

乌平之把他买的两本小书拿来看,随手把崔老大写的厌学扔到一边,“我最讨厌你们这些有好脑子的人。”

然后他翻开崔老二的文章看。这也是他看过的,他跟谢岩聊了聊学问。

谢岩跟他一起坐书桌边,一心两用。嘴里回应着好友的问题,手上提笔写家书。

新来一个陌生城市,他写两封家书,一封给娘,一封给陆杨。

见闻他都用线条勾勒,几笔就是一个小场景,没有深入刻画。再写了这一路的感受,重点写了京城内的事情。

他看见的、听见的、感受到的,能想到的,他都落笔记下。

乌平之跟他简单聊两句,没再往后说。

谢岩抬头看他一眼,说:“你比乡试的时候还淡定了,你修心修出了个什么东西?让我也学学。”

乡试的时候,乌平之之所以心态平稳,是因为他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他能得到什么结果,都是他的极限,他再强大的执念,都没办法压到笔尖上,写出震撼考官的千古名篇。

现在来考会试,他的心态平稳,是因为他能把他的欲念分隔开。他非常想穿上官袍,但只是想一想,都会耗他许多心力。这不值得。

乌平之说:“就算我装得好吧。”

谢岩想了想,跟他说:“你不开口说话,就装得好。一开口说话,我就觉出矛盾了。你想要,但说不要。你明明说过你是随心为之。你现在可没有随心。”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