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嫁 第40章

和编辑讨论之后决定本文2月10号从21章开始倒V啦,先和大家说一下,看过的各位不要买重了,因为倒V之后就算是已经看过的章节也要重新购买才可以看,大家不要误买。

感谢追读的各位一路支持。

开V当天双更6000字+

第53章 贪心

方棠打眼看上去或许是个脾性软的丞相,知府也是没想到这个在朝堂中被传得兔子一样的丞相,气性居然如此之大。

而更让他后知后觉发现不对的是,同行的那位据说是活凶神的燕幽侯,居然在方棠丢出账本之后,乖乖地起身给捡了回来。

知府:“€€€€!”

惹错人了!

哪个挨千刀的丧门星告诉他丞相和燕幽侯当年婚后一直不睦的!

闵州偏远,向来够不到栗氏的半边门槛。知府原本以为自己能借此次机会巴结一下栗氏,至于这个在朝中无依无靠的丞相大人,随便应付一下就行了。

更没想到的是,这燕幽侯居然对丞相如此百依百顺。知府当即就出了一身冷汗,扑通跪下去,战战兢兢道:“丞相息怒!”

方棠愤怒的目光缓缓沉下去,开口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知府大人,若天下百官都说,所掌州郡的文书账本毁了丢了,今日交不上账、明日拿不出粮,敢问陛下如何治理天下?”

“是,是下官失职……”

“当然是你失职!”方棠怒道,“你这知府做到头了是不是!”

他怒气上涌,恨不得现在就磨墨写奏折,立时参上这知府一本。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至此,鱼肉百姓,不顾黎民死活,简直枉为人臣。

“丞相息怒,请听下官一言。”

这回说话的是先前一直默默无闻的闵州通判,此人长得还算端正,面相上看不出奸邪之兆,开口时却十分从容不迫:“丞相大人,如今天下鼠患横行,非我闵州一处。丞相为何不放眼天下,熙熙攘攘、利尽往来,又如何是一己之力所能扭转的?”

这话说得直白,倒省了方棠弯弯绕绕与对面打哑谜了。

通判又道:“丞相大人,可认得京都蒙子坚么?”

方棠听到这个久违的旧名,不由得一怔:“蒙易?”

通判点点头,道:“正是,丞相大人的旧友、旧太子党羽蒙易。这人曾经在闵州当过几月通判,可丞相大人又知道他做得如何么?”

“如何?”

通判道:“爱民如子、两袖清风。”

方棠稍微正色:“那是必然。”

“蒙大人为人恪守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之道,深受百姓敬仰,所到之处必然是歌功颂德。”通判道,“可百姓爱戴他,州官却恨他,且恨之入骨,因此陛下处置之时,才有那么多人上表参奏他为人不正。因为他在这里,连知府都要整日清汤寡水、吃糠咽菜,家中子女妻室皆穿粗麻布衣裳,过得比老百姓还清贫,以至于羞于见人、不肯抛头露面。”

“那又如何?”

通判笑道:“症结便在于此了。丞相以为,天下士人为何寒窗苦读,挤破了头也要登科进名、绯袍加身呢?”

方棠皱了皱眉:“你想说什么?”

通判继续说:“为官者若是都要过两袖清风的苦日子,那天下士子谁还肯当官?若无论百姓、官员、皇亲与天子都一样,那天下人还有谁会去攻读诗书、会去治国平天下?”

栗延臻在一旁静静地听,倒没什么反应,方棠却已经沉下了脸,似乎随时都会爆发。

“丞相啊,或许您与蒙大人天生便是圣人,不求名利,但求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可您这种人,世上实在是少得可怜,十未有一。”通判摇头道,“为官者,贪心不足,十之八九。蒙大人倒是清廉,可落难之时,那些百姓无法为他在天子跟前儿说上一句话,平时受他清廉之苦的官员们却可以。喉舌杀人,易如反掌。”

“胡扯!”方棠怒而拍案,“你好大的胆子,在本相面前,如此放肆。”

栗延臻这时轻轻握住了方棠的手腕,摇了摇头,低声道:“丞相莫要生气,这些账簿怕是积弊不小,我想让闻修宁仔细去查探,之后再定分晓。”

等闵州知府和通判走了,方棠冷着脸回了二楼。闻修宁已经在房门外等着,见到两人,先欠了欠身:“少公子,少夫人,东西拿回来了。”

栗延臻昨晚让他去找的东西,是闵州知府宅院中搜出的信件。据说藏在他小妾房中的枕头底下,闻修宁做得天衣无缝,还掉了包。

若是那知府和小妾警觉,常常会检查床铺,粗略一看也是看不出问题的。

婵松闻言看了看闻修宁,疑道:“你还进了人家小妾的卧房?”

闻修宁一怔,似乎是没想到婵松的关注点会这么刁钻,有些无措:“我,我去时并没有人。”

婵松轻轻哼了一声,走到方棠身旁,不再说话。

“这是闵州知府和栗安府上往来的书信。”方棠看过几页,讶然道,“我说他二人为何如此有备无患的模样,原是朝中有人撑腰,还是陛下身旁炙手可热的武将。”

“栗安那废物是一层,东阳郡主是他身后一层。一是重臣,二是皇亲,若说闵州通判这中饱私囊的嘴脸不是借了谁的气焰,又有谁会信?”栗延臻慢悠悠道,“他有如此权贵撑腰,夫人一时怕是也奈何不了他。”

方棠低头沉思,心想栗延臻说得不错,即便栗氏本家再手眼通天,若说为朝野权势,倒还说得过去,可栗氏如何会帮自己惩奸除弊?

别忘了,栗氏自己可就是当朝第一的大奸大恶。

方棠觉得很头疼,又看了一眼栗延臻,泄火似的拿那书信在他手臂上轻轻拍了一下:“心烦。”

“夫人等下还要去城门赈灾施粥吗?”栗延臻揉着他右肩,手劲恰好,“不如夫人在客舍休息,我替你去。”

方棠摇了摇头:“不用,休息片刻,我与你一起去。户部的人已经到了,要快些开仓放粮,我要在旁盯着,免得谁又伸不该伸的手。”

闵州城的百姓快饿疯了,一见有人支摊施粥,便都红了眼往上挤,比婵松那日散粮时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官兵好容易才稳住局面。方棠站在施粥摊前,抬眼看着挤满了长街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心中五味杂陈。

饥民比他想象中的要多,户部运来的粮食怕是只少不会多。

方棠上午施完粥,也没顾得上立刻回去用饭,吩咐户部的使者今日去知府衙门,与掌管户籍的主簿校对明日散粮的人头数,每户每人半升米,按人头发粮,若是不够,他还要上表请粮。

闵州的情况比北方严重得多,或许是江南少能够耕作的田地,先前新政推行的新稻种其实并不适宜在江南许多地区种植,要一年多熟还是勉强,即便收了上来,也是些不成熟的恶米。

再加上有许多像闵州这样的州郡,油盐不进,天高皇帝远的,方棠也束手无策。这些弊病都不是能一蹴而就扫清的,方棠只在闵州停留几日,再苦恼也是无济于事的。

他和栗延臻在闵州算是看尽了世间百态,江南旱灾,连年颗粒无收,另有赋税繁重,百姓民不聊生。达官贵人家门酒肉尽臭,整日挥霍享乐,也不知这些年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而平民家大多穷得揭不开锅,为三餐发愁。

青壮年人逃荒的逃荒、饿死的饿死,闵州乱声一片。所到之处皆是饿殍遍地、哭声震天,百姓甚至易子而食,乃至偷盗争抢,互害之风盛行。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连果腹都难以做到,又何谈安居乐业。

“陛下有多久没南巡了?”方棠坐在马车上,掀开帘子看着周围面黄肌瘦的闵州百姓,难以置信道,“我记得登基之初倒是去过江南一回,之后就再无巡视了。”

栗延臻道:“天子之心,不是轻易能揣测得到的。更何况夫人以为当今圣上身边最受宠的是谁?无非是栗安罢了。”

他说起栗安时连不屑的情绪都未曾有过,仿佛这个人根本就不必令他在意。

“陛下这是要旁敲侧击地告诉我,若要与西羌为战,朝廷无米可拨。”栗延臻靠在座椅上,懒洋洋道,“看来父亲和兄长这个冬天要吃一吃苦头了,待开春我再回去,兄长也好回京看看长嫂和侄子。”

皇帝将幽牢关守将换得频繁,像是刻意与栗苍为难。不过栗苍倒是没什么怨言,他带兵打仗数十年,早就对这些天子的弯弯绕绕了如指掌,就算边境只剩下他一个人,也是能战上多年的。

几日后方棠和栗延臻又启程去钱塘,那里的情况与闵州相差无几,甚至原本用以耕作、养鱼的水田,被官员富户尽数占去,广建宅院。

一边是十里红墙绿瓦,一边却是乱坟千里无人收。

方棠还记得自己随先帝南巡之时,钱塘繁华之景几乎是乱花迷人眼,富贵泼天席城,随处可见便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十万人家,全然不似今日这等苍凉之状。

所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先帝大概也没想到,自己不过殡天数年,江南便到了如此光景。

方棠曾说要和栗延臻游历江南,如今真到了江南,已经不见人间胜景,惟有怨声载道、孤魂遍野。

“二郎,你看,天下皆是如此。”

运河的游船上,方棠立在船头,满眼茫然地看着两岸的情形,只觉得这一路所见大多是如此。新政之初稍稍见好的那些苗头不过是昙花一现,在现实面前,他所做的那些努力如九牛一毛。

“这河山若要挽救,要用几人、再耗几时呢?”

作者有话说:

今日入V双更。

第54章 怀璧

和春三月,京都冰雪消融,河堤柳扶风而动。河边游人如织,三五成群踏青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京城如今的年景还算过得去,不像南方那样多灾多难,顶多入冬冰雪多了些,开春后偶尔会发现冻毙街头的流浪者,也很快被清理出去,剩下一派祥和安宁之状。

方棠坐在河边的石亭下,对面是户部和御史台的主事,约着方棠来这里赏景踏春,还备了温酒和热食,准备在这里闲坐半日,对谈诗句与文章。

然而三人之中显属方棠最没那个意思,他有些心神不安,却也得笑脸应付着对面两人。

栗延臻上月初九便走了,和西羌的战事又激烈起来。起先还频繁有军报送来,送进京的一共三份,一份送到皇宫,一份送到栗府,第三份便是到了丞相府。这阵子军报断断续续的,倒是不常送来,即便有信,多半也是报送军情胶着之态。

“丞相大人,听闻燕幽侯上月离京,您又是送到城门外五里啊。”户部尚书笑道,“当真是情深义重!情深义重啊!”

方棠笑笑:“谬赞。”

“北境军情紧急,听闻丹措部已有败退之兆,只凭栗将军父子的本事,怎么也得杀他们西羌一个丢盔弃甲。”中丞说道,“丞相大人,若有消息,必定还是先送予您过目啊。”

方棠无奈笑了一声,不知如何回答。

年后赈灾回来,他向皇帝上报了南下所见之事,包括官员贪赃、搜刮黎民的风气。皇帝听说后倒也不置可否,方棠知道为君者也痛恨贪腐,眼下这种情况却也轻易动不得这些人。

毕竟天子登基仅仅几年,臣子大多还是蒙先帝知遇之恩,对新帝谈不上有多忠心。稍微聪慧一点的帝王都知道,大刀阔斧改治,无异于是在动摇自己的根基。

至于西北那边,皇帝也有所顾忌,好不容易多拨了些粮,却又连下几道旨意,令栗苍父子寻求与西羌谈判之机,能和便和,最大限度地宽忍对面开出的条件,最好兵不血刃地令西羌退兵。

但栗苍居然在回复皇帝的奏疏中十分专横地写道,西羌有虎狼之心,尤其是沙瓦桑其人,宁赶尽杀绝,也不能轻纵,势必要打到对方心服口服为止。

据说因为这道奏疏,皇帝在昭明殿大发雷霆,摔了奏本,却是没骂什么难听的。

很快,朝中便有人进言说栗氏父子心怀不轨、不遵皇命、越俎代庖,总之胆大妄为到了极点,此刻居然敢不奉天子诏退兵。栗氏如此穷兵黩武,意在耗空国之粮钱兵马,使内里空虚、外部消耗,怕是有勾结西羌鲜卑之嫌。

方棠力劝主战,而朝廷大部分官员主和,他不得不在朝堂上与反战之人据理力争,极尽说明战与退的利害权衡。然而那些享乐惯了的文官武将们,几乎没一个支持他的。

反倒是后来而上的那些年轻人,对方棠主战的论调不遗余力地支持,甚至在早朝时一同站出来,向皇帝表明主战之心。

面对满朝文武怯懦不已的嘴脸,方棠盛怒之下当着皇帝和众臣的面,竟然直接摔了手中的象牙朝芴,拂袖而去,怒道:“文当死谏,武当死战,尔等贪生怕死,枉为人臣!”

皇帝事后嘉奖他忠勇直谏,然而对于战和之事,却仍是不置可否。

不过这日午后便有了军报传来,方棠刚一回府,婵松就匆匆递来书信,封套上是栗延臻的亲笔。也只有方棠,每回收到的书信都是特意用了心的。

他回房拆开来看,只见信上写了栗延臻新立的战功,还是大功一件。字里行间都是向方棠邀功之意,方棠读来便觉忍俊不禁。

心中说渠军与丹措部沙瓦桑的和谈破裂,双方意见不和起了龃龉,西羌军打破先前的和谈盟约,再度领兵犯境。栗延臻率军击退西羌军,却因粮草不足而未能乘胜追击杀死沙瓦桑,让他率残部逃回了缚虬谷。

不过丹措一族的精锐部众也因此战几乎折损殆尽,元气大伤,八成是再无与渠军一战之力了。

在栗氏强悍的压力之下,西羌最终答应每年为渠国朝贡,以丹措部为首向渠国皇帝俯首称臣。

文尾,依旧是一句字迹飘然的“问吾妻安”。

“他们答应退回缚虬谷,划山脊为界,仿照鲜卑之例往后每年向我朝进贡岁帛金银,此后十年不再率兵犯境。”方棠对婵松说道,“栗延臻胜了。”

婵松看着方棠满脸溢于言表的骄傲与自豪之色,欣慰一笑。

皇帝大喜过望,立刻准了西羌的议和之请。但即便如此,朝中关于栗苍父子的参奏也是只增不减,说西羌既已归降,栗苍就该立刻收兵回朝,否则就是别有异心。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