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缓缓归 第116章

五天后的清晨,安疆王府金鼓长鸣,预示着安疆王和睿郡王自京城回来后第一次升殿理政,西疆官员们都很好奇,不知道传说中才华出众却命运坎坷的十皇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好相与。

银安殿上,文官以辅相沈捷廷领头;武将以副帅岳崧为马首,众官员按文左武右的规矩两厢排列,袁峥与高凌联袂而出,在大殿正中并排安放的两张椅子上坐下。众官依礼叩拜。

郡王与亲王并坐,武将中并无人有异议;文官中却有人嘴上不敢言,面上则现了不服之色。尤其是二位王爷今日首次共同亮相,竟是以高凌为主,袁峥坐着并不多言。

高凌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不动声色,更不愿多扯客套,很快说出第一个设想:“西疆军务历来由王爷作主,本王也不愿过多涉足其中,但文治之事,王爷已全权交付于我。本王来此已有数日,与王爷一起,也对各项要务明查暗访了一番。算日子,离朝廷秋闱的日子不到两个月了,但是西疆学子报名科考的人数实在寥寥可数,究其原因,除了上京赴考路途遥远,且安全难以保证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西疆连年战乱不断,百姓温饱也难,导致民风剽悍,读书人不多,举人进士更少,甚至就连官员中也有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人!为将来能更好治理西疆着想,此种情况必须改善!首先,从官员们开始,胸无点墨,政事难以理清的,一律撤职!”

此言一出,立刻便捅了马蜂窝,嗡嗡声不绝于耳。同品级的官员,文官在朝中的地位比武将要高一些,因此平日心有不平的武将之中不乏看好戏的人。而众文官中有点头赞同的;有低头不语的;有不服不忿的;甚至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鼻子里重重“哼”了一声。

高凌挑眉看他一眼:“李大人,你有何高见?”

李知府没想到高凌竟然能叫出自己姓氏来,硬着头皮回答:“高见不敢当,只不过下官当年随着老安疆王治理了多年民政,也没听过更没见过这种事儿,如今年纪大了,郡王殿下倒要让老朽开开眼界了。”

面对依老卖老的官场老油条,高凌淡淡一笑:“据本王所知,在座的各位中间有大字不识几个的,有凭战功或因伤转了文官的;有靠父荫当官的;有原为富家子弟,当年老王爷在战况紧急时筹集军饷,因多捐银钱才做的官……真正凭科考入仕的不到一半人!”说到这里,扫了一眼左侧众人,“本王没说错吧?”

除了沈捷廷答了一句“睿郡王英明”外,无人应声。

高凌顿了一会儿,才道:“本王已命人在偏殿设下考场,今日来的所有文职官员,每个人都必须参考,如果不愿意考也行,当作辞官处理!考试内容包括经义、策论、通译、明算和讼谳,出题人是前太子太傅韦先生。阅卷由韦先生和本王共同担任。然后根据综合能力调整官职,绝无例外!”

没人想到传言中温文尔雅的十殿下行事竟然如此雷厉风行,有些官儿们已是苍白了脸,听武将行列中有人幸灾乐祸,更是不顾身份,气得口出恶言。那仗着当年与老安疆王交情深厚的李大人在袁峥继王位后,屈居在年轻的沈捷廷手下已是气愤不平了多年,如今更是口不择言借题发挥,连黄口小儿之类的大不敬之词都说了出来。

岳崧黑脸一沉,大声喝道:“你们哪个敢对殿下无礼,先问问岳某的刀答不答应!谁要是不知进退,老子先阉了他!”

岳崧手按刀柄,怒视李某。武将队列中立刻冒出一片嗤笑之声,更有人轻声叫好。

银安殿上能带刀而入本就是殊荣,岳崧身为如今西疆第四号人物,此举完全明示了立场。

李老头气得面红耳赤,向上大声道:“岳崧无礼,请王爷为下官作主啊!”

众官看向一直静坐的袁峥,只见安疆王好似没听见看见岳崧的言语和举动,反而拿起案上的茶杯,慢条斯理地撇了茶沫递给高凌:“说了半天,润润嗓子。”然后才似突然想到一般抬起头来:“啊,李大人,你刚才说什么?本王没听清楚,不好意思啊。”

李某人恨得牙痒:“王爷,下官从未听过做了官还要考试的荒唐事!”

安疆王眉毛一挑:“哦你说科考荒唐?李大人慎言啊,这可是开国的先帝定下来的入仕正统!再说这所考题目,是太子爷的师傅所出,咱阳明朝的太子爷学的也是这些东西!”

“老臣拒绝考试!”

“可以啊!”袁峥眼神变得冷冰冰,盯着李某,一字一句大声道,“方才睿郡王说得清清楚楚,不愿意参加考试的,作辞官处理!来人啊,去了李大人的官服官帽,念在他为官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赐一笔银子回家养老!”

立刻便有两个膀大腰圆的侍卫上来扒了李老头的帽子和官服,叉出大殿。

高凌仍然微笑看着一切,端着杯子喝一口茶,这才问道:“还有不愿意考试的吗?本王绝不勉强。”

鸦雀无声。

高凌暗地长吁一口气,放柔了声音:“各位大人不必紧张,考试并非决定一切,只是看一下各位在读书方面的造诣;为官更重要的是各位的理政能力,本王要的是真正办事的能吏,不是名臣!刚才这位李某人,仗着资格老,收受贿赂包庇奸商,胡乱断案,令穷苦百姓申冤无门,实属罪有应得!”

众文武官员在沈捷廷和岳崧带领下连声称是。

杀鸡儆猴见了效,接下去的事便顺遂多了。高凌在阅卷后辞退了一批着实无能的官员,并升迁了一些确有真才实学且精力旺盛的年轻官儿处理政事,并且在整个西疆设立科考制度,和朝廷一样每年分春闱和秋闱,学子要科考入仕,只要在本地报名赶考便可,无需千里迢迢上京,确有才华的,直接入仕。

立威施政,这新王到来的第一把火,烧得红透半边天。

(注1:实际上这是高凌入主西疆的第二把火,第一把火在京城就开始了,就是为所有将士置办防寒衣物和冻伤药品。

注2:藩王有权在辖地设立入仕途径,包括推举入仕,买官,考试等。)

第 117 章

整顿了吏治,高凌让沈捷廷带了大量西疆府库帐本和民生情况的汇总来王府,挑重要的仔细看,不时地就实际问题询问沈捷廷和袁岳,脑中逐渐形成了如何发展民生和改善现状的大致设想。

藩王属地,财税利率可用朝廷制定的标准,也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定,只要按时向朝廷纳贡即可。因此高凌第一条方案便是改革税制。取消人头税,丈量土地,按田地所有的多少纳税并规定每户两亩以下免税,因为这些连自家饱腹也难以保证,三亩以上再制定阶梯式税率,并对奢侈品买卖征高额税收。这样,真正的穷苦百姓大大减了税负,地主和有钱人却要多缴很多税,算下来,西疆府一年的总税收要比以前还多。

沈捷廷和袁岳当即反对,皆不赞同分税法。因为这样子对富人和官宦人家打击太大,一旦联合起来罢市,后果难料,对增加奢侈品的税收倒是赞成的。

高凌眼巴巴看着袁峥,安疆王沉思了良久还是摇头:“丈量土地容易,派一队兵就行了,但是一旦真要实行,推行并贯彻这项制度的官员们绝大多数需要多缴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税,他们决不会答应。就算无奈答应了,也会千方百计逃税。你的第一项政令如果无法令行禁止,对将来执政有百害而无一利。”

高凌仔细想想:“也对,我操之过急了。这样吧,在京城学习的大夫们也都回来了,整个西疆民众聚居的地方,每个村子派一名,村民看病就不用跑远路进城。”

这一建议,三人皆大力赞同。

“这第二件事,”高凌忽然笑了,“去找几个会烧地道中原菜的厨子,三天后,本郡王要大宴宾客!”

这两天,乌鲁木齐城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消息:随安疆王从京城一起来的皇子殿下睿郡王要大宴宾客,王府正在准备宴席,打算邀请三十位在西疆商界地位最高,最富有,影响力最大的商人列席。

这消息简直像水入滚油,在富商们中间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能被当今最有权势的王爷和十皇子宴请,对一般的官儿来说都是奢望,何况是他们行商之人!

仕农工商,商人虽有钱却地位低下,平日里连穿绸缎的资格都没有。现在有如此好的能亲近上位者的机会岂可放弃!更何况有大好商机也说不定。因此稍有家底的商人们谁都想能得到邀请。可是听说十殿下初来乍到,什么都不熟悉,安疆王又军务繁忙,于是把发放邀请函的事交给了王府周管家来办。

周管家不愧是王府总管,铁面无私,绝不通融,不论哪位老板派人来要请柬,一律做伸手将军。来求的人实在多,周管家干脆放出话来:价高者得!三十张请柬,换来厚厚一沓银票,来得晚的,出价再高也没了。大批住得远的或者得到消息晚的富商们极不甘心,拎着礼物在王府周围流连不去。最后安疆王发话:“乡里乡亲的,本王不好太过厚此薄彼,再增加二十张请柬!”

五十名商人在王府偏殿济济一堂,郡王殿下丝毫没有看不起他们的神情,频频劝酒劝菜。十皇子笑容亲切,一一了解在座诸人的姓氏和所做生意及规模。酒过三巡,侍卫呈上一份帐单,高凌放下酒杯:“这是诸位向周管家购买本次宴席请柬以及送于安疆王和本王的礼物折成的银钱总数,共计八千二百两银子。这笔钱呢,本王一文不要,打算以各位的名义捐出,在每个村子设私塾学堂,聘请先生免费教孩子们读书,短缺的部分,由王府垫付。各位意下如何?”

有脑子灵光的已是满口溢美之词了,人人赞同。不少人却也心头打鼓,不知郡王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果盘上桌,高凌淡淡一笑,招呼大家开怀大吃:“本王到此没几天,已深刻领略了西疆水果的美味,尤其是这葡萄和蜜瓜,让人百吃不厌哪。在京城的时候,从来也没见过如此多的品种,如此美味的果子,呵呵。”

众人不知他到底想说什么,只好跟着笑。高凌话锋一转:“可惜中原当宝的东西在这里却被视若泥土,当成垃圾一样堆在路边任由腐烂,太暴殄天物了!”

有人回答:“那是因为产量太高,晾房又不够。”

高凌点头:“是啊,所以果农一年的辛苦付置东流,实在可惜,本王见了也着实心疼。因此这第二件事,便是请在座的诸位慷慨解囊,为西疆果农捐建大量晾房。”

下人捧上募捐册,底下一片嗡嗡声,商人们交头接耳,却无人带头捐银。高凌环顾一周,朗声道:“谁若捐三座以上晾房,本王免他半年的酒税!”

此言一出,立即有四五个商人站起来表示愿意捐。酿酒离不开粮食,西疆常年缺粮,因此酒税比中原要高出几倍,如今酒商只要花不多的钱便可免半年的税,又名利双收,这笔帐无论如何算都是合算的。然而酒商毕竟没几个,其他人碍于面子勉强捐了一点点,与高凌的预期相差甚大。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