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景也是一笑,所谓上行下效,若是衡王儿子做的好,那很快就能掀起一股儿童图画书的风潮,那书籍销量就不用愁了,到时候就算价格高昂,恐怕也是供不应求。
只是,宁景觉得这样做还不够,虽然能让大部分读的起书的孩子可以接触到这些寓言故事,但姜朝能读书的人家毕竟是极少数,更多的孩子压根就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些寓言故事和他们到底是没有关系。
而有一个办法,也许能解决。
“六一儿童节?”衡王惊讶道,一脸不解。
宁景颔首,语气坚定,“是的,六一儿童节。”
第190章 节日落定(已修)
宁景不是在开玩笑, 他确实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姜朝有年轻女子哥儿踏春的花朝节,有读书人的天贶节,有千家万户团圆的中秋节, 为什么不能再有个属于孩子的儿童节呢?
每逢节日,各城也多是会以盛会庆祝,让说书先生等人宣传节日,讲相关的话本。
既然如此,只要把儿童节办立起来, 日后每逢儿童节盛会,就可以让说书先生给孩子们讲这些寓言故事, 然后人口相传, 无形之中就会传播起来,然后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些孩子不识字,但是由说书先生讲, 他们也能听懂, 只是这样一来,儿童节当天说书不能收费, 最好是如去年玉周城赏月会一样,在户外说书,免费给别人听。
这一点, 就需要由上面带领, 执行下去, 不然很多茶楼也不愿意做这种出力不赚钱的事。
衡王沉思了一会儿,这件事是有难度的, 但是, 也确实是个可行的办法。
他看了宁景一眼, 突然提问道:“景先生, 这六一儿童节,可是华夏的节日?”
宁景颔首,道:“是的,华夏不仅有专门为孩童准备的儿童节,还有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每一类人,都会有属于他的节日。”
衡王微微诧异,又不由赞叹一声,道:“理应如此,我姜朝确实欠缺了这些,以后可以考虑学习一二。”
宁景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他却是不由想起六一儿童节的来历,为纪念那些战争中死去的孩子,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设立的节日。
每个节日的由来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有故事底蕴的节日更加能被人们铭记,庆祝,寄以祝福和希望。
只是节日由事件中诞生简单,由节日编个让所有人认同的故事却难。
若人们没有代入感,他们也根本体会不到这个节日庆祝的意义何在,自然不会积极。
宁景脑中翻了许多典故,却发现没有一个能匹配得上儿童节,这让他有些犯难。
姜朝历史不如华夏那样跌宕起伏,也没有危机到需要孩子上战场过,若从这个角度去定义这个节日,反而显得莫名其妙,有些可笑,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而民族英雄的角度不能走,那最好下手的就是神话故事,就如中秋节,有没有嫦娥奔月人们也不知道,但是千古以来都如此流传,人们也习惯了,过这个节日照样开心无比。
宁景脑海中瞬间现编出几个故事,如父神之子的生辰,神子下凡送福等等,只是这些故事仔细一想,还是和儿童节关联不大,有些牵强。
衡王看宁景说着说着就陷入沉思,他也没有打扰,坐在一旁静静喝茶,等宁景回神。
“孩子……读书……”宁景嘴里喃喃,忽然,他福至心灵,眼睛一亮,双手一合,啪的一声,他恍然大悟道:“有了有了!”
“却是我魔怔了,一门心思钻到典故里,一定要给儿童节想一个来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复杂。”宁景感叹道,摇头笑了笑。
衡王有些莫名其妙,道:“景先生想到何事了?”
宁景正视衡王,拱手一礼,把刚刚自己的想法道来,也解释了一下,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衡王听说了背后那些战争,也是眉心蹙起,他刚听说这个节日时,单纯以为是给孩子们玩乐的,没想到背后的故事如此沉重,他也是不禁一叹。
“那依景先生之意,我等也要给这儿童节编造一个来历吗?”衡王心中是不太想用其本来的来历,倒不是不尊重它,而是其放到姜朝来讲,人们只会一头雾水,莫名其妙,不适用于姜朝。
宁景道:“不,也是我狭隘了,此儿童节是姜朝的儿童节,意义自然不同,我们的目标也是不同。”
六一儿童节是为了悼念战争中苦难的孩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姜朝设立儿童节,是为了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不再懵懵懂懂过此一生。
两者虽然目标不同,但希望都是好的,都是为了孩童美好的未来。
宁景觉得,儿童节来了姜朝,就入乡随俗吧。
“每位父母的愿望莫不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再不济,也是希望孩子能一生平安顺遂,那我们节日的意义就来了€€€€不需要去特意纪念谁,儿童节这一天就是单纯的祝福孩子们,为他们的存在而庆祝的盛会。”
“让每一位孩子知道,自己的存在,就是这世间最好的一道风景,是上苍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在这一天过节日的孩子,会得到上苍的祝福,他们聪慧,勇敢,善良,勤奋,孝顺,好学,未来的每一天都会平安顺遂,健健康康,成龙成凤。”
宁景一字一句的说着,衡王听着,眼睛也亮了起来。
这不就是父母对自己孩子最真挚的愿望么?
他们忧心的是儿童节这个节日能不能推广起来,本想编造一个典故,让它显得“名正言顺”,但却忘了,那些节日能流传下来,归根到底是一个因素€€€€它们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一个节日,它的意义可以不用复杂,背后的故事不需要跌宕起伏,只要它代表的含义是人们心中真切希望的,那人们就会愿意去追捧它,去过这个节日。
只有和百姓关心之事切切相关,那这个节日推广,就不成问题。
“善!那便就如此决定。”
喁……
息……
衡王一锤定音,这事由他来做不难,不过就是新增加一个节日,不是什么大事,姜朝许多帝王就曾为彰显自己孝顺,给太后生辰设立成节日,普天同庆,他这还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等他回京和圣上一说,晓以道理,想来事情会很顺利。
等节日确立下来,过节时其他节目暂且不提,让说书先生户外免费给孩子讲寓言故事这事一定要先落实,这事就需要各城自己去安排,也不能让说书先生和茶楼完全吃亏,至于补偿什么,就让底下官员出力去吧。
而宁景想起主意来,有点想嗨了,犹有不满足的又提议,既然平民孩子不能享受到每人一本儿童图画书,那不如在城中书馆外以公告栏的形式,张贴一张张放大版的图画书,每天换一个寓言故事,轮着来,让孩子没事能过去看看那些“漫画”。
而离书馆近,他们也能时常受到书籍的熏陶,让他们对读书识字有个认知和渴望,如此一代代培养下去,也许宁景和衡王活不到看到姜朝如华夏那般人人能读书认字的场景,但日后肯定有这么一天。
一切都商议的差不多,现在就等着宁景的第一版寓言故事出版出来。
第一版寓言故事,宁景静心挑选了十个故事,包括《曾子杀猪》,《愚公移山》,《亡羊补牢》,《田忌赛马》等。
他将这些故事整理出来,拿去给衡王过目,后者边看边赞不绝口,便是他这个年纪看这些寓言故事,也能从里面学到道理,这十个故事是一份巨大的宝藏,足可改变人的一生,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
只是,衡王也提出一个意见,宁景的这些寓言故事地点人物都是华夏的,不是说不尊重那些人物,而是放到姜朝,很多人都会听的莫名其妙。
衡王斟酌着和宁景商议,宁景可以出一部分原版的,然后在旁边标注那些华夏人物,地点,进行讲解,而其他的则改编一下,将地名和一些东西换成姜朝有的,让人更好理解,有代入感,也更好宣传。
宁景想了想,同意了衡王这个提议,只是他有一点坚持€€€€这些故事必须标明来自华夏,不得任何人冒名顶替。
衡王直接应允了。
接下来的日子,宁景就开始和人一起制作第一版的《华夏寓言十则》,教导画师Q版人物的画法,然后给图画书进行排版。
只是在标出书人的时候出了一点小插曲,呈给宁景看的样书上,出书人是他的本名,而且书名的华夏也被去了,改成了《姜朝寓言十则》。
宁景眉梢一挑,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他就知道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当有外界文化流入进来时,本土人群中难免有人担忧,这些自认为姜朝好的清流之辈不会接受他国文化在姜朝大行其道,他们的担忧仔细说来也是不无道理,终究是为姜朝好。
哪怕知道这些书籍推行出去,能极高的拔高下一代儿童的整体思想,但这毕竟是他国之物,当个乐趣听一听就好,怎么可以让其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要知道,孩子就是国之根本。
这一点,就涉及到精华、糟粕以及文化融合之事。
衡王所看到的是这些寓言故事能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好的改变,且对自家子民分外信心,他国文化只能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入本土,而不是取而代之。
而这些人看到的,则是大肆推崇他国文化确实会导致许多人心慕他国,民心不齐。
不能说这些人错了,他们也是为国为民,只是他们不知道华夏并不在这个世界,他们的忧虑实在没有必要。
而以宁景的立场来说,他却是不会容许那些人这样做,把华夏的东西,冠上他名。
那些涉及之人的举动,却是自作聪明,以为把宁景捧起来,出书人写他的真名,他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此事。
在那些人眼里,不乏有人觉得宁景是在故作风骨,为得虚名,只要他们给个台阶下,那事情就解决了,也能如他们的意。
而且,他们都是衡王的人,书籍已经排版好了,都做出来了,他们觉得宁景小小一个说书先生就算心有不满,也翻不出什么浪花。
只是,这事到底是他们算错了。
“这一批书籍排版之人,全部换掉,重新找人过来设计,将这些乱冒名的书也全烧了,王爷那边,我会亲自去解释清楚。”宁景将书丢去桌上,淡淡言道。
第191章 徐泽之死(已修)
四月多雨, 阴雨绵绵,空气都泛着一股潮湿。
宁景前两天抽空回了一趟和安村,见了见宁何氏, 两人又一起去给他这具身体的父亲的坟修葺了一下,送了纸钱。
姜朝的清明节比华夏的晚,风俗倒是都差不多。
《华夏寓言十则》已经敲定了最后的排版,第一本做出来的成品,宁景和衡王都很满意, 画风可爱童趣,故事精良, 排版舒心。
而自宁景处置了那批人后, 再也没人敢自作主张搞小动作,上面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
卖给富人的那一册, 纸质精品, 画也是彩画,封面华美精细, 字体鎏金,拿在手里就如一个艺术品,而且书籍里还隐藏了各种“彩蛋”, 如精美书签, 两页纸展开有立体画影剪纸, 可以说处处皆是用心,而这样的一本书, 售价自然不菲, 九十九点九两银子一本。
这个价格是宁景定的, 定价的时候他莫名想到前世很多书籍后面都带个零点几, 一时兴起,就定了个九十九点九。
而面向平民的那一册书籍,字多画少,纸质粗糙泛黄,封面简单,但字迹清晰工整,不影响阅读,售价九十九文钱,可以说非常实惠。
此外,这两册书籍的内容都是改编版的,内容风俗都姜朝化了,另外还产出了两本原版的,完完整整的华夏内容,里面有宁景的注解,原版的价格也比改良版的更贵,产量少,适合收藏。
这两册书籍的价格两极分化,给人的阅读体验也如此,但是故事内容一模一样。
这也是宁景等人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这两本书就好比两碗饭,富人吃饭追求享受,味道好,体面,不会在乎价格多少,而平民乃至穷人,只要能吃到饭,能吃饱就行,而价格自然是越低越好。
卖给平民的那版书籍的价格,可谓压到了最低,衡王赚不到任何钱,只能说不赔,但没关系,这部分缺少的,富人那版里面的利润足够补回来。
衡王做此事本来就没有想盈利,甚至做好了倒贴钱的准备,能有现在的局面,他已经很满足。
而对于宁景,衡王也没有亏待,直接先赏他三千两银子,和若干奇珍,之后宁景还能得书本分成,这笔买卖,宁景不亏。
但宁景觉得,这次最大的收获,还是搭上了衡王这条线,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有衡王庇护他,很多以前宁景忧虑的事,自此都可以不用放在心上,就算某些人想拿他开刀,也得看看能不能过衡王这一关。
而宁景曾经一直担心的科举舞弊的这块石头,也能微微放下。
但是,也没有完全放心,朝堂上势力错综复杂,别说衡王,连皇帝都不能为所欲为,也许某一关键时刻,衡王就会被牵制住,哪有时间管他。
宁景从来不把自身和家人的安危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如果可以,他更倾向于自己掌控权势。
只是,他区区一个说书先生,如何能混进权势圈子?
天空阴云层层,清冷的雨丝飘落,阵阵微风拂过,撩起人的忧思。
宁景漫步在画廊间,肩上披着一件薄披风,这两天气温骤降,倒春寒,又添衣,也不知夫郎有没有照顾好自己。
正想着事,忽有侍从来报,外面有一自称屈富的人求见他。
宁景微愣,随即点点头,道:“带他进来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