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系列小说的时候,如果说起被问到后难以轻松回答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的话,那就是“这其中有多少是从最初开始就这样考虑的呢?”这样的问题了。如果说“并没有怎么特别考虑过”,就好像摆架子似的,可能会让提问者感到失望了。要是回答“全部都是经过精心计算考虑完全按照计划展开的既定路线稳固行进”的话,那感觉也很不好。实际上我觉得回答说“在某种程度上作出大致的考虑,并且根据状况和时势做出合理的安排,并且随机应变地添加新要素或是去掉某些部分,慢慢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脉络”才是正确的答案。不过这种模棱两可的解答究竟哪里正确啊,我也是回答不上来的啦。总的来说这就是“比例”和“程度”的问题,如果问一还是零,那么我想无论是多么有计划性的小说家,也无法让整个系列完美地按照原定计划推进。实际上动手去写的时候,有时候就跟头脑中所想的完全不同,有时候某些问题不试着写写看也发现不了,所以执着于完全按照原定计划去写,我也不认为是一种正确的做法。虽然贯彻初衷的确是很重要的,但“试过不行就修改后重新再来”大概也不能算作是一个不好的方法吧。最重要的并不是“从头开始考虑”,而是“一直考虑到最后”,所以一直以来,我就是这样反反复复想来想去。
那么回过头来再看看,要说物语系列在这方面究竟是如何的话,在二〇〇六年发售《化物语》上下卷的时候,要问我是不是有稍微预想过类似本书这样的内容,虽然我的记忆也买在有点模糊,不过老实说应该是连一个字都没想过吧。是一个字也没想过哦。别说是《化物语》,就算是在写本书的前作《抚物语》的时候,也还是连一个字都没想过。至少也该有一个字吧。但是要问我是不是什么都没想过的话,我想那也应该是不可能的。按照我的估计,我应该是想了许多许多,不断思考,思考,再思考,再这样让这些东西经历了十年以上的时间之后,以某种形式被鲜活呈现出来了。思考过的事情我觉得是没有白白浪费的呢。就算有点子还没有机会用上,毕竟也还是因此形成了那样通畅的思考回路,这样也就会逐渐形成一条通路。那么,本书就是以百分之百的趣味写成的将来,同时也是完结物语系列的第二十二弹,阿良良木历的二十三岁时代,OFF SEASON的最终作《结物语》。
封面是承蒙VOFAN先生绘制的身穿白无垢的战场原黑仪小姐,真的非常感谢。她也已经二十三岁了呢。在和《化物语》的封面相呼应的意义上,就请她手里拿着订书机吧。十年前就连我也实在没料到战场原小姐会这样出现在封面上。那么,接下来我要想些什么好呢。
西尾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