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販子!
這個比喻十分粗鄙,但朱元璋卻莫名覺得貼切。
“百姓團結在宗法社會的架構下,宗法和族規就是他們的法,地方上,有威望的鄉紳,往往能影響到從地方走出去的官員。
這些人同樣在這套規則下長大,雖然從儒教那裡學了另外一套道理,可並不影響他們對宗族的依賴!
這些人出則爲官,退則成爲地方的鄉紳。
爲官,他們爲儒教爭利!
爲士紳,他們卻可以利用自己背後的民心,去獲取更多的利益!
明明是朝廷定下來的政策,到他們手裡,好的,就是爲百姓謀福祉。
壞的,就是朝廷無能。
上可以挾民意對抗天子,下可以藉助天子的權威鎮壓百姓。
只是可笑的是,無論是上層的朝廷還是下層的百姓,其實都是吃虧的……”
朱元璋面面沉如水,想聽張異繼續說下去。
張異問:
“叔叔是否覺得我爲朝廷抱不平?
其實不是,貧道覺得這其實是它活該。
君王收稅,就相當於碼頭那些混混收商家的保護費,不管如何,既然拿了錢,就當有義務保人平安……
如果將百姓當成牲畜,國法不正!
那就不用怪百姓不信任朝廷。
在這三者的關係中,惟有百姓是沒有選擇的……”
張異說到這裡,也不準備在這個話題上繼續下去。
這是一個意義不大的問題,哪怕是皇帝想要改革,家天下的屬性,加上生產力不足的關係,就算是朱元璋也不可能扭轉這層社會關係。
“那如何改變呢?”
老朱突然問了一句,張異意味深長地看了對方一眼。
黃家叔叔似乎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
這已經超出了他所持的立場,應該有的態度。
“很簡單,當天下的生產力可以初步擺脫農耕,而進入工商業發展,百姓可以不依靠宗族獲得溫飽之後,基於農耕社會而凝聚起來宗族關係會有一定的解脫。
這是前提,當這個社會關係開始出現鬆動的時候,皇權纔有掌控基層的可能。
將百姓的民心從士紳那裡拉過來,除了需要溫飽,也需要安全,所謂安全者,法有所依。
百姓納稅,就給予他們應有的待遇。
若是朝令夕改,民心不可得也!
以上說的,爲上策!
咱們大明現在基本的情況,卻不可能實現!
而我估計,咱們那位陛下藉助海盜案,很有可能要推動改革……
對於士紳的警戒,陛下不會等到一切條件成熟,他也許會用另外一種方法,先加強對基層的掌控!”
“什麼方法?”
朱元璋確實如張異所言,他不如張異能窺見未來,從上帝視角去回顧歷史。
但從海盜案案發過程中,那些官員的動作,他隱約感覺到了危險。
這種危險,來自於基層的士紳對於朝廷的影響。
連劉基這種在老朱看來是真正有家國情懷的人,也會忍不住想要干涉海盜案。
生活在華夏,每個人,包括他老朱在內,都在宗法的籠罩之下……
這所謂的皇權不下縣,宗法社會。
在他成爲皇帝之前適應的東西,如今看來卻非常不順眼。
他想要改革,卻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做起?
“如果暫時完全控制,不如換一個思路,既然朝廷暫時控制不了基層,那不如將基層的打散……”
“打散?”
這兩個字,朱家父子二人聞言表情各異,老朱是隱約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張異給他的啓發十分重要。
而朱標則是一臉疑惑。
他想不通,顯得有些着急。
身爲帝國儲君,未來的君王。
君權和相權的爭鬥,中央和地方的鬥爭,是一個君王的必修課。
“其實,皇帝爲什麼要放任楊憲在江南的大地上屠殺。
終元一朝,蒙古人對漢人的統治雖然殘酷,可卻有一點,那就是因爲他們懶得管理,整個元朝對地方是放權的。
不拘官員,鄉紳,都擁有極大的權力,甚至武力。
就如大明對抗北元的過程中,可以算是明軍最大的敵人擴廓帖木兒的軍隊,前身其實就是地主們自己的鄉兵。
在這百年中,這樣的地方勢力還多不勝數,許多人投了朝廷,這些人反而成爲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他們並沒有隨着改朝換代被清算,而是成爲大明的一員!
陛下就算有心去削弱這些人的力量,其實他也是很難做到的……
海盜案是一個契機,可以讓陛下提前許多年,完成他需要徐徐圖之的事!
但這並非王道做法,天下其他地方,也不可能按照海盜案的方法行下去!
所以陛下需要,用另外一種方式,逐漸繞開士紳,插手基層……
秦時,大秦因爲對地方的掌控太嚴,因此耗費了太多的國家治理成本,後世的王朝,引以爲戒,所以在地方和中央之間的博弈中,逐漸放棄了一些權柄。
朝廷只管稅收、軍隊和教化等大事,將其他瑣事,丟給地方上的士紳管理!
這部分權利,其實是前邊的皇帝一點點放棄的,一直到宋時,皇權不下縣。基本成爲事實。
這樣做的好處是,朝廷省去大量的管理成本,抓大放小,執政效率大幅度提升。
可壞處是什麼?是地方上的利益集團壯大,逐漸架空朝廷。
如果朝廷勢大,如我大明洪武皇帝一般,那地方上最多也就是選擇性的執行朝廷的命令,就如沿海一帶的海上貿易一般……
可如果咱們這位陛下百年之後,朱家的子孫不如他英明,那就不僅僅是陽奉陰違這麼簡單。
所謂政令不出皇城,或者皇帝被架空,成爲傀儡。
這歷史上又不是沒有發生過……
這歷代王朝興替,這衰敗的根源,差不多也從地方失去控制開始……
可如何從地方收回權柄?
前邊貧道也說過,始皇帝試過,沒用,既然收不回,又管不住。
那隻能走另外一條路,就是將基層的權利打散,分給更多人……”
帝王心術!
朱標眼睛一亮,父皇一直說,帝王之術就是平衡之道。
就算是一個羣體之中,每個人的利益訴求也不一樣,如果放任不同的勢力爭鬥,君王在平衡百官中,才能坐得安穩。
如果按照張家弟弟說法,其實這基層的分權,也是一個道理。
朱元璋頻頻點頭,問:
“那具體怎麼做?”
“裡甲制!”
張異想都不想,就給出答案。
這本來就是洪武皇帝未來會花許多年慢慢佈局,逐漸控制基層的手段之一。
“縣城之下的百姓,十戶一甲,從中選出一位甲首,十位甲首中,選出一位里長,管理這些甲首……
里長直接對縣衙負責,代表官府徵糧納稅……”
朱元璋眉頭緊鎖,張異這樣的做法,和前朝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可張異往下說,他就動容了。
“里長和甲首,不由官府任命,而是朝廷選一百戶人家,讓他們輪換……
按照朝廷的標準,前十輪換里長,後邊的人輪換甲首,任期一年……
在這樣的輪換制度下,可以避免前邊歷代王朝的慣例,讓某個家族做大!
在輪換過程中,家族和家族之間不可避免會產生矛盾!
雖然這依然不可避免,在老子朝廷的壓力的時候,他們會聯合起來對抗朝廷。
但這已經是最好的分化手段!”
老朱眼睛的光芒逐漸亮起來,張異這個法子確實不錯。
這個辦法,就是一個光明正大的陽謀,利用地方上的富戶之間的利益糾葛,去分化他們。
但正如張異說的一樣,這同樣是治標不治本的政策。
說白了,農耕爲主的社會,想要擺脫宗法,鄉紳,是不可能的。
“很好!”
朱元璋忍不住誇獎一句,問:
“這是不是洪武皇帝會執行的政策?”
張異並沒有打算將功勞攬在自己身上,無聲點頭。
這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法子,難怪如此熟悉。
朱元璋此時雖然還沒想到張異所的裡甲制,但提前從張異這裡知道也是一樣的。
“這個法子,效果如何?”
“效果是好的,如果大明的皇帝能夠嚴格執行祖制,大概是不會錯,不過這法子確實動了地方的利益,那地方自然也會和朝廷博弈……
如果後世的皇帝改變主意,那就不好說了!”
張異雖然說得委婉,老朱也聽出來他的意思,大概就是等他死後,這個制度的執行肯定出了問題。
他和朱標對視一眼,朱標苦笑,關他什麼事?
在張異能看到的未來,他在老朱之前早就死了,要算賬,找朱老四去。
“嗯……”
朱元璋思索的時候,張異還說:
“但這件事只能徐徐圖之,並非一蹴而就。
洪武皇帝爲了完成對基層的控制,可不僅僅用了裡甲制。
想要掌控基層,最重要的是弄清楚這天下,尤其是他治下的百姓有多少人……
這一步的話,就需要許多年的努力才能做到……
接下來,他還要弄清楚這天下有多少畝耕地。
這朝廷想要弄清楚這件事,可不是容易的事,按照以往朝廷的做法,就是百姓申報,官員覈對……
可地方上的百姓和官員,他們在這件事上利益是一致的,百姓不希望朝廷知道他有多少土地,而官員同樣如此……
如果朝廷對天下田地瞭如指掌,地方官能做手腳的地方就少。
加上丈量土地也是一個耗費人力物力的大事,這就讓地方上的官吏和百姓有動機隱瞞土地……
這天下有多少土地,叔叔您聽我說過,可皇帝不知道呀……
他這丈量土地的工作,沒有幾年功夫,也是做不成的……
您看吧,這要幾年,那要幾年,可能忙活下來,十幾年就過去了。
這工程大不大,可是如果想要從地方收權,這是必須做的事……
而要找人做事,就必須需要許多技術官員。這些人最好是出身貧苦,和地方上的利益糾葛不大。
他們的培養,還是需要時間……”
張異將史書上,朱元璋對這件事的做法沒有絲毫隱瞞,和盤托出。
從逐建自己的班底,到裡甲制,到清查戶口和田地,從黃冊聊到老朱也並未完全來得及推行的魚鱗冊……
一個皇帝波瀾壯闊的改革史,在張異口中微微道來。
朱元璋的心情複雜,張異講的史書,卻是關於他的【歷史】。
張異所訴說的歷史,於他而言卻是未來。
他對於改革地方,早有自己的腹稿,可比起張異直接指點未來數十年的變化,他確實省了不少時間。
而朱標的眼裡滿是對父皇的崇拜。
張異所言的下策,原來是如此浩大的工程……
只可惜自己早亡,卻沒能在這場改革中,幫助父皇推行下去,還因爲自己的死亡,打斷了父皇的許多計劃。
魚鱗冊的推廣,在張異講述的故事結尾,老朱差了十年。
從戶貼到黃冊的順利推廣,再到魚鱗冊……
皇帝的壽元終於等不到改革徹底完成。
他本應該有後來者繼承他的遺志,只可惜,靖難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時也,命也!
最後只能化成身邊父皇的嘆息……
他要活下去。
朱標從張異口中,知道了父皇所行的這條路有多難,那是需要大毅力,一步步走下去的道路。
他不能讓父皇,一人獨行。
“只是聽,就很難,但如果能如洪武皇帝一般走下去,也算有趣!”
前路很難,可老朱的表情卻很歡喜。
有張異幫他梳理未來三十年的改革之路,他至少有信心能在死之前,完成魚鱗冊的推廣。
不對,他一定能完成魚鱗冊的推廣。
這片時空和張異窺見的未來已經有所不同,這小子在潛移默化之中,對這個世界改變也有許多。
譬如收買人心,他似乎比那個朱元璋多了許多手段。
而關於技術官僚的培養,他也提前了一年。
甚至,張異所言的上策能完成的契機,也有可能會隨着出海的船隻回來,徹底改變。
未來可期。
朱元璋想到自己手裡的籌碼,對於未來似乎也不用那麼迷茫了。
“本來找你另有他事,卻被你這小子繞暈過去了……”
他發現張異正在觀察自己,心中警戒,決定轉移話題。
“你需要去外邊避避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