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亂認祖宗

說起方孝孺,徐允恭一臉的敬佩,道:

“方先生真國士也。”

陳景恪雖然有各種渠道,可以獲得朝鮮那邊的信息,但畢竟遠隔重洋,瞭解的並不細緻。

見徐允恭都如此敬佩,非常的好奇:

“哦,他都做了什麼?竟讓你如此誇讚。”

徐允恭娓娓道來,將事情大致講了一遍。

最初的時候,高麗很多人心中是非常仇視大明的。

一些原本親大明的人,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從而走上了敵對之路。

甚至使節團裡的很多讀書人,都認爲大明此舉非義戰。

方孝孺第一個站出來反駁這種觀點。

雖然無法說服心懷成見之人,卻讓支持大明行動的讀書人,更加的理直氣壯。

之後他又第一個走出去,聯絡以前認識的高麗文人,爲大明爭取人心。

期間遭受的刺殺已經數不清多少次,最危險的幾次離死只有一步的距離。

“保護他的精銳將士都犧牲了二十三人,可見他面臨的危險有多大。”

“可是他毫不退縮,繼續去遊說高麗文人,甚至還在各大城市公開演講辯論。”

“使節團的文人受到他的感染,也紛紛出動爲大明爭取人心……”

“前後共計六十七人死於敵人刺殺。”

“正是因爲他們的努力和犧牲,逐漸挽回了高麗文人之心。”

“爲後續平定叛亂,建立朝鮮王國,奠定了基礎。”

陳景恪端起酒杯:“敬義士。”

然後一飲而盡。

穿越後第一次喝酒,嗆的他非常難受。

徐允恭連忙給他倒了一杯水,說道:“不會喝酒就別勉強自己。”

陳景恪灌了幾口茶,說道:“我是高興,大明文人的脊樑還在。”

這些事情有些是他知道的,有些是第一次聽說。

作爲一名華夏人,他心中對那些人充滿了敬佩。

“大明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功績,陛下已經決定,授予參與此事的文人軍功。”

“以後但有空缺,會優先任用他們。”

徐允恭也由衷的感到高興:“陛下英明……相信經此一事,大明會有更多文人站出來。”

陳景恪點點頭,說道:“繼續說,方孝孺最近在做什麼?”

徐允恭回道:“正帶領一羣高麗文人,說是要編寫一本朝鮮史,爲朝鮮溯本歸源。”

“此事現在已經成爲朝鮮最大的盛事,無數文人想要參與其中。”

寫史?陳景恪眉頭微皺:“此事上報朝廷了嗎?”

徐允恭頷首道:“朝鮮王呈送了一批國書,隨凱旋大軍一同送來應天,想必有關於此事的奏報。”

陳景恪恨不得立即將朝鮮國書取過來,看看有沒有這玩意兒。

編史書本來就是大事,給朝鮮編史更是大事中的大事,一個不好可能會動搖大明在當地的統治。

方孝孺這是發哪門子的瘋啊。

不過這會兒正在舉行慶功宴,自然沒時間給他找國書,只能等明天再說。

之後兩人又聊起了其他事情。

總體來說,朝鮮王國的局勢比大家預計的要樂觀的多。

除了大明武力震懾,以及封王建制確保了舊貴族的利益。

大明使節團的文人,將高麗文人給安撫住,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文人掌握輿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大明安撫住了文人羣體,就相當於掌握了輿論。

願意站起來反叛的人,自然就少了許多。

當然,和大明採取的均田制也有關係。

大明將沒收的反叛權貴的土地,全部分給了高麗百姓。

要知道高麗之前的政治制度,類似於九品中正制,百姓就是權貴官僚的農奴。

獲得自己的土地,那是前所未有之事。

爲了保護自己的土地,他們自然會支持大明。

徐允恭感慨的道:“你不知道,那些高麗百姓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時,是多麼的激動。”

陳景恪心道,我可是太知道了。

獲得土地的百姓,爲了保衛自己的土地,能爆發多大的戰鬥力,可再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那是能讓血肉之軀戰勝鋼鐵洪流的力量。

百姓被均田制收買,文人羣體也被安撫。

舊權貴獲得重用,保護了自己的利益。

三個羣體的抵抗意志被瓦解,朝鮮定矣。

盛會總有完結之時,慶功宴很快就在喧鬧中結束。

陳景恪起身回家,才發現自己的頭竟然有些暈乎乎的。

這讓他很是無語,竟然被一杯白酒給弄成這樣,也是沒誰了。

不過這反而更加堅定了他不喝酒的決心。

一杯就這樣了,多喝幾杯誰知道會不會壞什麼大事。

回到家,福清老遠就聞到他身上的酒味兒,震驚的道:

“您飲酒了?”

說着連忙上來要攙扶他。

陳景恪解釋道:“就一杯,酒真不是好東西,我不喝酒的決定是對的。”

“一杯就成這樣了?”福清有些無語,又有些好奇:

“什麼事情,竟然讓您破例?”

要知道,他們成婚喝的交杯酒也只是米酒而已。

陳景恪就將事情講了一遍:“當時實在是太高興,有些不受控制。”

福清明顯興趣缺缺,說道:“我還以爲是什麼大事呢,這也值得您破例啊?”

“等着吧,以後肯定會因爲這事兒得罪人的。”

要是一直不喝酒,大家也不會說什麼。

破一次例,就會有無數人希望你破第二次。

不破就是不給面子。

這個道理陳景恪自然也懂,卻絲毫不在意的道:

“隨他們去,真正關係好的不會逼我喝酒。希望我破例的,我會在乎他們是老幾?”

他的身份註定了不可能廣交羣臣,得罪就得罪了,是真的不稀罕。

福清笑道:“那也沒必要刻意得罪人呀。”

……

第二天,陳景恪趕往皇宮參加早朝。

發現好些人都用異樣的目光看向他,就連平日裡看他不順眼的文官,也投以友善的目光。

這讓他很是彆扭,發生啥事兒了?這些人吃錯藥了?

正疑惑間,就聽到有人在喊他,轉頭看去正是徐達、湯和、藍玉等人。

他連忙走過來,主動向衆人見禮。

這一圈人都知道他的底細,自然也都很客氣的還禮。

不少第一次來參加早朝的人,不知道他底細,見到這一幕都露出驚訝之色。

這少年是什麼人?爲何這一圈大佬都對他如此禮遇?

等從別人那裡打聽到他的身份,則露出恍然大悟之色。

原來是太孫伴讀陳景恪,難怪這羣大佬都這麼客氣。

生子當如陳景恪啊。

另一邊,見過禮之後,徐達笑道:

“小子,我一直以爲你最是冷靜,沒想到還是性情中人。”

陳景恪心中一動,莫非是因爲昨天喝酒?

“徐伯伯何出此言?”

徐達的回答證實了他的猜測:“昨天都破例飲酒了,還裝糊塗呢。”

藍玉也附和道:“是啊,連陛下都不能讓你飲酒,竟然爲了犧牲的將士破例,必須是性情中人。”

陳景恪苦笑道:“就是一杯酒而已……再說了,你們有那麼多國家大事要操心,還有空關心我一個小輩喝酒啊。”

湯和笑道:“你可不是一般的小輩,你就沒發現今天大家看伱的目光不一樣嗎。”

陳景恪想起一路上大家怪異的目光,有些不敢置信的道:

“這……我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嗎?”

徐達說道:“你以爲呢,現在但凡消息靈通一點的,誰不知道你是陛下的智囊。”

“你的一舉一動都有無數人關注着。”

“昨天慶功宴還沒有結束,你飲酒的事情就已經傳開了。”

許多文官向他投以讚許目光,也有解釋了。

他是聽了使節團文人義士的事蹟才喝的酒,自然被認爲是對文人的尊重。

畢竟,那些文人義士已經被文官們,自發的推舉爲文人羣體的代表。

我們文人也能爲國赴死。

至於武將們怎麼想……他們沒什麼特別的想法。

陳景恪娶了公主本就是勳貴行列的一員,自己人怎麼做都是對的。

得知事情真相,陳景恪只覺得不可思議,又有些興奮。

我已經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了?

——

因爲北伐大軍凱旋,今日的早朝格外的熱鬧。

也沒誰會在這個時候給大家添堵,說什麼不開心的事情。

當然,主要是也確實沒啥不開心的事情。

今年可謂是風調雨順,戰爭也是節節勝利。

對大明和天下人來說,都是喜慶的一年。

朱元璋和羣臣嘮了一會兒嗑,順手處理了一些政務,又頒佈了幾條政令,早朝就結束了。

退朝後,陳景恪和朱雄英一塊來到幹清宮。

朱元璋一見面就打趣道:“你不是不飲酒嗎?能爲幾個文人的死破例,今天也必須給咱破個例。”

陳景恪眼睛一轉,說道:“我倒是想,只是最近實在不方便,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朱元璋本來只是開玩笑,聽他這麼敷衍,頓時不樂意了:

“怎麼又不方便了?必須給咱一個合適的理由。”

陳景恪不好意思的道:“這不是福清十八了嗎,您懂得。飲酒可能會對孩子不好。”

“哈哈……”朱元璋大笑道:“這個理由好,咱喜歡。多多努力,爭取讓咱早日抱上外孫。”

陳景恪連忙點頭:“一定一定……”

朱標在一旁那叫一個無語,你們倆要不要瞅瞅自己再說什麼?

“咳,景恪,這裡有一份方孝孺的奏疏,你看看有何感想。”

陳景恪心中一動,莫非是關於編寫朝鮮史的事情?

接過奏疏一看,果然如此。

高麗很多人並不認爲自己是箕子朝鮮後裔,而是認了高句麗當祖宗。

因爲這種認識,導致很多人心存反叛之意。

方孝孺認爲,應該編寫一套正經的朝鮮史書,以駁斥這種觀點。

同時溯本正源,讓朝鮮人瞭解自己的出身。

如此才能讓他們更好的迴歸華夏族羣。

看完奏疏之後,陳景恪相當無語。

原來那邊的人這麼早就開始亂認祖宗了嗎?

新羅真是悲催啊。

大唐滅了百濟和高句麗,讓他撿漏一統了半島。

打死他都想不到,後世子孫竟然認了死敵當祖宗,反而把他這個真祖宗給拋棄了。

得知了事情的緣由,他心中的石頭徹底落地。

方孝孺還是挺靠譜的嗎,沒辜負對他的培養。

“陛下、殿下,我以爲此事可行,且當行。”

朱元璋問道:“你就不怕他們真是高句麗後裔?”

陳景恪回道:“當年唐朝從遼東遷徙百萬人口進入中原,高句麗大部分人口都在其中。”

“剩下的一部分融入了靺鞨、契丹等部落,還有一部分人口確實被新羅吸納,但數量已經不多了。”

“新羅最後摘了大唐的果子,這是史書上白紙黑字寫着的,做不了假。”

說到這裡,他露出一絲冷笑,說道:“如果真能查出誰是高句麗後人,豈不是更好。”

“直接送他們去見他們的老祖宗好了。”

“哈哈……”朱元璋大笑道:“這個方法好,那就給朱梓回信,同意編寫朝鮮史。”

陳景恪提醒道:“如果可以,讓他們將所能查閱到的史料,全部抄錄一份送回大明。”

這些就是將來研究遼東人文歷史發展變遷的依據。

朱元璋自然也不會反對,一併寫進了旨意裡。

之後幾人又聊了一下遼東和半島的情況,主要是遼東方面,確定了未來一年的戰略計劃。

藍玉掛帥,從遼東遠征漠北。

“遼東大軍只撤回了十萬,還有二十五萬鎮守當地。”

“明年初留五萬鎮守遼東和朝鮮王國,藍玉可直接統帥其餘二十萬出征。”

陳景恪疑惑的道:“那應該讓永昌侯留在遼東整訓軍備纔是,爲何讓他回京了?”

朱元璋無奈的道:“咱也是這麼想的,利用這幾個月空閒時間,好好的整訓一下軍隊。”

“但他非要回來,說是一年沒見過倆兒子了,茶飯不思夜不能寐……”

“還說什麼不讓他回來,他就活不下去了。”

“你說咱能怎麼辦?只能讓他回來瞅一眼。”

陳景恪:“……”

朱標也很無語的搖了搖頭,不過還是出聲幫忙解圍道:

“老年得子,人之常情。讓他回來看一看,也能安心爲國效力。”

“我已經與他說過了,半個月後就出發前往遼東,不可耽擱了戰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