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緣由 (上)

第二十八章緣由 (上)

“晚生高文軒,率通川城內一衆刀下游魂,前來拜見李將軍。感謝將軍對我通川全城父老的活命之恩!”一直衝到了軍營門口,高文軒等人才停住腳步,一個接一個跪倒在地,對着營門口全神戒備的劉繼業大禮參拜。

“你就是高文軒?” 昨夜沒有撈到出手機會,所以主動請纓擔負軍營警戒任務的劉繼業楞了楞,頂着一腦袋霧水上前攙扶,“起來,趕緊起來說話,不必如此客氣。我不是李將軍,他昨夜接連廝殺了三場,有點累,此刻正在軍營內歇息…”

“感謝張將軍對我通川全城父老的活命之恩!” 剛剛被扯起一半兒身體的高文軒又快速跪了下去,帶領麾下的義軍將軍大聲致謝。

“我也不是張將軍,他也累壞了,此刻正在營裡頭睡大覺!” 劉繼業拉了一把沒拉住,急得連連跺腳,“你們如果真心感激救命之恩,就都小點兒聲,爲了救你們,大夥星夜趕路,都快給累散架了!”

“是,是,劉將軍說得是,我等莽撞了,莽撞了!” 高文軒等人臉色發紅,訕訕地壓低了聲音賠禮。

“這位是大明劉千總,也是南京國子監的高材生,跟李將軍和張將軍爲同門兄弟!” 高星吉終於找到了機會說話,趕緊衝上前,小心替雙方做介紹。

“見過劉千總!” 高文軒帶着麾下的義軍將領第三次叩拜,但是態度,卻遠不如前兩次真誠。大夥聽說過“仗劍千里,所向披靡”的李將軍,聽說過“鞭掃三軍,義薄雲天”的張遊擊,卻不知道同爲投筆從戎的劉千總,又是何方神聖?!

‘您老雖然以前是教諭,眼睛也不能光盯着考第一第二的,對第三之後視而不見了啊!’ 將自家叔父等人的表現看在眼裡,高星吉忍不住在心中大聲數落。然而,在臉上,卻依舊堆滿了討好的笑容,“劉將軍,這是我的叔叔高文軒,他原本是縣學的教諭,被逼得沒辦法了才做了義軍大將。當初向三位將軍求救,在下也是奉了他的命令!”

劉繼業纔不會在乎一個義軍將領,是不是知道自己的大名,雙手輕輕上擡,做了個攙扶的姿態,笑着說道:“請起,高將軍和諸位義士都快快請起。客氣話我就不多說了,你們想要見李將軍和張將軍當面致謝,還請在營外稍等片刻。我這就回去替你們通報,如果他們兩個已經睡醒了,自然出來迎接爾等!”

“久聞李將軍麾下有一位劉千總,英雄了得,氣宇非凡。今日見到,傳言果然不虛!” 高文軒等人卻從高星吉的提醒當中,發覺了自己的失禮,趕緊又笑着向劉繼業表達仰慕。“至於接應,是萬萬不敢的。李、張兩位將軍睡醒之後,派人出來通傳我等一聲就好。草民會一直在營外等着,千萬別打擾了李、張兩位將軍!”

“沒事兒,他們這會兒差不多該睡醒了。” 劉繼業笑了笑,快步離去。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竟然沒有安排任何下屬陪着客人寒暄。

高文軒等人當然不敢怪他失禮,一個個卻在心中開始忐忑不安。唯恐剛纔大夥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來的態度,惹得劉千總惱怒,進而影響到李、張兩位將軍對大夥,乃至所有朝鮮義軍將士的態度。

高星吉在旁邊看的清楚,忍不住出言安慰,“劉千總跟李、張兩位將軍乃是生死之交,選鋒營渡江之後,所有戰鬥幾乎他都親自參與過。一路上都於李、張兩位將軍並肩而戰。如此仗義輕死的英雄豪傑,肯定不會是個心胸狹窄的,更不會介意你們不知道他!”

他不安慰還好,一安慰,衆人心裡頭越發覺得發虛。這還沒見面兒,就給李將軍的生死之交留下了壞印象。待見了面兒之後,還不知道會惹出多少誤會來。而萬一李將軍生氣,帶領麾下勇士進城洗劫一番,通川義軍,怎麼可能阻擋得住!即便李將軍顧及名聲,不進城搶掠,只要他老人家開口索要仗義出手的報酬,通川義軍,又該拿什麼來付賬?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實卻證明,他們的擔心,純屬自己嚇唬自己。曾經殺得倭寇屍橫遍野的李將軍,其實是個非常好說話的人。接到劉繼業的通稟之後,立刻收拾了行頭,與張將軍兩個,並肩迎出了門外。

高文軒等人再度跪倒施禮,感激的話一車一車往外倒。李彤和張繼業二人聽了,則笑着上前將衆人挨個攙扶起來,然後又客客氣氣地接入了軍營。

那高文軒和他麾下幾個主要幫手,原本都是縣學的教習。而在朝鮮想要考取功名,第一需要熟練掌握的便是漢字和漢語。所以,賓主雙方交流起來毫無困難,不用藉助通譯樸七,就將彼此想表達的意思,表達了個清清楚楚。

“當日草民已經走投無路了,所以才冒昧地將自家侄兒派去向二位將軍求救。本以爲即便將軍來不及趕過來,救我通川闔城百姓,至少,至少草民的侄兒能有機會逃得一死!卻沒想到,沒想到將軍真的不遠千里趕過來了,並且,並且來得如此及時!” 說起當初求救的緣由,高文軒和他麾下的骨幹們,一個個又紅了眼睛,含着淚向李彤、張維善兩人跪地致謝。

這乃是他們的心裡話,事實上,在派出高星吉向選鋒營求救的那一刻,他們根本沒指望李彤和張維善兩人,會施以援手。比起平壤,開城,會寧等重鎮,通川實在太小了。小到幾乎很少人聽說過此地,小到根本沒人在乎。

“諸位義士客氣了。” 感謝的話聽得太多,李彤早就學會了一整套應對策略,笑着再度將高文軒從地上攙扶起來,大聲迴應,“且不說朝鮮乃大明藩屬之國,面臨傾覆之時,大明絕不會坐視不理。就是諸位捨命爲國的壯舉,也值得李某提兵前來相救。更何況,拿下通川,等同於在倭寇背後插了一支利箭,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能影響到整個援朝戰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